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醫學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為醫學本科生提供了更貼近實際的學習體驗;團隊內評價與反饋作為PBL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習效率具有潛在的價值。本文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團隊內評價與反饋在醫學本科生PBL中的作用,探討其對學習效率提升的實踐策略和具體機制,通過分組實驗發現:試驗組持續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成績高于對照組(Plt;0.05),試驗組滿意度調查優于對照組(Plt;0.05),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有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PBL學習效率。
[關鍵詞]團隊內評價;反饋;醫學本科生;PBL;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51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已在醫學教育中取得顯著的歷史和發展,其核心理念是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的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1]。
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歷史和發展經歷了從初期的質疑到逐漸被廣泛接受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醫學專業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PBL中可用評價方法通常包括小組討論、個人報告、口頭陳述等多種形式,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是PBL整個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僅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學業水平,還有助于發現他們在團隊合作、溝通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2]。
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是一種在小組或團隊內部進行的相互評價和信息回饋的過程。在教育和工作環境中,這種形式的評價和反饋通常用于促進合作、提高團隊績效,以及培養個體的自我認知和發展[3]。但是在PBL教學實踐中,導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內部高效的評價與反饋,缺乏實踐與理論支持。
本文研究旨在通過對團隊內評價與反饋在醫學本科生PBL學習中的作用進行全面分析,為醫學教育提供可行的改進方案,并探討它們對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機制。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單位2016年09月-2022年06月醫學本科生69人,其中35人(3個學習組)為試驗組,另外34人(3個學習組)為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間性別、平均年齡、入學專業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二)教學方法
1.試驗組教學
把學生分組后,按照PBL教學模式開展。課程進行過程中,導師引導學生開展團隊內評價與反饋。評價方法包括自評、他評,過程中評價、結束后評價。
2.對照組教學
把學生分組后,按照常規PBL教學模式,導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觀察指標
1.持續性評價量表與階段評價量表
采用筆者所在單位教務處統一的PBL持續性評價量表,進行持續性評價。采用筆者作者所在單位教務處統一的PBL階段性評價量表,導師打分客觀,標準統一。
2.調查問卷
根據文獻,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包括五部分內容: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促進發現問題、促進知識掌握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各項有“是”或者“否”兩個選項(“是”記為1分,“否”記為0分),總得分為滿意度評價(0-5分)。
(四)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2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 s)顯示,兩組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試驗組持續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
筆者所在單位PBL教學共九學時三次課,每次PBL結束后導師進行持續性評價,在第三次課結束后進行階段性評價。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第一次PBL持續性評價成績沒有明顯差異。經導師引導強化組內評價與反饋后,試驗組第二/三次持續性評價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試驗組階段性評價成績優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
(二)試驗組教學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從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促進發現問題、促進知識掌握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五個方面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發現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滿意度總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lt;0.05)(見表3)。
三、討論
本文研究發現PBL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評價在此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通過對學生在小組中提出問題、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表現進行評價,可以更好地提高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程度。
PBL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引入。這一方法的初衷是培養醫學生更好地應對復雜的醫學實踐,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協作能力。在早期階段,醫學教育界對于這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存在一些質疑和爭議,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PBL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協作精神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醫學實踐的需求[4]。
目前,PBL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也存在許多問題:時間消耗較大,因為學生需要花費時間來研究問題、合作解決方案,需要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一些缺乏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技能的學生,需要團隊成員互相合作提醒;不同學生貢獻不均,在PBL中投入程度和能力水平可能存在差異,導致一些學生承擔較多的工作,而另一些學生可能相對被動;知識傳授相對分散,由于PBL注重問題解決過程,學生可能無法獲得傳統教學方法中那種系統和全面的知識結構[5]。因此,在PBL進行中與結束后,進行適當的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是必要的。
團隊內評價與反饋的引入對于提高團隊效能、促進學習和發展個體潛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采用這種形式的評價與反饋有助于創造更具活力和高效的團隊氛圍[6]。在本文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在醫學生PBL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多元性,團隊內評價涵蓋多個方面,包括技術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多個層面;二是全員參與,團隊內評價強調所有團隊成員對評價和反饋過程的參與;三是強調過程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可以更好地指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調整和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本文研究發現,團隊內評價與反饋能明顯提高PBL學習效率,其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第一,意識到個體差異,成員之間的評價可能使團隊意識到每個成員的溝通風格和技能可能存在差異,這有助于團隊更好地理解每個成員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促進反思和改進,成員之間的溝通評價可以促使個體對自己的溝通方式進行反思。第二,通過了解其他人對自己溝通技能的看法,成員可能會更有動力和意愿改進自己的溝通方式,提高與團隊其他成員的協作效果。第三,建立信任和透明度,公開的溝通評價可以促進團隊內的透明度和信任,成員知道他們的溝通表現將受到評估,這可能鼓勵他們更加真實、開放地與團隊分享信息,促進更好的團隊合作。第四,強調團隊目標,成員之間的溝通評價應該與團隊的共同目標相關聯,這有助于確保溝通評價不僅僅關注個體表現,還關注他們在實現團隊目標方面的貢獻。第五,解決沖突,通過評價溝通技能,團隊成員可能能夠更容易地發現潛在的溝通問題并及時解決,這有助于減少誤解、提高溝通效率,并減輕潛在的沖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通過對醫學PBL團隊內評價與反饋的具體實踐,為改善醫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業成績提供深刻見解。PBL團隊內評價與反饋有助于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團隊內評價通常關注團隊在解決問題時的效率和方法,成員可以就問題的處理方式、決策過程等方面提供反饋,以推動團隊的持續改進。團隊內評價強調形成性反饋,這種反饋注重于具體的行為和表現,旨在幫助個體改進和成長。通過積極的反饋和建設性的評價,團隊成員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更好地協同合作。團隊內評價與反饋通過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實現PBL的教育目標,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Schmidt H G, Rotgans J I, Yew E H.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works and why[J]. Med Educ,2011,45(8):792-806.
[2]徐杰,王振宇,彭淵,等.基于學生互評的PBL課堂設計及實踐——以“生物醫學工程前沿”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2022(23):93-96.
[3]王言之,費嬌嬌.醫教背景下教學反饋評價實施現狀的定性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22,31(11):846-849.
[4]李峰,徐錦.師生對問題導向性學習中案例評價的分析——基于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調研[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4):1-2.
[5]Burke J, Ditchfield C, Flynn M A, et al. Lessons learned from problem-based learning[J].Clin Teach, 2020,17(6):719-722.
[6]劉洪民,楊艷東.高校研討類課程評價考核方式及其動態反饋機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4):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