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工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全面落實勞動教育是高校實踐教學研究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此,本文從再現性勞動到創造性勞動,探討了勞動教育與工程訓練課程的多維深度融合。工程訓練課程與勞動教育具有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既能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又能提高大學生的勞動素養。本文建設了基于激光加工的多層次縱向遞進式勞動教育課程,進行了初步實踐。實踐證明工程訓練課程發揮其獨特的綜合育人價值,為高校全面落實勞動教育找到了重要的著力點。
[關鍵詞]勞動教育;工程訓練;課程新模式;“微創業+勞動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2.037
引言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要求[1]。這一提法將勞動教育從以往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途徑提升為國民教育體系中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2-3]。當今各國都十分重視勞動教育[4-5],不僅表現在家庭、社會發展變化層面,還體現在學校的課程設置層面[6]。
在勞動教育建設體系中,大學作為大部分學生踏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個學段,作為社會勞動力的生力軍,他們正確的勞動實踐觀、勞動發展觀、勞動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新工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加強勞動教育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7]。工程訓練課程天然地與勞動教育有關聯,在“勞其心智,健其體魄”方面具有其獨特的綜合育人價值。
目前與工程訓練相關的勞動教育研究中,存在有“勞”弱“育”的問題,以及對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的實踐未進行深入的研究的問題。本文從明確勞動教育融入日常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了工程訓練課程與勞動教育的多維融合,利用激光加工技術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操作簡單、可實現性強等特點,建設了基于激光加工的多層次縱向遞進式勞動教育課程。
一、工程訓練與勞動教育同向同行,具有顯著的勞動教育屬性/特征
加強勞動教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硬核”要求[8],當代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應該立足于育人的目標,將勞動教育融入到日常課程教學中。
(一)工程訓練具有顯著的勞動教育屬性/特征
工程訓練與勞動教育具有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工程訓練包含手工勞動、機器勞動、智能勞動等在內的所有勞動形態。工程訓練通過工程造物,十幾個工程項目的生產實踐,引導學生立足機械制造工程,提升思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激勵學生練就精業和敬業、自信和執著的勞動品質,強化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
概言之,工程訓練一方面具有鮮明的思政育人特色,符合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另一方面推崇“德”在做中育的教育理念,具有顯著的實踐育人特色。
(二)工程訓練是新時代勞動教育重要的依托課程
任何教育要有效落地與實施,都必須依托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工程訓練系列課程作為開展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依托課程,是發揮“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協同育人功能的主渠道;是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實現勞動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然選擇。
(三)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打造多層次縱向遞進式勞動課程
本文在工程訓練系列課程的體系設計上采用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方法,囊括了“工程通識、工程基礎、工程綜合、工程創新”四個層次,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全面培養學生綜合勞動素質,強化勞動教育(如圖1所示)。
第一層次的“工程通識”以“感知體驗”為導向,讓學生初步感知和體驗工程,欣賞、感悟勞動創造,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
第二層次的“工程基礎”以“錘煉技能”為導向,根據不同專業大綱要求開展基礎訓練課程。該階段的課程以單一項目訓練為主,各個項目之間相對獨立,表現為簡單的再現性勞動。
第三層次的“工程綜合”以“融合設計”為導向,采用主題式學習,以發布的工程任務為依據,以項目管理模式驅動訓練,鼓勵學生跨專業組隊,完成某一既定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進行二次創作勞動,屬于創造性勞動范疇。
第四層次的“工程創新”課程源于各類學科競賽,競賽過程屬于多學科交叉,且競賽結果難以估測,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具勞動教育價值。
二、創造性勞動在激光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激光加工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操作簡單、可實現性強等特點,本文以“勞動+激光加工”課程建設為教學試點,聯合廣州華之尊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激光加工技術實踐區的課程升級改造,開啟“微創業+勞動實踐”課程模式。
(一)開放式課程——工程文化體驗
以勞動工具的典型刀具作為發展主線,建設了“刀具博物館”,從哲學、歷史、倫理道德、中外比較等多方面開展勞動文化、工程文化的教育熏陶。從傳統切削刀具到特種加工刀具,工業刀具為適應多樣化的加工要求,不斷發展創新。其中,激光加工作為一種特殊“刀具”,在特種加工中得到充分發展和應用。
“勞動+激光加工”課程在該階段以開放式地長廊文化、博物館文化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舉手投足之間感受工程文化、勞動文化。
(二)項目式課程——任務一體化教學
采用基于項目的教學形式,以激光加工技術為載體,由授課教師發布課程項目,以熟悉操作各類激光設備為前提,通過安全操作規程的學習、計算機軟件的繪圖設計、軟件的使用以及相應設備的操作,執行該課程項目。
“勞動+激光加工”課程在該階段體現為簡單的再現性勞動,通過反復的實際操作,感悟匠心精神,體驗勞動所帶來的魅力,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綜合式課程——以建筑模型工程訓練為例
根據建筑學院的專業特點,授課教師發布了以亭臺樓閣為主題,逼真再現建筑場景。學生采用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研究以及自主決策能力,提升交流互動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勞動+激光加工”課程在該階段根據各自專業特點,讓學生深入、全面了解各個工序的銜接和配合關系,體現了專業性強、各工序銜接緊密等特點,屬于創造性勞動范疇。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用勞動工具、材料等創造性地進行設計與制造,增強勞動技能培育,使其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習慣。
(四)進階式課程——源于各類學科競賽
“勞動+激光加工”課程在該階段與企業開展產學合作協同培養人才,積極打造“微創業+勞動實踐”的課程模式,企業以企業導師、經費、技術、項目等方面參與從創意產生、創意評估、原型實作、項目客戶定位、項目改進、商業策劃等流程,用項目、課題推動創新創業活動,推動學生的創業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微創業催生的優秀激光加工作品或項目,通過企業、互聯網等,與真實市場互動,推向社會,校、企、生三方共贏。已組織核心學生成員充分利用中心現有的各類機加工設備,孵化大學文化創意產業項目。
傳授知識、培養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價值,使學生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融合運用,提高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創新創業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科技、體悟勞動、激發創造,創造有價值的物化勞動成果。
三、教學實踐成效
經過2022—2023學年的教學實施,首先,以“融入勞育元素”為切入點修訂完成工程訓練系列課程大綱5份,探索出一條“勞動教育引航與工程實踐教學”融會貫通的“新工科”人才培養之路。其次,在完成激光加工技術實踐區的課程升級改造的同時,工程訓練系列課程全年完成71個專業,5614名學生、448296人時數。最后,課程同時服務三創教育,在開發學生創造力方面,包括5個學生社團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今年各承辦了2次校賽、1次省賽,并定點為國賽福建賽點,學生競賽成績斐然。
四、結語
傳統的工程訓練課程只注重勞動技能培育和勞動實踐鍛煉,弱化勞動思想教育,存在有“勞”弱“育”,難以實現在“勞育”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推崇“德”在做中育的實踐育人教育理念。本文從明確勞動教育融入日常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入手,思考新工科理念下工程訓練內驅力、挖掘符合時代與自身發展規律的育人元素,深入探討了工程訓練課程與勞動教育的多維融合,完成激光加工技術實踐區的課程升級改造,打造了基于激光加工的多層次縱向遞進式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證明,工程訓練課程發揮其獨特與綜合的育人價值,為高校全面落實勞動教育找到了重要的著力點。
參考文獻:
[1]評論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18):2.
[2]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曲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思想意涵與實踐要義[J].現代教學,2019(Z4):1.
[4]徐輝.從生產性到育人性:西方勞動教育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啟示[J].教育科學,2020,36(5):27-34.
[5]胡君進,檀傳寶.勞動、勞動集體與勞動教育——重思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內容與特點[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12):40-45.
[6]李偉.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概念的嬗變[J].上海教育科研,2019(7):15-19.
[7]張利鈞,趙慧勤,張慧珍.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特征與價值意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6):3-6.
[8]教育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評出2021年全國十大教育新聞[EB/OL].2021-12-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29_59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