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千年來積累了豐厚的文學作品,其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是不可忽視的。融媒體資源既能滿足現代化學習的高效形式與目的,還能改變單一文學接受模式,有效地拓寬學生獲取和理解知識的路徑,幫助留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學如何古為今用,充分認知其在當下社會所發揮的深厚價值。
[關鍵詞]融媒體;中國古代文學;中文國際教育;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50
中國古代文學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與價值底蘊,古代文學類課程以文學知識為核心、傳播文化精神為導向成為來華留學漢語言本科生的主要課程之一。該課程并非只是為了傳授一些名篇名句、成語典故,更重要的是向留學生傳遞時至今日仍舊影響中國當代社會的優秀傳統思想與人生哲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一、留學生古代文學課程現狀與難點
(一)目前國內高校課程設置及教材使用情況
《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綜合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難度和留學生群體在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上的特殊性,將課程設計為文化類必修課程并設計為大四開設,此時留學生基本掌握各個層級的聽力、閱讀、寫作、口語等專項技能。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將這門課程排在了大三第二學期或大四第一學期,總計60-80學時,部分院校縮至32-36學時,體現了較高的一致性。大部分學校選擇單獨開設,部分學校選擇將其并入文學課程一起講授。
目前公開出版的面向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教材相對有限,使用較多的有:王碩編著的《漢語古文讀本(第二版)》、張英偉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歐陽禎人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程》等。現行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一是針對性不強,雖然標明是留學生教材,但在教學內容和編寫理念上都與國內高校中文系學生使用的教程相似;二是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目前面向留學生的古代文學教材普遍缺少白話譯文,缺少與其他文化的對比,尚未形成用國際視角來講述中國文化的習慣,不利于中國思想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三是創新應用性不足,傳統文學內容極少與現代熱點相結合,畢竟留學生接觸更多的是當代社會文化,如何將古代思想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教材的編寫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1]。
(二)目前國內高校教學模式探索
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正打破傳統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結構,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改革推向新階段。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以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接受程度,教學策略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前提,以幫助留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近年來,翻轉課堂逐步發展成熟,浸潤型、問題導向式教學,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學,引入云筆記軟件等教學模式,教師的身份由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組織者,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將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豐富學習資源的同時也有效地增大課堂容量,拓展更多課下實踐渠道和考核方式,強化了教學時間的可延伸性與知識積累的可持續性。甚至有些學者提出利用現代VR三維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實現人、景、物的多重交互以真正進入古代文學所描繪的場景與意象中[2]。
二、中國古代文學中蘊藏的當代價值
面向留學生群體的古代文學課程是語言、文學、文化的有機結合,然而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內容較為晦澀難懂,留學生學習起來壓力較大,甚至一些留學生認為古代文學都是久遠且虛無的內容,認為這些知識不具備實用性。
(一)相關教學價值
從漢語詞匯角度出發,呂叔湘曾指出在不考慮文體變化的情況下,現代漢語的語法、其常用詞匯都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來。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文”與“言”逐步分離,白話、新詞使用頻率逐步增加,但大量的書面語體仍保留著古代漢語的痕跡。古代文學的整體學習過程,對留學生理解成語、書面語的意義和用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死記硬背并不能形成長期記憶,只有獲取了此類詞匯在古代文學中的來源、使用語境等認知信息,才能在自身習得的漢語詞匯體系中形成穩固性記憶,便于日后的實際應用。
從音韻角度出發,古代文學中的詩詞歌賦,在用字、構句、對仗、押韻、平仄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將漢語特有的語言美、韻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古代文學作品運用漢字特有的聲韻特征再搭配上句式所帶來的抑揚頓挫的語流特征,營造出音樂性極強的韻律美感。如果能將其與詞匯、語法學習相結合,利用悅耳的聲音增強留學生的閱讀體驗,那么漢語學習就不單停留在刻板記憶上,也可以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相關文化價值
文學創作源于生活,這些古代文學作品刻畫著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生活場景,映射著華夏歷史與民族的風云變幻,蘊藏著一代又一代古人先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閱讀古代文學作品,能夠使留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知識以及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形成過程。以《論語》為例,孔子本人就極為注重“禮”,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克己復禮”等規范要求可以幫助人們增加個人修養。“禮”也影響著人與人的關系,時刻提醒人們在不同的場景中處處守“禮”,自然會處于一種互相尊重和了解的狀態,社會就會和諧,由此中國成為了東方禮儀之邦;進而理解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追求,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憧憬。留學生能夠從古代文學作品中獲取古人智慧,學習古人應對困境的心態與方法,了解中國的處人處世哲學幫助到他們判斷事物和處理困難,從而可以更快地適應中國的習俗文化,更快地融入到中國的生活學習中。
(三)相關認知價值
雖然古代文學作品與當代生活相隔時間較長,一些內容與當代社會相差甚遠,但在一些人類共性問題上,始終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中國古人崇尚含蓄、婉約,在創作中利用意象、意境運用凝練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就更需要留學生借用社會背景、人物心理、語言使用環境及意識形態去理解其中的認知價值[3]。古人常以月亮寄托相思之情,有一種永恒和輪回的生活哲學,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柔和的光線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和傳統文化,更符合中庸之道的追求,萬事萬物都不可太過度;而且月亮也并非一成不變,陰晴圓缺的變化正如人生起伏,詞人既因望月產生與家人團圓的向往,又借此表達出一種灑脫淡然的人生態度。了解創作心境必然會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留學生通過與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本國文學體裁進行比較,分析不同的文化現象,多維視角的闡釋有利于學生擴散思維,利用古人智慧為當代生活自身發展提供精神力量,不僅可以培養構建跨文化分析比較能力,亦可結合自身文化形成獨特的思維導圖用以理解當今中國文化思想。
三、融媒體介入古代文學教學的助益價值
隨著網絡技術和媒介環境的發展與變革,“融媒體”充分利用媒介載體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十分有利于高校教育事業實現“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新目標。
(一)融媒體的介入可以充分改變單一文學接受方式
融媒體時代,文化符號正逐漸向視聽化過渡,以視聽為主的表達方式更為普及,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作者、無限受眾的特性使其傳播速度更快,互動性更強[4]。如今人們早已習慣通過新媒體方式獲取知識或傳播信息,尤其對年輕化的留學生群體來說,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類社交平臺、APP等。除了教材中單一的文字簡介,還可以借助國內外利用率較高的短視頻、播客、紀錄片等媒介資源,將古代文學中的意象、哲思等具象化的內容通過視聽媒介呈現出來,更真實、更直觀地傳達其符號形象及意義;甚至可以用當代形式演繹古代內容,將其轉為生動形象化的知識便于加深記憶;此外,各種媒介資源、工具之間的有機融合與利用也便于留學生與本國同時期、同類型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提升文化差異的容忍度、靈活性,形成一個看、讀、聽、想的融合過程。
(二)融媒體的介入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2013年前后課堂翻轉的研究和實踐在中國逐步展開,混合式教學、學習社區快速發展,“融媒體”為其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更為龐大的信息資源與學習資料,形成“內容+實踐”的模式創新,將兩者有機融合、互為依托,可以實現完整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情感體驗為依托的雙線融合課堂。文學類課程內容繁復多樣,課堂教學所承載的知識量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那么借助融媒體嚴格篩選的相關資源,課前可以幫助各國學生利用母語或濃縮版的影音資料解決龐大復雜的創作背景、文人生平和作品內容等問題,課上就可以更高效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后還可以進行補充和反復鞏固。融媒體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恰當結合,有利于增進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對知識的“再加工”。當然,教師要正確處理融媒體資源在教學中的地位,媒介工具可以變成課堂依托,但始終起輔助作用并不是課堂教學中心。
(三)融媒體的介入可以激發學生內生動機
篩選利用融媒體資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獲取相關知識,同時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收集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視聽資源將學生帶回到那些時代,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人生活狀態:觀摩《孔子》電影中孔子一路叩拜去見魯君的片段,了解其如何奉行并傳播“以禮治國”之道;展示陜西、甘肅等地進入四川的真實路況,理解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進而理解中國在廣闊復雜的地勢上修建高鐵的決心。融媒體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大量古漢語、書面語所帶來的抵觸心理與閱讀文學作品的抗拒心理,不再是被動接受文學知識、生硬地去理解古代文學所傳達的思想精神,而是以視聽化的學習過程以感興趣地、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自媒體拍攝相關視頻,以真情實感體會古代文人故事,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不僅可以增強漢語語感,還有助于提高文學素養。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以一種特殊方式與當代人進行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融媒體資源可以通過立體化的方式展示故事情節、文學元素和藝術表達方式,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幫助留學生從文學得到的啟示中感知古代文學思想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引導留學生以不同視角讀懂中國傳統文化、讀懂當代中國社會,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雷千銳.來華留學生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9.
[2]蘇喜慶.基于融媒體的新文科智慧課堂教學探索——以“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實踐為例[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3,41(2):71-78.
[3]楊鶴瀾.留學生漢語言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定位及教學策略[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3):68-70+2.
[4]蘇喜慶.跨界融合中的文學魅影——融媒體視域下的文學新生態考察[J].東南學術,2021(3):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