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華東地區省級面板數據,運用PVAR模型探究區域內高技術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效率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技術創新對另外兩個變量的影響多為正向作用;環境規制門檻設置應綜合地區發展水平,過高則不利于區域內產業相關技術創新以及空間集聚。最后,根據結論提出相應的建議,即環境規制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實施;重視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研發資金及人員的投入;設立高技術產業園區,在基礎設施、政策服務等方面提供便利,加速形成聚集群;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轉型,賦予經濟發展新動能。同時,華東地區作為我國高校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應該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使之成為地區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效率;華東地區;PVAR
中圖分類號:F06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5-0010-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而轉向發展的同時注重經濟結構的合理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中國制造2025》《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等文件出臺,高技術產業日益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抓手。技術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高技術產業的空間集聚能夠推動區域內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綠色經濟發展的提升意味著區域經濟向低排放、高產出的綠色經濟方向轉變。華東地區雖然作為我國人才密集程度、技術創新程度較高的區域之一,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部分地區出現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探究高技術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效率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分析
(一)高技術產業集聚與綠色發展
Muhammad Sulaman認為,我國的綠色生態效率呈下降趨勢,技術創新對我國生態效率的影響存在異質性,環境調控與生態效率呈U型關系[1]。Adebayo Tomiwa Sunday等發現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刺激了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加劇環境退化,技術創新提高了環境質量[2]。黃磊認為,產業集聚對工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呈現 “U”型特征,由于城市間經濟發展差異,高污染產業會從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3]。張治棟等認為,產業集聚帶動綠色發展水平,主要在于綠色技術的進步。高技術產業集聚通過資源共享效應、綠色技術提升等方式促進綠色發展效率[4]。
(二)高技術產業集聚與技術創新
汪發元等認為,從長期看科技創新是高技術產業集聚的源動力[5]。姬志恒等認為,高技術產業集聚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呈倒“U”型且有助于長期提升區域創新能力[6]。施曉麗和李艷婷認為,高技術產業集聚在專業化較高時會推動產業創新,企業為搶奪市場份額,產生競爭效應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7]。黃慶華等認為,產業集聚對綠色發展有顯著推動作用,并且技術創新的進步是產業集聚能夠促進綠色發展效率的重要原因[8]。高技術產業集聚通過知識溢出效應、資源共享效應、人才集聚效應等促進區域內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綜上,高技術產業集聚從資源、成本、風險等方面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綠色發展效率的提升不僅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的健康高質量發展,也會完善產業結構和區域創新支撐體系。產業集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空間集聚意味著有眾多的高技術產業匯聚在同一區域,而各企業均擁有獨自的競爭優勢、科技人才以及創新優勢,因此發生集聚時就會產生知識溢出效應以及顯著的外部效應。同時,較好的綠色環境還會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企業聚集于區域內形成集聚效應,同時降低經濟活動成本,有利于創新生態體系的運轉和高技術產業對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PVAR模型對2001—2016年華東地區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以下是PVAR模型:
Y表示lnENT,lnPAT,lnEGD的列向量,i和t分別表示區域和時間,θ0、θj分別為截距項、滯后j階矩陣,αi、βt分別為個體和時間效應,u為隨機誤差項。
(二)數據選取、變量選擇
高技術產業集聚程度用區位熵來衡量,計算公式為:
其中,ENTit表示i地區在t時間的集聚程度,c、p為高技術產業和全國所有產業就業人數。計算得出的數值越高,意味著聚集程度越高。
技術創新變量(PAT),本文以各省份的年度“三種專利授權量”進行測度。
綠色發展效率(EGD)的測度上,很多學者選取能源消耗、固定資產投資為投入指標,將工業SO2、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作為非期望產出,GDP為期望產出。本文將非期望產出作為投入變量并命名為污染物治理成本,以此來實現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進行測度。
本文2001—2016年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等。
四、實證分析
由前文區位熵得出結果,雖然華東地區為全國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但區域內部仍存在較大差異。各地區之間以江蘇、上海的高技術產業聚集度較高,其次為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安徽。
本文選取PVAR模型,需要對面板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其次進行單位根檢驗,保證數據的平穩性。為防止出現“偽回歸”,進而對原始數據取對數。首先通過LLC、IPS兩種方法檢驗是否存在單位根,所得結果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一階差分后的變量通過平穩性檢驗。
為確保GMM估計參數的有效性,需要確定PVAR的最優滯后階數。通常滯后期數的確定有AIC、BIC和HQIC三個準則,*表示每個準則下的最小值(見表1),最優滯后階數為2。
為考察滯后項的影響,采用GMM模型進行估計,如表2所示。h_lnENT、h_lnPAT、h_lnEGD為經過向前均值查分消除了固定效應的變量;L、L2為滯后一、二期。高技術產業集聚作為因變量時,滯后一期的產業集聚對自身在1%的顯著性水平顯著,并且存在正向影響;滯后二期對自身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系數為負值,表明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存在慣性特征,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影響效果逐漸弱化。
綠色發展效率為因變量時,滯后一期高技術產業集聚、滯后二期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效率均在10%下顯著,但前者系數為負后者為正,表明高技術產業集聚在短期內不會促進綠色發展,反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生態環境;技術進步有利于提升綠色發展效率。PVAR模型下的GMM估計只是進行動態宏觀模擬分析,而各變量內部間關系和沖擊變量這些傳導機制仍需要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來進一步考察。本文所有變量均通過Granger原因檢驗。
高技術產業集聚面對自身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在當期形成最大值,隨后迅速減小;技術創新受到沖擊后,當期為0并短暫上升后逐漸下降至負值;綠色創新效率從當期的0迅速上升至第二期并達到最大值,隨后逐漸下降。技術創新面對自身的沖擊,在當期達到最大值,隨后呈現逐漸下降趨勢。當高技術產業集聚受沖擊后,從當期最高值迅速下降為負值而后反彈。綠色發展效率從當期的0先迅速后平穩上升逐漸到第二期并達到最大值。綠色發展效率面對自身沖擊在當期形成最大值,最后趨近于0;技術創新受到沖擊均為負值;高技術產業集聚受到沖擊后在當期為負值,而后平穩上升大于0。
綜上可知,高技術產業集聚存在自身慣性,但這種慣性會受時間推移逐漸削弱;同時技術創新在短期內會受到高技術產業集聚帶來知識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長期的產業集聚甚至會對技術創新形成阻礙;集聚形成的資源共享以及技術進步的影響,短期內極大促進區域綠色發展效率。
技術創新自身存在進步性,疊加效應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創新;技術創新對高技術產業集聚的影響在當期最為顯著,然而技術創新的作用存在短期效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會吸引眾多的科技人才,促進高技術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正向效應,但需要時間。
環境規制程度對技術創新存在負作用,阻礙高技術產業其自身相關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內不利于高技術產業集聚,但到后期會逐漸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推動高技術產業的優化升級,從長遠來看,持續性的驅動力仍需要強化。
五、總結與建議
本文基于2001—2016年以省級為尺度衡量華東地區的高技術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效率,運用PVAR模型實證分析,探究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結合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環境規制制定門檻過高則不利于區域技術創新及產業集聚。區域內通過資源共享、中間品投入等方式促進了綠色發展,但由于環境規制導致部分中小企業離開當地轉移到規制門檻不高的地區。同時,也會造成高技術企業花費大量經費用于處理廢料,進而延緩甚至阻礙與產業相關的高技術創新能力。第二,技術創新對推動綠色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技術創新因為疊加效應促進自身創新,其次推動區域綠色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廢棄物處理技術提高等都有利于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且技術創新對高技術產業集聚主要作用于空間集聚的前期,通過知識共享、人力資源共享等吸引更多產業集聚。
根據以上結論,結合地區發展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環境規制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實施。在注重綠色發展的同時,更應該結合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眾多因素,綜合評測合理制定制度門檻。二是重視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研發資金及人員的投入。設立高技術產業園區,在基礎設施、政策服務等方面提供便利,加速形成聚集群;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轉型,賦予經濟發展新動能。同時,華東地區作為我國高校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應該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成為地區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 "Luo Yusen et al.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s of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n eco-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30 China’s province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21(1):127.
[2]" "Adebayo Tomiwa Sunday,Adedoyin Festus Fatai,KirikkaleliDervis. Toward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nexus between consumption-based carbon emissions,economic growth,renewable energ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razil[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1(2).
[3]" "黃磊.產業集聚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工業綠色發展效率嗎?[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15-125.
[4]" "張治棟,陳競.環境規制、產業集聚與綠色經濟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0,36(15):114-118.
[5]" "汪發元,鄭軍.科技創新、金融發展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基于長江經濟帶數據的空間杜賓模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13):45-53.
[6]" "姬志恒,于偉,張鵬.高技術產業空間集聚、技術創新與區域綠色發展效率:基于PVAR模型的經驗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20(9):92-102.
[7]" "施曉麗,李艷婷.高技術產業集聚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長江經濟帶的考察[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7):46-54.
[8]" "黃慶華,時培豪,胡江峰.產業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107個地級市例證[J].社會科學文摘,2020(3):52-54.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East China
—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VAR Model
Pei Zijian, Liu Jie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vincial-level panel data in East China, the PVAR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with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two variables is mostly positive; the setting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reshold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v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f it is too high, it is not conducive to industrial rel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within the region. Finally, propos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Firstl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s and personnel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s to provide convenience in infrastructure, policy services,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clusters;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ive new impetu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East China region should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high tech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ast China region; PVAR
[責任編輯"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