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高校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人才培養的智庫,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因此,明晰高校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對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5-0141-03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指出,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其中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銜接,建立健全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高校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人才培養的智庫,應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明確戰略定位、挖掘區域優勢、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剖析和總結在鄉村振興視野下高校育人方面存在的問題,研究高校為鄉村輸送優秀人力資源的有效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校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大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小學占比37%,初中占比48.4%,高中或中專占比7.1%,而大專及以上僅占比1.2%。由此可見,農村生產經營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才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源頭活水,人才振興推動全面振興。
(一)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指出,堅持政府推動引導,社會市場協同發力。高校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人才培養的智庫,聚集了大批專家學者以及科技服務團隊,具有為鄉村輸送優秀人力資源的先天優勢。理應發揮人才、技術、新理論等獨特優勢,圍繞鄉風文明、鄉村教育、鄉村科技等領域,探索一條又一條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來。
(二)有利于高校優秀人才的培養
高校一直以來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支撐,一直擔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特殊責任和使命。近年來,高校充分履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各專業領域的“新鮮血液”,教授專家團隊也研發出許多科研成果。但卻忽視了社會服務這一職能,導致所培養的人才和所研發的科研成果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在一定程度上使自身的發展受到限制,不利于高校可持續發展。高校統籌育人資源與育人力量,賦能鄉村振興,不僅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也有利于在高校打造一支懂農、愛農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
(一)大學生和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不足
部分非農專業的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知之甚少,認知模糊導致對投身基層積極性不高;部分大學生專注評優評獎的理論課程,對學校開設的鄉村實踐課采取一種敷衍的態度,甚至帶有抵觸情緒;部分大學生錯誤地認為大城市能為自己的就業提供更多便利的條件,畢業之后不愿去基層吃苦。以上種種都是沒有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更沒有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國計民生的意義。
部分高校重理論、輕實踐,對于鄉村振興相關文件,只是以文件、視頻等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宣講,并未組織帶領大學生深入鄉村展開線下的實踐教育活動,容易出現形式主義現象,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部分鄉村所處地理環境較偏僻,鄉村可進入性較差,高校服務鄉村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高校目前缺少支持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專項資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性。
(二)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方式缺乏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思想層出不窮,教學模式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人才培養方式是否合理,質量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鄉村振興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深度參與并主動服務鄉村振興建設,但人才培養存在單一、陳舊、理論化傾向。如鄉村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仍采取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課以“教”為主,以“經驗”為主,忽視了大學生動手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的人才與鄉村發展所需不匹配,在鄉村實踐中處于被動局面,無益于他們真正扎根基層;鄉村人才培養的鄉土教材雜且舊,缺少對鄉村優質教學資源的挖掘、整理、創新,不利于大學生接受最新鄉村振興熱點、農業科技前沿信息。鄉村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上缺乏下鄉實訓課程,實訓環境能讓學生在學習階段樹立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缺少實訓課不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再認識和再思考,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專業人才緊缺
人才振興方能推動全面振興。教師是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質量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部分高校教師忙于自身科研,與大學生互動不高,對大學生思想意識方面關注不夠,忽視了大學生對鄉村振興領域知識的吸收量。部分高校科研基礎設施陳舊、科研基金匱乏,難以開展鄉村振興優秀師資隊伍建設,缺乏綜合素質較強的師資,導致鄉村通識教育普及度不足,有待提升。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但在引導大學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培養樹立基層就業意識方面有待提高。大學生是年輕活力的象征,是新思想、新技術的傳承者,是推動鄉村進步的主力軍。除了鄉村振興領域師資的缺口,也存在優秀大學生人才緊缺的問題。由于部分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差,對大學生吸引力不足,人才供需矛盾制約鄉村發展;高校培養出的人才總體層次和創新思維,與現實需求存在差距,投身基層人才質量與鄉村發展需求不匹配成為阻礙鄉村振興戰略快速推進的現實障礙。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高校與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意識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高校應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引導師生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識,提高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增強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念。
對于教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動力不足的問題,推進意識形態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申請地方政府資金政策支持,成立高校鄉村振興教育建設小組,為展開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形成凝聚力。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組織教師學習黨中央發布的有關鄉村振興戰略文件;加強監督,啟動問責,對鄉村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良現象進行通報,有效制止和追責。
對于一些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意識不強的問題,分類展開意識形態教育。我國高校中很多大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對農村的現狀、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很清楚,對農民的思想和想法也很了解,以他們的經歷,輔之以學識,利用職業規劃課,激起他們的鄉村情懷,返鄉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對于生長在城市的青年大學生,高校應加強服務鄉村振興典型事跡與人物的宣傳報道,以及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重大成果的宣傳和推廣,引導青年大學生擔起農村現代化建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二)注重人才培養,推動鄉村振興
人才為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針對服務鄉村振興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培養“靠得住、留得住”的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對于高校鄉村振興領域師資隊伍緊缺的問題,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高校內部設立鄉村振興戰略小組,增設鄉風文明、農村科學技術、鄉村振興理論教育等相關崗位,擴大師資隊伍,帶領各專業學生服務鄉村振興;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與國際學術組織合作,積極展開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把最前沿的學術理念傳授給學生;調整優化教授評定制度,把服務鄉村振興劃為一項評定標準,激勵更多的優秀教師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對于大學生投身基層難、鄉村人才供需緊張的問題,如非農高校應響應教育部號召,擴大農科招生計劃,像免費師范生一樣開展免費農科生培養計劃,要求免費農科生畢業后回鄉建設家鄉。在高考志愿招考上,鄉村振興領域的學科專業的招考分數線大幅度低于經管類、理工類等專業分數線,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報考鄉村振興相關專業,培養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奔赴鄉村振興主戰場。建設鄉村振興領域前沿學科,在農業生物制造、智慧農業等前沿學科領域不斷提高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對于已經投身基層的大學生專業素質不能滿足鄉村振興任務要求的問題,高校可以開展繼續教育,開設鄉村振興基層人才培訓班,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人才精準地編制不同的授課教材,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專家通過云課堂等APP錄制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哲學社會科學素養等通識教育視頻,全面提高基層人員的綜合素質。
(三)創新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作為創新高地,應密切關注鄉村發展需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強化鄉村發展人才源頭供給。
對于鄉村人才培養的傳統理論灌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高校可引導大學生服務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為創辦具有特色的產業項目,提供創業培訓、專業技術輔導以及創業基金支持;高校也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比賽活動,圍繞農產品銷售、農業產業升級、鄉村教育等范圍展開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創業就業,營造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良好氛圍。
對于鄉村人才培養中缺少優質教學資源的問題,高校可以學科交叉豐富教學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快速發展,各高校發揮強勢學科優勢,與農科專業相結合,如旅游管理專業與農科專業相結合助力休閑農業產業,電子商務專業與農科專業相結合助力互聯網農業服務產業。一是可解決農科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二是培養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三是帶動農業向智能化、便利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對于鄉村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上缺乏實訓環境的問題,高校可以采取產教聯盟的培養方式。鼓勵高校專家學者與當地企業合作深入鄉村幫助當地挖掘經濟新增長點以及發展新興致富產業。比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AI技術賦能蒲城縣奶山羊養殖產業,利用產教聯盟解決產業難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比如浙江省寧波市統籌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大力推進高校特色學院到產業聚集區辦學基本形成主要產業集聚區均設立特色學院、產業研究院的格局。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為大學生提供實訓環境,加強大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再認識和再思考,促進科研成果轉換,打造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四、結束語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振興助推全面振興是有效途徑。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當前高校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高校人才培養可行路徑。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引導大學生關注鄉村振興,服務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優秀人力資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本文研究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十九大報告論“三農”[J].中國糧食經濟,2017(11):12.
[2]" "張逸芳,陳國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組織建設研究的新趨勢[J].領導科學論壇,2018(19):15-18.
[3]" "孟鐵鑫.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9,19(7):123-126.
[4]" "李蘭.高校統一戰線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研究: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論壇,2021(11):81-83.
[5]" "朱宇航.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9,20(1):99-102.
[6]" "林莉.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0(12):74-77.
[7]" "王瑋.大學生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的舉措探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2):86-89.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