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翻譯專業文化類課程在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并且有能力推廣中華文化的全方位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大思政理念的提出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指引了新的方向、也對外語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將大思政理念融入翻譯專業文化類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加強學生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大思政;跨文化交際;混合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識別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56
翻譯專業隨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外開放格局的深化受到更多關注,對專業人才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1]。大思政是國家在國內外經濟政治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又一次重構。
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知翻譯專業理論知識,且有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各類跨文化交際場景、用英文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才,成為了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任務。因此,在翻譯專業課程改革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大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課程改革痛點
《跨文化交際》是針對我校翻譯專業大一學生而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提升跨文化交際和推廣中華文化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撐。但是,在課程整體設計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學生聽很難有效達成教學目的,幾乎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實現知識內化;又如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西方文化的教授所占比例較大,沒有突出學習本國文化的重要性,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因此,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根據課程教學現狀,提出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四大痛點。
(一)如何使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
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充分發揮指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和平臺,通過創設跨文化交際真實情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知識的有效汲取和實際運用。
(二)如何確保學生知識點內化以及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
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較少獲得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因此時常出現“學了就忘”現象,很難做到知識內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加重視通過設置各類型的實踐環節,給予學生大量的機會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語言知識點,例如:范例分析、小組情景展示等。
(三)如何提升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場景下弘揚中華文化的能力?
在以往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中,忽略了普及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培養推廣中華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下,授課教師深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以及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四)如何構建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
不同于傳統教學評價模式,在《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改革中,考試成績所占比例下調,更多的關注點集中于學生平時在線上和線下的參與度和表現情況。除此之外,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基礎上需要增加生生互評環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獨立辯證思考能力。
二、大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課程改革路徑
(一)混合式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痛點,課程改革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按照OBE的教學理念,采用BOPPPS模型,把三大目標分解到每個單元。課前,學生登錄“愛課程網絡平臺”完成線上學習任務;教師對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對學生的錯誤和疑問進行收集、整理,以便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課中,授課教師使用“慕課堂小程序”針對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結合教學重難點,發起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及討論;并在此過程中穿插講授知識點以及融入思政教育,例如讓學生通過觀看《北京城市宣傳片》尋找其中可以代表北京以及中國的文化符號,由此引導學生自主對“文化符號”下定義。課后,授課教師通過“愛課程平臺”布置形式多樣的課后任務,其中包括單元檢測、主題討論以及小組展示,例如:在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對比單元中,學生就需要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與在校國際生合作拍攝Vlog,并在用餐過程中介紹中國餐桌禮儀。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1.智慧教學: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思想火花的碰撞,使用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學工具,設計豐富的師生、生生互動環節,如話題討論、小組競賽、角色扮演、生生互評等。
2.問題導入法:在課前線上學習中,教師提供相關背景材料,提出思考題/討論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回復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引發探討。
3.情景教學法:為了確保教學產出,教師在線上線下都設置了沉浸式教學環節,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邀請在校國際生加入課堂,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過程性評價
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評價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從之前的重期末考核轉變為重過程性考核,變得更加多元化。在此評價機制下,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所有表現都有相對應的量化指標,教師在一些環節也會給與非量化指標得分。因此,期末考試的比重下降至40%,而過程性評價則占到60%(見表1),大大增強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大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課程評價及改革成效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班級,在課堂活躍、學生投入度高、完成項目后的成就感等方面顯著提升。學生對于改革后的教學體驗評價較高,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多樣、不枯燥,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自主權探索知識,又有機會可以跟同學和老師交流看法;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還有很多實踐的機會可以運用課堂所學;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產生了強烈的想要向西方朋友推廣中華文化的意愿,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生成績提升
《跨文化交際》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近兩個學期,5個班的期末卷面成績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對比混合前班級學生學習情況,試卷平均成績提高約10%。
(二)學生實踐、科研能力提升
課程主講教師帶領三支學生團隊成功拿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國家級、省級、校級各一項,分別為:《長樂博物館文字翻譯修繕及文化推廣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思想融入武夷山革命紀念館資料翻譯研究》以及《大學生中華文化自信程度及文化海外推廣能力調查》,并均已順利結題。
(三)學生為祖國做貢獻、服務社會的覺悟提升
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志愿者活動,例如前往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獻愛心活動、參與長樂區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實踐活動以及擔任數字峰會志愿者,傳播中國文化。
四、大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改革創新點
(一)案例分析+思辨討論+實踐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保障教學產出
教師摒棄老舊的“一言堂”,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設計了豐富的教學環節,通過大量的討論、思辨和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機會實際運用課堂所學,從而有效實現知識內化,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外語學習觀念,即由重語言知識學習轉向以外語為工具。
(二)與國際生聯動,提供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提升推廣中華文化的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特邀請在校國際生加入課堂互動,幫助中國學生在沉浸式實踐環節中提升其跨文化交際技能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比重較之前有了較大的變化,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學生在平臺上學習、參與課堂討論、完成作業以及單元檢測的所有表現都是過程性評價的參考依據[2]。同時,政治思想與價值觀提升程度以及能否運用所學思想政治知識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也作為過程性評價中的一個重要考量對象。
五、大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后續規劃
雖然《跨文化交際》課程改革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接下來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做出努力:
(一)進一步強化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的能力需要繼續加強,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反復強調立德樹人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教學能力,提升業務水平,帶領教學團隊參與各類線上線下培訓,積極申報各類與《跨文化交際》課程相關的研究項目和競賽;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學團隊對于科學技術的運用能力。
(二)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素材庫
教師團隊在線上線下原有思政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搜集更多更新的思政教學材料,做到定期更新。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進一步深化思政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中華文化自信心和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下幫助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能力[2]。
(三)使用虛擬仿真技術助力課程設計與教學
運用音像錄制轉化、人機交互等跨文化交際場景,例如:聯合國會議、商務談判、學術交流、觀光旅游等,供學生參與虛擬場景進行模擬練習與實際演示,從而切實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意識與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四)《跨文化交際》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與當地企業建立友好互助關系,組織教師團隊以及優秀學生下企業為企業員工提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以增強員工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下與海外客戶的交際能力以及推廣中國文化的能力。
六、結語
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引下,課程設計方面應該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理念與各教學環節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豪感,引導其自主發現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加強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課程思政改革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多問題亟待與該領域教師和學者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秦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策略探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3(4):36-39+44+108.
[2]洪延凌.“課程思政”視域下跨文化交際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0):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