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小學第一學段學習數學的經歷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對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水平至關重要。在202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通過數學閱讀發展數學眼光、提升數學思維、豐富數學語言,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使他們陶冶身心、涵養德行、修持身性尤為重要,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閱讀能力
會用數學眼光觀察,會用數學思維思考,會用數學語言表達,這是數學核心素養的“三會”。其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對他們“三會”能力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小學第一學段的數學閱讀能力普遍不高,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愛閱讀、會閱讀、享受閱讀尤為重要,刻不容緩。
一、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有利于獲取有效信息,發展數學眼光
數學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就能正確地理解問題的關鍵字詞,利于準確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以解決數學問題。然而,由于許多學生閱讀信息時不夠認真仔細,導致他們不能準確理解題目意思。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引導學生讀懂現實世界中所蘊含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原理,以發展他們的數學眼光。
(二)有利于探索解決方法,提升數學思維
弗賴登塔爾提出: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參與、主動建構思維活動的過程。數學思維包括抽象、推理、建模等,在課堂中借助數學繪本、數學文化、數學史等適當進行數學閱讀指導,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通過猜想、推理等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的被創造,從而建立模型,學生數學思維就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進行科學表達,豐富數學語言
“三會”中的數學語言表達要求學生做到準確無誤、科學嚴謹。而數學語言包括符號、圖文、表格等,富于抽象性、科學性。學生通過數學閱讀將信息輸入腦中,通過數學思維進行加工處理,轉化為自己和他人能聽懂的語言,最后進行科學表達,以此豐富自身的數學語言。
二、提高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聯系當下熱點,驅動閱讀動機
動機是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內驅力。驅動學生的數學閱讀動機是提高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保障,且能在較長時期內發揮著主觀能動性。而要驅動學生的數學閱讀動機,教師則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可及時聯系當下熱點,找準數學閱讀的內驅力,引導學生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例如:在觀看冬奧會開幕式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感受到了中國力量后,情不自禁地思考:“為何冬奧雪花會給人們如此美的盛宴呢?”是的,因為代表世界各地的雪花在不考慮地名的情況下,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是“美和對稱緊密相連”。在美感的觸動下學生自發地進一步探究“何為軸對稱圖形呢?”像雪花一樣,如果一個平面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叫作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當然,善于觀察的學生也會發現,奧運五環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一條對稱軸。還有,名為“同心”的冬奧會獎牌,牌體由圓環加圓心構成,獎牌在不考慮裝飾紋樣的情況下也是軸對稱圖形,而且是有無數條對稱軸。冬奧會有軸對稱圖形,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大量對稱美的現象,如故宮、趙州橋、中國剪紙、京劇臉譜、蝴蝶翅膀等等。
在欣賞數學美的過程中,學生又能讀懂世間萬物中的對稱不僅存在美感,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比如,天安門的對稱保證了它的平穩、美觀;飛機兩翼的對稱使它能夠保持平衡……我們身體的一些器官也是對稱的,如耳朵的對稱,可以讓人能夠準確地聽到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音;雙腳的對稱,使我們在行走的時候可以保持平衡……由于這些對稱美,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有趣和完美。
隨著讀懂軸對稱圖形的深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進入深度學習:試想一下,如果整個世界都充滿著對稱性,又是怎樣的一副情景呢?看!一幅水墨畫,一邊是江邊人家,一邊是山川河流,還有“留白”,顯得很不對稱,但卻也展示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融洽之美??梢姡粚ΨQ的物體也是美的,美應該是對稱與不對稱的集合。
總之,聯系當下熱點,在讀冬奧會里的軸對稱圖形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尋找世界上更多的對稱美,享受著軸對稱圖形給人的勻稱、均衡、連貫、流暢的美的感受,驅動著自己用高階思維看待世界上的對稱和不對稱,促進數學的深度學習。
(二)經歷抽象過程,積累閱讀經驗
數學是抽象的,而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是處于前運算階段,具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要理解抽象的數學并非易事。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指導學生閱讀數學繪本、數學文化、數學史資料等,把抽象的數學和直觀的閱讀結合起來,經歷抽象過程的“可視化”,積累數學閱讀經驗。
以“數的認識”為例。數概念的學習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實物、小棒、計數器等方式引導學生數一數、擺一擺、讀一讀等活動來認識數,發展數感。可在數的符號表征時,有學生問:“數是怎么產生的?”“一開始就是這樣寫的嗎?”“不同國家數的寫法都一樣嗎?”……看來,學生們有了進一步探究數的發展史的好奇心。在此,教師可順應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閱讀相關資料,重溫數的抽象發展過程。如《過去的人們是怎么數數的呢?》
通過閱讀,學生闡述: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人類是沒有數字的,是由于生活實踐中的需要,才逐漸產生數的概念。比如:抓獲了一只兔子,就用1塊小石子表示。抓獲了兩只兔子,就放2塊小石子。另有結繩記數、用利器在樹皮上刻痕、用小棍擺在地上這些計數都是古人常用的辦法。而這個過程還不算是數數,因為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兔子有多少只,只是在把一只兔子對應一塊小石子,就是在“配對”,即數學上的“一一對應”思想。在數字發展的歷程中,最早的階段可能是這個“配對”過程了。跟著發展而來的第二個階段就是“一樣多”“比較少”“比較多”,接著是數字的命名和給數字排序,最后就是數數了。可見,數字的產生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最初,數的概念都是從1、2、3、4……這樣的自然數開始的,就各文明數字的產生而言,可分為埃及數字、瑪雅數字、中國數字、古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等等。
閱讀數學繪本,其實學生已經歷了從“實物計數”到“符號計數”的思維過程,且在與同伴交流的時候,他們需要將自己所讀、所思進行輸出,用結構化的眼光將斷斷續續的數的發展過程串成一條時間線,再將數的認識、數的意義、數的組成等織成一張數概念網,完善數位、計數單位、位值制的認知結構,在積累數學閱讀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數感。
(三)體驗邏輯推理,掌握閱讀技巧
數學家狄爾曼提出:“數學也是一種語言,從它的結構和內容來看,是比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還要完善?!睌祵W語言不止有文字語言,還有符號、圖文、表格等多種語言,它具有抽象、邏輯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學生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他們理性分析其中的邏輯關系,理解數學語言,掌握閱讀技巧,提升推理能力。以“1~5的減法”為例:
師:你讀懂了哪些數學信息和問題呢?
教師通過不同維度的圖形情境考察學生對于減法模型意義的理解。在表征方式上,有通過箭頭表示兩個故事的承接關系的圖示,也有用虛線框表示減少的部分,甚至還有借助故事角色的方向生動形象地描述減少的部分。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對于有箭頭承接關系的故事情節,學生容易閱讀理解,因為箭頭的出現能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發生的先后順序。而對于在一個圖中直接圈去或者劃掉等方式表示減法的故事,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常會讀不出被減數,甚至還會把減數和差混淆在一起。如圖2,不少學生列出:4-3=1,或3-1=2,這是沒有讀懂圖中元素的邏輯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順序、有目的、有技巧地進行閱讀。如:圖中原來有幾個圓片?去掉了多少個呢?還剩多少個呢?幫助學生理解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深度讀出“去掉”的動態過程,并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發展運算能力。緊接著,引導學生讀懂算式的意思,根據“4-1=3”編數學故事。有學生編了:我有4個糖果,吃掉了1個還剩幾個?也有:停車站里原來有4輛車,開走了1輛后還剩幾輛?等等?;趯W生的生活經驗,讀出同一個算式里的不同故事,從而理解了4、1、3之間的邏輯關系,鞏固減法模型。
可見,閱讀技巧包括對文字、圖形、符號等的比較、抽象、推理等,是在邏輯推理、建構模型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發展邏輯推理能力是提升數學素養的關鍵,而這離不開閱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學生第一階段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對提高數學核心素養至關重要。數學閱讀能力提高了,有助于學生們分析并解決問題。學生在主動閱讀、學會閱讀、享受閱讀的過程中,積累閱讀經驗、掌握閱讀技巧、豐富閱讀思維,讓自身心中的數學核心素養的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韋艷紅.第一學段小學生基于數學閱讀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22(10):72-74.
[2]王穎.小學第一學段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策略選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