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文章梳理了近代新疆各民族積極參與反侵略斗爭的歷史,從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中,深刻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疆各族兒女心中的日益覺醒和凝聚,為全面準確貫徹新時代黨中央治疆方略,做好新疆民族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歷史支撐。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反侵略斗爭;歷史依據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13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歷史上各族人民長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迸發(fā)于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由于邊疆地區(qū)處于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蠶食鯨吞的前沿,所以客觀的來講邊疆地區(qū)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遇的危機感受得更加直接和深刻。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國列強的入侵給邊疆地區(qū)各族群眾造成了深重災難。外來侵略勢力給邊疆地區(qū)安全穩(wěn)定帶來嚴重禍亂的同時,也凝聚和增強了各族群眾團結一致、共同反抗侵略、保衛(wèi)家園的意識。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地全面侵華戰(zhàn)爭,新疆各族兒女不屈不撓,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積極投身抗戰(zhàn),生死與共。這些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疆地區(qū)的一種歷史體現。
一、歷代王朝的系統(tǒng)性治理奠定了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的歷史根基
放眼歷史,歷朝歷代都把西域視為中國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分重視對西域的治理,也正是這種歷史上的系統(tǒng)性治理,為當今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國家認同奠定了歷史根基。
(一)漢代都護府制開啟西域治理的新篇章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公元前60年,伴隨著西漢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中央政府開始了對西域的系統(tǒng)性治理。東漢班超在西域駐守長達30年之久,深受西域百姓的愛戴,據《后漢書·班超傳》記載,漢和帝曾一度稱贊班超“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1]。公元76年,漢章帝劉炟即皇帝位,朝廷認為西域都護陳睦已死,班超難以獨守邊陲,故下令班超回朝。班超受命返回,率部行至于闐時,于闐“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馬腳,不得行”[2],充分體現了西域人民對漢使以及漢朝的認同。
(二)唐代的府州制度進一步拓展了對西域地區(qū)的治理
唐朝在西域地區(qū)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其管轄的范圍和治理的完備程度,均超越了前代。唐代,伴隨著大一統(tǒng)的實現,“華夷一體”思想的盛行,西域各部族也都承認了唐太宗的權威,稱其為“天可汗”,更加明確地說明西域各族對國家的認同進一步強化。《舊唐書》記載,安祿山反叛時,于闐王尉遲勝“自率兵五千赴難”,體現出唐朝在西域統(tǒng)治得到當地首領以及人民的認可,也表明邊疆各族人民對唐朝的政治認同不斷深化,對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清代的統(tǒng)一及建省,實現了新疆與內地行政制度的劃一
清朝時期,為西北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平定了準噶爾叛亂以及大小和卓的叛亂,統(tǒng)一了天山南北,清朝設置了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地區(qū)的最高軍政長官。通過清王朝的有效治理,各民族之間交往更為密切,使新疆各民族進一步融入到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大家庭之中。清朝建省之后,新疆地區(qū)第一次實現了與祖國內地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全統(tǒng)一,對維護祖國統(tǒng)一,增強各民族對統(tǒng)一國家的認同,無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新疆各民族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的覺醒
近代以來,新疆面臨復雜的國際局勢,英國和俄國等帝國主義對新疆的侵略和滲透嚴重危害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國家的統(tǒng)一,在面臨這場民族危機時,新疆各族人民生死與共、共同御敵,國家觀念進一步加強,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共同體意識進一步覺醒。
(一)共同抵御侵略和保衛(wèi)家園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
1865年,中亞浩罕國汗王胡德亞爾汗在英國的煽動和支持下,派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天山南部地區(qū),并隨后建立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占據了天山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區(qū)。阿古柏在新疆統(tǒng)治期間,一直都對新疆懷著領土野心的沙俄,一方面與阿古柏達成互不干涉的協(xié)定,另一方面又擔心阿古柏與英國相互勾結威脅自身利益,悍然出兵侵占伊犁,毫不掩飾地叫囂“要將俄國國境逐步向南推移,力求以中國領土中的荒漠為天然國界”[3]。在沙俄軍隊侵占伊犁地區(qū)時,遭到了清朝駐軍以及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堅決抵抗。盡管沙俄企圖通過給當地牧民發(fā)放糧食以勸服歸順,但一度遭到當地各族人民堅決抵制。[4]
沙俄侵占伊犁,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部分地區(qū)以及喀什以西共七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在談判過程當中,沙俄還企圖將所要侵占領土上的新疆人民全部歸入俄籍。當地各族人民在這一荒謬要求下“寧死不屈”,寧愿死于沙俄的脅迫之下,也不愿離開自己的故土,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和新疆各族民眾對祖國的認同。
(二)新疆各族人民協(xié)助清政府抵御外敵
1874年,清政府展開了“塞防”和“海防”問題的大討論,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海防”重于“塞防”,提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5]。但左宗棠卻認為,歐洲列強對新疆的入侵也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威脅,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6],還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7]。結果,左宗棠等人的建議最終被采納,清政府采取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方針,并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當清軍在左宗棠指揮下分三路進軍新疆時,當地各族民眾“相當于道,軍行所至,或為向導,或隨同打仗,頗為出力”[8]。清軍在當地各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很快便擊潰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敗服毒自盡,從而使清軍收復了除伊犁地區(qū)以外的新疆地區(qū)。后來沙俄侵略者也是因當地各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以及西征大軍兵鋒直指伊犁而被迫讓步,使清政府最后收回了伊犁的主權。[9]
收復新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新疆各族人民一直受外國入侵者欺壓,早就希望清朝政府能予以解救。當新疆各族民眾得知清朝大軍揮師出關西進,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并積極支援清軍作戰(zhàn)。清軍所到之處,新疆各族人民紛紛向清軍捐贈牛羊、奶酪甚至錢幣,當地人民積極充當向導或隨軍作戰(zhàn),一同在戰(zhàn)爭中出生入死;積極投入到軍資的運輸當中,勇往直前;主動參與到搜集情報工作當中,釋然軍機;出現了各族人民積極支援前線的生動場面。
綜上所述,隨著晚清時期中國新疆遭受外敵侵略的日趨嚴重,新疆各族人民遭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也日益深重。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疆各民族的經濟發(fā)展,但是在反侵略斗爭中新疆各族人民之間日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關系。為守護共同的家園,新疆各族人民共同作戰(zhàn),共同進退,榮辱與共,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觀念得到加強,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現代民族國家意識開始萌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覺醒。
三、抗戰(zhàn)時期新疆各民族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的凝聚
抗日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場偉大的反侵略戰(zhàn)爭是以中國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是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共同對外的一場全民族抗戰(zhàn)。在這一場決定著全中國命運的生死存亡的抗戰(zhàn)中,新疆各族民眾也都在抗日救亡的神圣目標下團結起來,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大家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抗戰(zhàn)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新疆各族民眾全力支援抗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疆各民族兒女的中華民族認同意識普遍覺醒。抗日救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感召下,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及中華民族身份意識得到強化,當時的中心口號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地聯(lián)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10],并且新疆各種社會力量出現了空前的團結,在空前的民族災難之中形成了全民奮起。各族人民積極支援抗戰(zhàn),為抗戰(zhàn)貢獻了大量人力物力。
(二)成立抗戰(zhàn)組織,新疆各族兒女積極投身全民族抗戰(zhàn)
新疆民眾反帝聯(lián)合會、婦女協(xié)會和新疆抗日救國后援會等機構共同成立了新疆寒衣會,并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實際參與之下,有序動員全疆各族民眾為抗日前線募捐,并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200多萬兩。自1938年開始募集活動,在一年期間反帝會募集錢款數額高達30億兩,并使用部分款項購買10架戰(zhàn)斗機送往抗日前線,并起名為“新疆號”。此外,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反帝會還擔負起抗戰(zhàn)宣傳、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動新疆文化教育事業(yè)等重要使命。如定期出版各類抗戰(zhàn)刊物《反帝戰(zhàn)線》《新疆青年》《抗戰(zhàn)漫畫集》《抗戰(zhàn)版畫選》等專刊。并在反帝會各區(qū)分會、各直屬分會舉辦歌詠比賽,一首首飽含深情、激昂雄壯的革命歌曲成為回蕩在新疆這片熱土上的奮進旋律。[11]新疆各族兒女激情吟唱抗日歌謠,充分表達出新疆各族人民英勇抗日的決心。中國共產黨通過這些具有渲染力的宣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換成新疆各族民眾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道理,激發(fā)了各族群眾的抗戰(zhàn)熱情。調動了各族民眾的抗戰(zhàn)積極性,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帶入新疆民眾的生活之中,啟迪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進一步凝聚了新疆各族人民救亡圖存的命運共同體思想。
(三)堅守抗日大后方重要陣地,保障國際物資運輸安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疆雖然不是抗日的前線,但充當了祖國西北邊陲可靠的大后方。為了保障援華抗日物資的運輸,新疆各族民眾攜帶工具、自備干糧,不畏艱苦成功修通了從伊犁霍爾果斯到哈密星星峽,東西兩千多公里的公路。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為保障這條運輸線的暢通,新疆人民還承擔起整條線路的保衛(wèi)和養(yǎng)護等各項工作,無懼勞累,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犧牲,充分保障了抗戰(zhàn)物資被源源不斷送往前線。綜上所述,新疆各族人民對抗戰(zhàn)勝利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國家危急存亡之時,新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覺醒,將本民族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充分體現了高度的國家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四、結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一直存在于新疆各族兒女的共同歷史記憶當中,通過對近代新疆反侵略斗爭歷史的回顧,讓新疆各族人民銘記歷史,重溫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共同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疆篇章,對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珍.西域都護府:開創(chuàng)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N].中國民族報,2020-12-29(005):1.
[2]徐寒編.私家藏書:卷12[M]//后漢書班超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7240.
[3]劉培華.近代中外關系史(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359.
[4]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89)[M].北京:故宮博物院影印出版,1930:8210.
[5]吳汝綸.李文忠公全書 朋僚函稿:卷16[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17.
[6]左景伊.左宗棠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289.
[7]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6[M].長沙:岳麓書社,1996:702.
[8]左宗棠,撰;劉泱泱,等校點.左宗棠全集·奏稿6[M].長沙:岳麓書社,2014:743.
[9]盧勛.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643.
[10]抗戰(zhàn)中的新疆現狀[N].新華日報,1938-01-15(1):1.
[11]彭霞.抗戰(zhàn)時期《反帝戰(zhàn)線》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J].新疆地方志,202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