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門兼具實踐性、理論性的學科,小學音樂課堂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承載了多元的人文要素。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習需求以及心理訴求,教師設計多元的音樂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學生能夠以具體的活動主題為核心,積極探索音樂知識。
【關鍵詞】有效活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綜合能力
在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課堂不僅是孩子們展現自我的舞臺,還是教師輸出音樂知識的主要陣地。一直以來,教師致力于摸索多元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受年齡的限制以及知識積累的影響,小學生經常無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基于這一情況,教師及時引入有效的音樂活動。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音樂活動的擬定策略。
一、貼合學科特點,做好前期準備
(一)貼合教學目標,擬定活動目標
教師在擬定音樂活動之前首先要擬定活動的目標。一般來說,任何一個活動的設計都要兼顧理論性與實踐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所思所想,依托多種要素擬定教學目標。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細化教學目標。通過清晰、科學的教學目標,學生既能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又能在自由且寬松的環境中獲取更多的音樂知識。以小學音樂《打棗》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欣賞嗩吶獨奏《打棗》,感受樂曲詼諧、幽默的音樂形象,想象爺爺與孫女間對話的場景;了解民族樂器嗩吶。基于上述教學目標,教師擬定了相應的音樂實踐。為了推動活動進程,教師制定了如下的活動目標:首先,從知識與技能層面,學生需要了解嗩吶的特點以及《打棗》的節奏、規律;從過程與方法層面,學生需要以小組討論以及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層面,學生需要深入感受音樂情境,體會爺孫間的親情。
從具體的實踐來看,教師往往將三維教學目標作為活動目標的主要依據。比如,學生可以通過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等多個層面提升音樂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將學科核心素養與三維教學目標相結合。通過多個維度的活動目標逐步鋪設活動內容。
(二)引入信息技術,調動課堂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對音樂活動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視頻化、圖片化的展示方式能夠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活動,孩子們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參與積極性。比如,在以往的節奏訓練中,學生往往只能根據音樂節奏感受具體的樂理知識。在新時期的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憑借視頻與音頻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訓練效果。以小學音樂《嘀哩嘀哩》一課教學為例,作為一首二段體的大調歌曲,歌曲結構方整、旋律活潑,富有律動感。與此同時,學生需要明晰樂曲的特點,感受歌曲中蘊含的情感。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擬定了一個小游戲。根據游戲要求,學生首先要觀察一段視頻。依托視頻內容,孩子們充分明晰歌詞中包含的意象。“歌曲蘊含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接下來,學生在遇到山林、紅花、綠草等景物或小黃鸝等動物時可以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歌詞內容。憑借一系列的互動,學生逐漸明晰歌曲的情感基調。
受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的影響,教師經常偏重于具體知識點的輸出,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者致力于通過音樂互動調動課堂氛圍。然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適當的信息技術總能讓他們快速理解活動內涵并提升音樂素養。
二、引入多元策略,推動活動進程
(一)構建教學情境,加強師生互動
受年齡限制,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且缺乏抽象思維。因此,教師在涉及音樂活動時不僅要明確活動的目標還要充分尊重他們的認知規律。依托生活化、有趣且頗具教育意義的教學情境,孩子們總能快速進入活動情境。比如,教師在講授音階這一具體的知識點時,孩子們可以一邊構思上樓梯的情境,一邊將教材中的具體內容與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相比于以往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邏輯思維將抽象化、文字化的教材表述具體化、抽象化。以小學音樂《雨天等媽媽》一課教學為例,從歌曲內容來看,《雨天等媽媽》描述了一個小朋友在下雨天焦急地等媽媽的場景,歌曲為A大調、四二拍。其中第一樂段以敘述為主。通過民歌的形式,我們能聽到整首歌曲的基本內容。第二樂段為抒情部分。在此過程中,音區提升,依托不斷的重復,我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對媽媽的關心之情。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突出情緒感知并要求學生在聽過樂曲之后繪出自己聽到的內容。有的同學認為,歌曲的后半段在不斷地重復,自己可以從中感受雨勢在不斷增大且小朋友的心愈來愈急躁。這時,教師予以適當的追問:如果讓你表演這一段音樂,你會如何演繹?結合這一問題,學生嘗試性地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所思所想。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的注意力有限,因此,要想加強師生互動,提升音樂活動的質量與效率,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加強音樂活動的感染力。依托多元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具體的思考。
(二)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多元活動
音樂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參與藝術、表達藝術。一直以來,教師將自己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擬定相應的教學內容,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經常會產生倦怠感且缺乏參與積極性。為了加強師生、生生互動的效果,教師緊緊圍繞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表現能力設計多元的音樂活動。依托歌唱比賽、樂器演奏比賽、音樂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學生不僅能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還能在豐富的展現機會中表現自己。以小學音樂《編花籃》一課教學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地還原歌曲營造的勞動場景,和著音樂演繹音樂所表述的情感。由于《編花籃》是一首極具特色的河南民歌。所以,教師在授課階段不僅講述了歌曲構建的音樂情境,還針對歌曲中的河南方言進行講解。基于種種講解,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一邊商討演唱方法,一邊設計具體的動作。在最終的成果展示中,教師邀請三個小組進行表演。
讓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化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課堂氛圍。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音樂活動的形式往往更加多樣。為了激活學生的音樂細胞,讓他們愛上音樂,教師往往會擬定形形色色的探索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做好引導。
三、完善活動設計,優化教學評價
(一)制定活動流程,加強課堂組織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逐漸成為教師擬定音樂活動的主要參考,然而這并不代表教師喪失了主體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如果教師不重視引導和組織就會讓他們產生一個錯覺,即,音樂課就是娛樂課。為了營造良好的探索氛圍,教師需要充分把握音樂的學科特點并明晰自己的角色以及使命。在新時期的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既是音樂實踐的組織者、掌控者、推動者,又是學生的合作者以及引導者。因此,教師除了要明確活動內容、目標,還要規定活動流程以及規則。以小學音樂《愉快的夢》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用輕、柔、直聲的方式演繹歌曲內容。在擬定實踐活動中,教師將本節課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歌曲。在此過程中,孩子們根據多媒體技術聆聽《愉快的夢》,獲取其中的音樂情境,將自己代入主人公視角,猜測具體的演唱方式。第二階段為探索與演繹,這時,教師及時搜集孩子們的意見并讓他們從合唱、齊唱、器樂演奏中任選其二。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能夠體會輕、柔、直聲的演繹方式。第三階段為總結與分析。憑借高效的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孩子們復盤歌曲特點以及演繹方式。
事實證明,無組織、無紀律的探索氛圍不僅會影響教學效率還會影響學生的參與感,因此,教師需要在備課階段預估他們的學習能力。依托關鍵節點的設置,孩子們既能在有序的引導中完成知識點的探索,還能在有效的生生互動中感受音樂學習的魅力。
(二)重構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機制
音樂實踐活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當學生按照教師的引導完成音樂知識的探索后,教育者往往要進行最終的總結與評價。一直以來,教師習慣于將“演得好不好”“唱得準不準”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音樂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要求。在此過程中,教師既要結合教學目標、活動目標大概把握活動的效果,還要以鼓勵、肯定為基礎引導學生復盤整個活動。通過過程式的評價方式,學生能夠獨立分析自己學到了什么以及待修改之處。以小學音樂《跳柴歌》一課教學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自然興趣點分別加入舞蹈組和演唱組。從歌曲的特點來看,《跳柴歌》是一首極具特色的黎族民歌。其旋律也比較簡單,歌詞朗朗上口。基于上述特點,教師在課程講解階段鼓勵學生利用跳繩模擬《跳柴歌》中的“柴”,在唱跳中感受歌曲中蘊含的感情。為了更好地把控課堂進度,教師將學生有序地劃分為六小組,三大組。接下來,三大組的成員需要分配好“誰來跳柴”“誰來擺柴”。當教師播放音樂時,負責跳柴的成員一邊演唱,一邊根據柴的擺放跳柴。與此同時,負責擺柴的成員一邊聆聽歌曲的節奏一邊舞著“柴”。在后續的活動總結中,教師并不急于糾正其中的問題與瑕疵,而是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所獲、所學。針對他們產生的諸多疑惑,教師再予以及時的解答。
音樂實踐活動的評價講求多個主體的參與。通過教師評價與學生互動的結合,孩子們能夠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此外,活動評價并不僅僅針對學生,教育者依據多個維度的評價可以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學效果。憑借有來有往的師生互動,教師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節奏。
總之,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不僅包羅了生活萬象,還描述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諸多幻想。從教材內容來看,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入選曲目范圍廣泛。針對形形色色的曲目,教師要做好前期的備課。通過音樂知識的分析以及人文要素的提取,教育者積極擬定實踐活動。區別于以往的課程講解,實踐活動的布置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他們感受音樂的魅力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此過程中,教育者應整合多種渠道的教學資源,優化授課理念,引入多元的教學策略。通過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逐步提升授課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楊.小學音樂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探討[J].山西教育(教學),2022,1198(12):65-66.
[2]趙嘉琦.依托體驗式教學 構建高效音樂課堂[J].小學生(中旬刊),2022,880(12):52-54.
[3]劉敏敏.唱響生命之歌,感悟音樂之美——小學音樂教育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天津教育,2022, 705(3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