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扶貧時代”即指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后步入的時期。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經過經濟層面的全面脫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層次也會提升。面對新形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肩負著扶貧和育人的雙重職能,必然實現由輸血式的保障型資助職能向造血式的發展型資助職能轉變。精準識別受助學生需求,建立學生內生發展的長效機制,鼓勵青年學子返鄉就業創業,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意識,服務鄉村振興,實現自我價值。
[關鍵詞]需求層次;資助工作;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50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1]。雖然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但是相對貧困仍然長期存在,我國將進入“后扶貧時代”。高校在面對“后扶貧時代”下的重大歷史任務,如鄉村振興、現代化教育等,需積極轉變資助工作的新思路,高質量發展“后扶貧時代”學生資助工作。
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此后也陸續提出了“扶教育之貧”與“依教育扶貧”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與加強外部援助相結合 [2]等一系列教育扶貧的思想。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這些思想指導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完善和健全。綜合了資助各層面的“獎、助、貸、勤、補、減、免、償”系統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經濟保障,資助覆蓋面、資助政策、資助項目、資助渠道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二是國家資助經費增長和充裕。在財政部公布的2023年地方高校國家資助經費預算表顯示,全年核定總數約417.27億元,比去年增長7.6%,可見資助力度持續增長。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央累計安排學生資助補助經費也已經達到2243億元,可見國家對教育扶貧的重視程度。三是資助內涵更加豐富和多樣。進入到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職能更加凸顯,資助工作也從以保障型資助為主拓展,為做好保障型資助的同時體現發展型資助的育人作用,積極推動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的轉型延伸。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促進了教育公平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問題:一是資助對象認定的精準性有待提升。困難認定主要依據學生開具的相關證明和自我陳述,可能會造成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礙于情面或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主動申報;或者有的學生家庭居住地址已經在城市,但是戶籍所在地的信息依然還是在貧困的農村老家,使得資助認定之時出現難題。出現的各種特殊情況,極有可能導致資助申請漏報或者瞞報,而且對于資助工作負責老師而言,加大了資助工作的難度和工作量。雖然在有一些政策范圍內,可以進行特殊情況的報備和說明,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制度和主觀的矛盾,而且為了規避責任,很多時候往往會根據制度一刀切。二是資助育人方式的內涵性有待加強。有時為了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資助任務,單純按照名額比例將資助金額分配到院系和班級,資助育人成了完成硬性的數據任務。忽視了對受助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引導,導致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積極,缺乏個人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育人效果評價的系統性有待完善。高校資助工作往往重視對資助結果的監督而忽視了對資助過程的評估,極少體現資助工作及負責教師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作用發揮,沒有將受助學生滿意度評價納入資助工作,也沒有將受助學生的成長數據列入育人體系,尚未形成系統的資助—評估—反饋—整改機制 [3]。
二、“后扶貧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受助學生的需求層次提升
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高低層次的,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排列,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同一時期總有一種需求層次占據主導地位,影響和決定人的行為方式。因此,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滿足底層的生理需求開始逐層上升。因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開始的需求或許是經濟上的需求,即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保障日常生活。當這些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自然就會過渡到較高層次的其他需求 [4],比如是否有親朋好友可以依靠,是否有可以爭取的助學崗位等,這就是安全需求。因此,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發展的需求層次來看,當基本的經濟貧困問題已經解決后,“后扶貧時代”的需求層次會向更高層次去發展,也就是說受助學生的需求會有所提升,比如后面的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等。
(二)資助工作的育人職能凸顯
“資助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僅承擔著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經濟問題而輟學的使命,也肩負著教導和培養好受助學生的育人功能。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模塊工作,和其他學生管理工作一樣,對學生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在社會,資助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部分,更是承擔著幫助受助學生脫離貧困,改變其苦難命運的職責。因此,在“后扶貧時代”,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資助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學生工作,更是肩負扶貧和育人的雙重職責。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經濟問題不是最大問題的時候,這種育人的功能在大思政環境下愈發顯得重要。扶貧和育人,兩者不可忽視,兩者相互影響。例如,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負擔不起學費,他們需要助學貸款就讀大學。助學貸款辦理完之后,高校的育人功能依然不可或缺。此時需要對其進行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引導和幫扶,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否則,當他畢業后無法就業,對其家庭而言既不能改變經濟狀況,又無力償還貸款。因此,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給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需要幫扶其實現就業、鞏固脫貧的成果,是保障型資助和發展型資助共同合力的目標。
三、“后扶貧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現路徑
(一)搭建智慧平臺,精準識別需求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變“平鋪式”資助認定為“落子式”精準識別 [5],這就需要樹立大數據的思維,搭建資助育人的智慧思政平臺。在最開始的資助認定時,通過平臺基礎數據精準識別學生在家庭經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在資助過程中,根據學生個人特征和發展需求,平臺提供個性化、菜單式的資助項目可供選擇,進行精準幫扶;一定時期的資助幫扶結束以后,對受助學生的資助情況和育人成效進行評估,及時預警和反饋。搭建智慧思政資助平臺時,通過對學生家庭數據、生活數據和行為數據的篩選和抓取,如家庭經濟情況、日常消費情況、學習情況、實踐情況、心理健康狀況、違紀違規情況等基礎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學生在校完整的個人行為畫像。同時,大數據會隨著資助過程而動態變化更新。精準資助以大數據為基礎,提高了資助的精準性和高效性,但高校資助依然需要做好線下的育人工作,如實地走訪、談心談話、問卷調查等措施進一步驗證。
(二)拓展幫扶渠道,滿足多層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在學生脫離經濟貧困之前,資助工作首先要提供經濟支持滿足學生基本需求,尤其是對建檔立卡、低保戶等特殊學生群體,保障型資助依然是最基本的幫扶,這是資助工作的基礎。在受助學生脫貧后,他們的需求層次發生改變,基礎的經濟保障對其的激勵和幫扶成效一般,能提供更多鍛煉和成長機會的發展型資助成為必然。學生需求也從基礎層次的溫飽和依靠,向更高的需求提升,如較高層次需求的學業幫扶、就業幫扶、心理幫扶,以及最高層次需求的成長成才。因此,發展型資助的落實,就需要高校資助工作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指引下,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挖掘校內外資助渠道,實現精準幫扶,構建分層需求的資助育人體系。除了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還通過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的各類比賽項目和實踐活動,讓其在自食其力的同時提升求職、就業相關的技能,在參與中獲得成長的內生動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針對經濟困難學生開展企業獎學金評定、師徒制結對等,多渠道幫扶學生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引領學生成長成才。將現金與物質資助、課題項目資助與精神資助幫扶相結合,服務高校人才培養,強化育人成效 [6]。資助體系中的“獎、助、貸、勤、補、減、免、償”各個模塊,均可以融入育人元素,激發受助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內驅力,提升育人目標。
(三)肩負時代使命,實現價值需求
脫貧攻堅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讓高校資助工作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和職能需求。由于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離開鄉村。鄉村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人口外流嚴重,發展后繼無人、動力不足 [7]。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很多也是來自農村,他們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建設者。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抓住時機,積極融入到鄉村振興的戰略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大力宣傳脫貧攻堅精神,對于受助學生加強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引導受助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教育扶貧的受益者,培養大學生熱愛鄉村、走進鄉村、服務鄉村的情懷。同時,可以加強宣傳和解讀大學生村官、鄉村教師、選調生等服務鄉村、振興鄉村的項目,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對返鄉有更全面和正確的認識,鼓勵他們返鄉就業、返鄉創業,由此產生服務鄉村的內在自覺和精神動力,這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需求境界。
四、結語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后扶貧時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會進一步提升,除了滿足學生的基本生存型需求,還需要積極拓展資助渠道,滿足受助學生更高的發展型需求。在數據時代,高校資助工作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積極搭建智慧思政平臺,精準識別困難學生的多層需求,樹立起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內驅動力;在新時代,更需要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將資助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任務中。
參考文獻:
[1]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N].人民日報,2021-07-01(01).
[2]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2-25.[2021-05-26].
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9.htm.
[3]李俊,高校“大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的現實困境與實踐理路[J].池州學院學報,2023,37(1):149-152.
[4]蔣洪濤,廖劍,閔曉陽,等.“后扶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探索——基于需要層次理論[J].大學教育,2022(12):264-266.
[5]李妍,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學生“行為畫像”的高校精準資助模型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3,44(3):86-89+104.
[6]涂彩蓉,謝焱石,曠勇,等.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2023,9(S1):52-55.
[7]劉郭熠,后脫貧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價值轉向與發展邏輯[J].邢臺學院學報,2023,38(1):7-14.
作者簡介:葛麗敏(1983.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