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型醫療設備是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對醫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和管理質量直接關系到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大型醫療設備在醫院內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醫院整體服務水平和效率,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醫院的經濟負擔。在醫改背景下,必須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進行跟蹤管理。由于大型醫療設備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使用頻率高、價值較大,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嚴重影響到醫院的正常發展。鑒于此,根據大型醫療設備管理工作經驗,就如何做好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工作進行探討。
關鍵詞:醫改;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5-0126-03
醫改背景下,醫院管理模式向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轉變,大型醫療設備的合理配置與使用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環節,如何合理配置與使用大型醫療設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公立醫院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的實踐應用,可提升醫院對大型醫療設備配置、使用、維修與報廢全過程管理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提高醫院競爭力。
一、醫改背景下的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的必要性
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涉及設備的購置、驗收、配置、維護保養、使用效益評估等諸多環節。從目前的管理情況來看,大型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設備效益管理意識薄弱,設備購置資金支出盲目性較大;設備使用效益評估不到位,忽視了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醫院在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上存在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和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而隨著醫改的推進,在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充分發揮大型醫療設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成立專業機構,提高大型醫療設備的管理意識,加強對大型醫療設備購置論證、配置驗收、日常運行維護等環節的監督,建立健全大型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效益跟蹤管理體系[1]。
二、醫改背景下的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策略
(一)購置前
醫院采購大型醫療設備時,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程序,嚴格履行采購工作相關程序。購置前,由醫院技術部門組織論證評估,確定要采購的大型醫療設備是否符合醫院的發展戰略和方向,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是否符合行業規范。應當根據市場需求、自身條件、財政撥款等因素進行論證評估。論證評估報告包括市場分析、使用效益分析、采購預算以及效益分析等,并對購置的大型醫療設備實行使用效益論證評估制度。使用效益論證評估報告應由采購部門和財務部門聯合組成的技術論證評估小組進行審核。具體來說,采購部門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對臨床應用進行充分的購置需求論證,提出報告。論證報告應包括購置必要性、現有設備、設備購置后可帶來的經濟效益等。使用效益論證評估小組應在收到購置的大型醫療設備論證評估報告后,根據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審核。論證評估小組審核通過后,應向醫院分管院長匯報,同時將結果反饋至財務部門及采購部門,由采購部門根據項目申報內容組織采購。在購買大型醫療設備時,應根據醫院規模、使用對象等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大型醫療設備的采購數量,避免重復購置或配置過剩。在購置過程中,論證評估小組對使用效益低于資金支出的,原則上不允許購置,確因臨床急需或國家有特殊規定的設備除外。新購置的大型醫療設備自驗收合格之日起,必須建立臺賬制度,加強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的跟蹤管理[2]。建立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制度,記錄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情況。
(二)購置后
購置后的使用效益跟蹤,是指醫院對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后的使用效益進行跟蹤管理,主要是對設備的臨床應用情況、經濟、學術和社會效益等進行調查,為設備管理部門和臨床科室提供信息。一是要了解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情況,二是要了解設備的運行成本和費用情況,三是要了解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在對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進行效益分析時,可采取以下步驟:一是填寫《大型醫療設備效益分析表》,表中主要包括:設備基本信息(名稱、型號、規格)、主要功能指標(診斷指標)、費用情況(收費項目及標準)、設備運行成本(人工成本及折舊成本)[3]。二是將表中數據整理匯總,并分析評估,提出建議和意見。三是根據用戶提供的數據和建議,對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進行效益分析。四是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效益分析時,如用戶或患者提出異議,應及時查明原因,并將結果反饋給設備管理部門,必要時可進行現場檢查或重新測試。五是建立大型醫療設備效益跟蹤檔案。根據實際情況對每臺大型醫療設備建立效益跟蹤檔案,詳細記錄每臺大型醫療設備的性能指標、運行成本和費用、用戶使用情況、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等情況,包括日常運行維護記錄、維修保養記錄、故障及異常處理記錄等。六是總結分析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及效益,編寫《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分析報告》。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后的使用效益跟蹤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一是定期抽樣,結合臨床需求,通過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進行跟蹤。調查周期一般為3—6個月。二是經濟效益調查,由醫院財務部門牽頭組織相關職能科室、臨床科室和使用科室,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對設備的經濟效益進行調查。需遵守三項原則:效益優先,以保障臨床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為前提,以提高技術水平為核心,以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為目標;全面管理,對所有大型醫療設備的技術參數、使用效益等進行全面跟蹤管理;注重質量,確保大型醫療設備的質量符合要求,服務水平滿足需求。
(三)報廢后
為了有效利用大型醫療設備,避免資產的閑置、浪費和流失,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制定報廢辦法。具體來說,在報廢標準上,凡屬國家規定強制淘汰或因使用效益較差、難以滿足臨床需要或操作不當而無法繼續使用的醫療設備,經鑒定確認為報廢的,可進行報廢處理。在報廢處理辦法上,由醫院技術部門提交報廢意見,設備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報廢醫療設備進行評估,報主管院長批準后,由后勤處統一回收、出售,所得款項納入醫院財務管理。對回收的設備,由醫院設備管理委員會按醫院規定進行估價,報主管院長審批后,交后勤處與相關人員辦理交接手續。醫院財務部門根據醫院設備管理委員會提出的估價,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計提折舊費并按規定交財務部門入賬,同時根據報廢設備的實際使用情況確定應上繳財政的數額,納入醫院財務管理。報廢處理的各項費用由使用科室負責與醫院財務處結算,并按實際損失的百分比扣除。
三、醫改背景下的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優化措施
(一)加強成本核算工作
大型醫療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成本,且這一部分成本是由醫療設備自身的功能所決定的,因此在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工作中,必須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首先,在大型醫療設備購置階段,必須與科室主任和技術人員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了解科室的實際需求和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其次,在大型醫療設備購置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和醫院規定進行招投標工作,同時對投標單位的資質和技術能力進行嚴格審核;再次,在大型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必須加強對設備運行維護成本的控制,在保證維修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維修次數和維修時間;最后,在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工作中,必須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支出情況進行分析和匯總工作,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計算,可以為后續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4]。
(二)加強醫療設備的信息化建設
醫療設備的信息化建設是提升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健全大型醫療設備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大型醫療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時掌握設備的使用狀況,從而有效降低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概率。目前,部分醫院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大型醫療設備信息管理系統,但由于其系統建設比較滯后,因此無法對大型醫療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針對這一情況,醫院需要在醫改背景下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完善和升級,增加信息管理模塊的應用功能和管理功能,從而實現對大型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實時監控。例如,在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運行過程中,通過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對使用效益情況、耗材使用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并將監測結果通過網絡及時傳遞到相關科室和科室主任手中。在設備運行結束后,也可以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對其運行狀況進行評估和分析。同時,還可以將相關數據整合到醫院的醫療成本核算系統中,從而實現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的評價和分析。由此可見,信息管理系統不僅能夠提高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時也能夠降低醫院在運營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概率[5]。
(三)強化對大型醫療設備的論證評估
在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過程中,必須強化對大型醫療設備的論證評估,通過科學的論證評估,可以為后續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比如,在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采購前,需要做好全面細致的調研工作,明確調研人員對于設備性能和市場的了解程度,并且根據調研結果和醫院實際情況科學制定采購方案。在此基礎上,需要加強對醫療設備相關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力度,讓相關人員了解設備性能、適用范圍等信息,從而提高醫療設備采購質量。在實際采購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醫院自身發展需求,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采購方案。比如在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評估時,需要從專業角度出發對其技術指標、工作性能、使用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以此為后續的評估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數據。在此基礎上才能確保設備采購質量和使用效果。
(四)優化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結構
新醫改背景下,大型醫療設備是醫療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配置結構與使用效益密切相關。公立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配置應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充分考慮地區經濟水平、居民消費水平、醫保支付能力等因素,遵循“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原則,統籌考慮本地區醫療服務需求和資源稟賦,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配置大型醫療設備。在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過程中,須按照衛生部頒布的相關規定,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例如,放射治療類、心臟介入類、手術腔鏡等手術設備,必須由專業人員嚴格把控質量,并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和使用計劃,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要求進行操作。同時,還應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維修保養,確保設備正常運行[6]。具體來說:
一是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數量,實行分級管理、分類審批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大型醫療設備數量。二是規范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原則,對于臨床價值高、患者需求大的醫療設備應優先配置。三是優化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結構,對于臨床急需的設備要及時引進,對于不能滿足臨床診療需求的大型醫療設備要及時淘汰。四是合理調控大型醫療設備的區域配置,對于欠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要嚴格控制配置規模和布局,對于發達地區可以適度提高配置標準。五是加強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評估,將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作為醫院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六是強化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監督管理,保障公立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五)建立健全大型醫療設備管理制度
通過對大型醫療設備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夠為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從而提高醫療設備的利用率,避免大型醫療設備資源浪費和閑置情況的發生。首先,要嚴格執行大型醫療設備的相關采購制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采購和驗收,對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經濟效益等進行嚴格把控。其次,要嚴格執行大型醫療設備使用管理制度,按照相關規定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登記、建檔、建立臺賬等工作。再次,要加強對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管理制度等。在實際操作中,可建立“科室定期檢查—職能部門監督—財務部門審核—院領導審批”的層層監督管理機制。科室定期檢查主要是通過科室內部自查或者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檢查;職能部門監督主要是通過醫院內部審計、財務審計等方式進行監督;院領導審批主要是通過醫院管理層討論確定。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從源頭上杜絕不合理使用和浪費情況的發生。
綜上所述,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時期醫院對大型醫療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提高對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跟蹤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并加大投資力度,從而保證醫院各項工作正常開展。通過跟蹤管理辦法,能夠有效提高醫院整體服務水平和綜合實力。因此,相關人員必須重視此項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跟蹤管理。
參考文獻:
[1]" "方儀.醫療設備使用動態監測及成本效益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21,38(11):81-83.
[2]" "焦洋,謝軍慧,鄭靜,等.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醫療設備臨床業務評估模型構建與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21,18(8):158-161.
[3]" "閆慧芳,焉丹,高敏,等.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益分析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21,36(1):143-146.
[4]" "姜義兵.醫院貴重醫療設備使用效益綜合評價分析與探討[J].中國醫療設備,2020,35(12):150-154.
[5]" "余鵬.醫院醫療設備購置論證及使用效益分析[J].人人健康,2019(16):262.
[6]" "魏建新,馮楠,李貝貝.醫療設備使用效益與質量安全指標監測系統研究[J].兵團醫學,2017(3):75-77.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