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英語教學的目的除了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外,還要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初中英語課程知識必然也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為例,主要舉例分析了教材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全面發展教育元素與近來時政密切相關,涉及“雙減”政策及每天運動一小時等在課程知識中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元素展現國家及個人層面的文明、和諧、友善等美好景象;人文道德教育元素倡導良好的修為品質,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處事態度與習慣;傳統文化教育元素提到我國的節日文化以及中西文化差異中的文化自信;社會行為教育元素談論到學校中、鄰里間、社會上的行為規范及友好關系等方面。這些都反映了國家在課程知識選擇上的方向性,同時也為教師挖掘教材提供參考,為教學活動設計貢獻思路。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程知識;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45
一、初中英語課程知識思政元素分析的必要性
課程知識即各實行教育的機構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課程知識的載體即各學科教材和教學活動等。它們必然反映了一定的宗旨和理念。英語課程是初中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和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但是在如今這樣一個科技迅猛發展、信息高速傳遞的時代,初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挑戰,在課余時間,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等渠道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雖然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識與批判思維,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在各種訊息面前,初中生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思政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初中生正確“三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是促進初中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所在 [1]。所以課程知識的思政性尤為重要。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挖掘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勢在必行。然而,學術界多關注高校的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思政教學聚焦甚少。課程思政的基礎是課程,目標是思政。在初中英語中挖掘思政元素,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在課程知識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文道統一的體現。
二、以仁愛版初中英語為例的原因分析
教材是課程知識的重要載體之一,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是全國第一套系統嚴格地以教育部新課標教材編寫程序,即先立項通過,后編寫教材,再送審教材,最后通過教育部審查的英語教材。同時,仁愛教育研究所還是我國大陸地區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民營性質的第一家具有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編寫資質的研究機構。所以此教材有其獨特性。而且,在英語教材分析研究方面,許多學者都以人教版教材為對象,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以仁愛版英語教材為分析對象的卻相對較少。以下筆者將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為例,從全面發展教育元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元素、人文道德教育元素、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社會行為教育元素等方面論述思政元素在初中英語課程知識中的體現。
三、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教材的思政元素
(一)全面發展教育元素
全面發展是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隨著我國“雙減政策”政策的推行,全面減壓學生的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周末、節假日、寒暑假不能進行學科類培訓,但是藝術類的培訓并未叫停,畢竟藝術陶冶情操,使生活更精彩。其實,國家在課程知識的選擇上也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比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話題二:你會唱英文歌嗎?(Unit 7 Topic2 Can you sing an English song?)中就可以充分體現。A部分(Section A)課文中的主人公都多才多藝,會唱歌(sing Chinese/English songs),會跳舞(dance to disco, perform ballet),會彈琴(play the guitar, play the piano);同一部分后續的教材內容還安排學習了其它技能的英語表達,有體育、語言、文學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國家教育部還規定中小學生每天在校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一小時。一個健康強健的體魄無疑是有所作為的基礎。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話題二C部分(Unit 7 Topic2 Section C)中就通過教材內容給學生描述了一個課外活動(It’s time for outdoor activities)的場景,比如打乒乓球(Michael and Kangkang are playing ping-pong.)等。這類課程知識可以鼓勵學生重視戶外活動,加強身體素質鍛煉,爭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元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政元素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的校園生活(Our School Life)話題二的B部分(Unit5 Topic2 Section B)中,反映出的生活場景是當得到否定回答時仍禮貌回應(Girl: Sorry, we don’t have any. Kangkang: Thank you all the same.)。說話雙方都做到了以禮相待,一方表達抱歉沒有對方需要的東西,另一方仍舊表達了謝意。這是一個國家公民文明素質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和諧社會的寫照。
不僅從國家層面,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還從公民個人角度出發,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標準。在第七單元話題三的B部分(Unit7 Topic3 Section B)中,展現了朋友間的相互關愛的場景,當一個伙伴摔倒(Michael: I missed the chair and fell down.),其他的小伙伴立即詢問是否受傷(Kangkang: Did you hurt yourself ?)并且提供及時的幫助(Maria: Go and wash them(your hands) at once./ Kangkang: This way(to the washroom),please.)。這是一幅暖心的畫面,展現了朋友間的親近友好,互幫互助,正是友善的內涵所在。
(三)人文道德教育元素
人文道德是思政教育追求的結果之一。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知識,目標就是希望學生可以成長為具有人文素養,擁有道德品質的人。人文道德元素形式多樣,人文道德元素的教學內容,包括自強不息、奮發向上、自我修養等。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話題一B部分(Unit 5 Topic1 Section B)中,Michael說自己都是六點左右起床(I always get up at about six o’clock.)時,Helen的回復是一種積極的肯定并引用俗語“早起的鳥兒有蟲吃”(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這是一種對良好自我生活習慣的贊賞,同時也反映出對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提倡。在同一單元及話題的C部分(Unit 5 Topic1 Section C)中,語言內容上強調的是不同時間點及其活動內容(Jane usually gets up at 6:20. At 7:00, she has breakfast with her parents. S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at 7:30.),但從內涵上是一種合理時間規劃的體現,更是一種良好的自我修養。在第八單元話題二C部分(Unit 8 Topic2 Section C)提到計劃去旅行應該做的準備(When you plan to take a trip on your holiday, you should prepare well for it.),要結伴而行(travel with a friend),計劃好出行地(plan where you want to go),注意安全(be careful)等。一個能做好計劃安排的人可謂自強自立之人,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做事態度,是人文素養的外在體現。
(四)傳統文化教育元素
文化是思政元素的重要內涵。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底蘊深厚,這無疑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中富含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素材,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教材內容即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它們引領學生深刻感悟魅力無限的中華文化,教育學生熱愛中華文化,讓學生能傳承和發揚傳統中國文化之精髓,也能以批判性的視角理解西方文化。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話題三(Unit 8 Topic3)的內容中,課程知識就中西文化做了數量相當的介紹,A部分(Section A)介紹了兩個我國傳統佳節:春節和元宵節,同時介紹兩個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和感恩節。隨后的兩部分(Section B, Section C),學生可通過比較學習《圣誕節》(Christmas)和《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兩篇文章,了解我國和西方的傳統節日——春節與圣誕節的相關文化背景,感受中西方節日文化的不同,激發學生對中國節日的喜愛之情和對各國節日文化的學習欲望。課程知識反映日常生活,如今不乏有學生對過節的理解僅停留在購物買禮物或吃相關食物上,對節日文化的由來與發展等知之甚少。可由此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化知識,教育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不可盲目崇洋媚外,更不能忘記中華文化,要以中華文明為傲。從日常教學實際上可以看出,有部分初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還缺乏深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感不強,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感悟我國傳統節日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新春佳節代表我國對辭舊迎新的美好希冀,這方面的課程知識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有所領悟,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們肩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
(五)社會行為教育元素
行為規范是貫徹思政觀點的體現。初一學生剛剛結束小學生活,這一階段仍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需要強化的方面還很多,如學校生活中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家庭生活中與鄰里友好往來,社會生活中遵守交通規則等。課程知識也在此方面做了合理用心的安排。
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的校園生活(Our School Life)話題二的B部分(Unit5 Topic2 Section B)中,描述了學校圖書館的場景(Li Ming and Kangkang are in the school library.),提到了圖書館的圖書必須及時歸還的問題(You must return them on time.)。這方面的課程知識不僅僅是傳授must這一情態動詞的用法,更是在傳遞一種時間觀念,一種誠信意識。本例中的同一部分后續還提到失物招領(Michael and a girl are talking at the Lost and Found.),丟東西的事情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的確時有發生,學生在發現自己丟失貴重物品時難免慌亂,有了這方面課程知識的學習,學生會較明確自己應該怎么辦,去哪里尋求幫助,以及需要如何描述自己遺失的物品,應該像話題中那樣描述具體顏色,具體有什么東西(What color is it? What’s in it?)等。當然,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失物招領的方式更為多樣,比如如今的群發消息等通過網絡擴大搜索渠道等方式,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也應該與時俱進,如果在現有教材中的課程知識無法滿足,教師有必要做相關補充。
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Unit6 Our Local Area)話題二的B部分(Topic2 Section B)中。其中的教材內容涉及鄰里友好關系,主動提供幫助(I’m Michael, your new neighbor. Would you like me to help you?)等方面。這方面的課程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思考,自己是否完全不認識周圍的鄰居,當身邊的人可能有困難的時候,是否主動提出幫助等。另一方面,在同一單元的話題三C部分(Topic3 Section C)中,課程知識重點強調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具體闡述了該如何保證出行安全(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不闖紅燈,過馬路前左右看,嚴禁道路上嬉戲,幫助老人等。此部分還有用祈使句表達交通標志信息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的設置都直擊社會現狀,車禍等交通事故幾乎每日上演,這是個永久的教育內容,在英語課程中安排相關知識有其必要性和必需性。
四、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教學活動融合思政元素的建議
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內容豐富,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也適應國家政策要求,利用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謂水到渠成。但是仍有教師以應試作為教學風向標,將教學目標聚焦在語言知識如單詞、句型、語法結構的運用和應試技巧的掌握上,這些教師課程知識與思政融合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程知識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涵蓋教學活動等。筆者在研究部分能較好貫徹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一線中學教師教學時發現,這些教師會通過講故事、電影片段欣賞、自身經歷講述等方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在上述教材分析的第八單元話題三(Unit 8 Topic3)中涉及有關中西傳統節日的內容,教材中主要是介紹不同節日的民俗習慣,如春節吃餃子(Chinese people eat dumplings),圣誕節送禮物(give each other presents)等。那么在本話題的教學活動設計中,筆者認為同樣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補充告訴學生節日的由來、不同時期人們過節的方式等,同時輔助音視頻媒體,讓學生有更直觀、更具體的感受,教師也可以結合自身童年或少年時期的過節體驗,和學生進行話題交流與討論。不論是聽說課還是讀寫課,教師都應重視聽后(Post-listening)或讀后(Post-reading)環節的教學活動設計,這是課程知識的升華部分,教學活動要有深度有內涵,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不斷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教材內容加以適當補充,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知識中的思政內容。只有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教材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實際教學實踐中,教材內容編寫的思政初心才能得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貫徹落實。所以,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相輔相成,共同踐行初中英語課程知識的思政教育。
五、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元素體現在課程知識的方方面面,在全面發展方面,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體育的激情,體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讓學生從國家和個人層面感悟文明、和諧、友善等內涵;在人文道德方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修為與品行;在傳統文化方面,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知識,產生文化自信,理性對待西方節日;在社會行為方面,讓學生強化規則意識,培養互助品質,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從大局上說,將思政元素不斷線地融入到英語課程知識中,這樣強化了學生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形成了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讓學生更有希望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英語課程知識堅持了立德樹人和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站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真正承擔起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 [3]。為此,英語教師也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將初中英語課程知識中思政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為培育時代新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由于時間限制,筆者僅對一本教材中的課程知識進行分析,還有更豐富的課程知識有待廣大學者繼續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楊茂義,李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課淺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1):89-91.
[2]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18(2):1+10-16.
[3]徐晶.初中英語課程思政探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1,37(2):36-37.
作者簡介:鄧穎露(1992.12-),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