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建設和鞏固敵后根據地,黨和政府貼合抗戰需要和群眾實際利用并改造傳統啟蒙教育的民間冬學。近代冬學是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現代轉型,作為抗戰年代的社會教育,其在教員選派、教學形式、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上都極具特色。近代冬學的開辦,不僅提高了根據地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其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運動,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對今天的成人教育尤其是農民教育工作仍有十分寶貴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冬學運動;成人教育;啟蒙教育;敵后根據地
[中圖分類號]G521;G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36
“冬學”是源于我國北方冬季里由民間自發組織的、沒有官府參與進行的一種帶有私塾性質的教育形式。在近代,黨和政府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利用并改造了傳統的“冬學”,將農民冬季的農閑時間利用起來開展群眾性社會教育,把過去傳統啟蒙教育的冬學融入現代化的時代元素與戰爭需要,發展成一種全民學習的極具抗戰國防特色的社會運動。
一、冬學運動發展概況
(一)冬學運動的開辦與發展
動員農民參加抗戰,除了實現所必需的廢除苛捐雜稅,實行減租減息,建立民主政權以外,文化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而中國多數農村各方面發展水平落后,農民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文盲在晉察冀邊區,多少年代以來,都是占著90%以上的絕對多數”。 [1]這一狀況妨礙了黨和政府在敵人相對薄弱的農村立足、發展及建設和鞏固敵后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后,黨和政府根據當時的抗戰需要利用并將傳統帶有私塾性質的啟蒙教學——冬學改造成了一種發動群眾進行全民學習的運動,即冬學運動。該運動主要是針對識字不滿一千,年齡在15-45歲(婦女至35歲)的根據地群眾進行以教識字,輔以生產、自然、衛生常識和政治教育的義務社會教育組織。其目標是通過大約70到90天的冬學教學,讓每個學員都能夠做到最基礎的認字、寫字、算數,基本上達到脫盲的目的。這一運動始創于1937年冬到1939年春,首先在陜甘寧邊區興起。到1945年,成為遍及西北、華北、華東、華中幾乎所有根據地中“最大量、最經常、最有效果”的社會教育形式。
(二)黨和政府發動冬學運動的原因
一是民眾的文化素質高低對全面抗戰是否能順利進行息息相關。敵后根據地多在教育狀況普遍落后的農村,社會教育是幾乎不存在的。在對敵作戰發生突發狀況需要傳遞情報時,可能會因為傳遞到無人識字的村莊,村民不懂其內容和重要性而耽誤了緊急的大事。二是敵后根據地民眾文化素質過低,影響黨的政策的貫徹、實施。很多時候上級文件傳達下來,卻因為村干部不識字或不知曉文件內容致使工作無法及時順利開展。三是由于教育不普及,根據地民眾政治覺悟低,政治參與積極性也不高。抗戰初期的敵后根據地多是建在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偏遠農村。傳統農村由于常年教育不普及,當地農民僅是擁有一些樸素的鄉土觀念和民族意識,對政黨和國家的概念模糊,游離于政治之外,抗戰之初根據地黨組織的許多工作因此難以順利展開。
二、冬學運動的開展特點
私塾教育是自古以來附設于家庭、宗族、鄉村的民間傳統啟蒙教育機構。到了近代,由于時代條件急劇變化、戰爭的直接影響,這種傳統的啟蒙教育形式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的調整與完善。
(一)冬學教員
古代中國,世人“擇師”的標準是十分嚴格的:必擇人品端方,學問通徹,不嗜煙賭,而又不作輟、不憚煩、勤于講解者,方足以當此任。近代冬學運動中,黨和政府對教員的選派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他們不僅要文化程度夠得上教課(能看報和寫簡單報告的),并且必須有相當政治水平,善于領導群眾教育群眾的同志。
由于戰爭環境的嚴酷性,冬學教員的短缺問題十分突出。為保證冬學運動順利進行,除了選聘具備應有教學素質的小學教員和師范畢業生外,敵后根據地采取了多種途徑和方法發動各方力量,教員選聘范圍廣。一是抽調機關工作人員及領導干部兼任冬學教員。1941年,晉察冀北岳區在冬學總結中談到冬學師資的來源:各縣抽調各機關工作人員,或就本機關所在村,或外出到旁的村;抽調部隊中的政工人員,就部隊的所駐村,召集群眾,擇定地點,開班授課。 [2]二是除了抽調一部分在校師范生外,根據地還抽調一部分在校中學生充任冬學教員。比如晉綏行署工作計劃中即要求當地“實驗學校一二中學必須分配干部學生協助所在分區縣之冬學教員工作” [3]。三是實行小先生制。在較高級的抗日小學或者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中選拔一部分出來給予基礎的教學培訓,分配到附近村莊充當小先生教員。雖然敵后根據地面臨冬學教員奇缺的問題,但黨和政府不僅對冬學教員的選派非常嚴格,還要求在開學前必須進行為期7-10天的短期的崗位培訓。培訓的內容更多是從實際需要出發,比如進行農教經驗交流,但也著重時事政策教育、愛國教育和為人民服務等思想政治教育。
(二)冬學運動的教育內容
冬學運動不同于中國傳統私塾教育較為穩定的教學模式,各門課程的比例依據戰爭形勢的實際需要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區都占比不同,主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形勢變化教授群眾最關心的且最急需的知識和本領。在鞏固區,教學課程比重一般是政治教育課、文化識字課為主,大約均占2/5,剩余算術課約占1/5,自然、唱歌、衛生等其他類教育不占正式授課時間。而在形勢較不穩定的游擊區及新開辟的地區,更側重政治教育的教學,政治課遠比其他課程比重大,約占到3/5,剩余時間教授識字、算術課內容。
冬學運動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文化娛樂教育、常識教育及其他。在政治教育方面,沒有統一的教材,主要包括時事教育及政策宣講,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比如1949年,向農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偉大意義,解釋人民政協的共同綱領。識字課教育和算術課教育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內容。在識字課上,學習的都是與村民實際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最急需認識的文字。比如自己的名字、農作物的名稱以及街頭生意買賣常用的字等等。比如在敵后根據地所有的村莊中,“軍民誓約”涉及到的文字是文化課首先要學習的內容,從年幼的兒童到白發蒼髯的老人都要參與“軍民誓約運動”。其次是算術課教育,主要是珠算、加減法運算等等。另外,冬學運動十分注重從實際出發且寓教于樂,文化娛樂教育也是冬學運動的重要內容。結合群眾所在的實際生活環境、配合各地邊區的中心工作,讓群眾自編自演,學會唱數字歌曲、秧歌、小調等。常識及其他課程教育是根據當地群眾所需隨時開設,是群眾“自己的學校”,主要教學內容有科學知識教育、衛生教育、農業科學技術、婦孺衛生(婦女)和生育知識(婦女)等常識。
(三)冬學運動的教學形式和組織形式
冬學運動是在戰爭的背景下進行的群眾性的社會教育,受戰爭以及形勢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其教學形式極具靈活性,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一,按學員的年齡、性別、興趣等因素自由組合成的識字班、技能班、讀報班、醫藥衛生班等課堂集中教學。其二,根據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在田地兩頭、村邊巷角分散或集中教學的流動課堂。在敵后根據地,幾乎隨處可見牧童的牛角上、糞筐上掛著一塊小小的識字牌,兒童們放牧歸來拾糞途中,可以反復學習牌上的生字。其三,冬學運動還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娛樂形式進行教學。廣大藝術工作者將信天游、秧歌、戲劇等陜甘寧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和漫畫、木刻、音樂等近代藝術形式相結合,把它們改造成冬學教育中的有效形式。其四,小先生送冬學上門是冬學運動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主要是在教員教授完學生后,小先生們回家指導家人或附近鄰居朋友教材內容。比如有家庭婦女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出家門學習,教員就派遣小先生送“字片”上門。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送冬學上門”,比如有些冬師采用貨郎擔的方式,裝上一點課本、宣傳畫、小黑板等,挨家挨戶找上門,一面宣傳冬學一面宣傳形勢和任務。
三、開展冬學運動取得的成效
冬學運動在抗日戰地的順利開展,為提高當地群眾文化素質,帶動分散在農村各地的農民群眾提高思想覺悟、支援前線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根據地冬學運動開展使得許多農民由“目不識丁”到逐漸能夠“識文明理”,幫助民眾尤其是農民群眾文化啟蒙、識字脫盲。“參加冬學的農民,一般經過一個冬學學習,都能認識二三百個字,能寫出其中的一大半,不少人還學會了寫便條、通知和簡單書信” [4]。
其次,冬學運動的開展不僅幫助根據地群眾文化啟蒙,進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思想啟蒙的效果,幫助群眾從思想上徹底翻身。在冬學運動的學習過程中邊區民眾自己掌握了一定基礎的自主學習技能,能隨時通過讀書看報或者其他途徑來獲取科學知識、掌握時事動態。新知識的學習、新思想的灌輸,讓群眾意識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封建迷信的陋習。
再次,冬學運動倡導男女平等,廣大婦女走出家門參加冬學,不僅提升了勞動技能、實現了文化翻身,也接受了各方面婦女解放教育。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她們參政議政的意識也逐步提高。比如,1940年的各級大選中,晉察冀邊區的“定南、安平、深極等7縣,婦女當選為村代表的達21.3%,當選各委員會主任的約7.2%,當選區代表的占12.85%”。
最后,冬學還是民主觀念的播種機。經過冬學的學習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參政意識日益增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眾以往政治冷漠的態度,不僅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也有益于穩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比如,冬學運動讓民眾明白勞動創造財富——“按道理勞動人民應該是世界的主人,應該享受自己勞動成果,應該受到尊敬;但是不合理的舊社會制度卻把順序顛倒過來” [5],改變了過去“吃苦是命不好”的錯誤觀念。農民想擺脫階級壓迫過新生活,就能更進一步理解新生的政權的性質,支持并認可黨的政策決定。
四、結語
冬學運動的開辦不僅使民眾在文化、政治、思想上都取得了新認知和新進步,它還密切了中共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在推動抗戰勝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冬學雖是抗戰時期帶有“應急性”的國防教育,但它創造了成人教育的新形式,不僅推動了建國后國家普及教育掃除文盲的歷史進程,對今天的成人教育尤其是農民教育工作亦有十分寶貴的借鑒意義。冬學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貼合實際,貼合群眾需要,正如習仲勛在總結冬學運動時所指出的:“冬學運動要和冬季訓練及鬧秧歌、醫藥、衛生、組織婦女紡紗、植樹等取得有機聯系,這樣使冬學會更有內容,人民可在冬學內學習更多、更有用的實際知識。并用以進行邊區各種長期建設”。
參考文獻:
[1]晉察冀邊區的識字運動[N].新華日報.1940-07-05.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老解放區教育資料——抗日戰爭時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107.
[3]晉綏行署1944年冬學工作計劃[Z].山西省檔案館藏.
[4]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處對鞏固常年民校的指示[Z].江蘇省檔案館藏,全宗號:3067,卷宗號:831.
[5]中南人民出版社編輯部.農民冬學課本教學參考資料[M].武漢: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12.
基金項目:2023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名稱:閩浙贛邊區加強黨的建設研究(1938—1946)(項目編號:FJ2023C071)
作者簡介:蔡瑞瓊(1993.1-),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