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分析了合作對瀾湄次區域經濟與法律發展的法律價值所在,通過對亞洲地區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如新加坡以及中國部分仲裁院建設經驗的借鑒,確定了合作的三項基本原則,并對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的宗旨、定位、機構設置做了初步設想。
[關鍵詞]瀾湄合作;國際商事爭端;商事仲裁合作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61
引言
瀾湄合作作為我國推進區域合作和周邊外交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深化瀾湄六國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促進沿岸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打造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助力“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建設。2022年,中國同湄公河五國的貿易額達4167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泰國、越南、柬埔寨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老鐵路開通后,2022年度中老雙邊貿易額增長30%,與緬甸的貿易交往也在不斷擴大與深化中。隨著瀾湄六國貿易合作不斷深化,貿易摩擦和交往中的貿易、經濟糾紛也呈上升趨勢,尤其受到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和資金融通等問題的影響。
在解決國際商事貿易糾紛的各種機制中,國際商事仲裁憑借其保密性高、方便快捷、裁決可執行性強等特點成為各國當事人首選的爭議解決機制。2018我國《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提出“鼓勵國內仲裁機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的意見。2021年1月,《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推動我國仲裁機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瀾湄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區域性組成,再加上瀾湄六國一衣帶水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瀾湄區域內進行國際商事仲裁合作是有可能且有必要的。
一、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瀾湄合作法治化進程的需要
瀾湄合作離不開法治保障,不僅需要瀾湄六國的國內法治保障,更加需要六國共建瀾湄法治秩序。瀾湄合作所走的法治化路線,一方面要求瀾湄六國加強本國國內法治建設;另一方面更要求瀾湄六國加強國家間合作,打造適用于瀾湄六國的國際條約體系,尤其針對貿易、投資等商事領域構建瀾湄合作法治框架與中心,共同制定國際商事規則、解決國際商事法律爭端。在瀾湄六國貿易合作不斷深化,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也呈上升趨勢的大背景下,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機制建設勢在必行。
2.提升瀾湄地區仲裁公信力的需要
國際商事仲裁制度始于西方,興于西方,西方文化和法律理念對國際商事仲裁機制的塑造使得國際商事仲裁的話語權始終把持在西方國家手中。[1]瀾湄六國國際商事仲裁制度發展起步較晚,與西方國家相比,瀾湄六國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推進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既有利于解決區域內頻發的國際商事糾紛,對外又能提高瀾湄地區仲裁公信力,提高瀾湄地區仲裁國際競爭力。
(二)可行性分析
1.瀾湄各國有共性仲裁法律制度
在瀾湄流域國家,國際民事訴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國國內法不健全、法院消極適用國際私法規則和積極適用公共秩序排除外國法適用的影響。在國際條約方面,瀾湄六國中,除了緬甸與柬埔寨兩國尚未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外,其余各國相互間都已簽訂相關協議。在仲裁合作方面,泰、越、柬三國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間現已有所合作,中國與泰、柬兩國合作也初見成效。
在國內仲裁法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于2018年修訂實施,老撾《經濟糾紛解決法》同樣于2018年修訂實施,泰國《泰歷2545年仲裁法》于2002年開始實施,柬埔寨《商事仲裁法》于2006年開始實施,越南《商事仲裁法》于2010年開始實施,緬甸《仲裁法》于2016年開始實施。雖然瀾湄六國仲裁制度實施起步時間有所不同,但六國法律制度或多或少都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商事仲裁示范法》。這一點也讓各國的仲裁制度有更多共性,有利于瀾湄次區域仲裁合作機制的建設。同時六國均加入了1958年《紐約公約》,仲裁裁決能得到有效的承認與執行。
2.《CAFTA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存在不足
早在2004年,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就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針對中國與東盟國家間仲裁機制進行了相應規定。但是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該《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中存在管轄缺陷、仲裁員回避制度缺陷、仲裁程序缺陷和仲裁裁決執行與監督的缺陷。[2]瀾湄六國本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可以直接適用該協議進行國際仲裁,但由于其本身的不完善性,瀾湄六國可在瀾湄合作下進行區域內仲裁合作建設的嘗試。
二、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建設的法律價值
(一)構建瀾湄商事仲裁合作中心
目前除中國外的瀾湄五國在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的選擇上,都以本國仲裁機構和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SIAC)為主要選擇,SIAC從創立起也一直致力于將自己建設成為亞洲國際仲裁中心。就瀾湄六國而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法治相對不完善,國際仲裁制度發展起步較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通過構建瀾湄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可以將瀾湄六國的商事糾紛留在瀾湄合作國內部解決,同時也能保證這些糾紛通過最適合當事人需求和案件特征的仲裁條件和保障來解決。
(二)推動瀾湄仲裁法律共同體構建
2018年我國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該《意見》明確:“鼓勵國內仲裁機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因此,國際商事仲裁在瀾湄流域有較強發展空間。在國際商事仲裁方面,由于前述各國立法的類似性,以及六國均為《紐約公約》締約國,想要實現國際商事仲裁共同體建設是有基礎的。瀾湄次區域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設將推動瀾湄法律合作,深化區域一體化進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商事仲裁關系。
(三)形成統一的瀾湄仲裁裁決司法審查標準
目前,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主要涉及爭議的可仲裁性審查、仲裁協議(條款)的有效性審查和程序公正性審查三方面。
在爭議可仲裁性方面,我國規定可仲裁的糾紛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泰國規定范圍較廣,認為除婚姻、家庭等涉及公共政策之外的其他民事爭議均可進行仲裁;越南規定為當事人之間因商事活動發生的爭議,或至少一方從事商業活動的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老撾、柬埔寨仲裁法明確規定只有商事爭端可以仲裁;緬甸屬法院唯一管轄的事項(例如清盤申請或為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外,所有民商事爭端都可以通過仲裁解決。[3]在仲裁協議(條款)的有效性審查方面,瀾湄六國均認可有效仲裁協議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效力。
由此可見,瀾湄六國在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需要加強對爭議的可仲裁性問題形成政策對接,在瀾湄次區域內從制度層面形成統一的瀾湄仲裁裁決司法審查標準,維護和保障各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推動建設數字化仲裁
最近幾年,數字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仲裁制度與規則也產生相應影響。相對瀾湄六國而言,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較快,如今已經廣泛運用于仲裁中。如北京仲裁委員會新版規則明確網上開庭方式與電子送達的效力,上海仲裁委員會將綠色仲裁與智慧仲裁寫入仲裁規則,部分仲裁機構還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5G等新技術解決證據固定、質證等難題。而瀾湄其他五國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較慢,瀾湄合作第七次外長會提出將“促進數字合作”作為未來六大合作方向之一。因此,在瀾湄仲裁合作中,中國也將與瀾湄各國共同提高科技創新、數字化仲裁領域合作水平。
(五)打造優質仲裁法治環境
在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的過程中,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有機銜接、功能互補、公正高效的機制體系,對于瀾湄六國共同打造優質瀾湄國際商事仲裁法治環境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瀾湄六國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涉外法律適用規則體系,并充分尊重當事人根據各國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因素所作出的自愿仲裁選擇;另一方面,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優化瀾湄次區域營商環境。
三、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機制構建
(一)合作的基本原則
1.獨立、公正、高效原則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獨立于瀾湄六國,其辦案不受任何國家,包括任何行政機關的干涉。中心仲裁員,包括當事人選定的仲裁員,均不代表任何當事人,必須保持獨立和公正。在仲裁程序中,各方當事人均有平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意見。中心應當在保障當事人可以充分主張并行使其相應權利的基礎上,一裁終局,便捷高效。
2.多邊主義原則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的建設,不應當是某一國家單邊主義的中心,而應當注重“合作”,兼顧到瀾湄六國不同法律制度、法律發展現狀與法律文化。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建設的目的是合作共贏,實現瀾湄次區域法律文化和法律理念的包容與合作,促進瀾湄合作仲裁法律服務的發展。在這一中心解決糾紛最終能夠實現達到各國商事活動能夠規避法律風險,預防糾紛發生,從而實現透明、公正、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最終目的。
3.仲裁服務專業化原則
①仲裁規則國際化
瀾湄六國商事仲裁法規大多參考《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商事仲裁示范法》,各國均為《紐約公約》締約國,因此六國仲裁法律規范在區域內部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就實際情況來看,瀾湄地區國家都不屬于國際商事仲裁發達的國家,建議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在仲裁規則上盡可能與國際慣例、國際條約保持一致,也有利于保證仲裁質量提高中心的吸引力。合作中心可借鑒深圳國際仲裁院聯動港澳創設“港澳調解+深圳仲裁+跨境執行”的跨境商事爭端解決模式,創新瀾湄次區域國際商事法律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瀾湄六國聯動在外國法適用選擇和外國法查明方面為當事人適用境外法提供服務保障和資源支撐。
為給當事人提供更高水平、更國際化、更多選擇的爭議解決服務,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應當引入國際通行的臨時仲裁制度、友好仲裁制度、緊急仲裁員制度等,借鑒國際先進仲裁制度和經驗,滿足不同國籍市場主體對先進仲裁規則和程序的需求。
②輔助服務便利化
國際商事仲裁輔助服務包括立案輔助、文書送達、庭審排期、庭審速錄、案卷流轉、材料收轉以及檔案整理等輔助崗位的全部工作內容。對于此類輔助服務,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應當設置標準化、流程化的工作標準,聘請職業仲裁輔助人員按標操作,把仲裁員從繁瑣的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對于文書送達,瀾湄六國可借助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與六國司法機關合作對接,簡化送達程序。
③仲裁調解一體化
《聯合國關于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新加坡公約》)于2018年審議通過,公約旨在解決國際商事調解達成的和解協議的跨境執行問題,中國和老撾均簽署了該公約。仲裁和調解兩種方式在多元化解決國際商事糾紛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各具特色優勢。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爭議解決機構關注到將兩者相結合對于簡化程序、降低成本、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意義。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致力于打造國際仲裁調解為一體的綜合性爭端解決中心。可采取仲裁中調解模式,即當事人啟動仲裁程序,同步啟動平行的調解程序,由專門的調解員或仲裁員對爭議調解,在此模式下,仲裁與調解并不存在絕對的程序進展與結果產生的先后順序,兩種機制相互交織、同步運行。[4]隨著更多國家加入《新加坡調解公約》,對于和解協議的跨境執行也會更為方便。
(二)合作的基本構想
1.瀾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宗旨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是建立在瀾湄合作、睦鄰友好的基礎上,旨在促進國際商事爭端有效解決,促進瀾湄流域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
2.瀾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定位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是一個非政府間非營利性的合作機構。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不應當是某一國家單邊主義的中心,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通過該中心來擴大其對瀾湄次區域影響的工具。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應當是一個獨立于各國政府,能夠獨立解決商事爭端,獨立開展仲裁活動的非政府間合作機構。但是,非政府間機構并不代表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不需要各國政府的支持與合作。以SIAC為例,該仲裁中心成立運營以來,得到新加坡政府全力支持,不僅為SIAC提供辦公用地,還利用一切機會大力宣傳推廣。因此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同樣需要瀾湄六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各國司法機關的支持,沒有各國友善的司法環境,仲裁合作環境很難構建起來。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建立的目的是促進瀾湄次區域國際商事仲裁融合,促進瀾湄合作仲裁法律服務的發展,而并非營利。因此,該合作中心應當定位為非政府間合作的非營利性法人。
3.瀾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機構設置
①理事會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理事會主要職能是對本中心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務,包括就國際商事仲裁提供一般性意見和幫助,回答在本中心進行仲裁方面的咨詢,特別是所涉仲裁規則、法律與程序方面的問題等;并就仲裁條款的適當形式提供咨詢意見;還承擔對中心收益和案件裁決結果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職責。理事會成員為瀾湄六國成員共同擔任,參與重大決策,理事長則可由各國理事輪流擔任,全體理事共建、共治、共商、共享,打造聯動瀾湄流域,探索面向世界的開放型合作平臺。
②常設秘書處
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常設秘書處是負責對所有提交該中心的案件進行管理,同時提供其他案件審理的輔助服務的部門。中心應當具有獨立的人事權力,秘書處可聘請職業仲裁輔助人員輔助仲裁庭工作。
③專家智庫
中心選聘各國高素質仲裁人才成立專家智庫,專家應公道正派,以保持仲裁中立性原則。專家應當具有國際商事案件審理或代理的豐富經驗,或具有各國政府與外國投資者之間投資糾紛解決經驗,或具有跨境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的豐富經驗,或在仲裁、調解、談判、專家評審等相關領域具有突出的研究成果或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結語
加強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是如今“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瀾湄合作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為世界各國國際商事主體,尤其是瀾湄次區域商事主體提供一個更優質的法治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文章從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分析了合作對瀾湄次區域經濟與法律發展的法律價值所在,通過對亞洲地區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如新加坡以及中國部分仲裁院建設經驗的借鑒,確定了合作的三項基本原則,并對瀾湄國際商事仲裁合作中心宗旨、定位、機構設置做了初步設想,打造一個覆蓋瀾湄,輻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仲裁規則完善,管理規范,促進瀾湄次區域商事爭端解決多元化發展、仲裁調解一體化的綜合性爭端解決中心。
參考文獻:
[1]初北平.“一帶一路”國際商事仲裁合作聯盟的構建[J].現代法學,2019,41(3):181-194.
[2]魏柏楠.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仲裁爭端解決機制探析[J].黨政干部學刊,2020(8):31-34.
[3]歐永福,胡楊.緬甸商事仲裁制度述評[J].商事仲裁與調解,2020(3):114-129.
[4]王國華,佟堯.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的仲調結合[N].上海法治,2019-8-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