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實踐環節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有助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有益于學生知行合一;“情境體驗”法運用于思政課實踐環節具有獨特的優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力量;思政課實踐環節要融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思政課實踐環節的構建,需要從方法、目標與評價上精細設計、有序展開。
[關鍵詞]思政課實踐環節;“情境體驗”法;意義;內涵;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31
思政課實踐環節是對所學理論展開的實踐,發揮著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用,教師必須注重實踐方法的創新,促進學生對所學理論產生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一、高校思政課實踐環節的重大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思政課實踐環節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課堂理論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兩大方向,理論教學主要是促進學生的理論內化,形成對理論的正確認知,產生對理論的認同;指導學生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保障學生“學中用”“用中學”,學生行為表現出堅定的自信,這就是實踐外化。因此,思政課學習的過程是理論內化和實踐外化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堅定學生“四個自信”的過程。
(二)有助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
當代大學生年齡主要是00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價值觀念需要得到正確引導和培養。思政課實踐環節在教學中注重對紅色資源的運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紅色資源是寶貴的物質財富,物質財富通常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紅色革命基地、革命紀念館等就是這種物質財富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來到特定的環境中重溫歷史,內心是能感受到精神財富對心靈的洗滌和震撼產生的巨大能量,有助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
(三)有益于學生知行合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真理只有被學生獲得,親自體驗到,并成為他們自己的個人信念后,才能成為他們的精神財富”[1]。達到親身體驗好這個效果,一方面,與時俱進,采用先進的教學載體,關注并學習運用此領域前瞻性技術,讓學習變得鮮活生動又有趣,豐富思政課實踐環節方式;另一方面,守正創新,更需要注重方法的創新,思政課實踐環節采用“情境體驗”法,增強實踐環節親和力。教師在實踐課堂的理論講授和學生實操中采用藝術實踐的形式共同完成,學生自定展示形式,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可以是現場展示,例如歌劇、話劇、情境演講、沉浸式情景劇等;也可以是對其實踐過程的分享,如MV、微電影等形式;這種教學方法的創新,促進學生把理論升華為情感的認同、理性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轉化為學生的行動力。
二、“情境體驗”法運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環節的獨特優勢
(一)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情境體驗”法運用到實踐環節中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一步就是第一階段——準備工作,這在整個環節中可能要花費一半的精力和時間,這也是影響實踐效果的關鍵因素。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實踐主題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團隊探索,通過查閱資料來找到答案、自主解決問題,這個“解開謎底”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培養學生攻堅克難的精神、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開迷霧后就到了第二個階段——作品的設計與創作,要求學生通過藝術的形式模擬情境,這是理論由抽象到具體化的過程。這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有效挖掘出一定的潛能。
(二)增強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感
親身體驗是“情境體驗”法的最根本的特點,主要指學生本人的親身經歷、親身體會、親身感受、用心感悟等多種形式。親歷某事,或者是通過各種形式模擬情境,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消除學生與理論“距離感”,塑造具體直觀的形象,一方面幫助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對理論的領悟,另一方面通過直觀的形象提升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
(三)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力量
“情境體驗”法運用實踐環節是通過藝術為載體來完成,使思政課更直觀、形象和生動,更具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課實踐環節搭建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情境體驗”法是實踐環節的主要載體,它是運用直觀形象的外在方式,通過情感的力量到達心靈的深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這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運用到實踐環節中,把抽象的理論變成活生生的直觀形象,發揮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顯著作用。當學生的情感升華到理論知識內化和深化的那一刻,“情境體驗”法運用到思政課實踐環節,能夠激發出學生更強大的情感力量,從而轉化為實踐的動力源泉。
三、高校思政課實踐環節的內涵
在思政課實踐環節中,一方面要做好思政實踐,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和專業培養的規律,以思政實踐課程為抓手,提升校園文化高度和拓展社會實踐的深度,在過程實施中需要其他部門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實踐思政,在過程實施中需要其他院系、學科的緊密配合。
(一)第一課堂的內涵
思政實踐主要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合為一體,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課時來進行實踐,教學目標體現在以培養和塑造學生的職業精神為落腳點、摸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實踐環節的有效途徑。學生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通過“情境體驗”法進行實踐,總體上包括必選項目和任選項目兩部分,其中必選項目主要是圍繞愛國主義、職業精神、“四個自信”和生命價值觀教育內容開展實踐教學。
(二)第二課堂的內涵
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這也是思政實踐的重要一環。思政課實踐環節專門設置任選項目,要求學生每個學期均需選擇參與其中一項活動:學習實踐類活動有撰寫讀書心得、參加學術講座;制作學習作品類活動有拍攝微電影、手抄報等各種設計作品,所有優秀作品在校園內進行展覽、展播和展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思政課實踐環節第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但是教師也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好學生,汲取思想和實踐的力量。首先,教師堅持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引導學生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和現實。其次,教師要有大格局,“育人格局的大小影響思政課精準育人成效”[2],需要不斷探索學習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促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深度結合和高度融合。
(三)第三課堂的內涵
實踐思政主要是通過各院系和各部門之間合作,形成合力促進思政課實踐環節的開展,田野實踐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校團委和其他院系合作,每年根據學校團委組織的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教師親自在一線幫助各院系學生完成理論向實踐的飛躍。
思政課教師帶隊奔赴革命老區進行田野社會實踐,第三課堂結合思政課實踐環節中所掌握的理論,學生和老區人民一起進行為期兩周的生活,走訪抗戰時期的兒童團團長、老八路、參觀八路軍紀念館和烈士紀念館,一方面能夠在紅色基地學好理論,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給群眾宣傳健康知識、體檢和解答群眾疑問。通過田野社會實踐,既能在革命基地特定環境中汲取紅色精神的力量,又能給老區人民帶來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力量,最終發揮凝聚力量的作用。
四、“情境體驗”法運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環節的構建
(一)方法的設計
自主研究法和“情境體驗”法相結合,指導教師全程引導、啟發和幫助學生,整體上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法。首先,學生自己根據教師布置實踐主題查閱與實踐主題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和感悟,遇到不懂之處可以通過小組研討形式進行解答,也可以向教師提問;課后學生完成個人策劃建議,都需要提交一份策劃建議再進行小組交流。其次,學生互相討論策劃方案,將個人策劃建議拿到小組進行討論,經意見整合后形成小組策劃方案;通過組長在班級發言,經方案整合后形成教室的策劃案(包括主題、作品簡介、關鍵詞、藝術表現形式),完成大班策劃方案;語言類節目由各節目組完成劇本、朗誦詞、講述詞的創作,歌曲舞蹈類進行腳本(節目流程)的撰寫。
第二階段主要采用“情境體驗”法。首先,學生把學習研究的體會和成果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示出來,每個班級需要2-6名學生主講人把所有成果內容串聯起來,進行成果匯報和展示。其次,教師對每個作品進行點評總結,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不僅是從藝術角度進行評價,還需重點講解學生作品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對理論形成正確和全面的理解,實現學生對理論的情感認同;這個階段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與至少一個節目組,承擔包括編劇、導演、演員,及服裝、化妝、道具、劇務等角色中的任意角色,所有的節目均制作PPT并打印紙質版策劃書,作為學期末考核的依據;再次,教師及時召開作品負責人會議,通過師生交流進一步梳理和挖掘作品創作過程中情感體驗帶來的收獲;作品負責人不僅要談本組創作的收獲,還要著重談談其他組節目給自己帶來的收獲,形成對理論的全面認知,同時要求分享以進一步深化同學們對理論的價值認同。
(二)目標的設計
目標分為知識、價值和能力三個維度:知識目標是領會所學理論的內涵及意義;價值目標是培育學生胸懷天下、以身許國,將個人理想與國之命運融為一體的價值追求,培育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能力目標是培養互助友愛精神、創新能力,培養攻堅克難、積極進取、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組織協調統籌、歸納概括能力,形成對藝術美的感知能力。
(三)評價的設計
評價采取由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兩部分組成,教師評價分數滿分50分,根據學生參與的活動主題性及難易程度、所提供的書面材料及表現,對每個學期的成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定;學生相互評價分數滿分40分,根據整個過程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和貢獻度客觀評價;每學期任選項目滿分10分,依據講座券和實踐手冊填寫質量打分。學期末,總成績低于60分構成不及格,不及格者須在下一周期里從任選項目中選取若干項目進行實踐,與上一周期的成績合成達到60分以上方為通過。在第四學期課程結束前,要開展關于思政課實踐環節的問卷調查,并在實踐手冊中設置一個特殊的欄目,征求學生建議和意見,學生完成后教師認真查看此欄目,以便進一步改進方案、提升思政課實踐環節的實效性。
五、結語
思政課實踐環節堅持知行合一、理論學以致用,保障學到的理論入腦、入心,更重要地是入行,以“情境體驗”法增強教育的親和力。思政課實踐環節也需要高校統籌好各部門、各院系,把自身優勢和綜合實力結合起來,守好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責任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156.
[2]劉國敬,牛麗麗.高校思政課精準育人的理論思維、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究[J].傳承,2022(2):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