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審美教育是培養他們審美意趣、鑒賞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其獨立人格與積極態度的重要支撐。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各階段、各環節普遍不重視審美教育,也忽視了大學生審美層次、思想境界與精神內涵的發展,顯然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本文通過概述當前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并歸納原因,通過有效、科學的教學引導措施,使教育者重新重視并發展審美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與原因;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7}"""""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34
“美育”這一概念源于著名德國文學家、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其于1795年發表《審美教育書簡》,書中就闡釋了“美育”并對后世教育發展和創新帶來了重大影響。上世紀中后期前蘇聯教育理論學者德廖莫夫在《美育原理》中分析了美育的原則、任務和方法,并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分析了美育的發展方向,他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精神豐富、道德高尚、體魄健美、全面和諧發展的新人?!痹谥袊?,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國”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以及2035年,將我國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的提出,和中辦國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將美育教育納入國民基礎教育后,美育教育的實施、傳播,顯得尤為迫切,美育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具有深遠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問題
(一)受到社會環境影響
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缺失,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消費主義傾向的主導使得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探索不足、對于美的事物缺乏欣賞的眼光,久而久之呈現出審美素養、審美趣味的缺失。部分學生更是只追求新潮、熱門的事物,忽視自身審美能力的培養。其次,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眼球,在分析藝術作品時,很容易蔓延單一視角的解讀和猜想,不利于多元審美環境建設與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影響其審美能力與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高校審美教育滯后
高校審美教育滯后,最終導致美育缺失情況嚴重。首先是課程設置滯后,美育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在教學中忽視現代審美變革,僅僅對于現有的文學藝術作品、民族文化等進行淺層次解讀,真正去挖掘審美教育內涵與意義不夠,對于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探索不足。與此同時,審美教育還局限在學術研究、會議交流、課堂教學等固定場景中,忽略了廣大大學生群體在生活中可以探索美、實踐中可以挖掘和創造美的事實。再者,高校審美教育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力量支持,這就導致審美美育難以體現當代文學藝術的應用和創新,更難以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美育理論的系統化的知識技能培養。最后,美育教育資源開發不足,學校和教師對于相關資源建設投入不足,導致美育無法得到長久穩定的發展和進行充分高效的創新 [1]。
(三)學生自身修養不足
由于高校大學生對于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關注度不夠,班級文化氛圍的缺失、政府和學校的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大學生審美教育缺失與滯后的惡性循環。首先,大學生缺乏審美藝術層面的基礎知識,缺乏良好的審美能力,無法準確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甚至不能辨別藝術作品的優劣,這使得他們難以投入到美育實踐中。其次,大學生缺乏藝術實踐經驗,很少有親身參與藝術創作的經歷,使得他們難以將美學理論與具體的藝術創作相融合。最后,大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審美理想建構,導致他們在美育教育中對于領悟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較淺顯,難以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積極力量。
二、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能夠營造出良好精神家園
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棟梁,審美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文化的本質、歷史淵源、性質特點等,通過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讓學生逐漸形成獨立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自信,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不僅如此,審美教育更能夠幫助大學生理解和領悟藝術作品背后的價值,引導他們在審美體驗中逐漸提升精神內涵和思維深度,形成更為豐富、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審美教育更能夠為大學生營造出一個精神家園,使其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社會之美,形成更為健康、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校審美教育是大學生成長路上的必經過程,能夠給予學生內心的安定、視野的拓展 [2]。
(二)利于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應
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美德意識與審美品格,促進學生形成更高的道德修養,使之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的公民,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幫助和解決社會事務。在此基礎上還能夠深入的理解文化內涵與廣闊意義,推動文化事業、美育事業的發展等。當然,大學生經過了多元的審美教育培訓,更能夠在國際層面獲得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提高自身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為社會和國家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通過加強審美教育并推進實踐與改革,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文化和人才支持,實現更為全面、豐富的多元社會價值。
三、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社會的引導與審美地位提升
1.注重輿論引導
社會參與是推動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可以通過輿論引導的方式,引導公眾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美育,推動美育事業發展創新。社會參與的輿論引導可以:一是進行媒體宣傳。通過報道和宣傳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活動和成果,提高公眾對于審美教育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二是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組織可以發揮其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優勢,通過組織培訓課程、藝術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審美教育支持服務。三是校外資源整合。通過整合校外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審美教育體驗,邀請專業藝術家進行講座、舉辦藝術展覽等都是可行且有效的具體方案。四是提高社會共識。社會參與需要建立在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公眾需要認識和理解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增強對于教育的信任和認同,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
2.注重網絡傳播
網絡傳播在社會支持和參與的大學生審美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能夠有效擴大審美教育傳播渠道和速度、范圍,使之覆蓋到更廣泛的群體當中,推動審美教育發展與進步。具體來說,社會參與的網絡傳播可以:首先,可通過在線課程,為廣大學生提供多樣化審美實踐體驗。如線上藝術課程、線上藝術展覽等等,將審美教育資源集中,使大學生更加方便地獲得審美的熏陶。再次,可通過新媒體推廣,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傳播大學生審美教育活動信息和成果,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同時搭建論壇、短視頻頻道、相關討論組等??梢娫谛旅襟w視域下,基于傳播更廣、傳播內容更多的新媒體平臺推廣審美教育是必然趨勢,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二)學校的改進與審美教育改革
1.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高校探索多元化的藝術鑒賞、創作等課程,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同類型的課程,比如藝術史、美學理論、攝影、音樂、舞蹈、電影鑒賞等,都能夠打開大學生藝術交流、探索實踐的窗口,促進審美教育創新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當積極組織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包括藝術展覽、舞蹈表演、音樂會、創作比賽等等,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這樣一來還能夠激發大學生跨學科思維與想象力、創造力,使得審美教育更加多元,高校審美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傊?,對于高校審美教育的探索應該是持續不斷、歷久彌新的,身為教師更應當關注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注重實踐和現場體驗,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好各方面資源,推動大學生審美教育不斷創新與穩定發展。
2.建立文化價值觀體系
高校審美教育的本質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價值觀。建設文化價值觀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建立文化價值觀體系可以:一是強化人文精神,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二是建設文化核心價值觀體系,制定文化核心價值觀的方針和標準,并對學生進行宣傳和教育,如關注社會公共利益,推崇自由、民主、平等、多樣性等價值觀念。三是推廣精品文化藝術作品,使得廣大學生群體受到高層次的熏陶和引導,不斷感知文化藝術,實現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的提高。
(三)學生的審美意趣與素質提升
1.從生活中體驗美、感受美
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引導大學生從生活中體驗美、感受美,是教師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美是一個非常廣泛而深奧的話題,它涵蓋了哲學、藝術、文學等多個領域,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引導和教育,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美、發展美。首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比如參觀校園和周邊自然景觀、建筑等能夠獲得審美品味提高,學生也能夠對于校園建設、周邊設施更加了解。在美育、藝術相關的課堂上,大學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外出游玩、游覽名勝古跡的體驗,或者展示一些當時拍攝的照片、視頻,激發同學對于美的認識和感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文藝作品或者以電影為素材,讓學生品味其中的美學表現,發掘其中的藝術價值。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專業、系統的講解,真正帶領大學生進行美育知識學習,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美的哲學、歷史背景、發展潛力等等,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審美教育效果。
2.積極參加審美實踐活動
通過參與審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深入體驗美,增強對美的感知和實踐能力。首先,我們可以從跨學科角度出發,開設相關課程或組織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文化遺產考察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藝術作品帶來的美、文化底蘊構成的美。在課外活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演唱、舞蹈、攝影等方面的比賽,增加大學生藝術創作經驗并帶給他們成就感。其次,借助數字化平臺,開展線上審美實踐課程或相關活動。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化平臺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通過線上課程、虛擬博物館、藝術電影分享等方式,讓學生在家中就能夠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或者在娛樂中探尋“審美教育”軌跡。最后,通過與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機構合作,可以聯合推出各種美學活動,比如文化遺產日、文藝比賽、電影講座等,讓學生參與其中,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和文化意識。綜上,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審美實踐活動至關重要,積極拓展大學生審美領域,增強其審美實踐能力 [3]。
四、結語
審美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全面化、全方位的審美教育,還必須從觀念的改變出發,引導和建設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對于社會來說,有必要從氛圍層面引導審美教育,使得人人重視美的探索和傳播,為社會各界提供審美場域;而學校層面更應當創新審美教育路徑,建立相應文化價值觀體系,創設美麗校園文化底蘊;最終高校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環境、藝術世界中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多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相應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審美教育水平,使學生在審美實踐中找到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李志紅,白依凡.藝術審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路徑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14):109-111.
[2]寇瑾妍.“三全育人”視域下音樂審美教育路徑探新——以首都醫科大學為例[J].醫學教育管理,2021,7(4):422-425.
[3]高健,葛子豪.高校品牌校園文化美育功能的哲理與實踐——以南京林業大學為例[J].漢字文化,2020(22):169-171.
基金項目:麗江文化旅游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美育教育傳播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XY15)
作者簡介:張崢雯(1991.10-),女,納西族,云南麗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