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鑒,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育的作用,推動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進程。以紅色校史文化為基礎的思政課程,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讓紅色文化的精神意蘊深入骨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通過對紅色校史文化的價值分析,并結合當前新形勢下高校基于紅色校史課程的實施情況,以南京郵電大學基于紅色校史的課程為例,分析其對高校學生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養和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價值,穩步增強校園文化軟實力引領力。
[關鍵詞]紅色校史;育人功能;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21
一、紅色校史概念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基于校史文化設計課程,以校史作為活教材,有利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增強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優良校園文化的塑造。
紅色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在革命和建設各個歷史時期中舍生忘死的革命信仰,自強不懈、艱苦奮斗的建設精神,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是高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1]。紅色校史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光榮歷史,也是大學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紅色校史主要通過學校歷史上的英雄事跡,珍貴的歷史物品、鮮活的黨員故事、校歌等形式,勾勒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歷程。
二、全面推進紅色校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
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大力推進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也要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管理水平。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營造濃厚的紅色校園文化氛圍,大力宣揚革命先輩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忠誠為民的奉獻,使置身校園的師生時刻受到紅色精神的熏陶,從而做到知行合一、言傳身教,最終達到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和立德樹人教育形成良性循環的效果,促進高校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提升,為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寶貴的資源
紅色校史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革命文化、歷史文化三者長期積淀的精華,將紅色校史融入思政課程中,不僅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也有利于推動當下思政課程形式上的革新。“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3]。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對思政課老師來說是一種激勵,對思政課教學來說是一種提升,在革命先輩感人事跡的感召下,思政課教師可以更加有底氣地把政治理論講好,也可以更準確地解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這條道路。學習紅色校史是學習黨史的重要環節,從熱愛自己的學校開始,厚植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其進一步的自我提升。
(三)有利于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幫助大學生培育優秀品質
紅色校史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與延伸,它是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指導著當代大學生在新時代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培養優秀品質。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還不夠高,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極易迷惘,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喪失對主流價值觀的堅守 [4]。學校的杰出人物和獨特的辦學精神等對高校學生的行為和道德品質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引領典范作用,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三、部分高校紅色校史結合情況
北京大學利用好課堂“主渠道”,強化黨史學習系統性。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百年黨史專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與實踐》等19門高質量“四史”課程。舉辦《黨史國史系列講座》《黨史學習十講》等系列專題講座。梳理北大紅色文物資源39處,組織學生實地舉行專題黨日活動。舉辦北大革命文物攝影繪畫大賽,發揮校內文物資源的直觀教育價值;在清明公祭時期,推出“英烈不朽,薪火百年”北大革命烈士事跡展。
湖南大學結合該校的紅色校史文化設立校級專項課題12個;將全校50個專業與黨史教育緊密結合,推出“正紅館”、“百村百樓百講百圖”等一系列實踐教育課程;舉辦“岳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專題展陳;發揮校史育人功能,實施“紅色校史”創研計劃,聯合湖南衛視拍攝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岳麓書院》,創作原創音樂、圖書等10余部;創設了“移動”思政課堂,24年來,主張將課堂放在抗戰遺址上、千年書院內、名人雕像前,使思政課講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南京郵電大學成立紅色校史研究會,將紅色校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學校黨政班子領導帶頭講思政課。建立紅色校史研究“十個一”建設目標。學校整理撰寫“戰郵史料”14余萬字紅色校史材料,并以此為背景拍攝了專題紀錄片《戰郵烽火》。每年積極開展“尋紅色初心、承發展使命”“柚子紅旅情,圓夢甘霖行”等主題實踐活動。結合學校校史背景創作演出優秀話劇——《郵差》。學校深入挖掘“戰郵歷史”中蘊含的紅色基因,邀請“王繼才式”的校友徐六保同志來校為領導班子講述21年守島經歷;邀請有“央企楷模”之稱的學校97屆畢業生楊春澤,分享他在信息時代的使命和擔當。
四、新時代高校紅色校史文化傳承教育的現實境況
(一)高校對紅色校史文化缺乏重視
高校紅色校史文化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并未將紅色校史文化納入其中或只是流于表面的學習,導致紅色校史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無法體現。
紅色校史文化積淀著大學發展過程中所孕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是高校獨特的精神地標,是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當深入挖掘本校的紅色校史資源,營造紅色育人的校園文化,但目前不少高校對紅色校史的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紅色校史理論與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和創新性 [5]。
(二)方法單一,缺乏創新
紅色校史文化具有傳統性、多樣性、先進性和獨特性等鮮明特點,高校教師應將其作為教學資源合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開展了多年,但只是通過電影、歌曲等形式向學生灌輸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仍然比較單一老套。單一的紅色文化教育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不夠,不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播。例如,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紅色文化門戶,相關紅色文化活動只是穿插在平時的工作中,導致學生認同感不強;部分高校對紅色校史文化傳播路徑和載體缺乏必要研究,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探索創新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從而導致紅色文化傳播滯后,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三)大學生對于紅色校史文化情感認同度較低
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對紅色校史文化的認識不深,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多數的當代大學生對紅色校史文化并沒有清晰深刻的認識,導致大學生對革命紅色校史文化認同感低。當代大學生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將主要的注意力與精力放在如何完成課程考試、如何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等方面,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所帶來的精神價值。
(四)缺乏對紅色校史熟知的教師資源
教師在紅色校史課程的開展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教師對該校紅色校史的熟悉程度極大的影響著課程的效果。教師熟悉本專業的知識,加上學校激勵機制等因素,教師對校史方面研究的熱情和投入參差不齊,師資隊伍的非專業化、不穩定性現象突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紅色校史文化,因此優質的教師隊伍資源并不充足。
五、紅色校史文化建設實施路徑分析
(一)重視紅色校史文化,發揮自媒體宣傳優勢
如今自媒體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每個大學生、年輕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會通過自媒體接觸到外界信息。因此以自媒體的天然優勢為契機,通過自媒體的宣傳營造濃厚的紅色校史文化氛圍,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充分結合當下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聯動,組織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如舉辦各類當下火熱電競比賽,吸引廣大學生注意,并結合紅色元素,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奉獻團隊、舍己為人的紅色精神。此外可以加強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學校自媒體賬號運營,加大紅色育人傳播和宣傳的同時,也不要過于死板生硬,應以圖文、視頻為載體,增強紅色文化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其成為紅色校史文化宣傳的新陣營。
(二)紅色校史課程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創新實踐活動形式,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紅色文化基地或遺址,把學生從旁觀者轉化為參與者,讓學生沉浸在紅色文化氛圍中。除了傳統方式的課堂教學和實地參觀活動,高校還可以采用“沉浸式”體驗方法組織師生參與紅色校史文化主題類的文藝活動的策劃與演出,例如歌舞劇、小品、話劇等。師生在參與創作表演的過程中,將自己從觀眾變成親歷者,可以更加真實地體驗到先輩們的經歷、感悟偉大思想,達到最佳教育成效;再比如開展紅色校史暑期實踐活動、舉辦紅色校史攝影繪畫大賽、紅色校史相關征文比賽、專題講座等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使同學們能夠以一種身臨其境的方式去體會當年紅色圣地的真實面貌,給予同學們一種沉浸式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三)將校史融入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建設中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建設是黨和國家為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前各個高校針對不同專業都要求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紅色校史是中國共產黨培育人才的歷史記錄,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并且與在校學習的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能使學生增加親切感,培養自豪感,結合校情更有體驗感。將校史融入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建設中,不僅可以促進思政課程建設的案例庫等建設,并且可以更進一步促進紅色校史文化的發展,更有效的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培養專業師資隊伍
培養一支思想堅定、職業道德高尚、業務能力過硬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至關重要。近年來,在專職、兼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中涌現一批紅色文化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需要教育供給側的全面支持,包括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的支持,需要通過建立系統的紅色文化教育培訓體系,激發專職教師的內生活力。高校在培養專業師資隊伍的同時,要積極建設紅色文化教育的“后備人才”隊伍。通過在校外聘請思想政治導師,在校內發展兼職思想政治教師,可以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素質過硬的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人才隊伍。
六、結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紅色校史又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縮影和具體展現。紅色校史文化育人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沁入心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黃金樂,單巍.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探討[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5):79-82.
[2]陳愛平,趙盼.大學紅色校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探析[J].新西部,2017(33):123-124+82.
[3]吉峰,蔣思平.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J].漢字文化,2021(3):183-184.
[4]張丹.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探究——以黑龍江為例[J].學理論,2021(12):85-87.
[5]張敏.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析[J].漢字文化,2021(22):171-172+182.
基金項目:
2021年南京郵電大學紅色校史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南京郵電大學紅色校史課程實施的探索和研究(項目編號:HSXS202101)
2021年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學生狀態耦合分析的研究型教學中“互聯網+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項目編號:JG01921JX20)
作者簡介:
凡興莉(1993.4-),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高教管理、行政管理;
徐欣(1978.4-),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教學改革研究;
崔逸丹(1999.11-),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