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學結合不同于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其將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有機融合,在提升專業技能、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項目制舞臺實踐通過項目驅動、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構建“項目中學習,舞臺中實踐”培養機制,創設校內校外藝術實踐展演平臺,著力培育集編、導、演于一體的高素質復合型藝術人才。本文將演學結合和項目制舞臺實踐的概念作為切入點,闡述項目制舞臺實踐的實施步驟與方法,針對項目制舞臺實踐的實施路徑與意義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演學結合 "項目制 "舞臺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132-05
一、演學結合與舞臺實踐基本概述
演學結合教學模式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將專業學習與舞臺演出有機統一了起來,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重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傳授與舞臺實戰能力的訓練,搭建教、學、演于一體的各類藝術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演藝機會。其通過強化教學指導,創新實踐內容,使學生具備較好的演唱演奏技能、過硬的舞臺心理素質,能夠駕馭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掌握節目創編、晚會設計、活動策劃、劇務工作的綜合能力。
舞臺實踐作為演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運用到舞臺表演上,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通過仿真舞臺與真實舞臺的實踐,克服學生怯場、緊張、恐懼的心理,提高學生的音樂表演水平,增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應對舞臺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理能力。
項目制舞臺實踐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它以項目為載體、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舞臺為活動場所,打造項目與舞臺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彰顯“項目帶動教學、實踐推進教學、舞臺表演檢驗教學”的特點。一方面,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實行雙向監控,檢驗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完善演學結合育人機制,培養具有藝術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較高綜合素養和較強專業技能的表演藝術人才。以民樂合奏《蘇堤漫步》項目為例,教師講授的專業知識與實踐項目緊密結合,學生需在實際操作中做到正確使用手中樂器,相互合作,將樂曲的音準、節奏、速度、強弱精準奏出,表現作品的現實生活內容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內涵,創造性地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激發學生的器樂演奏舞臺表演潛能。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需及時指出不足,進行有效輔導,提出合理建議。
二、項目制舞臺實踐實施步驟與方法
經研究,將項目制舞臺實踐的實施過程分為項目選定、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價四個環節。
(一)項目選定
指導教師通過考量學生的專業水平、藝術素養、心理素質、舞臺表現對項目進行論證,選擇合適的項目載體,項目的選擇需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融入舞臺實踐中,項目整體具有實操性和代表性。二是項目的難易程度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實踐能力設定,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表演欲望。三是依據職業方向和崗位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學校的人才供給力。四是項目的來源,可以是教師教改或科研項目,也可以是區域文化聯動項目,還可以是行業內的競賽項目。項目團隊確定合適的項目載體后,應設定項目的預期目標、設計方案、具體內容、實施要求以及評價方式,注重項目的全面性與整體性。
(二)項目設計
結合項目主題設計專題性的舞臺實踐項目方案,依據課程安排與項目時間,制定富有彈性的實踐計劃,預先知曉即將來臨或可能發生的事件,做好各種活動預案,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具體內容包括實踐計劃、實踐內容、實踐形式、成員分工、服飾道具、經費預算等。
1.實踐內容
實踐內容將“演”與“工”完美組合,項目成員一方面參與舞臺節目的編排、創作與表演,另一方面參與舞臺活動的節目單、海報、燈光的設計,體驗催場、劇務、音控、燈控等工作,為學生提供舞臺演出與崗位實踐的機會,培養其藝術實踐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2.實踐形式
實踐形式多樣化,采用認知驗證型形式,對已知理論進行還原和檢驗,夯實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采用仿真性實踐形式,將藝術作品進行復原和再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方式;采用雙創型實踐形式,表演者根據自身理解,對藝術作品進行創新加工,體會音樂表演的“二度創作”;采用真實情境實踐形式,通過教師指導與舞臺展示,檢驗學生舞臺實踐成果和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素質。
3.成員分工
成員分工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項目負責人將項目成員分成若干項目小組,由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分工合作,通過多元化職業拓展,積累經驗,增長技能。教師作為技術指導者,帶領學生承接和完成舞臺項目,對項目進度進行動態調控,對舞臺表演進行質量把控。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升學生的表演水平與演出質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力打造高水準的舞臺精品作品。
4.服裝造型
服裝造型與舞臺道具在定制前應做好細致的案頭工作。服裝的選擇上應遵循舞臺服飾功能的原則,造型的設計符合作品的角色形象,舞臺道具的選用堅持真實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增強舞臺的視覺美感。
5.經費預算
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實踐經費用于打印材料、添置服裝、制作道具、技術保障等。經費不足勢必導致項目無法順利開展,需規范實踐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提前做好預算分配,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合理使用實踐經費以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
(三)項目實施
項目制舞臺實踐總體分為技能訓練、仿真舞臺實踐、真實舞臺實踐三個階段。
1.技能訓練階段
由于項目成員普遍缺乏舞臺實踐的經驗,初次登臺會因過度緊張與恐懼,無法發揮自身真實的水準。所以需要表演者通過日常刻苦訓練來掌握專業技能,提升舞臺表現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作為學生技能訓練的教練,應抓住學生的薄弱之處,針對性地提出練習方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的演奏、演唱、舞蹈、創作等技能得以強化。
2.仿真舞臺實踐
仿真舞臺實踐能讓表演者對真實舞臺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體驗在舞臺上表演的感覺,掌握舞臺表演的基本要領,克服內心的緊張焦慮。彩排結束后,教師應對節目的質量、表演者的臺風、工作人員的配合度進行點評與交流,給予適當的肯定,提出整改的建議,從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表演的欲望。
3.真實舞臺實踐
通過真實舞臺實踐能夠讓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節目編排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和獨立運作能力得以鍛煉,讓學生不僅具備歌曲演唱、樂器演奏、舞蹈表演的能力,還能具備策劃組織、節目創編、燈光音響監控和劇務舞臺監督等多種職業技能。可以說真實舞臺實踐是學生專業技能、理論知識、舞臺表現與職業能力的綜合考察。
(四)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作為舞臺實踐的最后環節,既是對項目選定、項目設計、項目實施環節的總結,也是對舞臺實踐效果的評判。項目制舞臺實踐的評價主要從考核指標、評價主體、評價類型和評價體系入手。
其一,根據演學結合模式下項目制舞臺實踐提出的“認知驗證—仿真實踐—雙創實踐—情境實踐”形式,結合“演”+“工”實踐內容,可將項目評價體系的考核指標分為“技能訓練—仿真舞臺—真實舞臺”三大板塊。由于舞臺實踐的參與人員與實踐環節較多,設置時還需根據項目人員分工的不同,將崗位技能、職業技能、綜合素養一并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其二,實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教學主管部門+指導教師+行業人員+學生”的四位一體評價主體。教學主管部門通過對各實踐環節的監管、觀摩舞臺作品的編排表演、合作單位的走訪調查,做出客觀評價。指導教師作為項目制舞臺實踐的組織引導者,以實踐過程和實踐結果來考核評價,分析存在問題,總結寶貴經驗。行業人員包括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合作單位負責人、專業舞臺工作人員等,他們需從實踐環節、演出質量、社會影響等方面做出評價。學生作為主體,自始至終參與舞臺實踐的全過程,了解項目制舞臺實踐的總體情況,因此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其三,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僅以真實舞臺實踐的成功與否來考量學生的能力,還需通過日常技能訓練和仿真舞臺實踐來對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舞臺表現進行跟蹤評估,使評價體系具有公正性與合理性。
其四,在設計舞臺實踐評價體系時,應遵循職業教育和藝術教育的規律,指標簡潔明了、層次清晰有序、要素構成與權重設置合理,堅持科學性、客觀性、易操作性原則。另外,對項目制舞臺實踐的各環節進行多角度的審視,準確地掌握各方面的人員信息,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
三、項目制舞臺實踐實施路徑
通過走訪調研,結合本專業舞臺實踐經驗,總結歸納出項目制舞臺實踐的實施路徑,具體如下:
(一)立足本院、面向全校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各項藝術實踐活動,如:迎新晚會、畢業晚會、社團藝術節、校園歌手大賽、校園才藝大賽、藝術實踐課程匯報音樂會、專題性音樂會、個人音樂會、快閃活動等,通過校內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開闊藝術視野,陶冶藝術情操,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技藝、鍛煉能力、積累經驗的舞臺實踐環境和機會,實現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無縫對接。2019年6月,音樂系學生在黨員老師們的精心指導下,開展《建國70周年,愛國頌歌》音樂會,內容上以紅色愛國歌曲為主線,演唱《軍港之夜》《走進新時代》《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和我的祖國》等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并講解。形式上,邀請音樂教師作為音樂會的導聆,現場講解歌曲背景,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理解和欣賞歌曲。2020年初,全國上下齊心抗疫,各地高校開展“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活動。蘇州市職業大學2017級表演藝術1班班主任和班級學生共同組織策劃,在線上開展“云合唱”《奉獻》,并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微信公眾號上推廣,用最真摯的歌聲致敬戰“疫”一線的英雄們。2021年6月,2018級表演藝術專業畢業晚會歷時2個月籌備,由音樂系全體教師傾力指導,畢業班級學生干部策劃組織,用活潑的舞蹈、奔放的歌曲、悠揚的樂曲、滑稽的小品、深情的大合唱,為藝術學院全體師生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2021年12月,2020級表演藝術專業舉辦“演學結合”舞臺實踐音樂會,本次音樂會依托2021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團隊由音樂系5名在校學生和2名教師組成。項目開展過程中,由指導老師輔導,項目成員通力合作,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編排策劃、組織協調,創作了14個舞臺作品,包含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語言類節目等。由此可見,校內藝術實踐既是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增強藝術修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二)聚焦賽事、服務全市
專業比賽具有其他任何舞臺實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檢驗自身專業水平的試金石。學生應通過參賽積累經驗,尋找差距,借鑒他人優點,彌補自身不足,逐漸克服緊張心理,培養良好的比賽心態,樹立自信,展現自我風采。踴躍參與具有社會公益屬性的藝術實踐活動,組織項目團隊根據實踐對象的需求,精心策劃舞臺實踐的形式和內容,給予服務對象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讓其心情愉悅,提高公益服務活動的滿意程度,為推動公益事業發展、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近年來,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音樂類專業賽事,培養學生敢于拼搏的競爭意識,坦然鎮靜的心理素質。進社區下鄉村,開展志愿服務,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地方文化,在公益實踐中深入基層,開闊視野、錘煉品格、奉獻愛心。2018年9月,校大學生藝術團走進姑蘇區金閶街道彩香二村,為廣大社區居民送上了一場主題為“黨建引領,邁向新時代”的慶中秋國慶專場文藝演出。歌曲、舞蹈、相聲、快板、器樂演奏等節目輪番上演,臺下熱烈,好評如潮。2018年11月,音樂系揚琴教師與表演藝術專業4名學生共同編排室內樂作品《江南春》,參與第二屆蘇州市文華獎·藝術展演季(舞臺藝術類)決賽演出,展示了我院教師與學生的舞臺風采和專業實力。2019年4月,2017級表演藝術1班的全體同學參與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展演志愿者活動,33名志愿者分為各個工作小組,崗位明確,以最優質的志愿服務,向五湖四海的來賓,展示了大學生志愿者的風采,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有效提升了交際能力,豐富了人生閱歷。2020年11月,蘇州市職業大學民樂團參與江蘇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比賽中,民樂團成員配合默契,共同演繹古箏重奏作品《吳儂》和民樂小合奏《絲竹新韻》,分別獲得乙組二等獎和三等獎,展現了蘇職大學子的最美風采。
(三)觀摩表演、專題講座
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觀看音樂表演,對演出效果進行評價與交流,開闊眼界,提升藝術審美和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與自身舞臺表演情況進行對比,發現不足,確立目標,提升專業能力,激發創新意識。誠意邀請學術專家、音樂教育家、表演藝術家來校舉辦音樂表演專題學術講座和公開示范教學課,讓學生能夠了解最新音樂發展動態,拓展專業學習思路。2018年11月,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美林教授應邀為藝術學院開設了主題為《互聯網+音樂文化研究——以“美聲之林”為例》的學術沙龍講座。他對師生教學、學習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完善了學生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2020年12月,音樂系專業負責人攜2019級表演藝術專業64名同學觀摩首屆江蘇·蘇州民族音樂展演,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場集中欣賞高品質、多元化藝術的盛宴。
四、演學結合模式下的項目制舞臺實踐意義
(一)以生為本,因材施教
教師應在舞臺實踐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項目的自主權和作品的選擇權。以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為導向,有的放矢進行教學指導,體現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進一步提高藝術創作的能力。例如:學生可以通過項目方案,了解舞臺實踐中的每個環節,依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登臺表演或是幕后工作。教師針對表演者展開提升專業技能、完善舞臺表現、強化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訓練,針對幕后工作者展開活動策劃、活動組織、場地布置、燈光音響操控等綜合能力的訓練,讓所有學生在參與舞臺實踐的過程中感受主體的平等性,注重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均衡發展。
(二)以演促教,教學相長
完美的舞臺表演是檢驗教學質量最有效的監測器,教師應對每一次演出進行全程跟蹤與指導,及時反饋并總結,改進教學方法,優化實踐過程。在項目制舞臺實踐中,教師擁有多重身份,既是策劃者又是引導者,既是教練員又是觀察員,既是主持人又是評價方。因此,需積極參與各類行業演出、燈光音響控制、數字音樂制作等項目的實操工作,積極參加學術講座、專業培訓、教學研討會,掌握表演藝術領域前沿動態,將獲取的新知識、新技能、新信息融入到項目制舞臺實踐中。著力建設一支擁有精湛專業技能、扎實理論功底和較高綜合素質、較強合作能力的項目教學團隊,運用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藝術表演能力、音樂創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雙創思維和創新拓展意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演學結合模式下的項目制舞臺實踐以人才培養、教師發展、服務社會為目標,探索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的科學路徑,積極嘗試實踐教學和舞臺演藝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加強教師的理論能力、實踐能力、團隊管理和項目運作能力,推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國家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鮮明技能性、職業性與實用性的表演崗位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旭東.發揮“兩個舞臺”作用 培養高素質表演藝術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0(24):16-18.
[2]解駿.民族室內樂課程“4+2”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02):131-134.
[3]趙雅琴.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教學實踐基于項目教學法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9(20):184-185.
[4]蔡春寶.探索多元化教育 培養高素質人才——論高職音樂表演專業舞臺藝術實踐改革[J].大眾文藝,2012(05):244-245.
[5]劉楠楠.課程項目教學在舞蹈編導中的運用——以黃淮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J].黃河之聲,2014(21):95-96.
[6]高澄明.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J].大眾文藝,2020(04):100-104.
[7]卞瀾浩.淺談舞臺實踐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9(14):153-154.
[8]李夢玲.高職院校“三位一體”微觀教學組織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03):1-4+36.
[9]羅曼麗.“課堂+舞臺”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表演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