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對青年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青年學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同時也決定著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命脈。地方史教程課程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地方歷史的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屬的地域文化和傳統。筑牢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維護國家民族團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文積極探究如何利用地方史教程課程來鑄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學習地方史,青年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緊密聯系,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關鍵詞]地方史教程課程;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K29;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14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現如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多元化使得中國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而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正在受到沖擊和重塑[1]。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培養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地方史教程作為一門專門研究地方歷史的課程,可以通過講授地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名人故事等內容,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在地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同。同時,地方史教程還可以通過講述各地區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通過地方史教程的學習,青年學生可以從自身所在地的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責任和使命,感受到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無窮魅力。
一、鑄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要性
(一)滿足青年學生自身發展需求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面臨著日益快速的生活節奏。每個青年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思想和靈魂。然而,他們對自身的把控能力較弱,容易隨波逐流,沉溺于網絡世界。而網絡平臺中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不斷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為了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判斷能力,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價值的引導工作。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青年學生的崇高思想源于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應鑄牢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讓他們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形象。同時,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一些缺乏定力的青年學生容易在中西文化之間搖擺不定,甚至出現崇洋媚外的觀點,歸根結底是因為青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不自信,缺乏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2]。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觀和歷史觀,讓中華民族的夢想根植于他們的心中,推動國家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方向奮斗。
(二)滿足民族國家穩定發展需求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日益緊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反華勢力不斷涌現,甚至采取分裂、暴力手段來擾亂我國的社會秩序。為了滿足民族國家穩定發展的需求,需要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意識,有效防止青年學生意識發生偏差,確保青年學生的思想不會偏離正常軌道,幫助青年學生清楚地了解各個民族間的平等友好關系,為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環境,促進民族的團結統一[3]。同時建立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讓他們認同和肯定民族文化,通過聯系發展觀對待民族文化,學生能夠尊重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借鑒,實現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此外,建立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引導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成長為有理想、有責任感的人才,引導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核心的民族精神,促使青年學生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實現民族的團結統一和共同繁榮。
二、地方史教程課程鑄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分析
(一)理論邏輯
地方史教程是指以特定地域為背景,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文化的課程。通過學習地方史,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性,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地方史中記載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英雄事跡,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通過學習地方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成就,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此外,地方史教程可以通過深入學習地方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意識,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多元和統一,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二)實踐邏輯
1.地方文化與身份認同
在地方史教程中,學生可以了解本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社會風俗、人文景觀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學習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學生可以感受到本地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了解本地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這種了解和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同自己所在的地方,形成對本地區的身份認同。地方身份認同的形成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地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的熱情。同時,地方史教程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而地方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認識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2.社會參與及責任擔當
在地方史教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和社會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本地區的社會問題和發展需求。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本地社會的實際情況,了解本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從而培養起對地方社會的關注和責任感。使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區的社會問題和發展需求,增強青年學生的社會意識和公民素養。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鍛煉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培養自己的領導力和創新精神。
3.多元交流與文化融合
在地方史教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各種交流活動,如文化節、展覽、講座等,了解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這些交流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歷史背景等,從而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同時,地方史教程還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地方史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可以通過演講、討論、寫作等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他人分享,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這種分享和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不同地區的文化,從而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此外,多元交流和文化融合有助于形成更廣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了解和接納不同地區的文化,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
4.加強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和使用
在人類文明的傳承過程中,語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語言不僅是不同民族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民族認同的文化象征。因此,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既能增強中華民族兒女的向心力,又能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基礎。以新疆地區為例,這里自古以來就有多種語言并存的情況,漢語一直作為新疆與各個民族間溝通交流、文化融合的橋梁。通過學習地方史教程課程,青年學生可以以歷史史實為依據,了解語言歷史的發展脈絡,通過深入研究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歷史,青年學生可以找到使用該語言的歷史自覺,使語言成為凝聚人心、共筑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通過加強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青年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傳統[4]。同時,語言的統一也能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與交流,增進彼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形成一個更加團結、和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歷史邏輯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并鞏固,這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是基于全國民族發展的基本格局之上。
從歷史理論的角度來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共同體逐步形成并鞏固。中國位于東亞大陸地區,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直接影響當地人民的生存現狀。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域民族與中華民族進行互通交流,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影響,促使中華民族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內涵。同時,民族間的經濟互動往來也極大地促進了地方區域的經濟發展。
從歷史實踐的角度來看,在經濟方面,各個地區的影響與帶動下,中原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在文化方面,中華民族文化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深層次認同與接納,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與借鑒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在宗教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保持著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并存的局面,宗教的多元性特征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包容性的優勢,也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提供了載體。
因此,在教育各民族青年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鞏固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看待地區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明確各民族文化始終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現實邏輯
在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強調了青年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中國的發展需要廣大青年挺身而出,擔當重任。地方史教程課程的開展,是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員的重要使命。以新疆地區為例,地方史教程課程的實施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地區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學習民族歷史,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營造出一種團結友愛的氛圍。此外,地方史教程課程的實施還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和傳承。通過實景實物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下中華文化的共同性,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因此,地方史教程課程的開展可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培養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5]。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地方史教程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通過地方史教程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僅了解了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更是從中汲取了許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同時學生也更加了解到自己所處的地方與其他地方的聯系和關系,從而意識到一個統一的、共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存在,將會促進青年學生們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月華,張宏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高職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23,31(2):57-60.
[2]浦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鑄牢職業院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6(2):68-74.
[3]曹引航.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J].中小學班主任,2023(4):95-96.
[4]楊蕊銘.“互聯網+”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以高校學生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5):158-160.
[5]張軍橋,張保同.鑄牢內地高校各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