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環節,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奠定較好地基礎。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思政建設有重要意義,這將有利于實現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塑造,在英語課程和中西文化學習對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對大學英語課堂思政融入的現狀進行考察發現了幾個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此希望本文能為廣大英語專業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教學;融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44
從英語本身來看,因其非本土化,所以學生會接觸到西方文化相關內容,那么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學生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經過調查研究,知網數據表明國內學者對于高校英語相關的課程思政研究開始于2018年,截至2022年以“英語課堂 課程思政”為主題的論文共檢索到537條。從趨勢上來看,對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自2018年起便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在2021年呈“井噴式”爆發,這足以見得當前社會對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視程度。這也要求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提高英語專業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意識形態的引導,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從而壯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力量。通過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路徑的探究,能給予高校英語教師切實可行的方式以解決在課程思政融入中遇到的問題,并以此來提高對于高校英語思政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
一、大學英語課堂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在五四青年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他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出發,再次強調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我們辦好思政課、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了正確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1]。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將教學與課堂思政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大學英語課堂以及大學英語教師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英語課堂當中尤為重要。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重視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之后,許多學者開始著力開展相關研究,并指出在此方面大學教師和大學生的作用和角色比較重要。傳播和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并不是一小部分媒體宣傳工作者的任務,而是全體國民、更是廣大師生的任務和義務。通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更好更有效地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可促進培養學生“四個自信”和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覺悟。
(一)從英語語言特點考慮
英語因其特點,在課程設置方面,授課內容將更側重于西方的語言、文化、社會、經濟、歷史、哲學、教育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承載著西方的文化因子和西方的價值觀念 [2]。在這個信息化、娛樂化的時代,學生不止在課堂上接觸西方文化,在課余生活中也會被各種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的連續劇和充斥著個人主義的好萊塢大片擠占。如果忽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可能會造成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發揚和傳承的缺失,從而缺乏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將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進行有機融合是十分重要的,對高校英語教師來說這是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而大學英語課程因其內容的豐富性、直觀性及實用性讓其具備了開展大學英語課堂課程思政的優勢。
(二)從英語教材方面考慮
大學英語課程教材內容涵蓋面廣,具有很好的情景性和實用性。教材中的各類語言情景和話題的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英語綜合能力,也能幫助培養學生在各項課堂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其愛黨愛國、文明禮貌、堅定、沉穩等品質。這與思政教育的落腳點也保持了充分一致,為其提供更豐富、多樣化內容。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進行思政建設將幫助實現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塑造,引導學生了解并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就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實現“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的理念,并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融入的單一化
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對課程思政建設認識的單一化以及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單一化,大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和教師對專業課課程思政的目標認知都存在單一化的現象,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單純的思政課程,僅僅只是單純地學習黨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明顯的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存在單一性和片面性 [3]。而課程思政其真正的涵義可以初步理解為,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4]。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課程思政教育不單單是指由思政課教師講解的課程,它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實踐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以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和實踐教學為主要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5]。關于高校英語課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僅將課程思政目標與高校思政課程目標保持了一致,而忽略了與專業培養目標服務,從而導致大學英語課堂課程思政教學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二)課程思政融入的形式化
形式化主要表現在英語課堂進行課堂思政教育時并未細化內容,部分思政課過于體現政策的存在感,就有可能會導致大學課題思政教育的形式化與思政教育功能的隱性化 [6]。很多高校試圖打造屬于本校名下的“品牌系列”課程,一味地將“課堂思政”作為標簽強加于課堂之中,最終導致課程形式化、“千課一面”,最終導致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單一化 [7]。“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堪憂,課程體系建設任務艱巨,就可能會出現模仿甚至原封不動復制其他高校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效果,結果對學生思政教育效果不明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存在,浪費人力及時間,此類形式化的課程思政是需要避免的。
(三)課程思政融入的無趣化
無趣化主要表現在教師進行課堂思政建設時的手段比較刻板和單一,教師單調的講授理論知識,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思政變得枯燥而很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8]。一些英語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不會自覺發現并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容,而是生搬硬套、以念書的方式在課堂中傳授,導致課堂乏味不說,還會讓學生較難了解、接受并融入生活當中,這樣就達不到課程思政預期效果。當代的大學生對線上學習更感興趣,而部分英語教師沒有相關技術能力,也不去努力學習掌握相關網絡與電腦技術,不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導致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材方面,現有的英語教材沒有很好地凸顯思政元素 [9],雖然部分英語教材中課程思政內容比較明顯,但部分英語教材中仍需要教師自身去發掘和設計思政元素,這樣會給教師增加備課負擔,也可能會導致課程思政內容的隨意性。
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解決路徑
(一)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充分了解英語教材內容及課程思政目標,選擇并融入思政內容時英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貼合學生生活;自身也需要了解學習思政課程知識,了解并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其次,學校要給予英語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一個系統、方便并有效的溝通學習和分享的教學平臺,通過平臺促進教師共同合作、共同挖掘、共同制訂思政目標,交流、探討、互助協作,最終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二)深挖英語課程教材,提煉課堂思政目標
大學課堂一般都是圍繞著相關教材內容展開講解的,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年齡段,也需要符合學生現狀與心理。大學英語課堂中選擇相應教材的時候,應該把教材的思想、科學、準確、實用、創新等多方面的指標都考慮在內,編寫與選定教材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內容與目標也融入到英語課堂中。這樣就可以減輕高校英語教師備課壓力,能夠讓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計劃與設計當中,既可以達到讓“空氣”之喻,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讓“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而自然地吸收的目的,實現“隱性思政教育”。避免因為不同高校、不同教師的差異導致思政目標定位有差異,甚至不準確或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發掘和融入的隨意性。
(三)積極落實實踐,創新思政課堂設計
1.課上課下相結合
英語教師在上課講授知識的同時應將課程思政的內容、目標和意義貫穿整個講授過程中。除此以外,傳統的思政的方式因為過于刻板在課堂上的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英語教師需要積極改進思政方式,在課堂上利用互聯網平臺增加思政方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例如:利用互聯網上的時政新聞視頻在課堂上放映,以此為學生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思政內涵“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
除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課堂思政以外,還可以借助課下作業來促進思政教育,例如: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自己找尋潛在的社會問題,可以以新聞采訪的方式呈現,也可以是短視頻的方式,或者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英語口語,讓口語練習與思政內容相結合,既掌握了思政詞語又練習了英語口語,教師在訓練學生的專業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思政教育的開展。思政教育課上課下相結合,既可以增加思政方式的多樣性,也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思政的意義,將立德樹人潛移默化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2.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
把課堂思政“搬到”課下,利用線上學習平臺開展與思政主題相關的活動擴大思政教育的開展領域,使課堂思政不再局限于“課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FIF口語等輔助性的線上教學平臺開展有關思政主題的英文朗誦,或是利用iwrite等寫作平臺開展英文思政寫作,并且設置學時和證書獎勵提高學生參加的興致。
還可以開辦線下比賽活動,以“講好中國故事”視頻大賽為例,把思政與英語演講結合,讓學生在找素材和視頻制作中將思政和英語學習自主結合,從而讓思政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內容,把主題擴大化讓學生自主思考,利用自己的經歷和知識產生自己的“思政”,把思政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習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影響將會有更好的課程效果。另外,還可以利用英文辯論賽的形式促進思政教育,具體來說,針對某一社會問題讓學生得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評價,可以同時提高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辯論能力和思政能力。教師利用“線上+線下”活動為思政載體可以提升學生多方面能力并且可以使思政教育多元化,促進思政教育方式多樣化。
3.網絡媒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家為了促進青年學生思政教育開展了許多思政教育平臺和課程,比如:共青團的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平臺以及中國慕課提供的一些思政課程。教師可以有效利用這些思政平臺和課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政教育,利用好的網絡平臺進行思政教育可以整合教育資源,有效帶動學生參與度,緊跟國家輿論導向,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就可以接受一次思政教育,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碎片化時間,使思政教育的時間地點場合更加自由化。不過,利用網絡媒介進行思政教育也更考驗學生的自覺性,需要加強引導和管理。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英語專業領域當中,就會讓學生在課堂當中接受思政教育,而且還能夠最大程度化地發揮專業優勢、能夠讓思政教育與英語專業完美融合,培養出道德至上的真正的高知識英語人才,這才是國家所提倡、所需要的新時代人才。
四、結語
在高校英語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英語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整個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部分,需要高校、英語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堅定立德樹人這一主線,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高校要針對思政教育的問題出臺相關政策指導教師及時改變自己的思政方式,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思政建設;教師要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思政教學能力,針對英語課程入手,完善英語課程教材,將思政內容貫穿到教材內,同時也要創新英語課堂思政建設,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課下活動等增加英語課堂思政的趣味性,讓英語課堂思政的方式多元化,使英語課堂思政建設工作更好地展開,努力培養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為實現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李艷,曹丹.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J].校園英語,2021(38):66-67.
[2]朱虹.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實現路徑分析[J].海外英語,2021(17):165-166.
[3]成靜靜.高校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研究[J].廣西教育,2021(43):155-157.
[4]劉原.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研究——以“英語視聽”為例[J].英語廣場,2021(29):107-111.
[5]謝姮.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3):281-284.
[6]劉逢春.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現代英語,2021(8):97-99.
[7]郭真.探索混合式課程下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網絡思政建設——以《綜合英語Ⅱ》為例[J].校園英語,2021(3):12-13.
[8]羅飛.民辦高校翻譯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67-69.
[9]潘倩.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路徑[J].海外英語,2020(3):9-10.
作者簡介:茹柯耶·玉蘇普(1991.8-),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