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20年起我國老齡化已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前,由于現代意義的養老模式并未在農村真正建立起來,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家庭仍將承擔主要的養老職責。當今家庭養老的內涵與功能已經發生變化,從家庭功能來看有弱化的趨勢,具體表現為經濟供養水平差距較大,日常照料與精神慰藉缺失嚴重。打造家庭支持體系可以從經濟、文化、技術、工具四方面進行整合。
關鍵詞:家庭養老;家庭功能;家庭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5-0043-03
一、研究背景
自2020年起我國進入高速老年化階段,到2050年,預計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3.8億,占總人口比例近30%,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40%,老齡化與高齡現象并存將成為農村新生態面貌。然而,面對如此大的養老負擔,過去在農村實行的家庭養老模式支持力度越來越有限。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做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決定,社會化養老的賦能雖不可忽視,但也要正視家庭在養老中所扮演的角色,家庭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作為養老天然的場所,應得到更多重視。因此,應該加強家庭在養老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農村老人養老生活的高質量發展。
二、農村老人生活現狀及問題
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跟蹤調查(CLASS)數據庫是我國目前涉及老年人及家庭基本狀況、身體健康、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數據庫之一,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開展調研,調查范圍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問卷包含個人問卷和社區問卷。借助2016年CLASS截面數據,對符合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為目標群體,根據問卷中的戶籍進行篩選,合并數據源后,通過EXCEL整理,將11 472個個案劃分為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其中60歲及以上農村人口5 907人,城鎮人口5 565人。
(一)農村老人生活基本現狀
第一,老年人對未來贍養主體期待方面,問及“您認為老年人的照料應該主要由誰承擔”時,其中選擇子女的老年人占比42%,可見家庭養老仍是農村老人的主要思想,選擇政府/子女/老人共擔的有37.8%。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輕人的外出讓老年人對照料主體的傾向無法只停留在兒女身上,也愿讓政府參與進來,表現了對政府執政的信任。在追問更愿意“在哪里進行養老”問題時,有65%的人選擇在自己家中,有26.4%的老人選擇了子女家。針對此65%的老人,對其子女居住地識別發現,63%的老人子女正在外務工,可見老人不愿去到孩子的住處,更多是基于對農村環境的熟悉而不愿離開以及為兒女減輕負擔的意識。
第二,從子女規劃上看,子輩在居住選擇上更傾向于與配偶、子女一塊生活,這點同過往研究一致,隨著子女獨立意識的增強,對家庭的理想形態與生活方式與老人有了明顯的區別,更熱衷于同妻子與子女一起生活,核心家庭形式占據多數。針對子女的常住地,問卷中“這個子女現在居住地在哪里”得到大部分子女還是愿意離父母距離更近,近五成的人員都在本縣的范圍,但有38%的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同時離開村莊的現象占多數,子女與父母居住距離越來越遠,空間隔閡使得家庭照料模式有其不穩定的一面。
第三,老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時常被子女所忽略或無法顧及,而家庭作為個人成長生活的棲息地,在此功能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父母與子女交往的頻率來明晰代際交流的情況。針對問卷中“過去12個月您多久與子女見一次面”“過去12個月,您與子女多久打一次電話進行分析”。
見面頻率比較兩極分化,幾乎天天見面與每月至少一次、一年幾次都有相近的占比,但從總體來看,近五成的父母與子女見面頻率較低,多無法一周見一次。從電話交流的頻次來看,29%的人能做到每月至少一次與父母保持情感的聯絡,僅有4%的人可以做到每天與父母保持交流,選擇不需要通話的人次占比25%。在問及“您覺得和這個子女感情上親近嗎?“在親近、不親近、一般”三個選項中近六成的老人回答一般。老年人與子女情感交流的缺失,多數父母缺少子女的關懷,代際關系生疏化。
第四,在針對老人“您主要的經濟來源”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在男性中,第一來源排在前三位的是自己勞動或工作所得、子女的資助、離退休金,而女性則是子女的資助、離退休金、勞動所得,不同性別在選擇上具有一致性,僅存在生理現實下排序上的差別。可以看到當下農村老人所能夠獲取經濟收入途徑較為有限,雖然老人有很強的自主性從事勞動,但普遍都依賴于來自子女方的支持與政府的養老金。
進一步根據問卷所提問的關于收入、社會保障、兒女支持水平的信息進行分析。首先,勞動所得是老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所獲得的收益甚微,平均獲得9 805元/年,平均下來每月只獲得815元錢,并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其次,雖然養老保險在農村已實現了廣覆蓋,但在給付水平上卻遠不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金,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的中位數769元,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金分別能領到3 041元與3 863元,社會保障水平的城鄉差距懸殊。
最后,子女與父母的經濟來往,采用問卷中在調查時點的“過去12個月中子女與老人及其同住配偶錢、食品或禮物的往來情況”。在經濟往來中,有85%的老人獲得子女的金錢或物品的支持,多數農村父母極少給予子女金錢上的支持,主要也是農村經濟水平低的原因,金錢的雙向流動基本上是子女流向老人。在金額的支持上,500—999元較為集中,其次是200—499元與1000—1999元,給到2 000元以上的比例約為8%。總體上看,子女與老人的經濟互動是積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15.6%的老人無法從子輩獲取金錢,有30%的老人獲得低于500元的轉移支付,存在著給付待遇差距較大,以及不贍養老人的失德現象。
(二)農村老人生活存在的問題
第一,老有所養方面。伴隨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與農產品收益對比工業產品的下降,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農村老人的收入水平較為低下。而自我養老的缺陷并未能被社會化養老所完美化解,當前盡管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已大幅提升,但是其保障水平非常低并呈現逐年拉大的跡象,依靠自我養老尚不足以給予老人較好的養老質量。
第二,老有所依方面。進入老年后,生活機能退化,老人需要他人的扶助,依賴度會增強,并且老年人患病時更需要別人的照顧和護理。而當前農村地區醫療護理制度較為落后,老年人患病后主要依靠自己的子女和配偶照料,甚至是其他家庭成員。根據CLASS子女與父母居住的距離顯示,多數子女為在外務工人員,老人選擇獨居的比例比較普遍,失去了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客觀條件,居住安排的分離,必然極大地弱化家庭的照料功能。在社會化服務的利用上,以問卷中“是否使用過日托站和托老所”進行識別,僅有47人選擇利用過,占比僅有1%。自我養老是當前在農村的主要形式,老人在生活中“舉目無親”。
第三,老有所樂方面。因現代性的影響,不僅親代間情感交流缺失,而且老人的娛樂、公共生活也十分匱乏,為了消解日常的寂寞,老人普遍會以看電視、做家務等方式作為排遣。在回答“過去一年是否有體育活動時”“是否經常上網”“是否適用智能手機”問題上,僅有9%的老人參與了體育鍛煉,8%的老人會使用智能手機,老人與當代數字生活存在斷層現象。同時,老人普遍社會參與率較低,在回答“是否參與過照顧老人、陪同聊天”等問題時,僅有極少數人有此積極性,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現狀堪憂。
第四,老有所醫方面。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高齡老人大量在農村居住,農村老人對醫療護理的需求與日俱增。根據CLASS問卷關于慢性病、生理機能情況進行分析,56.23%的老人自報患有慢性疾病,這一比例遠高于城市的患病率(52.43%)。此外,在對老人醫療服務需求的識別上,根據問題“你是否需要社區醫療機構提供以下服務”進行識別,排在前三位的醫護需求為:免費體檢(44.69%)、上門護理(21.63%)、建立健康檔案(20.82%)。與城鎮相比,農村老人這部分醫護需求并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但是當前大多數養老資源都投放于城市,使得城鄉養老服務發展嚴重失衡。
綜上可知,在供給層面: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對老人日常照料與精神慰藉的缺位,子女行為選擇更傾向與老人金錢的往來而忽視精神上的關懷,物質支持超過精神支持。經濟支持上,部分家庭能給予老人較充足的物質支持,部分家庭存在經濟供養不足或拒絕供養的行徑,存在二分的現象。
在需求層面:根據老人對生活不滿的識別,新時期農村老人病殘現狀突出,面臨生活輔助、經濟需求不斷擴張的問題。此外,當前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類型單一,缺乏完善的老年計劃,需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三、農村家庭養老支持對策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為防范老年社會風險,對家庭功能的扶持需要政治、經濟、文化與制度建設的齊頭并進,需秉持責任共擔、多元共進的原則,打造家庭支持體系建設。為此,應夯實家庭養老經濟基礎,提升家庭養老技術支持,弘揚家庭養老倫理道德,創新家庭養老工具應用,利用社會制度帶其走出困境。
(一)經濟供血
農業增收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當前農村人口大量流失主要是由于土地功能下降,土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遠低于務工時的經濟報酬。首先,國家應積極發揮對農村地區的“經濟造血”功能,開展農業現代化,加大科技與土地之間聯系,做到技術支持、資金支持,提升農機裝備的技術支持,培育新業態、新農人,吸引在外兒女回歸農村。其次,用好科技興農的“動力源”,發揮智慧農業,開展現代生產、信息化管理、電商化銷售,繁榮農村,富裕農民。
繼續改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當前對于老人而言,養老保險的給付待遇,在物價飛漲的時期,農村老人到手的養老金宛如杯水車薪,城鄉間給付待遇過大的問題比較突出,應通過開辟資金來源的方式逐步提高養老金待遇。在稅收上,對贍養老人的家庭通過降低個人所得稅和繼承稅的方式,從經濟上刺激人們的供養動機。補貼政策上,對于老齡、失能、空巢、失獨等家庭考慮到其特殊性,進一步拓寬老人們的收入來源,采用高齡補貼、護理補貼的方式為其提供物質保障。
(二)法律支撐
在養老與勞動問題的協調上,應將父母照護假與靈活就業時間納入《勞動法》中。許多農民都是背井離鄉來到城市中謀生存,在當下繁忙的工作環境下即使有心也很難見到父母一面,更不用說是在父母需要照顧的時間了,應在法律上充分考慮勞動者需要照顧老人的情況,對于有照顧父母需求的青年人,如生病、特殊家事等特殊情況,應給予子女回到父母身邊的休假機會,并償付休假期全額的工作報酬,以溫情的法律呵護“孝老”社會氛圍。
(三)工具更新
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無疑給家庭養老帶來極大的賦能,智慧養老開始嶄露頭角。應對家庭養老困境,需幫助老年人跨越“技術鴻溝”。首先,基于農村老人對新技術的理解、使用能力較差,需結合市場根據實際設定切合農村老人的智能產品。其次,要提高老年人對信息產品的適用能力,鼓勵子女、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進行上門指導,幫助老人熟練掌握養老智能設備。最后,探索“互聯網+醫養結合”服務,建立老人健康信息庫,可實現老人與子女之間設備的共通,一旦老人有相應的需求,可通過設備傳遞給社區及家屬。
(四)文化托底
社會可通過廣告、新媒體等形式進行家風愛老的文化引導,弘揚尊老愛家的傳統美德,促進整個社會敬老風氣的形成,對于先進個人要進行肯定與褒獎。學校要立足于德智體美全方位教育,加強孝文化的教誨與宣導,在校運會、秋游等活動中設置親子間的互動環節。在制約機制上,由于缺乏相應的懲戒手段與監管機制,因此可通過信用制、罰金、判刑等形式給予社會威懾,將道德與個人發展軌道進行捆綁,品德有失之人將被記錄在案。
在宣導內容上,除注重孝道內核的輸出,還應致力于對落后觀點的修正。一方面應立足減輕老人自我養老的責任重擔。當前多數老人選擇自我養老更多的是基于對兒女出門在外壓力較大的情感理解。為此可將“自我”轉至“互助”,依托互助精神努力在農村建立起新時期“孝養文化”,鼓勵農村老年人之間開展幫扶活動,年輕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健康老人照顧失能老人,發揮“守望相助”的互助功能。
參考文獻:
[1]" "姚遠.對家庭養老概念的再認識[J].人口研究,2000(5):5-10.
[2]" "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問題的未來之路:“全國家庭養老與社會化養老服務研討會”紀要[J].人口與經濟,1999(2):17,58-64.
[3]" "黃健元.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了嗎?——基于經濟與服務雙重視角[J].社會保障評論,2020(2):131-145.
[4]" "白維軍. “老有所養”家庭支持政策體系的構建[J].中州學刊,2020(7):69-75.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