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期高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從思想理論建設、豐富教學方法、強化三個層次的教師隊伍,在機制上強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專題研究,以借助有關教育研究策略,構建起一個高效的高職教育環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入課堂以及日常教育活動之中,從而提升高職教育的效果,并為建設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做出貢獻。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16
引言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是位于自治區腹地吳忠市利通區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吳忠市有28個民族,民族團結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做好本地高職院校的教育研究工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能夠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進院校教學之中,讓學生可以從精神文化層面,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習素養。全市共有31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創建了247個省級文明單位、242個市級文明單位,初步形成了一條富有寧夏特色的民族教育發展道路。寧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研究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民族公學。砥礪前行不斷發展壯大至今,作為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高,民族教育始終是學院永恒的主題,近年來,該領域已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會議召開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與民族團結教育已經成為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閃亮名片,并將其融入到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當地,因地制宜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于高職教育中,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形式,以各種途徑和方法來有效地推動各族師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工作,即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為例,從課程教學效果分析、課程教學優化路徑,探討高職學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法,從而有效提升高職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1]
一、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效果分析
(一)民族團結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樣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國家統一時,提出了“四個共同”的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族人民攜手開辟;我國漫長的歷史由各族人民共同譜寫我們輝煌的文化,是各族人民一起創造的;寧夏位于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多,且也富含濃厚的歷史文化教育背景,記載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和發展。學院7系2部黨支部積極利用主題黨日組織學生就近探訪學習吳忠市博物館、科技館,通過實地參觀浮雕、繪畫和文物,了解黃河上游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展現各民族共同締造偉大光輝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將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古代唐朝靈州會盟、當代陜甘寧省預?;刈遄灾慰h的成立等等,通過現代化的聲光電科技手段與實物相結合,呈現在學生面前,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教育效果。每年每逢民族團結月,每周每天每次兩個班,學院學生7600人左右基本都能做到輪流學習參觀一遍。使學生深刻領略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格局。將習近平總書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示落到實處,從而把少數民族工作做好,進而讓相關的高職教育工作都體現出民族教育的作用,并啟發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讓學生利用好學習機會,將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貫穿于實際生活,由此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學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祖國的發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即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可結合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進每一個教育環節之中,讓學生產生對民族的熱愛之情。學院緊密地圍繞著國家團結教育這一主題,在大學生中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教育。亮點紛呈,活動突出理念入心入眼入腦。充分利用學院展板、LED電子屏、宣傳橫幅等,進行廣泛的民族團結理念宣傳。為了讓學生和老師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主題班會。使“中華民族五湖四海一家親”理念深入人心增強各族學生“五個認同”意識,譜寫民族團結進步協奏曲。[2]
以書言志,以字傳情,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征文比賽和書法繪畫比賽,共收到學生征文109份、書法繪畫作品33件,充分展示了學院學生的文采,洋溢著民族團結友愛的濃郁情感。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100余名學生踴躍參賽,增強廣大學生學習民族知識和民族理論政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大學生成為國家統一的堅定擁護者、宣傳者和踐行者。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突出典型引路引領引航。“專轉本”經驗分享交流會和優秀校友事跡分享會,進一步發揮輻射作用,搭建學習分享交流平臺,持續深化育人實效。通過組織“講我身邊的民族團結的故事”,把國家團結進步的正面能量傳遞給少數民族學生。用身邊事詮釋了守望相助的真諦,彰顯了民族團結的和睦氛圍,以帶領學生跟隨著黨的思政理念步伐,做好自身素養的提升。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形成了“一家人,同心筑中國夢”的良好氛圍。廣大師生紛紛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把強國之志化為自己的行動,使得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理解與認知,將相關的理論學習都貫徹于真實生活情境之中,以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院每年春季五一運動會,中華各民族元素異彩紛呈,學院健兒以青春蓬勃向上的勁頭,將校園民族團結文化建設推向高潮。[3]
(二)民族團結教育的綜合性
將民族團結教育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轉型融入相結合,提煉各門課程的德育基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將每一門課程的教育職能都集中起來,讓學院的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大思政系統與民族團結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民族團結教育體系。我國的民族團結教育既是知識教學,也是思想意識形態教育,因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高職院校教師要學會利用好思政教育的機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進學科教學之中,以構建起全過程、全課程的教育創新模式,把立德樹人的基本使命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機統一,貫穿于整個教育發展的全過程之中,使其具有比較多樣化的發展形態。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形式上講,它包括了課堂和實踐兩個方面,教育活動涵蓋校內外,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4]而從教育實踐來看,根據2023年調查問卷數據,我院學生對黨的民族工作教育基本知識點掌握均為良好,優秀率達到80%,這說明民族團結教育的效能正在增強,起到了良好效果。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將民族團結教育薪火相傳,從學校到社區(村),綜合性地不間斷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既是時代發展所需,也是國情所系。
二、我院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優化路徑
(一)采取以思想引領學生學習的教育路徑
推進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滲透,可結合相關的課程教學環節,從思想教育方面,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意識,讓學生能夠在思政教育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學習素養。但是,學校也要注意教育內容的設計,即結合相關的思政教育主題,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其中,并且引導學生基于現實生活情境,做好自我思政學習的互動與探討,以觸發學生的心靈共鳴,使之能夠在有效的教育探討情境之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每位學生都是未來的建設者和開拓者,教師應從日常的教育內容之中,要求學生從國家、社會以及民眾視角,探討國家社會發展建設的趨勢,并且結合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貢獻的角度,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是如何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說一說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從而在自主探討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思維認知。同時,學生也要自主做好學習的互動與總結,將有關的學習環節體會以報告匯總的形式,做好相關的記錄與總結。在上述的基礎上,黨在新時期的民族工作主線,我院民族團結教育還需要不斷提升格局,提煉質量。緊緊圍繞這條主線緊鑼密鼓的展開各項工作,不斷地補齊短板,查漏補缺,不斷深化,扎實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大力宣傳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種新的理念。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教育形式的融合
民族團結教育與課程思政化要充分結合,吸取課程道德教育的作用,用道德教育的主題思想來提煉包含在專業課程中的文化要把它轉變成一種更加具體化和生動化的教育方式,讓它成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在育人的過程中,要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到思想引導之中。按照注重實效,突出重點,實事求是,創新思維的原則進行教學學習。要進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強大的政治素質和過硬的師資隊伍。傳道之人,必須先明道。大學教師應堅持“先育人,后育人”的理念,重視教育實踐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實體驗學習精神的形成過程。即在真實的實訓過程中,從理論與精神融合教育視角,提出有趣的實踐互動環節任務,要求學生以真實的實踐任務,做好精神的貫徹落實,使得學生可以在實踐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素養,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得到提高。價值取向,政治信念,社會責任等主題和內容,使大學生能夠綜合辨別是非,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全才。
教師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學院機電工程、康復護理、經濟管理、藝術教育等各專業門類的特點,有效地、有機地、有意識地將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內容等融入到課程安排和整個教學計劃之中,使之民族團結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在一起,即在職業教育中,先從人的思想教育開始,要求學生深刻理解與認知所學職業內容的精神,再學習與探討具體的職業工作內容,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精神與智慧全面培養。遵循“滲透”與“滲透”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積極教育與約束相結合,明與暗的教育相結合,切實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應用,使得學生意識到精神教育的作用,并且將民族精神與民族振興作為己任,通過創新性學習為國家的發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時學校可借助職業教育的有關渠道,重視引導學生探討職業教育的精神,做好職業精神的互動與交流,以提升學生的精神認知。[5]
三、結語
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精神教育,是一項基礎性的教育工程。流動與社會實習培養四個方面的優化,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育人,創新資源與傳統方式共同發力,充實擴大教育效能,善始善終,久久為功。
參考文獻:
[1]金志遠,鄭亞力.生活世界理論視域下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107-113.
[2]馬東亮,普同慶.5G時代民族團結教育慕課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4):94-100.
[3]嚴慶,梅麗.認知與作為:如何在新時代深化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3):32-39.
[4]蔣珍蓮.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涵的文化審思[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72-77.
[5]熊嘯天,蔣紅霞.21世紀以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研究現狀、熱點與前沿——基于1992—2020年CNKI知識圖譜分析[J].回族研究,2021,31(1):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