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記憶理論提出了人腦的記憶系統分別是程序記憶、知覺表征、語義記憶、初級記憶和情景記憶系統。認知記憶系統具有編碼是串行的,存儲是并行的和提取是獨立的三種特征。在互聯網背景下,認知記憶理論的特征為教學實踐改革探索提供了更具科學性的探索路徑,從理論教學階段到實踐教學階段,通過網絡技術的輔助,使認知記憶理論可以作為指導教學實踐的工具,并在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實踐中更具指導意義。
[關鍵詞]認知記憶理論;教學改革;創造性思維教學;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36
一、認知記憶理論
(一)認知記憶理論的提出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圖爾文于1995年提出認知記憶理論,該理論認為人腦中有五種記憶系統:程序記憶、知覺表征、語義記憶、初級記憶和情景記憶。這些系統在個體發展和種系發生中有明確的順序,它們在編碼時是串行的,存儲時是并行的,而提取過程則是獨立的。圖爾文的理論旨在將記憶系統與過程整合到一個綜合框架中,強調這些系統在加工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尤其在互聯網輔助下更加明顯。
(二)認知記憶理論的假定
1.這些系統的編碼是串行的,即信息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統中得到編碼。
2.存儲是并行的,即一次編碼的事件會在多個記憶系統中產生效應,并保存在不同的腦區內。
3.提取是獨立的,即從一個記憶系統中提取信息時可以不受其他記憶系統的影響。
互聯網背景下,認知記憶理論系統不斷總結了記憶研究的大量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種整合記憶過程和記憶系統的方式,這對推進記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互聯網背景下認知記憶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
(一)基于記憶編碼的串行性特征的教學方法
基于認知記憶理論,記憶編碼的串行特征指出,在學習中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能有效促進記憶。這種方法通過在特定背景下分步驟處理信息,加快認知加工速度,減少信息碎片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新知識[1]。即通過分步驟和有序地處理信息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在教學上,可以通過網絡技術的輔助從以下幾個方面應用記憶的編碼是串行的原則:
1.分步驟講解:利用多媒體平臺,將復雜知識分解成多個步驟,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并構建整體認知。
2.有序組織知識:按照邏輯順序呈現知識,從基礎概念到細節和拓展,逐步構建知識結構。
3.使用輔助工具:運用圖表、視頻等多媒體工具,形象化和可視化知識點,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
4.強調關鍵點:特別標注和強調重要知識,幫助學生在大量信息中識別并記住關鍵內容。
5.反復鞏固和復習:通過網絡工具重復展示和復習知識,加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這些方法可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記憶特點。
(二)基于記憶編碼的并行性特征的教學方法
記憶存儲是并行的:一次記憶編碼的實踐會在多個記憶系統中產生效應,并保存在不同的腦區內。在理論知識教授中,教師可以將這一特點與網絡教學法相結合,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多維度呈現知識:教師可以嘗試將知識點以多種互聯網教學手段,比如圖表、音頻、視頻等進行呈現,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2.構建知識網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現場構建知識網絡,將知識點相互關聯起來。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從而形成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3.促進交互和討論: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活動,鼓勵學生之間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理解。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互聯網背景下,理論知識教授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新知識。
(三)基于記憶提取的獨立性特征的教學方法
記憶的提取是獨立的:從一個記憶系統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記憶系統的影響。在創意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一特點與網絡教學法相結合,采取啟發式教學策略:
1.培養觀察力和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問題,如此學生可以產生新的創意和想法。
2.跨學科教學:教師可以跨越傳統的學科界限,通過網絡教學手段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交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來思考問題,從而產生豐富和創新的想法。
3.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互聯網功能龐大,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海量,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電影、藝術作品等展示,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了解和學習知識。這樣有助于學生激發新的創意。
4.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同時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這樣有助于學生產生更加獨立和創新的想法,從而提高創意教學的效果。
三、互聯網背景下認知記憶理論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探索
(一)利用記憶的關聯性開發創造性思維
“互聯網+”時代正在來臨,傳統高等教育面臨顛覆式沖擊與深刻變革。只有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順勢而為,創新“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促進高等教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才能使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2]。在開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記憶的關聯性來激發學生新的想法和創意。
1.跨學科思考:通過互聯網教學手段,嘗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可以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結合起來,設計出具有生物適應性的機器。
2.反思和總結:回顧和總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現其中的聯系和規律,從而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3.多角度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嘗試發現不同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時,可以從政府、市民、交通管理部門等多個角度來思考,提出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
4.聯想思考:通過聯想相關的概念、詞語、圖像等,激發新的想法和創意。例如,在產品設計時,可以通過網絡技術輔助,并聯想相關的文化元素和用戶需求,設計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通過利用記憶的關聯性,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范圍,發現新的聯系和可能性,從而開發出更加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二)利用記憶的并行性開發創造性思維
認知記憶理論的并行性指的是在不同學科中同時運用多種知識,激發創新思維。結合網絡教學,可以通過系統的深度對話教學,促進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3]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審視問題,以產生全面和創新的解決方案。
1.多領域研究:在多領域研究中,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可通過互聯網程序構建新的知識模型,促進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這種跨學科合作激發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拓寬思維范圍,面對更多問題和挑戰,探索獨特解決方案。
2.組合創新:將不同的產品或互聯網技術組合起來,形成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將手機、相機以及互聯網技術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智能手機的前身。
3.借鑒和轉化:借鑒與轉化指的是從已有知識、技能或經驗中獲取新的思維和行動模式,是創造性思維開發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涉及將過去的學習、實踐和觀察轉化為新想法和解決方案。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通過探索、聯想、融合和創新等方式,在現有知識基礎上產生新的、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借鑒與轉化不僅幫助學生在不同知識領域間建立聯系,還激發創新思維,為創新提供持續動力。
4.激發靈感:通過閱讀、交流和旅行等活動,激發靈感和創意。這些靈感是創造性思維開發的基礎,可通過探索和實驗轉化為具體產品或解決方案,為創意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5.模擬和仿生:使用互聯網等技術模擬自然現象,創造新的創意和方案。例如,利用BIM技術模擬自然環境來設計符合生態要求的建筑。
通過利用記憶的并行性,學生可以打破領域和學科的限制,發現新的聯系和可能性,從而開發出更加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三)利用記憶提取的獨立性開發創造性思維
認知記憶理論中的記憶提取獨立性強調在知識提取時不受既有經驗和規則限制,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生能通過“知識理解—聯系—運用”的結構化學習,和“自我喚醒—自主探究—自覺重構”的自能化學習,[4]從而從新角度審視問題,創造獨特解決方案。
1.自由聯想:通過自由聯想相關的概念、詞語、圖像等,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例如,在產品設計時,可以通過自由聯想相關的文化元素、網絡時代背景和用戶需求,設計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2.逆向思維:通過反轉或逆向思考問題,發現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時,可以從“減少出行需求”的角度出發,提出更加新穎和創新的解決方案。
3.跨領域思考:嘗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可以將藝術和高科技網絡技術結合起來,設計出具有藝術感和科技性的產品。
4.嘗試錯誤:通過不斷嘗試和探索錯誤,發現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科學實驗中可以通過不斷嘗試不同的實驗條件和方法,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地傳遞教科書上呈現的現成知識,轉為培養能在當代社會中主動、健康發展的一代新人。[5]通過利用認知記憶理論中記憶提取的獨立性,學生可以打破常規和慣性思維,發現新的角度和可能性,從而開發出更加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四)利用記憶理論發揮網絡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認知記憶理論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使學生認識到利用記憶提取的關聯性、并行性、獨立性來開發創造性思維。但現今是信息網絡時代,認知記憶理論在教育實踐改革中的探索、在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中離不開網絡技術和網絡平臺的輔助。
網絡的人機交互功能較強,針對教學實踐中展開的學生記憶認知能力的提升、專業技能訓練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實用性優勢主要體現在記憶能力訓練與教學實踐等方面,能夠探索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提升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網絡平臺展開全新的教學,能夠將思維和意識轉化成實體,把抽象的、復雜的教學理論,實體、實景、實地的展現。
網絡技術中的IE瀏覽技術、Web技術以及網頁設計技術等,都能夠輔助記憶理論在創造性思維培養方面的實現。在相關操作性的教學過程中,相關學科老師可通過計算機展示正確的操作方法,還可以通過錯誤方法的對比,以及附加多樣化的操作方案,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利用網絡將記憶認知提取的知識通過不斷練習操作,利用多維角度演化出更多的實踐操作方法,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問題,從而創造出發散性的思維探索能力。
四、結語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認知記憶理論為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認知記憶理論中記憶編碼的串行性、記憶存儲的并行性和記憶提取的獨立性可以應用于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的不同階段,通過跨學科學習、綜合任務和項目學習、注重知識提取和應用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加之網絡教學手段的輔助,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蔣凌燕.泛在教學中的記憶認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6):150-151+157.
[2]喬玉婷,鮑慶龍,曾立.“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38(4):83-87.
[3]宗彪.基于高級思維能力發展的深度對話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4(36):105-107.
[4]林春曹.“T型課堂”:深度教學的價值重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1(2):60-65.
[5]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