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交易貿易的效率、地區、種類的越來越紛繁復雜,事實合同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正如崔建遠教授在書中提到的,在中國,“事實合同是一個普遍現象”。[1]且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像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鮮事物,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全新的科學技術都不斷地加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的交易和貿易必然會朝著更加多元化、更加便捷的方式發展,從而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增加事實合同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本文將以個人學習和思考為主,淺談對于有關事實合同的相關問題的見解。
[關鍵詞]事實合同;民事行為能力;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14
一、事實合同的背景
事實合同的出現最早源于德國一個著名的案件——停車場案中,某汽車司機將汽車停在漢堡市政廳市場的停車場,停車場處標有“須支付停車費以及受保管”等字眼,但是司機拒絕訂立保管合同,因為他認為該停車場屬于無償公共使用的停車場。 [2]然而在德國聯邦法院的判決中認為:任何人在經營期間利用停放的行為,即可構成合同關系成立的基礎,而對于停放汽車的人是否有這樣的意思,并不是考察的關鍵,最后判決汽車司機支付停車費用,也就意味著違反了停放汽車的人的內在意思,而成立了沒有合意的合同性給付義務。
德國學者豪普特由此案出發并結合其他諸如團體關系以及基于社會給付關系而產生的事實的合同關系案例類型,提出了事實合同關系的概念。 [2]并且豪普特教授最終將事實合同歸類為基于社會接觸而產生的事實合同、因事實上納入團體關系而生的合同關系、因典型社會供應義務而產生的事實合同關系三類。
二、支持事實合同的理由
(一)提高交易的效率
科斯定理中提到,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最佳配置,最適當的法律是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 [3]若僅僅只從能否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來判斷一個法律是否具有適當性,在我看來,確實有其片面性。但是,不可置否的是,作為民事合同法律,與經濟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項法律適當性的重要評判標準。而事實合同的設立,是與經濟交易中要求的效率是相適應的。盡管不完全參考意思表示,僅僅根據行為訂立的合同確實有其缺陷所在。但是,如此根據行為推定意思的模式,確實通過了簡化簽訂合同的流程、意思表示的考察大大節省了交易中的溝通成本和合意成本,從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二)自由與正義在事實合同中的沖突與衡量
事實合同相關的法律法規之中,存在著自由與正義的沖突與矛盾。首先,本文的正義指,訂立合同的行為可以兼顧到雙方的利益;自由指,訂立合同遵行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表示。無可否認,事實合同確實在訂立合同的意思自由方面有所瑕疵,僅根據行為來判定雙方的意思表示是不完全的,是存在瑕疵的,難以避免有很多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并不能代表他的內心真實意思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便造成了根據行為訂立的合同和當事人的內心表示并不一致,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當事人的自由。但是,本文認為,當一些社會觀念下一般會被推定為存在著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可以被隨意的撤銷和反悔時,對于當事人之間的正義、社會的正義同樣是一種侵害。舉例而言,當你在停車場停車時,實際上另一方當事人已經根據你停入停車場的行為對你履行了保管義務,付出了相應的勞動,然而此時若不承認根據停車行為成立的保管事實合同,那必將導致的是停車場管理人利益的損失。再如生活繳費中的水、電、天然氣繳費以及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搭乘,如果不承認其中存在著事實合同成立的話,必然會帶來大量逃票、逃費的行為。就算可以通過例如締約過失責任等其他法律規定將其彌補,但是難免會有漏網之魚,且會給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造成損失,尤其是締約合同之中的信賴利益。
王利明教授、崔建遠教授提到過事實行為若不能體現為一種意思表示,或者不能通過事實行為而使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則不能成立合同。 [4]然而,本文認為,事實合同對解決意思表示理論在現在社會交易中的解釋無力具有重要意義,出于維護合同正義、合同效率、交易安全等基本法價值的考慮,應當在審判實務中重視事實合同的運用 [5]。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從訂立合同中正義和自由平衡的角度審視事實合同,其更應該作為一個被保留的民法概念與規則,否則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失將會超出對當事人自由的限制。當然對于這樣的制度必須加以限制,防止其在適用中出現濫用的現象,再一次導致失衡,使一方當事人的自由被過度限制,從而損害其合理利益。
(三)現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
在如今社會中演變為主流交易方式之一的電商交易,其中便存在了很多問題。例如,電商常常會以缺貨、價格錯誤等為理由隨意地單方面地取消訂單、修改規則和價格。而一般網站都會將買方提交訂單的行為作為要約,賣方發送貨物的行為作為承諾,這樣也就導致了很多現實問題,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受到忽視和損害。但是,在網上購物的場景之下,雙方內心的真實意思是十分難以考證的。因此,利用傳統的合同觀念就導致了交易中出現了問題,而此時,恰當的使用事實合同,將雙方下單和確認訂單的行為認定為合同成立的條件無疑就很好地解決了問題,也方便消費者在如是問題上提出有效的抗辯。
除此之外,現實中還存在著很多伴隨新型事物、產業、科技的出現而帶來的法律問題,例如租借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行為是否能代表其內心真實意思表示而成立借用合同,從街邊的無人超市中拿取貨物而不付費的行為是否可以認定為是為支付相應價款的違約行為等等。然而不難發現,在很多情景之下,事實合同都有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因此,本文認為,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更多地接受和應用事實合同是解決很多疑難法律問題的很好出路。
三、事實合同的限制
(一)總體范圍的限制
探究事實合同之根本,其某種程度上與合同訂立自由、意思自治仍存在內在的沖突。因此,為了保證事實合同在法律和現實中的適用不會導致現行法律體制、經濟交易體制的混亂和被破壞,應先將其規定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具體而言,本文認為可以認定為事實合同的最重要的要求是符合社會共識的公共合同,換言之,就是前文提到的因社會典型行為而產生的契約,例如水、電、天然氣繳費,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等。若將事實合同限定在這樣的范圍內,基于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達成的社會共識進行社會合同的相應規范,則可以大幅度減少因為意思錯誤而訂立事實合同的情況,從而緩和事實合同適用過程中對于合同自由、意思自治的損害,盡可能的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也盡進可能保護當事人利益和自由。但是,本文認為如此限制的解釋仍不足以規范相關秩序和規定,雖然有所緩和,但是還是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民法制度的沖擊和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因此,本文認為還應參考物權法中物權法定的相關立法原則,將事實合同的適用范圍進一步地限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而不能放任當事人任意解釋,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損害和法律糾紛。
(二)司法裁判中的利益平衡和具體裁定
基于事實合同基于社會典型行為成立的屬性,在司法裁判中首先應該考慮到的必然是包含公序良俗和社會固有習慣在內的社會公益。但是,事實合同的相關規定歸根屬于民法體現,所以,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和自由必然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本文認為在具體的司法裁判中應當綜合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屬性以及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和私法的屬性進行綜合考量和裁判。但是,不難發現,上述提到的兩種利益關系幾乎必然會發生沖突和矛盾,這也是事實合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兩種利益的需求之時,就需要在其之間取得平衡。具體而言,應首先考慮的前提是,不違反公序良俗,這也是民法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之所以在這里進行強調,是因為事實合同本身具有一定維護社會公益的屬性。其次,應該根據社會習慣,也就是社會典型行為的規范對合同的內容進行解釋,前文已經詳細論述,這里就過多解釋。再次,要遵循公平原則,當造成的結果出現明顯重大錯誤,并且導致顯失公平、明顯損害一方當事人利益的時候,應該予以糾正,利用總則之中原則進行調整。最后,在具體內容的解釋過程中,應該先進行整體解釋,再輔助以補充解釋,并且利用控制性解釋規則對其內容進行調整、當事人利益進行平衡。 [5]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事實合同的限制
根據我國民法制度規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法單獨實施或者限制單獨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在事實合同的場合中不考察意思表示,僅僅考察事實行為便可構成合同的特點必然會導致無民事行為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將處于易受侵害的狀態,因其無法辨別事實行為所會帶來的法律后果而達成事實合同要求其履行義務,顯然是不符合基本的法律原則和要求的。因此,本文認為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事實合同的規則應該等同于一般的法律行為,需要其監護人進行追認才能作為有效的法律行為,從而訂立事實合同,而監護人經過催告仍未追認的合同應當視為自始無效,從而合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但是,由此規定,仍然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乘坐公交車時,小孩直接上車而未繳費的情況,若根據未追認無效原則來判定,則還是會導致社會公益受到損失。由此應該進一步規定,監護人在其身邊看護未其支付價款或者未阻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給付相應對價的,應推定為監護人對其事實行為的效力進行追定,并且合同的相對人應盡到足夠的提醒義務和注意義務,否則就未追認其事實行為法律效力的情況,合同的相對人應該自己承擔相應責任和損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有過錯的,應當合理分擔責任和損失。
四、結語
盡管,學者不懈的對于已有的民法理論進行擴充和解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類問題,但是,表示人的內心意思弱化已是大勢所趨了。 [6]相比一味的否定和避免使用事實合同,吸納和借鑒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方式方法可能不失為一種解決現存問題的好方法。采用事實合同,不僅是對于現有民法理念的一個反思 [7],同時也是對于現有制度的發展與優化。但是,不可否認如此一項制度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與傳統民法制度的沖突,稍有不慎,很可能會對現有的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帶來重大打擊和傷害。因此,在采納事實合同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謹小慎微,合理調和其與現有制度的沖突和矛盾,對其規則嚴加限制和規范,防止造成社會亂象,誤導行為規范,破壞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45.
[2]王洪亮.債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7.
[3]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20.
[4]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80.
[5]黃洋洋.揭去“隱身衣”:事實合同在民事審判中的開示——一個民法解釋論視角[C].法院改革與民商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9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下),2018-04-18.
[6]紀海龍.走下神壇的“意思”——論意思表示與風險歸責[J].中外法學,2016,28(3):662-683.
[7]王澤鑒.債法總論(第一冊)基本理論、債之發生[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09.
作者簡介:劉哲(2000.1-),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