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進行教育創新是必然趨勢也是必然選擇。在國內外多種課程知識教學和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應積極探索適合這一辦學模式的思政教育方法和路徑,明確教育的主要方向,做到因材施教,這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不理想,主要與高校思想認識、文化環境、跨境教學模式以及教育隊伍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發展,也影響人才培養教育水平,本文基于該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出了教育創新的措施與建議,以期為全面提升學生素養和推動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20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這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由于該模式下的教育方式具有多樣化特點,學生也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要想提高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養,還應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將相關理念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當中,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全過程,結合現實需要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模式進行改進革新,豐富教育形式,優化思政內容,使相關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并獲得良好效果,形成長效教育機制,這對學生良好三觀的養成以及學生今后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現行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對思政教育工作認識存在誤區
有些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教育機構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晰,認為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無,所以對這項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完善,只是將辦學重點放在知識和環境方面,開展的校園活動缺少思政主題類型,不注重對學生思想變化的關注,雖然也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思想品質和政治修養方面的投入較少。同時,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還處于前期階段,缺少較為成熟的辦學經驗與模式,直接套用母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雖然能夠有效落實思政工作,但是存在與學院辦學特色不匹配、不適應的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外合作辦學環境和思政教育要求,整體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單一,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多元文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多元文化發展形勢下實現了政治態度和意識形態的混合,高校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他們的視野和思維也得到了拓展,但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也受到了一定沖擊 [1]。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了更新與完善,接受了國外教師授課,長期學習中也會受到外來文化、思想、政治理念的影響,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發生了一系列改變,這也導致高校思政教育難度增加。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中的主力軍,在他們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得學生無法準確辨別正確的思想與文化,所以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如何應對多元文化的影響做好思想政治引導工作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三)跨境教學模式影響學生思政教育的連貫性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常常采用跨境分段式教學模式,不僅是知識方面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也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無法持續性開展,影響最終的教育效果。雖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也設置了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理論知識和必修課程,但是在進行國外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卻沒有考慮到這方面知識內容教育的完善性,不利于學生們對所學內容進行持續深化和實踐鍛煉,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高校沒有安排專門的駐外思政教育人員,使得學生對思政知識的認識不到位,甚至有些學生還會出現抵制和漠視的現象,不利于對學生思想政治層面的正確引領,阻礙了思政教育長效機制建設。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缺失,教育內容影響力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常常與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在校園內開展各類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層面的引導和政治素養培養,但若是學生在海外學習,則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從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展情況可以了解到,在國外課程教學階段高校很少安排專業的思政教育人員開展海外思政教育工作,還有一些項目缺少專職人員,學生們需要獨自適應國外文化和國外環境,在遇到思想問題時無法及時處理,很容易受到國外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導致國內思政教育成效受到影響。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一)把握教學中的主導權,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
高校在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時,也要正確認識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特色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相關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開展。母體高校需要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根據學生的特殊性持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結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特點,分析學生們的特殊性,而后對他們進行專業性、針對性教育和指導,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層面的正確引領。其次,加強與國外教學團隊中開展學生工作的人員溝通交流,聯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要清晰授課模式,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把握好相關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提升教育實效。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創新思政教育形式
為能夠做好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聯系該辦學模式的特點和教學形式的特殊性,對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和形式進行改進創新,使教育內容可以真正落到實處并發揮效能 [2]。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學生思想較為活躍,而且許多學生的集體觀念不足,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時,需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相關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要保證內容上的針對性,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與學生們討論時事政治并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想法,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從而進行相應指導。還要保證理論知識內容傳遞的有效性,豐富思政教育形式,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接受相關教育。
(三)借鑒國外思政教育優秀經驗,優化調整實踐教學
為能夠幫助學生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則應做好思政教育針對性教學工作,對于思政教育內容要及時補充與完善,將我國先進思政成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體現出來,同時也要借鑒國外優秀思政教育經驗,結合我國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和特點進行適宜改進與優化,突出強調我國教育重點。通過與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比分析,了解和掌握相關規律,從而達到“借鑒”、“互補”、“對鏡”的目的。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國際形勢開展專題講座和主題報告,幫助學生了解國際形勢,掌握政治理論,還要具有分辨國際形勢和不良思想意識的能力,通過馬克思主義內容教育提高學生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與理解,并加強實踐教育,讓學生們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容在實踐中體現出來,可以轉化為思想動力。
(四)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人文素養是現代學生發展中的必備素養,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中也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素養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可通過開設道德講堂和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的方式來傳播我國的優秀思想、文化,加深學生們對相關知識內容的了解和認識,有利于提高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不斷增強民族自信。也可以將我國傳統文化與國外文化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并正確認識中外文化,避免他們存在盲目崇拜的情況,從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自覺維護我國文化、歷史,主動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提高抵御國外不良文化侵襲的能力。
(五)發揮高校黨支部和團支部作用,培養學生集體觀念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教育內容,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今后發展密切相關。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時應充分發揮黨委、團委的思想陣地作用,由黨支部帶領高校團支部和學生社團,通過開展多種類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也可以組織文體活動促進班級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密切學生關系,提升集體意識。多種活動開展期間需要黨支部和團支部協同作業,彼此之間協調配合,調動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并在參與期間增強歸屬感,提高集體榮譽感,學生們也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消除與其他學生的隔閡,從而逐漸提升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 [3]。
(六)重視海外思政教育,擴大思政教育范圍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往往采用跨境式教學的方式,要想提高海外留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則應加強教育監管,結合教育目標安排專業人員對海外留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在學生受到國外文化沖擊和環境影響時,能夠及時進行思想教育,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國內高校則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豐富思想政治知識內容的傳遞途徑,搭建全方位管理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多方面、多維度溝通,確保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情況和思想動態,便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開展,全面提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水平。可根據海外教學情況建立流動黨支部進行黨員培訓教育,向海外留學生傳遞愛國主義教育知識,注重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集體觀念,構建切實可行、針對性強的海外思政教育模式,擴大相關教育工作的覆蓋范圍,切實解決以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政教育不到位和國內外教育連接不暢的情況,提升學生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實現教育創新,強化教育效果,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思政道德素養。
三、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做到與時俱進和持續創新,確保順應時代發展,滿足新時期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品德修養的要求。高校要能夠在國際化趨勢下擺正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明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愛國精神、集體觀念的作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和全面覆蓋的緊迫性,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能夠聯系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渠道傳遞思想政治內容,構建適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體系,并注重教育理念的持續革新與優化,做好思想政治引領工作,以此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宇寧.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證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3):43-45.
[2]趙曉毅,劉霄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開封大學學報,2021,35(1):58-62.
[3]譚曉華.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27-28.
基金項目:
1.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名稱: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出國留學生國家認同培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Z20220214)
2.南京工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研究,項目名稱: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2ZXB006)
作者簡介:
秦海燕(1984.2-),女,漢族,江蘇江陰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萬永敏(1973.1-),男,漢族,四川達州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王藝如(1991.11-),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侯起峰(1990.1-),男,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