摘要:即興演奏藝術是近年來音樂學家和音樂演奏家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隨著音樂學科分科的逐步細化,以及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職業分流,導致高水平的即興表演在人們日常音樂生活中變得較為罕見。本文通過對巴洛克時期鍵盤樂的即興演奏歷史和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對當時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即興演奏技巧進行總結,試圖探尋巴洛克時期即興演奏風格對古典時期音樂風格形成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對后世音樂學研究所具備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巴洛克音樂 "鍵盤樂 "即興規則 "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099-05
對音樂進行即興演奏起源于人的創造本能。通過即興創造出來的音樂作品,是人的審美與天賦相結合的產物。即興演奏以一種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出現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從中世紀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其隨著時期的更迭而時興時衰,但一直沒有消失。當我們試圖對音樂“即興演奏”的歷史進行梳理時,我們不難發現,早期音樂家們在音樂即興演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創作和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下文將從巴洛克時期的歷史背景、即興演奏藝術的定義、規則、發展脈絡、對古典音樂的影響這五個方面梳理即興演奏藝術在西方音樂中的重要影響。
一、巴洛克時期的歷史背景
巴洛克時期通常是指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即文藝復興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之間的150多年。在這一時期,建筑、繪畫、音樂等領域形成了一種奢華、精致、堆積、夢幻的藝術風格,給人一種夢幻的美感。“巴洛克”一詞原為建筑術語,是指形態不夠圓潤或者不完美的珍珠,它現在被音樂史學家們用來指代這個時期,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當時音樂藝術上體現出的具有夸張性、裝飾性的不同尋常的風格特點。
二、對即興演奏的定義
所謂“即興演奏”,通常指的是演奏者在沒有樂譜或者沒有預先準備的情況下,利用自己原有的音樂知識儲備和一定的樂感,對某個指定的“命題”進行臨場發揮,一邊即興作曲一邊演奏的現象。這個“命題”可以是幾個簡單的音符,可以是一段旋律,甚至可以是沒有任何音符提示的某種“感受”。這種“命題”一般有兩種形態:其一是對原有的旋律進行裝飾或者附加聲部;其二是由幾個音符構成的音樂動機開始,通過發展、變奏、裝飾、合理的調式安排等處理后,演變成一首完整的樂曲。演奏家進行即興演奏主要依賴于對樂曲結構原理的把握,如果是根據“命題”對樂曲進行即興處理時,這不僅要求演奏者熟悉原曲,并能熟練彈奏,一般還要參與集體的合奏或協奏。
三、即興演奏的發展脈絡
11世紀以前,音樂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播。由于沒有樂譜,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樂器簡單地應和,都需要音樂家即興進行演奏。11世紀的即興主要體現在聲樂方面。由于當時出現了可以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結構的紐姆譜,當時的宗教音樂家們在用紐姆記譜法來記述即興演唱創作旋律時,也會對“對位旋律”的相關縱向即興音響進行記述。到了12 世紀,花唱式奧爾加農在法國出現。當對這種奧爾加農進行即興演唱時,宗教音樂家們通常會增加上方第二聲部的音符,與低音構成多對一的形式。13世紀中葉,第斯康特、奧爾加農、經文歌等也都是在已有的定旋律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唱而創作出來的。到了14世紀,宗教音樂家們終于確立了比較完善的記譜法,記譜法的出現,促成了織體更加復雜、多達四聲部的德國經文歌出現,演奏或者演唱也大多按照樂譜進行,同時,即興音樂創作這一古老的音樂創作方式也隨著記譜法一起流傳下來。在15世紀的前半部分時間里,即興演唱和按譜演唱開始出現明顯的區分。英國和法國的勃艮第樂派在進行即興創作時采用平行三、六度,或者是以增加和聲織體的方法對定旋律進行即興創作,并對重點的樂句進行增值、減值、逆行、倒影等處理。到了16世紀,作曲家不再滿足于簡單地對附加聲部進行即興創作,而是要同時寫作所有聲部,也就是同時對所有聲部進行即興創作,并以此作為16世紀音樂創作的基本準則。16世紀后半葉,出現了一種可以舍棄原本的旋律,且以聲樂曲的賦格模仿為基礎的自由即興演唱,在世俗歌曲中甚至出現了一種節奏自由帶有明確主題的流暢音樂結構,聲樂的即興演唱發展到頂峰。與此同時,對器樂的即興演奏也開始在意大利流行起來,主要的器樂即興形式是以變奏為主:即興旋律音符主要是和弦內音,以級進為主。演奏者以4個小節的小樂句形式多次加以變化重復,織體上以柱式和弦為主。到了17世紀,作曲家們的音樂創作熱情急劇高漲,并在這一時期創作出大量樂曲。這一現象在歐洲主要國家如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都有出現。各個國家的音樂創作風格各異,卻又互相影響著。在意大利,由于受到歌劇發展影響,音樂的主要目的是表達感情。因此,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更加注重音樂所承載的感情,而不是拘泥于音樂結構,這樣的歌劇理念又影響著音樂,再加上意大利語言自由多變的表達方式,促使歌手更加注重高難度技巧練習。因此,對處于伴奏地位的鍵盤音樂要求較低,只要在歌手演唱長音或者休息時候,彈出流暢的和弦即可;在法國,當地音樂有著嚴格有序的表達范式。演奏家進行即興演奏時,他們會努力在最小范圍內對音樂做最大可能的變化,甚至在終止時也采用了裝飾音和加花變奏的方法。此外,由于呂利對于舞蹈曲式的偏愛,即興演奏時也喜歡對樂曲作舞曲化處理,例如在節奏上,使用減值的方法處理音符的時值問題;17世紀英國的演奏者們除了用減值、裝飾音和變奏方法,還喜歡使用古老的英國曲調,如綠袖子與聲樂進行疊加作為簡單的即興處理;此外還有17世紀的德國,即興風格主要呈現非旋律化、和弦飽滿的特點。
四、巴洛克時期的即興規則
在巴洛克時期,歌劇演出、宗教儀式和王公貴族的娛樂場所都是即興演奏的重要場合。首先,在歌劇演出中,即興演奏主要體現在為詠嘆調和宣敘調的伴奏上。由于詠嘆調所具有的炫技性,作曲家只要求伴奏者演奏的旋律流暢自然即可,因此,演奏家無法在此作過多即興開發,這點上文已有提及,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所以,即興演奏的難度主要體現在為宣敘調伴奏的時候。因為宣敘調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由性,演唱者經常演唱無周期性的旋律,并且伴隨有不斷變化的情緒,所以巴赫曾要求鍵盤演奏者必須要持續聆聽表演者并且能及時對演唱者做出響應。例如,當歌者曲調即將變為急促時,伴奏者的和弦要立刻開始做好準備,當歌唱者開始重復時,伴奏者也要開始重復之前的和弦,并且進行適當變奏。除了跟隨演奏者的節奏以外,伴奏者還要足夠熟悉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宣敘調需要使用哪些約定俗成的規則。例如對意大利歌劇的宣敘調進行伴奏時,作曲家一般會采用更飽滿的和弦,但是其使用時值要略短于譜中的其他音符時值,并且要省略裝飾音。器樂獨奏的時候,要避免用全奏或者琶音的方式重復和弦。當對法國歌劇的宣敘調進行伴奏時,演奏者通常要保持法國式的優雅,伴奏和弦或者琶音要得體、恰當且具有連貫性。在德國歌劇中,宣敘調對伴奏者的要求更為細致深入,例如終止式要在歌唱者歌詞的最后音節時演奏,而為康塔塔伴奏時則要延遲到演唱結束后再進行演奏。演奏者可以利用自己獨特的“手段”對正在發生的音樂進行“修正”或“挽救”,例如為了改變力度在高八度(減弱)或者低八度(加強)進行低音重復,為了極其微弱的音色放棄低音而選擇和弦;為了保持音樂厚度,對和弦進行琶音分解;為了加強樂隊的全奏音響,在低音區使用快速分解的八度,在高音區使用快速分解的和弦等。具有裝飾特性的和弦或者較為快速的音階很少在宣敘調伴奏中使用快速音階或裝飾性的和弦,取而代之的是上行或者下行琶音。此外,巴赫還認為,在對歌劇詠嘆調和宣敘調進行即興伴奏時,必須使用羽管鍵琴,羽管鍵琴略微單薄的聲音,便于使歌者的歌詞聽起來更加清晰,也可以讓歌手在內聲部做完全自由的炫技;在宗教儀式中,主要表現在通奏低音的演奏上。作為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獨立的低音聲部持續在下方,音樂在織體上也更強調低音部和高音部這兩端的線條。作曲家創作時也只寫這兩個聲部,演奏者除了用左手將低音線條更換為三和弦以外,右手不僅僅是彈奏原有的旋律,還需要根據當時演唱情況等對旋律進行加花裝飾;有時甚至為了配合演奏者情感表達,對原有旋律線條進行小幅度的更改。在熱衷炫技的意大利,演奏家們為了拓展音樂表現力,甚至開始使用雙手交叉的演奏技巧,再加上快速的重復音、琶音音型橫貫整個鍵盤;在器樂協奏曲中,主要表現為羽管鍵琴的炫技。器樂協奏曲也是17世紀開始興起的音樂體裁,作曲家將“競爭”“對抗”的理念注入其中。這時候的羽管鍵琴炫技并非像浪漫時期的鍵盤樂炫技以鋼琴為主導、樂隊主要起到伴奏的作用。實際上,在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中,鋼琴聲部與樂隊聲部在音樂上幾乎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樂隊演奏整首曲子的主題段落,并且這些主題段落經過縮減處理后又重復出現,目的是穩定樂曲的調性,以及讓鋼琴在表達音樂展現技巧后,依然能夠穩定進行演奏。例如,巴赫在《意大利協奏曲》的曲譜中標記了上層鍵盤和下層鍵盤。以此來代表大小樂隊的對抗,這種方式使得鍵盤樂器演奏中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將大協奏曲這種體裁推向高峰。當作曲家將鍵盤樂加入即興華彩段時,也一般會選在延長音之后和結束句之前,不僅極大提高了音樂表現力,也使樂段有明顯結束感,將樂曲推向高潮。可是,正因為如此,由于華彩樂段篇幅過長,又過于出彩, 獨奏者經常為了表現出自己的技術而忽視整體樂曲結構,于是出現亂用華彩段的情況;從記譜規則來看,巴洛克時期的即興風氣盛行,因此作曲家很少在樂譜上做詳細的標記。當我們仔細研究巴赫手稿可以發現,這些留白處可以給演奏者很多想象空間,從而盡情地開發音樂。演奏家可以充分開發各種不同的奏法,如連奏、非連奏、斷奏等。他們不僅可以在同一個旋律中使用不同奏法,甚至還可以用同一奏法表現出不同音色層次的音響效果,比如連奏可以呈現出“歌唱性連奏”和“顆粒性連奏”兩種不同的音色層次和音響效果;當即興演奏家要對心中的音樂“腹稿”進行裝飾時,裝飾音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使用裝飾音是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的標志性特征。由于當時的裝飾音缺少統一的記譜和演奏法則,所以演奏家在彈奏裝飾音的時候就具有很強的即興性。通過長期的音樂實踐和經驗總結,演奏家們對于裝飾音也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用法規則,例如使用減值、自由減值、線條變奏、插入終止式等方式對原樂句進行裝飾。例如對于裝飾音的起音該如何使用,達成的統一規則是“從主要音符上方二度音開始”;裝飾音要從拍子上開始,顫音要均勻,并且有拍子和個數,不能裝飾得過于自由;當與前面旋律相同時,演奏家要使用同樣裝飾音彈奏;當樂段中需要終止的地方增加裝飾音,演奏家也可以根據實踐需要改變樂譜中原有的裝飾音,如將波音改為倚音,甚至是裝飾音演奏數量也可依據不同演奏者對于音樂不同的理解做不同的選擇等。從力度上看,巴洛克時期鍵盤樂的演奏家在即興演奏時,力度控制上非常“有節制”。一般的處理方式是從pp-mf,在力度層次的控制上也是根據復調音樂多聲部的結構特點、樂句走向等做出相應變化,適當突出主題,在整體的旋律上也有少許起伏感。
五、對于古典時期音樂的直接影響
在巴洛克時期,即興演奏被演奏家們廣泛使用,與之相關的演奏習慣對于古典時期的音樂及音樂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過度裝飾以及華彩段的泛濫,導致部分音樂家對于即興演奏的態度產生改變,他們開始重視音樂結構的重要性,并開始挖掘古典音樂中的簡潔之美。1760年以后,在弦樂四重奏中,海頓為了加強中聲部開始放棄通奏低音,逐漸表現出限制演奏家自由的傾向,掀起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簡潔的傾向。
巴洛克時期的即興演奏對古典時期的鍵盤樂演奏,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影響: 第一,表現在樂譜上。由于擔心他人在演奏自己的作品時會出現過度裝飾而改變樂曲框架結構的情況,18世紀的作曲家將作品以不完整的素描狀態展現在自己的樂譜上。他們擔心演奏家的裝飾一躍成為了樂曲的框架,例如莫扎特的手稿并不會太過于詳細記寫每一個音,可能是因為作曲家十分熟悉自己的創作,哪怕是即興演奏也不會破壞原本的創作意圖;也可能是作曲家本身在每一次演出時都會有新的發揮,他常常在演奏之后,將即興發揮的裝飾音寫在樂譜上,目的是使業余的表演者或他們的學生方便演奏。第二,體現在裝飾音上。古典主義時期有不少裝飾音和在即興演奏中逐漸形成常見的音樂語匯搭配被記錄在樂譜上,于是裝飾音和一些“固定搭配”就有了正式的“身份”,不再是一種外在的、不確定的裝飾,成為旋律內在的“細胞”組織,旋律的結構因此變得更復雜且多樣化,表現力也大大增強。這些作為作曲家自己在樂譜上添加的附加音或變化音,也是為了避免演奏者一方繼續再裝飾,禁止演奏家自由附加裝飾音。第三,體現在協奏曲華彩段中。古典協奏曲的華彩段沿襲了巴洛克華彩段的即興性、炫技性。當樂曲中出現了一個大家公認的可加華彩的位置時,獨奏者依然需要演奏華彩段。A.M.梅爾庫勒夫在其論文《音樂藝術時代獨奏華彩的地位和角色》中也提到“不論演奏者之前的演奏怎樣,他如果沒有演奏華彩,就被認為是失敗的演奏。”但是由于演奏者即興發揮的空間逐步縮小,作曲者對音樂的控制日益增強,使得華彩段與主題的有機關聯更緊密,因此華彩創作原則之一就是符合音樂中戲劇目的的“動機+音節跑動”,這使得華彩段更符合音樂發展的戲劇性要求。第四,體現在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家個人素養上。受之前即興傳統的影響,音樂家都具有深厚的即興演奏功底。例如海頓在他早期創作的鍵盤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也常常要求即興插入華彩段,希望借華彩段來展示自己的技藝,以滿足觀眾的期待。我們所熟知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都具有非常強的即興演奏能力,莫扎特與克萊門蒂關于即興的比賽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五,體現在倚音上。巴洛克時期的即興演奏中,演奏家常在較強的音節中使用倚音,這個習慣被沿用了200多年,無論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協奏曲,還是古典主義時期歌劇中的詠嘆調,倚音都是增強音樂戲劇性與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六、結語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是一種充滿戲劇性的藝術。即興演奏技術作為一種起源于11世紀,甚至更早的音樂創作手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滋養,它被作曲家們的創作激情所澆灌,迸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即興演奏技術作為一種富有不確定性的創作手段,卻能夠被眾多音樂家在不同場合按照相似的方式恰當地去使用,這得益于即興演奏中所謂“約定俗成”的規則,對這些規則的起源進一步探索,可以幫助我們還原早期音樂的原貌,也可以引領我們感悟音樂的實質。21世紀的今天,音樂已經發展出完備的理論體系、演奏體系,以及數不清的分析法,在這些理論中我們要如何選擇?歸根到底是要從音樂的“根”上進行探討。正如本文開頭所說,音樂即興的創作起源于人的創造本能,人起初對于音樂的使用也無非是出于情感訴求。因此對音樂即興演奏實踐的探索也就是對音樂起源以及發展方式的探索,更是對如何表達情感訴求的探索(即演奏者的情感表達如何引發出聽眾的共鳴)。它依循一定的方法,但又不拘泥于方法,訴諸理性卻又超越理性,達到感性體驗與表達的完美結合,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得我們深思。巴洛克時期的即興演奏研究為我們現今探索音樂的分析方法、理解早期作曲家的真實意圖、進行歷史知情表演的研究,以及真實還原早期的西方音樂歷史均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龍德.關于鋼琴即興演奏的研究—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歷史和先行研究的考察[J].藝術研究,2008(01):124-125.
[2]李龍德.古典時期—1800年以后關于鋼琴即興演奏的歷史研究[J].藝術教育,2008(09):99.
[3]李龍德.關于鋼琴即興演奏的研究——(即興演奏)巴洛克以前的歷史和先行研究的考察[J].藝術研究,2006(04):76-77.
[4]徐陽.西方巴洛克音樂與二十世紀音樂時空對話[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233-234.
[5]金野.在通奏低音演奏實踐中探索巴洛克音樂的指揮藝術[J].音樂創作,2014(05):134-137.
[6]劉欣.喚醒創作激情放飛創新思維—全國首屆“即興演奏藝術”專題研討會述評[J].人民音樂,2018(02):26-27.
[7]周年.巴赫創意曲版本比較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04):43-51.
[8]維克多.巴達諾夫.低音提琴協奏曲華彩樂章創作與演奏分析——以庫謝維茨基#f 小調低音提琴協奏曲華彩樂段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04):105-109.
[9]汪洋.巴洛克時代男高音演唱風格[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1年.
[10]周挺.古鋼琴演繹巴洛克音樂的若干問題[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4):56-63.
[11]軒一丹.試論巴洛克時期鍵盤音樂的裝飾音及與莫扎特音樂裝飾音的比較[J].北方音樂,2020(09):11-12.
[12]郭蘭蘭.即興演奏在西方古典音樂發展中的角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