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居家養老服務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途徑。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在理念、方法與實務等方面具備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天然優勢。但是目前社會工作參與居家養老服務還面臨專業人才缺乏、服務內容單一、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困境。因此,應進一步強化專業助老隊伍建設、豐富老年服務內容,并建立良好協同機制,以期為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社會工作;城市居家養老;優勢;困境;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5-0036-03
一、研究背景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 640萬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1 906萬,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個百分比[1],在總人口數量增速放緩和老齡人口數量增速加快的雙重影響下,未來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預示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問題也隨之越發被重視。我國養老問題已經從家庭問題轉為了社會問題,《“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養老服務模式,其中居家養老服務是主流養老模式[3]。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生活為主,輔以社區提供服務支撐的、主要由家庭成員和社會工作者提供包括普通照料、全托和日托等服務形式的養老模式。我國現階段的老年人常見心理表現為對熟悉生活環境的依賴感以及對陌生生活環境抱有一定敵意,傳統觀念令其更傾向于居家養老。同時,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青年子女的經濟能力與居家時長呈反相關,老年人對熟悉生活環境的趨向性與青年子女居家時間的短暫性形成沖突。在此背景下,居家養老服務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沖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平臺,以專業服務為保障的居家養老服務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具有專業理念和專業技術的社會工作者是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而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一方面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的必然要求[4]。
二、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優勢
(一)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與居家養老服務理念相契合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利他主義為指導,助人自助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 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的專門職業。社會工作者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不僅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專業的能力素養,還需要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能夠真誠接納老人的問題、尊重老人的自決性、關注老人內心世界[5]。人本主義人文關懷作為社會工作最基礎的理念之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釋,分別是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個人潛能的發揮以及尊重個體的獨立性與差異性。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者通過運用專業理念與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根據不同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遵循個別化和尊重支持的原則,切實幫助老年人發揮其潛能,幫助老年人找回自身價值,實現老年人再社會化。
(二)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有助于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
我國社會養老壓力重,家庭養老成本極高且服務不完善,而一般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很難滿足現代老年人多元化多維度的養老需求;且養老機構專業人才少,服務形式單一且水平不高,缺乏專業理論和技巧。社會工作基于“個別化”的方法介入居家養老,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評估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問題與資源狀況,制定精準化的服務介入方案。此外,社會工作通過鏈接與整合資源,提供專業支持路徑來推動老年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由此,社會工作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專業的知識與服務技巧致力于居家養老服務,能夠彌補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方面的欠缺,降低養老服務成本,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有效回應老年人需求[5]。
(三)社會工作的專業實務有助于創新居家養老服務形式
社會工作專業實務方法的介入豐富并創新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形式,有助于提升服務效果。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方式直接為老年服務對象提供高水平個性化服務。一是老年個案工作方法。老年個案工作是一種個別化和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者根據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一對一進行服務方案特別定制的工作方法,運用老年個案工作方法能夠更好地尊重老年人的個性,承認他們的價值和獨特性,通過滿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來幫助老年人恢復和增強社會功能,更好地實現老齡化發展。二是老年小組工作方法。老年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組,通過老年人組員相互支持、互相幫助和充分交流互動來激發參與老年小組工作的成員的能力和潛能,提升他們的社會功能。社會工作者通過把擁有相同問題的老年人組建成工作小組來實施專業性工作方法,不僅能夠促進老年人間相互溝通,排解心事,滿足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時也能促進老年人小組和所在社區的成長與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公正發展。三是老年社區工作方法。在思想觀念上,人們通常將老年人看作被動的服務接受者,從而忽視了老年人的潛能和能動性。隨著現代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提升,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壽命也在不斷提高,退休只是意味著生活領域從工作崗位轉到了家庭,但并非沒有價值。因此,在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服務中,除了最常用的個案和小組的工作方法外,應加強對社區工作方法的使用[6]。老年社區工作是指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內開展以提高社區福利、促進社區發展為目標的宏觀社會工作服務方法,老年社區工作的開展能夠促進提升老年人的社會意識,通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滿足老年人需要,通過培養社區內的相互關懷精神與社區照顧的美德,加強老年人對于居住社區的歸屬感;還可以通過鼓勵有能力的老年人參與社區事務的處理,建立老年人社區支持網絡。
三、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困境
(一)專業人才較為缺乏
由于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步較晚,社會工作與老年服務對象的認知度低,專業社工介入居家養老服務,在人才隊伍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社區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理論和專業指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缺乏老年護理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只能承擔簡單的日間照料服務,部分工作人員還要處理社區行政工作,無法專注于老年人養老服務工作;其次,社會工作對大多數老年人而言是陌生的概念,老年人觀念里社會工作者可能與普通志愿者區別不大,從而難以建立信任關系,繼而影響社會工作者推進長效服務;最后,社會工作者薪資待遇水平與社會認同程度不高,部分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不選擇從事相關社工服務工作,直接導致人才流失,使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難以提升[7],嚴重影響居家養老服務的未來和專業化發展。
(二)服務內容相對單一
老年人需求日漸多樣化,但居家養老服務整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社會工作的介入層次較為淺顯。通過眾多文獻以及實務報告可以知道目前社會工作在養老領域的工作仍然以娛樂類項目和簡單化服務為主,內容單一,層次較低。不可否認,娛樂類活動以及簡單的照護服務對老年人的積極作用,但是這僅僅滿足了老年人淺層次的需求,而細膩疏導、醫療康復等較高層次的服務相對較差。雖然不少城市正在著手推進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和內容,但真正落實到位的項目較少。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的不同也導致了老人需求的不同,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和內容與老年人深層次的需求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社會工作以及工作者應該聚焦養老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以及老年人現階段的實質需求,更好地促進老年人群體成功老齡化。
(三)協作機制有待健全
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特點就是聯動性,由老年人家庭、社區、機構、公眾以及政府多方聯動。但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由社區作為載體承擔服務,而要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僅靠社區是無法實現的,因為社區缺少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同時籌措資金的渠道較少,很難作為單一主體完全承接養老服務。其次,社區公眾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政策的知曉度以及政策響應度較低,間接影響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推進。再次,社會力量進入服務市場的門檻較高,居家養老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營業準則都相對落后,盈利性質機構投入高、利潤低,運營困難,很難靠市場收益維持正常運轉。最后,政府作為主導,職能定位不清晰,各級政府缺少統一的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和規定,很難根據社區自身情況對于所購買養老服務進行調整。
四、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助老的人才隊伍建設
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提升素質,可以推動居家養老服務、醫養結合服務等融合發展,有效應對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技能與素質是影響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要素。建立專業化的隊伍可以要求養老服務相關從業者先接受專業培訓,通過專業水平考試得到社會工作資格認證從而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水平,擁有專業技巧和理念從而更好地提高為老服務能力。同時加大力度宣傳社會工作專業,使社會轉變對養老服務社會工作的觀念,減輕從業輿論壓力;提高薪資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隊伍中來。
(二)豐富社會工作助老服務內容
提供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和內容,關注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老年人需求不僅局限于生理健康需求,還有較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社會交往需求,社會工作者應聯動社區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例如定期更新與維護社區內基礎設施,為老年人提供健身鍛煉的休閑娛樂場所;推動居家養老和醫養結合的發展,定期提供心理咨詢和疏導以及醫療檢查的上門服務,保持老年人身體健康,疏解老年人精神壓力;搭建老年人學習平臺,提供老年人學習場地,通過學習培養興趣,豐富老年人精神世界,找到自身價值感;擴大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范圍,不再只局限于提供照料服務,而是多維度滿足老年人切實需要,使更多的老年人得以受益于此。
(三)建立良好的協同合作機制
社會工作者作為鏈接各方主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橋梁和紐帶,社會工作積極爭取多渠道的社會化資源,搭建良好的協同合作機制,提高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除了政府財政支持以外,社會工作者要轉變“等、靠、要”的思想,積極主動爭取資源,給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比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積極與社會養老服務企業進行合作,搭建高質量服務平臺,使社區內老年人在最大程度上以最低成本享受養老服務企業提供的高質量服務[8]。再如,社會工作者充分挖掘并動員社區志愿者資源,培育社區為老服務自組織,激活社區助老的內生動力。政府、機構、社區、社工、企業、志愿者等多方聯同,形成居家養老服務的良好的協同機制。
五、結束語
居家養老模式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適應我國老齡化特征與基本國情,契合老年人家庭的訴求與意愿,是社會養老的理性選擇。社會工作的人本化專業化科學化等特征,決定了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是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的必然趨勢。另外,居家養老服務也給社會工作的介入與專業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廣闊的空間與舞臺。做好統籌規劃,完善制度設計,同時加強社會工作者自身專業能力建設,是優化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路徑。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EB/OL].(2021-05-11)[2022-03-0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
[2]" "陸杰華,林嘉琪.中國人口新國情的特征、影響及應對方略:基于“七普”數據分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3):2,57-67.
[3]" "吳帆.中國養老資源供求狀況與社會工作介入模式分析[J].人口學刊,2007(3):47-51.
[4]" "趙麗宏,杜瑋.構建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學術交流,2011(12):146-149.
[5]" "廖鴻冰,李斌.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166(6):121-124.
[6]" "梁兵,施國慶,張波森.專業社會工作介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的困境與脫困策略:以南京市J區為例[J].社會保障研究,2022,81(2):3-9.
[7]" "陳連軍.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的推進路徑研究[J].學術交流,2013,232(7):131-133.
[8]" "劉宇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問題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商業觀察,2022,138(8):52-54,65.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