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理論前瞻性重構、創新了現代化的發展邏輯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狀況和卓越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始終深入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從而使中國的現代化取得成功。這得益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定不移的支持和維護。在尋求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為解決中國問題而努力,同時也解決了世界發展面臨的問題,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新的文明形態深深植根于中華卓越的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之中。本文將從兩個結合來分析文明新形態,以及文明新形態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明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16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基,且賦予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的內容和形式,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格調。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沉淀的代表,也是我們中華文明智慧和精粹的凝結,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富有特色的獨特象征。它體現了我們最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成為推動中華民族永不停息發展的強大動力。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更迭,已經深深地扎根于中國人的道德修養中,無處不在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準則中,并廣泛存在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這一切共同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的生機勃勃以及堅韌不屈的“根”和“魂”,并在無形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文化也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的重要文化支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我們黨歷來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國最深層次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扎根的肥沃文化土壤,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強大的后盾和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一定要以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同時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不同層面文化相互結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各民族所具有的一種精神信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也就成為了文化發展的意識形態的依據。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也對世世代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對各民族的生活進行了最真實、最切合實際的介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兩個結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政治觀念有正確理解和把握。 [1]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引領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繼承了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作為我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儒家學者歷來強調以民為本,百姓是國之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才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多個朝代的歷史演變中,歷代君主都強調重視人民這個基礎來實現國家繁榮昌盛。孟子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由此可說明得民心的重要性,并且針對各個階層提出了有效措施,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順從民意,實則順從天意,國家自然會興旺發達。
自我國共產黨接納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以此為指導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活動,成功塑造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結構,并奠定了中國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人類的新型文明方式如洪流般涌進中國社會的每個部門。這個過渡是由一系列環境和條件共同決定的。在這其中,馬克思主義并非硬性搬用,而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進行改良,與中國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在這個進程當中,堅守我們的傳統文化基礎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我們不能遺忘,我們的歷史悠久,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們先輩們的文化遺產。這樣,馬克思主義成功的融入中國,形成了有中國特點、中國格調、中國風情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成功構架,也是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精神上的華夏特色結合的成果,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展現。
二、馬克思主義文明形態理論和一切人類文明先進成果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最深厚的理論基礎和來源
任何一個思想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由當時所處時代背景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以前的理論來源為基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其實也就是從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分析,指出了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最后指出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通過分析人與物的關系,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出了勞動產品與勞動行為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的根源是存在資本家,資本家與工人是相對立,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也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的對象化與勞動異化是不相同的。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礎下,勞動對象化才表現為異化;在私有制基礎下,人既受他生產的勞動產品統治,又將人自由自主的活動變成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的被動活動,這也正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否定評價。馬克思也在《德法年鑒》中指出“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本質區別。要想獲得人類的解放,則要觸動社會大廈的根基,即廢除私有制,可見資本主義文明的一系列弊端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下的,但他同樣也對其進行了肯定評價。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是對其生產力發展的肯定,同時,馬克思在提出他的共產主義學說時,有這樣一條,共產主義是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保留和發展以往全部財富的。從這點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所創造的生產力是認可且肯定,否則就會像笛卡爾那樣想要重新恢復形而上學,建立它的哲學體系,對于以往的一切都是懷有否定,懷疑的態度,他懷疑一切事物。所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是即批判又肯定,雖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終歸弊大于利。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不合理之處。從經濟角度來看,資本主義文明的缺失體現在經濟危機的無法妥善應對;從政治角度來看,體現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深度沖突;從文化角度來看,它走向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嚴重空洞,量變必然引起質變。當生產力發展到很高水平時,優勢造就了它,也將會成為它的掘墓人,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必然會被新的文明形態所取代。因此,這種社會文明形式標志著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結束,馬克思堅信,共產主義文明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目標,唯有通過這種文明形式,才能打開人類文明發展更為壯麗的新篇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向世界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文明模式。它不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更新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念,還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實現了一次巨大的飛躍,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9世紀40年代,機器工業代替了工廠手工業,形成了工廠制度,生產力的變革,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促使資本主義文明進入了光輝時代。然而,盡管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其內在的沖突并未得到有效解決。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以及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社會問題也變得更加激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的苦難命運之后,根據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為在沒有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但是在伴隨著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對新的歷史條件情況進行研究,并將其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開創新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模式,對“人類文明走向何方”等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根本性的解答,是21世紀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新探索。
三、在兩個結合中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類文明觀基礎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繼承,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了超越,是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實踐中所取得的一項重大理論成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階段性成果。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人類文明新形態經歷了從萌芽到確立的過程,它的開創是我國實現人民幸福與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是解決現代化發展困境的實踐,以及對人類未來文明形態的積極探索的必然結果。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的一種內在的文明,它不是對其他文明的一種揚棄,也不是對其他文明的一種復制,更不是一個通用的模板,而是一種從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摸索出的一種符合中國國情,能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種新的文明。它也是對我國走上現代化之路的一次深入理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面發展的睿智,也給我們提出了一條通往更高層次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之路。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它將社會主義文明新境界展現出來,科學地標定了人類文明的方向,讓社會主義文明方案在新的時代中充滿活力。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共產黨所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新的道路,而且為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描繪了新藍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日益凸顯,世界各國紛紛希望能從中國智慧和中國實踐中獲得啟發和借鑒,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類文明新形態一定會越來越完善,并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尊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提煉中國具體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雖然其生發于中國,但是卻在規范性的層面上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義,彰顯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是一種全新的現代人類文明表現形式和存在樣態。 [3]在“兩個結合”中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體現我們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持、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文明觀的繼承和發展,而且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美好社會理想的秉承。
四、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國現代化道路
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國現代化道路是不可分割的,在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正是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國現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穩。
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成立紀念大會上,提出了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闡釋了其作為中國通向現代化道路及世界歷史進步不可逆轉演變的產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過去百年里,穩步探索并深思熟慮的嶄新理論。新型的人類文明形態,是現代社會的結晶;多樣的文明形態,是文明進步層次的展示。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上層建筑,現在的文明新形態由現行政策、經濟和文化共同塑造,背后蘊藏著一定的歷史法則。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進一步闡述:“中國共產黨引領人民成功走向了中國的現代化,塑造了新型的人類文明形態。”這種中國式的現代化深植于卓越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借用并吸取了全人類一流文明的精髓,象征著文明進步的飛躍方向,揭示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形態的新風貌,這是一種創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強調“為各發展中的國家開設了獨立走向現代化的模范和新的方案”。
參考文獻:
[1]田鵬穎.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意識形態價值[J].南京社會科學,2022(4):1-8.
[2]曹勝亮,仇裴如.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鮮明特征及世界意義[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23(1):12-18.
[3]本刊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研究員[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4):14-21.
作者簡介:楊舒清(1999.4-),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