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歌劇藝術開始進入發展期,詠嘆調《情歌》是中國歌劇作品中抒情性的代表,選自于歌劇《蒼原》,是整部歌劇的靈魂,本文將該曲作為研究對象,從歌劇背景、歌詞旋律、演唱技巧分析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情歌 "藝術特色 "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104-04
一、歌劇《蒼原》的創作背景
(一)創作背景
歌劇是一種以歌唱為主體,以戲劇、舞蹈、美術、表演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它最早出現在意大利。中國的歌劇藝術起步較晚,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歌劇也逐漸展現出蓬勃的一面,《蒼原》是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由遼寧歌劇院演繹,劇作者為黃維若、馮柏銘,曲作者為徐占海、劉暉。這部作品在音樂創作方面解決了民族與西方、古典與現代之間的結合問題,同時該部歌劇大膽突破了傳統歌劇的界限,將民族音樂和西方藝術技巧結合起來,既展現了西洋作曲技法,又凸顯了蒙古族的長短調特色,是中國當代歌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二)故事梗概
該部歌劇是以我國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落的真實歷史為基礎的。清朝乾隆年間,由于戰亂原因,居住于我國邊境的土爾扈特部落逃難至俄羅斯的諾蓋大草原上一百四十年之久,長期忍受著沙俄殘酷的統治,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部落首領渥巴錫毅然決然帶領全族人民遷徙回歸,經歷了七個月的艱難歷程,返回故土天山,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十七萬人的部落最后僅剩七萬人,這一遷徙過程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該劇主要講述了娜仁高娃和部族將軍舍愣的悲壯愛情故事,在遷徙途中,舍愣被誣陷為叛徒后去攻打敵軍,娜仁高娃無盡的想念,在面對清朝政府要求上交舍愣才能使得全族回歸故土時,娜仁高娃選擇了大義而遭到愛人的誤解,為證明自己堅貞的愛甘愿自盡,舍愣為了全族人民毅然舍身。劇中爆發出的戲劇沖突,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情感沖擊。
(三)人物關系
該部歌劇主要角色有女主角娜仁高娃、部落將領舍愣、部落首領渥巴錫和反派人物艾培雷,四人關系錯綜復雜。娜仁高娃與舍愣為戀人關系,舍愣暗地里攻打敵軍期間深深思念著對方,后來舍愣歸來懷疑娜仁高娃變心時,女主為了證明自己對愛人純粹的愛,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證明;部落首領渥巴錫與女主人公一直以兄妹相稱,盡管女主人公受到艾培雷的蠱惑后刺傷了渥巴錫,但是渥巴錫對娜仁高娃還是很信任的,并竭力保護她;將領舍愣與渥巴錫以兄弟相稱,同時也是上下級關系,當全族人民都認為舍愣是叛徒時,渥巴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讓舍愣攻打敵軍來自證清白,可見渥巴錫作為首領的英明果斷。
艾培雷作為歌劇唯一的反派人物,為了擊垮部落首領成為領導者使出渾身解數,對推動劇情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一,他蠱惑娜仁高娃,謊稱首領渥巴錫是她的殺父仇人,然后娜仁高娃輕信挑唆刺傷了渥巴錫,遭到全族人民的咒罵;其二,艾培雷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煽動族人的團結,他與渥巴錫政見不合,一再陷害,不僅偽造羊皮書給俄國報信嫁禍到舍愣頭上,還在后來的部落會議上充當“攪屎棍”的角色,使得部落陷入混亂。艾培雷的所作所為成了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一環,層層遞進的戲劇沖突使得劇情更容易被人們理解。
二、《情歌》藝術特色
(一)歌詞內涵
《情歌》為女高音詠嘆調,音樂源自民歌《大青馬》,作為該部歌劇的主旋律,其先后出現了四次,并通過獨唱、重唱、對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展現。歌詞不僅充分體現蒙古族兒女純潔的愛戀,也從另一方面表達了對祖國家鄉的熱愛與忠誠的民族信仰。
歌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排比、對比、抒情等,并且鑒于這首歌為詠嘆調,因此歌詞也有口語化的特點,第一部分是開頭四句,反映了女主角當時的內心活動,“送哥送到太陽升,送哥送到星兒落”是娜仁高娃說給情人的真摯話語;“叫聲遠行的人兒喲,阿妹有話對你說”表現了娜仁高娃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由于部落與時代原因不能相守,前四句用女主的內心獨白來演繹。第二部分為接下來的四句排比,“如果你是……我就化作……”出現四句循環,將女主的心上人比喻為草原上熟悉的意象,“草原、小河、清波、馬兒”等等,歌詞簡單樸素,層層遞進,配合著旋律情緒逐漸高漲,用一些具體的事物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二部分女主人公從內心的獨白轉向對愛人的吟唱,將深厚的感情表達得酣暢淋漓。歌詞的最后一句“帶給你唱也唱不完的快樂”是將女主人公從無盡的幻想中拽回到現實,重復兩遍,表達了娜仁高娃內心的憧憬無法實現而陷入哀傷。整首歌詞將娜仁高娃心中的悲傷娓娓道來,有著跌宕起伏的情感對比。
(二)旋律特色
曲作者巧妙地將蒙古族長調作曲方法引入到《情歌》的創作中,高亢悠揚又自由舒緩,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這首歌曲并沒有用起伏跌宕的旋律來表達女主人公痛苦的情緒,整首曲調旋律悠長,連綿起伏,用一種平靜的心態表達悲痛的感覺,體現了歌曲的抒情作用。
該部歌曲運用的蒙古族長調體現在第一部分,例如第一個樂句中“哥”“升”“落”三個字的時值都有兩拍子以上,樂句有五度大跳,第二樂句為級進上行旋律,“說”字時值四拍子,體現出蒙古族長調旋律的悠長遼闊;蒙古族短調則體現在第二部分,節拍轉換為三拍子節奏,短促有力,短調的歌曲有著敘事性與哲理性,第二部分是娜仁高娃感情的表達,可見第二部分有著明顯的短調特征,另外,這一部分的音域范圍很廣,旋律多在高音區,曲調流暢,同樣具有蒙古族音樂特色。
(三)曲式結構分析
良好的曲式結構可以使一首歌曲更好地塑造音樂形象,《情歌》為帶前奏和尾聲的二部曲式,曲式結構如圖:
從調性來看,A部分為徵調式,B部分為羽調式,不同調式的色彩對比與音樂的不同強化了兩個部分的對比性,旋律的大線條以及樂句的處理,使得整首歌曲更加貼合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達。
前奏中,第二小節短暫地離調到下屬調上后又很快回到原調,低音聲部連續的六連音體現連綿不斷與纏綿的感覺,獨唱聲部開始后旋律跨度較大,伴奏旋律上行后又開始下行,刻畫前兩句難舍難離的心情,隨后三連音音階上行又下降,唱出“阿妹”,前四句大量使用連音節奏,符合女主人公表達情思的心情,兩小節連接之后,調式與節奏都發生變化,由降B調轉到降A大調,4/4拍變為3/8拍再到2/4拍,伴奏聲以主調開頭,主音和屬音構成,整體旋律以級進為主,間或有大跳,與前兩個小節相連;第三部分的音調與前面的部分類似,隨著唱詞的發展,伴奏部分的織體也發生變化,改變了之前呼應的織體,在這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樂曲韻律的變化統一結合;從65小節開始,音樂形象發生變化,曲調有了上升趨勢,情感也變得清晰起來。經過一段八度的大跳后,進入了中低音區域,整體音色一明一暗。
三、《情歌》演唱分析
(一)聲音的藝術處理
1.歌唱技巧運用
在歌唱過程中,演唱者要通過意識與練習來鞏固心理狀態,以此確保出色的演唱效果。氣息是歌唱的根本,在演唱任何一種聲樂作品時,必須注意氣息控制,《情歌》這首作品也不例外。
在演唱一部作品之前,了解歌曲背景,學會歌曲旋律是基礎,而后就是理解歌詞的含義,在開始唱之前,要學會帶著氣息念歌詞,歌唱最好的聲音是朗誦說話的聲音,聲音不是“作”出來的,而是“念”出來的,要帶感情的朗誦,同時搭上氣息,找到高位置的點,這部作品的歌詞就像一封情書,朗誦時要有一種對愛人告白的感覺,始終保持聲音放在氣息上,在這些都做好后再進行演唱,達到最好的歌唱狀態。
2.歌唱的咬字
第一句歌詞以弱起開始,找到嘆氣的感覺,氣息下沉把“送”字嘆出去,重音落在“哥”字上,在第二個“送”與“到”之間有一個八度大跳,演唱者要咬住“送”字的字頭才能更好地將氣息穩住到下一個字上,做到音高音準的準確,下巴要放松,避免聲音壓住喉頭造成音色不純凈;之后的語句走向平緩,除了一個八度與五度的跳進,這種跳進豐富了旋律色彩,為了保持聲音的統一連貫,要使氣息保持穩定,不要隨著音高的上升使得聲音擠在嗓子處,始終做到小腹起音,可以避免聲音在大跳中顯得不協調,蒙古族長調特點是一字多音,所以要做到字正腔圓,控制音量,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第二句歌詞為級進上行旋律,速度由漸快轉為原速,并有兩個連續的三連音,這種高強度的演繹需要很好的氣息支撐,吸氣的時候要一下子吸到腰腹處,保持氣息充盈,歌詞方面要注意聲音的圓潤通暢,“喲”字一定要頂住,口腔豎起來的同時把笑肌抬起來,避免嗓子起音,歌唱的語氣要做到強弱對比,例如:第一次出現的“阿妹”要加重語氣,且急促一些,第二次出現的“阿妹”語氣相對要溫柔一些,相同的歌詞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這樣能夠表達娜仁高娃迫切的心情。
接下來出現的連續排比句“如果你是……我就化作……”為全曲的華彩段落,使用了具有舞蹈性的三拍子,旋律屬于蒙古族短調特征,相較于前幾句演唱更具有流動性,咬字需要清晰連貫,要像說話一樣去演唱,注意三拍子節奏的強弱處理,氣息要輕快些,不要太沉重,整體音區偏高,需要有律動感,做到強弱的同時保持聲音穩定,在“清波”中的八分休止處做到與后半段的銜接,做到聲斷氣不斷。
在結束句時,聲音要完全放在氣息上,“完”字聲音不要太尖銳,想著哼鳴的點把高音哼出去,弱化最后的高音“樂”字,慢慢地降低音量,演唱狀態仍需保持。歌唱是一個全身運動,也是音樂和語言結合的藝術,應正確運用自己說話的聲音去演唱,保持興奮的狀態完成作品。
(二)情感的藝術風格
在歌劇演唱中,我們應該將人物形象、情感等各種因素相互結合,呈現出最理想的舞臺效果。《情歌》作為歌劇的主題曲先后出現了四次,以下將針對第二次的演唱來分析。
要唱好這首作品,我們首先要分析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性格刻畫。在娜仁高娃誤以為舍愣已經死去時,用自己的歌聲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并受到艾培雷的影響,決定暗殺渥巴錫,顯示出娜仁高娃的敢作敢為;在她想起渥巴錫為部落做出的貢獻時又反復掙扎,可見娜仁高娃善良的一面;部落東歸在即,清政府要求交出舍愣才能回歸故土,女主人公毅然決然選擇后者,她的大義凜然又讓愛人產生誤解,為了證明自己,決然撲向尖刀自盡,可見娜仁高娃的大公無私,體現出她英雄的一面。作為女主角,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非常豐滿。
因此,了解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后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歌曲的情感處理。從歌詞中可以看出,娜仁高娃得知愛人的死訊后,首先不是失去愛人的痛,而是她來不及給的愛,演唱者要深刻理解這種失去愛情的痛,這樣才能傳達給聽眾女主人公在劇中的揪心與惋惜。
從前奏開始,演唱者就要“變成”娜仁高娃,完全感到是自己失去情人而傷心欲絕,哪怕跟隨情人而去也甘愿付出,要做到悲痛的情緒演繹,控制減少聲音力度,做到哭泣的效果,這樣可以一開始就揪住聽眾的心,緊接著演唱者要將壓抑的內心情感通過之后的大跳抒發出來,唱出“叫聲遠行的人兒喲”“阿妹有話對你說”中,她想表達對情人的思戀之情,腦海里都是與愛人相依相偎的情景,因此語氣是懇切的。“如果你是……,我就化作……”這樣的歌詞運用,把每一位聽眾都帶入到甜蜜的想象中,伏爾加河上展現出納仁高娃和舍愣的美好場景,諾蓋的大草原上有娜仁高娃和舍愣的歡聲笑語,雖然歌詞甜美,但卻讓人心酸,通過音樂和情緒,讓人充分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結尾句上意味深長,升華了女主人公的愛,讓人陷入無邊想象,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情感并不是激情澎湃的,而是壓抑的,悲傷深沉的,體現出娜仁高娃堅韌又深情的一面,對情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聽眾留下無限的遐想。
(三)歌曲的表演藝術
歌劇是諸多藝術門類中聲樂難度最大也是最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顯而易見,以唱為主、以演為輔是歌劇特有的表現形式。既要有好的唱功,又要有好的表演,在歌唱與表演的融合下,才能較好地闡述一部歌劇的故事情節,表演時,才能使自己快速進入劇情,按照情節發展塑造角色,無限接近劇中人物,做到有層次有起伏,前后和諧統一, 把戲劇中虛擬的人物變成令人可信的真實人物,創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歌劇表演要規范化、專業化,要掌握歌曲的真正意義,根據歌詞的內涵與外延,了解詞、曲作家的創作意圖及藝術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展開想象,用真情營造劇情意境,引起觀眾共鳴。由此,音樂的戲劇性充分展現在觀眾眼前,更清楚地看到演員所要表達的歌唱內容,從而在聽覺和視覺上得到滿足。這樣,在歌劇表演中,戲劇效果會更加強烈,更能感染觀眾。《情歌》這首作品主要突出的是失去情人的悲傷情感,因此在這首作品的演唱過程中肢體表演以及面部表情的變化尤為重要,不僅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隨歌曲的情感起伏而變,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更要將觀眾帶到故事中,讓聽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歌劇最大的魅力。
《情歌》優美動聽,意境如詩,使人沉醉,富有民族特色,歌唱時,我們不但要注意歌的技巧,還要注意感情的表達,全身心地投入到對音樂的理解之中,這大概就是詠嘆調的魅力所在。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歌劇創作背景的了解,并對其歌詞、旋律等各方面進行分析,進而體會到其演唱的情緒和唱法,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更加透徹。因此要想達到最好的演唱效果,就必須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聲樂作品數量眾多,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獨特的亮點,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摸索和鉆研,在自己的專業道路上更加認真。
參考文獻:
[1]曹其敬.歌劇《蒼原》導演闡述[J].中國戲劇,1996(03):8-10.
[2]黃維諾,馮柏銘.蒼原[J].劇本,1996(08).
[3]趙東川.浩氣長歌動寶島--大型歌劇《蒼原》赴臺演出[J].臺聲,2002(05):7-9.
[4]王靄林.《蒼原》的成功及其對中國歌劇創作的啟示[J].樂府新聲,1996(01):3-7.
[5]蒼原與中國歌劇座談會紀要[J].中國戲劇,1996(03):5-7.
[6]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