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藝術歌曲的代表,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歌詞全部來源于中國古詩詞,是一種經由作曲家添譜配樂,又融詩詞意境、曲調韻味為一體的音樂體裁形式。作為聲樂藝術學習者,演唱古詩詞藝術作品也是學習的重點,它既是傳統文化和高雅藝術的完美結合,又是詩詞之意與音樂之美的情感紐帶,在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學藝術長河里久傳未竭,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極高的考究價值。
關鍵詞:古詩詞 "藝術歌曲 "七步詩 "聲樂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1-0118-04
中國的文學詩詞發展到現在有很久的歷史,詩詞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詩詞有歌詞短小而精悍的特點,講究詞的押韻,且節奏感強,是中華文化文學方面非常值得探究的體裁。就當代的音樂寫作來看,古典詩詞激發了當代很多作曲家的創作靈感,我國對古詩詞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主要以谷建芬、黃自、趙元任等為代表。本文首先對古詩詞藝術歌曲、詞曲作者的創作背景進行概括,再對歌曲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然后對于兩位老師對這首作品的演唱處理進行比較分析。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七步詩》作品概述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詩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屬性風格獨特、優雅,歌詞優美、詩體完備、結構設置規整,可與器樂搭配進行演唱。藝術歌曲最先在歐洲興起并且有了一定的發展,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的作曲家舒伯特寫了幾百首藝術歌曲作品,確立了這種題材,也獲得了藝術歌曲之王的稱號。這種題材涉及詩詞、音樂、歌唱等多種形式,用聲樂來表達詩詞所突出的情感。由于一些藝術歌曲的傳唱度很高,所以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開始學習并且創作這種題材的音樂,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的一些先進的作曲家和音樂家通過參考西方著名音樂家的一些優秀作品而創作出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樂曲,即將中國古代著名詩詞作歌詞創作出的具有中國味道的藝術歌曲。這種創作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學,另一方面也結合了最先進的音樂創作方法,真正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它是中國現代音樂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七步詩》創作背景
1.《七步詩》曲作者介紹
《七步詩》的曲作者是當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谷建芬出生在山東省威海市,后跟隨父母一起去日本生活,最后又回到中國。從小谷老師就很喜歡音樂,她的一生從未離開過音樂。谷老師畢業之后一直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并且在歌舞團任職。她寫的許多歌曲在當代都成了經典之作,如:《滾動的長江東方》《天空的歷史》等。谷老師的創作在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對于中國當代的流行音樂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歌者,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谷老師當時作為一位退休教師,其創作的古代詩歌作曲還成了兒童的“新校歌”,七步詩就是其中之一。
2.《七步詩》詞作者介紹
在黃初元年,曹丕稱魏文帝,因其之前曾與曹植有過爭封太子的經歷,所以一直對曹植很忌憚,有意除掉曹植,但又不想落下一個殺弟的罵名。因曹植喜歡作詩,他就命人把曹植帶到大殿,要求他在七步之內作詩,并且定下了嚴格的規則:詩歌的主題應該是兄弟之愛,但整首詩不能包含“兄弟”這個詞。最后曹植在悲憤中作出了傳世之作《七步詩》,這首詩的創作使其免于一死。在這首詩中,他將豆萁與豆子比喻成自己和曹丕,用豆萁煮豆子來形容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表達出強烈的不滿。鮮明生動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斗爭的殘酷和詩人自身的掙扎。
二、《七步詩》的藝術特征
(一)歌詞的語言特色
《七步詩》在我國詩詞題材中屬于五言律詩,五言律詩以二一二或者二二一節律為劃分依據,《七步詩》是以二一二節律作詞的詩詞。歌詞是:“煮豆燒豆子,豆在壺里哭,本來是同根,相煎的時候為什么這么急?!痹撛~主要表達的是豆稈在鍋下燒,豆子在鍋里哭的場景。豆子和豆萁是同根生長的,豆萁怎么能如此急切地折磨豆子呢?這首詩比較直白,語言簡潔,含義清晰,不需更多的闡釋,只需在個別詞語上稍微疏導一下即可,詩人在僅僅七步的時間里對語言的巧妙運用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詩影響頗深,經常出現在反對兄弟爭斗和自相殘殺的場景之中,成了一個流行詞匯,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根據古代詩歌的演唱特點在歌曲的結尾加上了一句歌詞,也稱為“襯詞”。襯詞主要用來表現歌曲的感情,在歌詞已經演唱結束后但是感情還沒有結束時加入一個襯詞就能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情感,而且這樣音樂的情緒和意境也會在音樂的整體結構中貫穿始終。谷老師在其歌曲的結尾使用了“依”這個襯詞,很好地把曹植在創作時的沮喪和悲傷表現了出來。
(二)旋律的音樂特色
1.曲式結構特點
一首經典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一方面要有意味深長的歌詞、和諧的旋律和明確的主題,另一方面還需要根據歌詞的含義來為它創作適合的結構。古詩藝術歌曲《七步詩》的形式結構是一種帶擴展的兩段形式,即呈示段為前面8個小節,對比段為9至16小節和幾個小節延伸段。呈示段和對比段在旋律和節奏上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有明顯的反差。呈示樂段A為1~8小節,它的旋律平和,主要是二度和三度音程進行,并主要使用同一個音進行,音域多為中高音區而且節奏規整,以四八分和二分節奏為主。旋律上變化不突出,緩慢的節奏進行和音區的逐漸下行。
2.伴奏織體形式
一首經典的古詩詞藝術作品不僅需要有優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優秀的鋼琴伴奏。聲樂演唱要依靠鋼琴伴奏的配合,鋼琴伴奏會讓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激發出演唱欲望,此外,鋼琴伴奏過程還可以給演唱者做出旋律和音高的提示?!镀卟皆姟愤@首作品一共有兩段和一段尾聲,兩段歌詞是一樣的,但是其旋律和伴奏織體在前后兩段有明顯的不同,形成了對比,其表達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第一段的伴奏織體多采用的是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的琶音相結合的形式,表現出一種抒情帶有淡淡憂傷的感覺,體現出作詞者當時寫詞時的傷感,情緒表現比較平穩。第二段的伴奏織體相比第一段織體更加豐富,一開始是以雙音和弦慢慢表達,后面是以低音加柱式為主,并且對于琶音也進行了七度的加厚,節奏密集,旋律上也更加豐富。通過快速的八分音符的上行與和弦加厚的音響感,一下子把歌曲的情感提到了高潮,將作詞者當時的無奈和悲痛之情躍然紙上。最后四小節的尾聲在伴奏織體上也逐漸回到平穩,以分解和弦為主,使得情感逐漸回落直到結束,還給人留下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七步詩》的演唱分析
(一)《七步詩》情感與咬字的處理分析
1.《七步詩》咬字歸韻
中國從古至今在歌唱理念中就以語言為歌唱最重要的部分,歌唱的基礎是語言,語言的基礎是咬字,歌聲是咬字與聲音的完美結合。歌曲演唱的咬字,不只關系到演唱的歌詞是否清晰,更直接體現了演唱者自身唱歌發聲的科學性,“字正腔圓”從古至今都是對演唱來進行評價的一個最基礎的標準。而所謂的“字正腔圓”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咬字規范,咬字規范了,聲音的腔體就圓潤了,發聲就更科學了。“字正”就是咬字吐字的規范,它的標準是韻母清晰、聲母準確、語調正確。咬字歸韻主要有三個部分,“字頭”“字腹”“字尾”,字頭是指一個字的聲母,字腹是字的韻母,字尾是指一個字的韻母。想要唱好每一個字,在咬字歸韻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干凈利落。
《七步詩》的咬字歸韻以“一七”轍和“中東”轍為主。如“萁”和“泣”就是屬于“一七”轍,“生”這個字就屬于“中東”轍。在這首作品的演唱咬字中,兩段歌詞分別有不同的咬字方式。在第一段演唱中,歌詞的咬字應輕輕地咬,字頭字腹輕輕帶過,最后咬在字尾上,略帶一些哼唱的感覺。在第二段的演唱中,情感的不同表達對咬字也有不同的要求。演唱第一句的“煮”時,要注意字頭“zh”要短促有力,一觸即發。字腹為韻母,延長韻母“u”,字腹是整個字音腔演唱的地方,也是最好聽的,也最能體現歌唱中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字尾要準確地歸韻到“u”上,收音時舌尖輕抵下牙。第二個“豆”字為長音拖腔,“o”母音演唱時應做到“閉口音開口唱”,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咬字技法,即緩收慢發,用來加強對詩歌的吟誦感。在第二句的演唱中也應該按照第一句的咬字感覺去演唱。
第三句“本是同根生”這句也是全曲的最高潮,情緒突出最強烈的一句。該句的演唱為一字一音的形式,字少音少,并且逐漸升高,所以在咬字時要注意字頭的準確清晰?!氨臼峭毖莩獣r,“本”字,字頭“b”短促有力,深深地向下嘆氣,在延長韻母“en”時,保持口腔狀態的整體一致性,并加強橫膈膜對氣息的控制?!案弊譃槿淖罡咭粢彩峭怀銮榫w高潮的地方。咬字時應該快速地從“g”歸韻至“en”,演唱時快速歸韻至“en”母音,進入歌唱的通道,“生”字則在“en”的共鳴位置上演唱,逐漸使得情緒回落,使字與字之間連接流暢自然。最后在襯詞“依”上結束。
2.《七步詩》情感把握
這首歌以借物抒情的情緒來抒發作者情感,表達作者面對權勢的逼迫以及骨肉相殘場景時的無奈,但迫于現實只好認命,哀嘆人生如戲——本是同根生,為什么要為了權力而兄弟相殘呢?所以在演唱時,情緒是由一開始的無奈轉向對親情的哀嘆的情感走向。演唱者應該多進行了解,對于古典詩歌的文學方面要進行著重的分析,探索古詩的詩歌藝術。在作品的旋律上,創作作品的人要深入了解這類古詩所表達的音樂感情和含義,找到古代詩歌音樂創作的規律性和技術性,把握古詩的意境,將所創作的古典詩詞的感情含義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適當的結合。在《七步詩》中,作品的前半部分用較為簡單的旋律突出了作品想要表達的音樂形象,在曲調的選用上,每句話都以低調呈現,旋律低沉,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詩人憂郁的情緒。藝術歌曲創作應將古詩作為歌曲的內涵,將當前流行的旋律作為形式,使兩者合二為一,相互交融。詩、調、聲的結合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節奏感和文化內涵。
在古詩創作中,由于詩歌本身創作的時代不相同,所以其自身表現的情感也大相徑庭,這就對創作者有了很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對歌詞含義進行準確把握,還要對當時的時代特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七步詩中,兄弟之間如豆子和豆秸稈一樣,是一起成長的,但是豆桿子里的豆子卻被跟它一起生長的豆秸稈所煮,就如同曹丕為豆秸,曹植是豆子,本是親兄弟,一方卻要將另一方殘害。這首詩生動地反映了曹丕和曹植兄弟自相殘殺的殘酷事實。這首詩的內容直白,在講出道理的情況下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抗議意圖,其最后兩行意思是:你我是兄弟,我們為什么要自相殘殺呢?這充分表達了曹植悲痛的心情。
(二)《七步詩》兩個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較
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劉歡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曾演唱過該歌曲,其對這首作品的演唱運用了通俗唱法,腔體上的開合較小,主要運用口咽腔的共鳴。其對這首歌曲的咬字比較輕盈,演唱時比較具有口語性,如同帶旋律的訴說。劉歡老師在演唱這首作品時發聲位置比較靠前,主要集中在唇齒上,這使得其聲音輕盈流動。在情感的運用方面,劉歡老師的演唱大多突出了歌曲的悲慘和作者的無奈之情,用一種訴說的感覺去演唱,表達出了歌曲的悲傷之情。
陳思里在深圳聲樂季也對該歌曲進行過演唱,陳思里老師屬于輕抒情男高音,音色偏亮,他主要運用的是民族唱法,這種唱法的腔體打開相對通俗唱法來說更大一些,主要運用胸腔和咽腔的共鳴,音色明亮,高音穿透力強,符合中國傳統唱法中“字正腔圓”的標準。從他對歌曲的咬字方面進行分析,其咬字在整個歌唱中都做到了歸韻,并且力求做到聲音的圓潤、流暢,母音轉換得當。例如:演唱“豆”主要歸到“O”母音上,還有“生”要歸到“eng”上。在歌唱的位置上,民族演唱通常提倡吸唱,通俗地說法就是“軟腭抬起來”。軟腭在上口蓋的后半部分軟軟的那一塊,在唱的時候,陳老師的音色明亮、穿透力很強,聲音有一個支點,位置相對往后,與流行的歌唱方法相比,這種唱歌更傾向于軟腭和咽腔的控制讓歌唱的位置接近臉,歌聲更接近“面罩共鳴”。在情感的把握上,陳思里在開口的時候用了“虛”一點的音色,很好地把握住了歌曲的意境?!爸蠖埂倍忠怀?,就已經扣住這首歌的脈絡,奠定了歌曲“悲傷”的氛圍。
這兩位老師的演唱處理各有千秋。劉歡老師對整首作品的演唱處理柔中帶情,曲隨情而走;陳思里老師對這首作品的處理分為兩個層次,從弱到強,從柔到剛,將整首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景都通過演唱演繹了出來。研究兩位老師的演唱處理方式對我們的聲樂學習能夠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四、結語
通過對《七步詩》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與演唱上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韻味、咬字、行腔、情感、表演等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詞句結構上相對規整,講究押韻與疊韻的聲律,且大多具有深遠的意境,給人以章法凝練、短小精致且引人入勝之感。作曲家在為古詩詞進行旋律編配時,應利用西方現代的作曲技法,根據詩詞的聲調和音韻,吸取詩詞中的傳統音樂要素,使古詩詞藝術歌曲富有古典韻味與民族色彩。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要深入地了解它的文化意蘊、語言特色,分析它的情感意境,感受詩詞與音樂交相輝映的美妙體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和審美能力,不斷摸索、探究,逐字逐句地去打磨,努力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蘊博.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2(06):73-74.
[2]吳雪瑩.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古琴藝術的互通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2(03):64-65.
[3]鄭伯英.淺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與演唱[J].戲劇之家,2022(03):109-110.
[4]孔鞠,朱艷彬.“韻”背景下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研究[J].藝術品鑒,2022(02):150-152.
[5]曹春雪.依字行腔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中的實踐[J].大觀(論壇),2021(11):167-168.
[6]張年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對策探究[J].戲劇之家,2021(30):105-106.
[7]高雅欣,張悅心.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J].戲劇之家,2021(30):79-80.
[8]沈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韻律”與“技巧”[J].藝術大觀,2021(30):16-18.
[9]王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技巧與特征[J].當代音樂,2021(10):137-139.
[10]陳靳.淺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特征及演唱[J].參花(下),2021(08):145-146.
[11]于天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意境探析[D].重慶:西南大學,2021年.
[12]張雯靖.意蘊美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中的運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