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是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比較常見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話劇、歌劇、音樂劇等,無論戲劇表演以何種形式呈現,其藝術的直接呈現者都是演員,一個合格的戲劇演員不僅僅需要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乃至表情等要素對劇本進行陳述,更要生動傳神傳遞出角色形象應當具備的情感。要達到這樣的程度,戲劇表演演員除了通過日復一日的基本功鍛煉來提高自身表演素質外,還需真正熱愛自己的職業,具備擁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本文將對戲劇表演中演員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分析。
關鍵詞:戲劇表演 "演員 "能力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151-05
演員是戲劇表演的靈魂所在,就本質而言,演員在戲劇表演中需要履行的職責實則與編劇比較類似,不同的是編劇是用“筆”去實現表達,而演員則是通過自身的表演去實現表達,編劇文風各有千秋,演員的表演風格也各有差異,這也正是在看不同演員表演相同劇本時會感覺大相徑庭的原因。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演員而言,其在表演過程中所呈現的風姿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其耗費十數年之功刻苦鍛煉自身能力的結果,那么在戲劇表演中,一個合格乃至出色的演員應當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呢?筆者通過觀察、訪談、查閱文獻及實踐發現,一個出色的戲劇演員應當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七類——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適應力、表現力及文化修養,這七種能力在戲劇表演中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謂缺一不可。
一、戲劇表演的特征分析
作為歷史最為悠久、類型最為經典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戲劇在我國有著深厚而牢固的群眾基礎。演員進行戲劇表現的本質是對真實的社會生活進行濃縮,然后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段增強這些生活片段、生活場景的藝術欣賞價值。戲劇表演的效果既取決于劇本,也取決導演,但即使劇本再好、導演技術再精湛,沒有好演員的傾情演繹,終究難具有藝術效果,更難以在受眾中引起共鳴。為了向受眾呈現視聽效果俱佳的戲劇表演,演員就必須與角色融為一體,抓住戲劇表演的靈魂,在舞臺上生動刻畫所演繹角色的性格和個性,最大限度地在受眾中產生共情。“戲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意味著戲劇表演是生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為了凸顯戲劇表演的生活性,演員需要展現角色“有血有肉”的一面,時刻明晰自己塑造的是有悲歡喜樂的人,在特定的刺激下作出相應的反應,說出的話語要符合絕大多數常人的真實情況,如若不然,就會令受眾感到浮夸和離譜。但為了凸顯戲劇表演的藝術性,演員又需要對表演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避免表演與現實生活別無二致,否則表演就失去了藝術欣賞的價值。為此,演員要全身心融入戲劇所界定的故事情節中,在戲劇舞臺上展現現實情境,將觀眾帶入到戲劇故事氛圍中,既讓觀眾在戲劇中抓住生活的影子,又讓觀眾體驗到藝術的享受。戲劇來自生活,在生活基礎上,運用了夸張的方式去進行放大,從而能夠實現戲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戲劇的夸張,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臺詞、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完成的。戲劇的這種夸張表現的特征,能夠讓觀眾雖然置身于舞臺之下,但卻能夠清晰地獲取到戲劇所要表達出來的意義和內涵。戲劇是直觀展示給觀眾的藝術,那么,在戲劇表演中就必須具備欣賞性。觀眾的欣賞體驗是標志戲劇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戲劇演員塑造的戲劇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推進中,融合了戲劇藝術的渲染,從而可以引導觀眾的思想意識與戲劇表演同步,提升戲劇表演的整體效果。
二、戲劇表演中演員的能力構成
(一)觀察力
觀察力是戲劇演員賴以存活的基礎能力,所謂“觀察”,表面上是一個用眼來捕捉信息的活動,實則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在戲劇表演中,觀察力主要作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是感悟。其中在學習方面,表演本身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演員模仿得越像,其表演效果也就越出彩,當什么時候表演得“像是真的”,那么表演便已成功了一大半,而觀察正是模仿的開端,可以說沒有經過觀察的話,模仿出來的效果將不倫不類,最終也必然導致表演不倫不類。舉例而言,在中國知名話劇《茶館》中,演員在對茶館老板王利發進行表演時,便可以通過觀察實現模仿,在《茶館》中,王利發是一個精明圓滑的人物,多年來在市井中摸爬滾打,十分懂得察言觀色,故此演員便可以對與其相似的市井人物進行觀察,如現實生活中的銷售經理,又如影視劇中的店小二等,通過觀察他們的眼神和言行,分析他們的心理活動,從而增強對這一類人群的了解。而在感悟方面,演員對于生活的觀察與沉淀是理解戲劇角色的關鍵所在,唯有把握了角色的真實情感,演員方才能夠觸及角色的靈魂,這就要求演員除了要看到觀察對象的外部特征,還要努力與他們產生共情。舉例而言,在世界知名芭蕾舞劇《胡桃夾子》中,主人公是一個年輕的少女,本身應當充滿活力,這就需要演員對生活中的少女思想、表情及行為舉止進行觀察與體會,并通過精讀劇本將現實與劇本融合,感受人物的內在,唯其如此才能使塑造出來的角色“有血有肉”。因此,觀察力是戲劇表演中演員應當具備的能力。
(二)注意力
注意力是戲劇演員應當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戲劇不比影視劇,往往都是“一錘定音”,在表演過程中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演員的注意力直接關乎著戲劇本身的質量與演出效果。人的注意力多要受到自身意識的支配,而對于戲劇演員而言,將意識融入到戲劇表演中是提升自身注意力的關鍵,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只有全身心投入至角色中的演員方才能夠體會到。就目前而言,許多資歷較淺的戲劇演員在表演時仍然處于一種強制性關注的狀態,這種關注雖然能夠令演員勉力完成表演,但對于角色的注意力卻處于一種停滯狀態,無法真正演繹出角色本身的神韻。而真正符合戲劇表演的注意力集中狀態應當是一種放松的狀態,注意力需時刻集中在舞臺中,盡可能地做到心無外物,細心地感受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的情感變化,唯有如此方可真正演活一個角色。要得到自如控制注意力的高度并非易事,需要的是演員日復一日地訓練以及與自己的“磨合”。
(三)想象力
想象力是戲劇演員表演水平達到傳神的必備素質,同時也是“活”與“死”的區別所在,話劇要表演的都是鮮活的形象,唯有演員具備了可觀的想象力,那么其將角色演活的幾率才能夠大許多。戲劇表演并非一成不變,成功的表演需要演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所謂演員的主觀能動性,即演員通過對劇本的研究所進行的“二次創作”,而“二次創作”完成后,演員可以通過排練來進行模擬表演并檢驗效果。舉例而言,當演員對現代話劇《網癮》進行表演時,主角本身需要經歷網癮濃重、恍然大悟、浪子回頭的過程,是以本身需要表演出的狀態也應該隨著劇情有所改變。通過劇本來對角色進行了解后可以發現,該話劇主角的臺詞較少,在這較少的臺詞中,有三句一模一樣的臺詞:“老板,幫我充十塊錢。”在三次說這句話時,主角本身處于不同的心理特征下,第一次是興高采烈,第二次是惴惴不安,第三次是悲痛不已,每一次都應該通過微妙的語氣、動作、表情調節來展現它們的差異,這時便需要演員通過想象以及對角色的理解表達出接近真實的反應與表現,這就是想象力對戲劇演員的重要性所在。然而演員的想象力并不應該是“天馬行空”的,而是應當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四)記憶力
記憶力是戲劇演員的基本功所在,這一點實則并不難理解,戲劇本身所描述的就是一個故事,因此無論臺詞、歌詞、舞步、肢體動作等方面都是戲劇演員的記憶點,有時更可能需要在短時間內將劇本的臺詞記住并進行表演,如臨時更改劇本等狀況等,這無疑對演員的記憶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是以合格的戲劇演員多會選擇進行后天的記憶力訓練。對于演員而言,比較可靠的記憶方法是通過想象力與自身記憶力的結合來進行劇本記憶點記憶,若有必要,可以通過提前對演及私下排練等方式進行記憶。需要注意的是,在記憶過程中切忌死記硬背,要嘗試著去理解,如此一來,在表演過程中即便忘詞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應變能力“講個大概”,于整體而言并不影響戲劇整體效果,算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方法。
(五)適應力
戲劇演員需要在不同的劇本中飾演不同角色,在面對不同類型角色時,適應力能夠令戲劇演員如虎添翼。對于戲劇演員而言,適應力實則是一種與記憶力及注意力息息相關的能力,由于演員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所處的環境大多是虛擬的,演員在了解過劇本后應當了解在特定劇情環境中該做出何等表達,繼而去演繹不同的角色狀態,所以表演過程便是演員適應力的最終體現。戲劇演員需要在不同的劇情狀態下表達出不同的角色狀態,也需要對角色節奏進行把控、對其余演員的處境進行思索、對情境變化進行分析、對氣氛變化做出判斷,同時改變自身的節奏,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應變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若表演存在異常狀況也需要勉力將表演持續下去,如忘詞等,總而言之,戲劇演員應當做到“喜角色之所喜,憂角色之所憂”。由此可見,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戲劇表演的上限,而記憶力、適應力與注意力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戲劇表演的下限。
(六)表現力
表現力是演員表演能力的最終體現,演員需要對角色內心與經歷進行用心想象與體會,若有可能,還可以將自身經歷與角色的內心與經歷相結合,令自己與角色達成情感共鳴,如此一來,戲劇演員方才能夠演繹出生動形象的角色。所謂“表現力”,簡而言之也就是演員形體與語言表達能力,這兩種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與先天資質有所關聯,但要進行后天鍛煉也并非不可成就,那需要戲劇演員為了藝術而放棄自己的部分私生活,如為了演繹某個角色而節食控制形體,又如通過日復一日的臺詞基本功訓練來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如此一來,戲劇表演中既有了豐富的內在感受,也同時擁有了生動且符合角色特征的外部體現,在內外兼備的情況下,戲劇演員的表演效果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七)文化修養
我國著名演員李保田老師曾經說過:“無論什么演員,拼到最后拼的都是修養。”由此可見,文化修養實則也是戲劇演員的基本功,這與生活中常常聽到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一理念不謀而合。在經過戲劇演員諸多能力的分析后可以發現,戲劇演員的各類能力并非毫無關聯,反而聯系緊密,文化修養這一能力與想象力、觀察力等諸多能力皆有關聯,戲劇演員在具備了相當的文化修養后,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對劇本的分析能力,在對劇本的理解深度方面也具備相當的優勢,其他諸如對人物的重新解析、對人物的行動作創造性的發展以及對表演藝術的原理進行質疑和再解釋等皆與文化修養脫不開干系。舉例而言,在曹禺先生的話劇《北京人》中有一角色愫芳,這是一個心理活動分外矛盾、復雜的人物,即使一位理論家要把她分析清楚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又何況是戲劇演員呢?由此可見,文化修養也是戲劇演員應具備的能力之一。
三、戲劇表演中演員表演能力的提升路徑
任何戲劇演員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因此專業成長路徑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從哪個維度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都必須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則:首先是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戲劇表演對基本功要求極高,演員在日復一日枯燥的基本功訓練中必須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惰性,才能克服專業成長的瓶頸;其次是重視藝術規律,作為藝術的一種,表演藝術有其固有的體系和規律,戲劇演員在謀求自身成長時務必遵循這一規律,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唯其如此才能實現自己專業能力的體系化。
(一)加強生活感悟
“戲劇源于生活”,為了塑造出深得人心、具有代入感的角色,演員必須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加深對人性的理解,歸納總結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緒表現和外觀反應,在長期的摸索與沉淀中汲取戲劇表演的養分。雖然戲劇是虛構的,生活是鮮活的,但二者之間卻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具體而言,戲劇演員能夠利用虛構的、略微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將生活中真實的情感和行為演繹出來。為此,戲劇演員應當具備捕捉生活細節、洞見人性真相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不能依靠朝夕之功,而要在日積月累中總結和沉淀。最為重要的是,戲劇演員對生活的觀察和感知絕不應是被動的,而應是主動的、有意識、有目標的,這樣才能在日復一日的歷練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表演藝術敏感性。
(二)深入角色內部
戲劇表演的完成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員對所塑造角色理解的深度以及刻畫的準確度,作為戲劇表演的核心部分,戲劇人物的塑造是推動劇情向前推進的關鍵力量。為了凸顯角色的生命力,戲劇演員必須走入角色的生命中,與角色合二為一,想其所想,知其所知,這樣才能使表演富有藝術張力。在感知角色生命的實踐中,演員應當主要抓住角色在戲劇表演中起到的作用、角色對自身命運和處境的感知、角色的性格特征等要素,從情感上與角色進行重合,即與劇中人物實現“共情”。對戲劇角色的本質把握既要通過理性分析,又要依賴感性體驗。具體而言,運用才能確保塑造出來的角色符合常態,不會顯得浮夸;運用感性增強角色的生動性和鮮活性,使角色“有血有肉”。
(三)強化基本功訓練
其一,重視臺詞語言能力的訓練。戲劇演員的臺詞語言能力對戲劇內容的完整度和清晰度影響甚大,卓越的臺詞功底必須通過長期刻苦訓練來獲得,而臺詞功底不僅包括時刻都能流暢地說出臺詞的能力,也包括能夠精準地記憶臺詞,以及掌握臺詞的表達技法。在進行臺詞基本功訓練時,可以將語氣、語速、聲調等的把握作為重點,每天進行吐字練習和發聲練習,循序漸進地養成靈活呈現各類臺詞的能力。
其二,重視肢體動作能力的訓練。戲劇表演中的許多情節都靠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展現,因此肢體動作基本功同樣是戲劇表演的一大重點。由于戲劇表演中的角色類型不一,不同角色的肢體動作也千差萬別,要想做到肢體語言準確契合戲劇角色的性格個性,演員就要在平時多進行肢體動作的廣度訓練,從而生動展現不同類型角色的動作。在進行肢體動作訓練時,演員還要注意把握動作的柔韌性、美感、力度、節奏等要素,這些都是肢體動作生動、流暢、自然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為此,戲劇演員在平時的動作基本功訓練中要有意識地保持身體線條的優美性和體態的靈活性,以便肢體動作能夠展現不同類型的角色的特征。
其三,重視表情的調動和呈現能力。戲劇演員的臉是最吸引觀眾的部位之一,因此臉上的面部表情對于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推動戲劇的情節發展至關重要。許多經驗不足的演員在進行戲劇表演時常常因為過于注重戲劇的藝術性而流露出浮夸的表情,嚴重削弱了戲劇的藝術美感。正因如此,在平時進行表情訓練時,演員要了解自己做出某種表情時的觀感,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情塑造能力。表情能力是戲劇演員的重要基本功,戲劇人物的喜、怒、哀、樂都需要借助準確的表情予以展現。很多時候,戲劇角色的表情都是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在表現,利用表情控制和刻畫,可以將難以用臺詞和動作表達的內心情況進行充分的抒發,從而幫助戲劇演員更好地完成角色演繹。戲劇演員的表情訓練,除了對照鏡子進行不斷糾正和完善以外,還要善于去觀察生活中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在面對不同境遇時所表現出的表情形態,這樣也可以避免戲劇演員的表情展示過于拘謹和局限。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戲劇是一類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綜合藝術,演員可以通過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對藝術實現表達,由于其本身的性質屬于當眾表演,是以對演員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經過分析參考、訪談及實踐等途徑總結,戲劇演員應當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七種: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適應力、表現力及文化修養,這七種能力互有關聯,任何一種能力的掌握都直接關乎著戲劇本身的表演效果,當然,為了獲得這些能力,戲劇從業者需日復一日地對基本功進行鍛煉,并在實際排練與表演中不斷學習、感悟,如此方可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戲劇演員。
參考文獻:
[1]唐倫,賀小雨,王曉,等.基于異步優勢演員-評論家學習的服務功能鏈資源分配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21(06):1733-1741.
[2]付建忠.淺談“戲曲基本功訓練”對“戲曲演員舞臺表演”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1(19):22-23.
[3]閆宏偉.探析競演類綜藝節目的傳播方式與創新思路——以《演員請就位》為例[J].傳媒論壇,2021(12):137-138.
[4]王聰.淺析舞劇演員閱歷的沉淀于舞劇表演中的重要性——以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演員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35-138.
[5]黃沁琳.淺談演員如何綻放角色的性格魅力——以話劇《四世同堂》演員表演為例[J].記者搖籃,2021(01):59-60.
[6]龔祖.與兒童演員共同塑造電影角色——以伊朗電影《小鞋子》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07):177-178.
[7]刁亞嬋.角色競演類真人秀節目的創新與思考——以《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為例[J].視聽,2021(03):33-34.
[8]年悅.舞女、賢妻與地下工作者——上海淪陷前后演員李紅的多重面孔與身份政治[J].當代電影,2019(05):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