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是一首深受大眾喜愛的箏曲,由何占豪先生根據傳統樂曲《滿江紅》改編而成,樂曲描寫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用自己一生的保護宋朝免于金兵的侵略,無奈卻被奸臣所害,囚禁在臨安到最后奔赴刑場的整個心路歷程,展現了民族岳飛不畏犧牲、精忠報國的偉大抱負,本文通過對樂曲的藝術特色和不同演奏技法、演奏情感進行分析,試圖剖析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
關鍵詞:臨安遺恨 "藝術特色 "演奏技法 "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3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122-05
“箏”起源于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前的秦地,故又稱為“秦箏”,因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在唐代達到鼎盛,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可謂是“百家爭鳴”。近些年,在作曲家、演奏家等許多箏界藝術家的努力下,古箏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很多優秀的作品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讓我們聽得酣暢淋漓、如泣如訴,讓人回味無窮。《臨安遺恨》就是其中的一首,因好聽而廣為流傳,深受古箏學習者和愛好者的喜愛,接下來筆者將從《臨安遺恨》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藝術特色和演奏技巧、演奏的處理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臨安遺恨》作者簡介
《臨安遺恨》這首古箏協奏曲由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創作而成,1933年8月,何占豪先生出生于諸暨何佳山村,后來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1959年何占豪先生與同學陳剛二人共同合作創作了一首聞名于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紅遍大江南北。
20世紀80年代至今,何占豪先生創作了大量的民樂樂器協奏曲,如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別亦難》,曲調婉轉、幽怨,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孔雀東南飛》等,都受到了廣大箏樂愛好者的喜愛,何老師創作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采用傳統的、民族的音樂元素與現代創作技法,能讓聽眾產生濃濃的共情,至今何老師創作的這首《臨安遺恨》仍然是很多學生藝術考試彈奏和古箏音樂會演奏的必選樂曲,被箏樂愛好者和學習者所喜愛。
二、《臨安遺恨》創作背景
岳飛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1103年出生于河南,后參加抗金斗爭,于1142年被奸臣所害,死于大理寺的監獄中,岳飛的愛國精神被歷代人們稱贊,也被后世奉為“精忠報國”的楷模,他創作的《滿江紅》大氣磅礴、壯志未酬,至今廣為流傳,“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是近年來大眾特別喜歡的一首箏曲,由何占豪先生根據傳統樂曲《滿江紅》改編而成,最初是用中阮演奏的,在后期的演奏過程中,由于阮缺乏樂曲需要的演奏力度,表現不出人物的情緒和樂曲的張力,1992年何占豪先生將此曲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一經演奏便廣為流傳。樂曲描寫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飛年少時就樹立了精忠報國的偉大抱負,無奈卻被奸臣所害,被囚禁在了臨安的監獄中的故事。這首樂曲描寫了岳飛在臨安監獄中的所思所想,全曲戲劇性很強,充滿了張力。有岳飛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對親人、朋友的不舍,也有其對奸臣當道的憤恨和對國家命運的擔心。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一定要注意細節的處理,將岳飛復雜、矛盾的心境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三、《臨安遺恨》樂曲的結構分析
《臨安遺恨》這首樂曲是一首協奏曲,由鋼琴和古箏同時演奏,是一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全曲由七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全曲的引子部分,第二部分是慢板段落,第三部分是快板段落,第四部分是柔板段落,第五部分是中板段落,第六部分是全曲的華彩部分,第七部分是全曲的尾聲部分。因為本首作品取材于岳飛的《滿江紅》,整首曲子的張力特別大,非常具有戲劇性,能給人帶來跌宕起伏、意猶未盡、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首先來分析樂曲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引子部分。鋼琴彈奏先進入,給人帶來緊張、悲壯激昂的氣氛,隨后兩個小節的鋪墊,我們進入古箏的慢板主題,慢板部分剛開始古箏的右手部分是強有力的和弦,左手部分是大幅度的刮奏,與鋼琴演奏的情緒要做好配合,渲染出整首樂曲悲壯的、氣吞山河的基調,在十六小節之后,古箏的演奏技法是右手的搖指,在右手做搖指技法演奏的同時,我們的左手要在此基礎上做顫音的處理,把人物心痛、無助的感覺表現出來,搖指是線性的線條,富有歌唱性,鋼琴的配合也給人帶來悲壯的體驗。
第二部分是慢板部分,是從樂曲的51小節至96小節,也是主題的第一次呈現。前半部分要求演奏者在D大調上演奏,該段是由《滿江紅》這首作品的旋律發展而來的,力度要符合樂曲的情緒,要有氣勢,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與壯麗美景,仿佛自己身處那個威武的時代,對自己、國家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之情。從第67小節開始做變化,樂曲轉到G大調的主題,這里的情緒與第一部分不同,第一部分是激昂的情緒,而這一部分是娓娓道來,我們在演奏的時候可以根據情緒的變化彈奏的自由一些,該部分講述了岳飛對奸臣當道的痛恨,對家人、朋友的不舍以及對國家處于危難之際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無助,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真情訴說,表現了人物內心糾結的、復雜的感情。我們在演奏的時候,要在節奏、速度以及力度上下功夫,把細節處理好,尤其是顫音、上滑音的彈奏,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在樂曲的第25小節處,作曲家運用了連續的模進的創作手法,演奏的力度由弱到強,彈奏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現了主人公在獄中仍然不放心家國安危的心情,由慢到快、由弱漸強的處理是為了表達作者心中的思緒萬千和起伏不定,因此演奏者在彈奏的時候要根據這樣的情緒變化做速度和力度上的處理,讓聽眾跟隨著演奏者所表現的人物情緒走,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第三部分是第97小節至207小節,與前兩部分的情緒完全不同,做了一個大的反轉,穿越歷史的時空,把我們帶到了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中。首先是鋼琴演奏的附點音符,極具動力感,在低音區的演奏好似無數奔騰的戰馬,在鋼琴以這樣的基調演奏之后古箏按照同樣的速度進入,不能慢,要把情緒做一個烘托,古箏用雙食指快速的輪抹技法由弱漸強,與鋼琴做好配合,展現了無數戰馬奔騰,岳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毫不畏懼的場面,古箏演奏在進入時要控制音量,做弱起漸強的處理,這一段的演奏是有難度的,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做鋪墊,否則很難將這種情緒表達出來,在速度上,基本功要做好支撐,不能因為樂曲速度的加快使得大臂、小臂乃至手指出現僵硬的現象,直接影響樂曲演奏的效果,而是能夠根據速度的變化熟練地進行彈奏。其次,在樂曲的演奏中,一定要根據樂曲情緒的變化,控制好指尖的力量,點奏的每個音都將力量集中于指尖,顆粒感要有,在此基礎上力度逐漸向上推,做好漸強的處理,這些都是演奏好這首樂曲必須具備的技術支持。
第四部分是樂曲的208小節至244小節,在上一部分的演奏中,樂曲的情緒十分的高漲,給人帶來緊張、激昂的感覺,然而接下來的第四部分,這一段的情緒卻與上一部分截然不同,鋼琴在這個地方是弱進的,以極弱的音響效果帶出了古箏的柔板部分,就像遠處傳來的鐘聲一樣,把主人公和聽眾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古箏也在此處再現樂曲的主題,熟悉的旋律表現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對親人的依依不舍,在彈奏的時候要注意音色的處理要到位,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指尖要立起來,在每一句的演奏時注意結尾要做漸弱的處理,就像訴說一樣,訴說自己的辛酸和委屈,以及對生命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我們在演奏的時候不能彈得過于柔美,也不能過于生硬,而是要把聲音彈得扎實,彈得深沉。在演奏這一部分的旋律的時候,除了要做到譜面上標記的力度記號之外,我們的左手也要給予一些配合,顫音和滑音的彈奏要準確到位,只有左手的彈奏對右手的旋律進行足夠的配合和沁潤,我們才會體會到樂曲給我們帶來的悲傷、無奈的心境,把每個音符都講清楚,把作曲家所要展現的音樂形象完整的、準確地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第五部分是樂曲的第245小節至樂曲的310小節,這一部分樂曲的感情基調是活潑的、歡快的,這一部分的音樂可以理解為岳飛想起了自己童年時的歡快時光,想起了自己與家人在一起的歡快時光,想起了自己兒時的伙伴。多想回到從前無憂無慮的時光啊!那個時候自己年少懵懂、一腔熱情,對祖國滿懷抱負和希望。在這段演奏的時候要注意樂曲指尖的力量不要太大,也要做弱起漸強再漸弱的處理,把岳飛年少時充滿童真和美好的生活表現出來。
第六部分是樂曲的散板部分,在這個時候作曲家將鋼琴的演奏設計為八度震音,就像一聲巨響把處在回憶美好往事狀態中的岳飛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音樂靜止,古箏的演奏技法使用了右手輪指加左手掃弦,烘托出戰火紛飛的場景,將岳飛對童年的回憶打破,而現實中的岳飛遭遇奸臣的迫害,馬上就要被押送到刑場了,這個時候岳飛的心情又是什么樣的呢?他的內心充滿了對家人的思念和擔心,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江山社稷安危的掛念。這個時候岳飛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主人公的心情,用恰當指法將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表現出來,尊重原創。
第七部分是從第311小節到樂曲的結束,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要與主題部分的音樂演奏做對比。該部分第三次再現了《臨安遺恨》這首樂曲的主題部分,此時情感方面的處理要更加的細膩,充滿了矛盾,這種復雜的心情有對岳飛被奸臣所害、不能報效國家的惋惜,也有對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的無奈。在開始進入樂曲的時候,為了表現追思和回憶,要盡量做弱處理,彈奏得平緩一些,336小節是這部分旋律的第二個層次,在彈奏的情緒上要比第一部分強,是第一部分旋律的遞進,接下來是樂曲的尾聲部分,用連續的漸強處理和多指搖將樂曲的情緒推向了高潮,接著是連續的幾個和弦,我們在演奏的時候要做漸弱的處理,給聽眾帶來無盡的惋惜和回味。
四、《臨安遺恨》的技術及情感處理
再精湛的演奏技術也是為人們能欣賞到優秀的藝術作品而服務的,精湛的技術如果沒有情感做支撐,也是不能打動人的,是不會被聽眾所喜愛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充分了解這首作品的結構,還要明白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所表現的內容,這樣在演奏中才能打動自己、打動別人,在掌握了整首作品的演奏技法之后還要賦予這部作品以內涵。接下來,文章將對《臨安遺恨》這首古箏曲的技術要點和情感的處理兩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對這首樂曲中戲劇性的情感表達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為精彩地演繹這首樂曲提供理論上的幫助和支撐。
(一)掃弦指法的技術處理和情感表達
掃弦是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指法,它可以對樂曲的氣勢起到一個烘托的作用。比如樂曲的開頭,鋼琴的氣勢給得很足,突出了岳飛被奸臣所害后悲憤的心情,那么我們在古箏演奏進入的時候,這種氣勢是不能弱下來的,要保持住。掃弦技法就為樂曲的磅礴氣勢帶來了很好的支撐,右手的和弦可以將情緒推到高潮。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在演奏的時候一定要將和弦的音彈對,不然會影響整首樂曲的和諧程度,左手的掃弦要把指尖立起來,和琴弦形成一個對抗的力量,這樣才能把樂曲需要的氣勢演奏出來。接下來是右手連續的大撮,演奏時需帶上氣息,不能斷,一氣呵成。
(二)搖指指法的技術處理與情感表達
搖指的指法在《臨安遺恨》這首樂曲中使用的頻率非常高,也是演奏這首樂曲重要的技法之一,甚至可以說決定著這首樂曲的演奏效果。它將點狀的旋律連成線狀的旋律,使樂曲的演奏娓娓道來,像是深情的告白與訴說,使得古箏這一彈撥樂器的演奏擁有了歌唱性,彈好搖指的要求還是很高的,需要我們的指尖、手指、手臂的默契配合,在不同的演奏段落中,對搖指演奏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1.娓娓道來、訴說式的搖指
在《臨安遺恨》的引子部分,一大串的長搖加左手的顫音精致而細膩,好像是主人公在向我們訴說他的委屈和辛酸,左手的顫音要幅度大一點,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情,演奏者手腕的幅度一定要小,搖指進入的時候一定要弱進,在弱進之后再根據旋律的需要做處理。我們在彈奏搖指的時候切記過弦要輕、要快,不要給人斷了的感覺,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和很強的控制力,音色有明有暗,力度也要做由強到弱或者由弱到強的處理,在演奏的時候要用暗一些的音色和比較明亮的音色做對比,使樂曲的演奏情感逐漸的豐富。
2.富有歌唱性的搖指
在這段長搖中,我們如果想要體現出歌唱性,要盡量采用懸腕搖的演奏方法,注意搖指的力度和密度的控制,在力度小的地方使用手腕的力量來搖,在力度大的地方借助手臂的力量來搖,使得搖指的聲音有強有弱、有輕有重,極富歌唱性。
(三)雙手食指輪抹的演奏處理
《臨安遺恨》這首樂曲中也使用了很多的雙手食指輪抹的演奏技法,表現了戰馬奔騰的場面。主人公在戰場上無所畏懼、奮勇殺敵,我們在彈奏的時候要把雙手食指的第一關節立起來,繃緊,指尖觸弦不能太深,指尖如果觸弦太深的話,一來我們的演奏速度提不上來,二來容易出現錯音,所以我們在演奏的時候一定要將指尖的前半部分入弦,不能將整個手指都放進去,會影響音色的好壞,彈奏的力度由弱到強,有起有伏,重心穩定,顆粒感強。
(四)左手顫音以及上下滑音的演奏處理
在整首樂曲的演奏中,左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感情的宣泄更多時候是借助于左手的處理,“以韻補聲”是古箏演奏的最大特色,就像是戲曲中的聲腔一樣,為樂曲的情感表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所謂的“韻”,樂曲將會黯然失色,失去自己的美和特色。
1.凄美的上下滑音
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演奏也是左手的一個重要的技法,針對不同的樂曲、不同的旋律,我們要做不同的處理。例如在樂曲第一部分的演奏中,“6”的上滑音就比較慢,不要上滑得太快,如果我們像彈奏常規的上滑音那樣,就會打破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彈下滑音的同時,左手先按,右手后彈,但是在右手彈完之后左手放弦的速度一定要慢,把韻做足,在上下滑音結束之后如果與搖指銜接,就一定要注意搖指的音頭一定要弱,免得給人帶來斷的感覺。
2.緊張、快速的按顫音
顫音是左手演奏的重要技法,對旋律的修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彈奏快速的顫音的時候,我們手指的控制力一定要強,手指使用的力度要大,顫動的幅度小,速度才能快,在樂曲表現主人公內心世界十分痛苦的時候或者主人公感到委屈、情感無法宣泄的時候都可以使用這種顫音來演奏,這就要求我們在演奏這首曲子之前,要對顫音的演奏技法進行回顧,把顫音技法單獨拿出來進行練習,等我們確定可以熟練且準確地掌握顫音的演奏技法后,便可以將其運用到樂曲中,在演奏樂曲的時候做到得心應手。
3.委婉、細膩的按顫音
這種委婉、細膩的顫音在演奏慢板的時候比較常用,帶有一種訴說的意味,在演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手指的力度不宜過大,顫動的幅度小一些,手腕和手指尖的力量是輕輕的、可控制的,要根據不同的樂句,給足呼吸,在彈奏顫音的時候不要給人以剝離開的感覺,對音色的處理起到美化、沁潤的作用。
(五)快速指序技法及演奏處理
古箏快速指序技法是由趙曼琴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他借鑒了鋼琴演奏的指法,不僅可以訓練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還可以提高我們手指彈奏的速度和力度,改變了古箏不可以彈奏快速旋律的這一缺陷,大大地提升了古箏的表現力,我們在練習快速秩序的時候一定不能著急,要慢練、貼弦練,不能急于求成,扎實地練好基本功。在最初的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我們需要把彈奏的每個手指的指尖立起來,觸弦淺一些,把彈奏的速度放慢、力度放大,跟隨著節拍器的速度由慢到快、循序漸進地來進行練習,另外我們還要掌握一個核心點——放松,只有做到肌肉的放松,手指、手腕、手臂的放松,我們才可以把力量集中到指尖,做到持續地演奏,否則肌肉僵硬將無法將力量送到指尖,就會影響手指的靈活度,無法順利地完成演奏。在《臨安遺恨》這首樂曲的快速指序部分的演奏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從慢練開始,把每個手指的指尖力量練習均衡,逐步地掌握這種慣性的演奏方式,使樂曲的演奏達到清晰連貫的效果,把主人公對奸臣當道的憤恨通過我們的演奏表現出來。
《臨安遺恨》這首作品是將歷史、民族的文化和現代的創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創作而成的古箏曲,深受廣大箏樂愛好者的喜愛,是新創作的古箏樂曲的杰出代表作品,擁有很強的感染力,能給聽眾帶來共情,讓其久久沉浸在悲憤之中。古箏演奏者只有在練習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才能在演奏的過程中更貼近主人公的情感,更符合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古箏,是中國古代的彈撥樂器,至今已經擁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將我們的民族瑰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將箏樂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高靖.古箏曲《臨安遺恨》賞析[J].大眾文藝,2011(08):1.
[2]孫清.以《云裳訴》和《望秦川》為例解讀當代陜西箏曲的藝術感染力[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3]焦文斌.“秦箏歸秦”的提出及其歷史依據[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3(04):8-9.
[4]李春穎.淺析歷史感悟中的古箏藝術的發展與融合—以《臨安遺恨》為例[J].音樂時空,2015(20):50-51.
[5]楊秀麗.中西音樂文化的交融—箏曲《臨安遺恨》的創作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報),2014(0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