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體驗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加速,文化與行業跨界融合發展已成為部分產業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打破區域壁壘的一種有效發展模式,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逐漸滲透各個行業。將具有吉祥寓意的傳統文化融入健身產品設計中,既能給予人們幸福美好的祝愿,又能激活傳統業態。文章在“體育+”“創意+”文化的融合視域下,探索文化創意設計在健身產品設計中的創新發展。通過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現狀,結合大眾消費特征,提出基于運動時尚性和文化創意性兩大方向的新型家用健身產品研發思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從傳統文化的衍生與創新、產品開發策略兩個方面構建一套系統完整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方法。以中國傳統燈籠文化為靈感,深入探究其在當代社會發展歷程中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和珍貴價值,揭示其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緊密聯系;同時,結合當前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心理訴求,嘗試設計出具有一定創新性和文化性的家用健身器材產品,使之成為一種全新的家庭休閑娛樂用品。通過對傳統燈籠文化的深入剖析,結合當下流行元素,運用富有創意的手工藝術,打造出一款既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又具備文化屬性的健身小工具,以期有效傳承和推廣傳統燈籠文化,提升傳統文化健身產品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健身小工具;燈籠文化;文化創意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4
0 引言
文化和體育是社會發展的兩個面,文化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積淀,體育健身是人類體魄與體能的表現。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新一代的力量須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探索中進行文化創造。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地滿足民眾的健身和健康需要。隨著全民健身和文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傳統文化融入健身產品中,能促進文體產業跨界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傳統燈籠文化與體育健身產業現狀
1.1 傳統燈籠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燈籠源于西漢,起源于我國農業時代,集繪畫、剪紙、紙扎等傳統手工藝于一體,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燈籠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便攜式照明工具[1],其發明推動著中國古代社會不斷進步發展。隨著朝代更替,燈籠的整體風格、表面紋理以及制作工藝都在不斷變化。燈籠延續至今,原始的照明功能已逐步演變為精神文化的象征。
中國傳統燈籠,又稱“燈彩”,作為一項技藝的傳承,活躍在日常生活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燈籠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燈籠作為烘托節日氣氛的“禮器”,給予民眾更多祈福的靈感,寄托了民眾對健康、團圓、長壽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1.2 燈籠的形制種類與情感價值內涵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所以也造就了燈籠造型的多樣性。燈籠的流派分為宮廷派、現代派、藝匠派和民間派。在燈籠的眾多類型中,宮廷派最為耀眼,在外形上更是十分講究;民間派燈籠的造型較為繁雜,是由民眾個人喜好決定,民眾借燈籠之形表達個人理想;藝匠派專指由技藝高超的制燈高手制成;而現代派的燈籠則借助了新型科學技術,是目前市面上廣為流傳的一類。
燈籠具有祈福之意。從古至今,燈籠作為人們驅逐黑暗的工具,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古代民間的元宵節有“開燈祈福”的習俗,民間點燈盞,又稱“送燈盞”,是人們進行祭神祈福活動的必要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放天燈逐漸演變為民眾向上天祈福許愿的民俗活動,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除此以外,“燈”和“丁”諧音,所以燈籠也被用于辟邪保平安,求子添丁,求得功名。
燈籠象征著喜慶美好。燈籠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一種,有較好的裝飾和實用性作用。當下燈籠已經演變為團圓、喜慶、吉祥的象征。將燈籠文化應用于健身產品中,一方面,具備一定的裝飾作用;另一方面,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外銷,也是中國文化輸出與傳承的重要途徑。
1.3 家用健身產品領域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運動健身行業飛速發展,且消費者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重視,加之各種社會因素,進一步刺激了居家運動需求,家用健身器材市場迎來空前的發展契機。家用健身產品與商用健身產品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面向的人群方面,商用健身產品適用于專業性較強的會員,而家用健身產品受眾面更廣,且細分人群更多,未來設計空間更大。在功能方面,家用健身產品更偏向于大眾性,具備基礎的功能即可。在調研中發現,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家用健身產品是含有“減脂”相關詞的器材,這也為后期的設計探索與實踐提供了方向。
在外觀造型方面,產品造型必須依托其使用場景。商用健身產品更具硬朗風格,與健身房工業風或商業風的格調相匹配,器材的外觀一般都偏向剛硬,突顯力量感;而家用健身產品的設計,則要與家庭內部空間的風格相匹配,同時能夠營造一種氛圍,迎合用戶需求。現有的家用健身小工具中,70%僅僅停留在功能實現方面,只有少部分產品會融入藝術性的設計,但這類設計也只是單一地停留在裝飾層面。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文化與體育的跨界融合勢必是一個新興的發展方向。
體驗經濟時代,用戶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原有的只注重功能這種單一導向的產品已經很難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只有在不同方面生產跨界共融的多元產品才能滿足用戶需求,迅速占領市場。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以物質消費為主的結構向發展型的精神文化消費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的新亮點。發展文創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因此,應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從促進體育健康和全民健身的角度出發,將家用健身產品領域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使我國文體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 傳統“文化+”健身產品的轉換應用手段
將中國傳統的燈籠元素作為文化與體育兩個產業間深度融合的黏合劑,根據文創產品設計的前期流程模型,首先對中國傳統燈籠文化及典型造型元素進行調研梳理,深入剖析其中所蘊含的功能、文化和審美特征;然后結合當下流行趨勢,歸納出基于燈籠文化衍生出來的家用健身小工具產品類型及其特點,并分析其未來發展趨勢;最后在探尋和總結中國傳統燈籠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原則與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與健身產品的完美融合。
2.1 造型形態的衍生與創新應用策略
中國傳統燈籠造型復雜多變,具有實用性、裝飾性、文化性等功能價值。通過元素簡化、解構、重構等常用的設計手段提取燈籠形態,這種裝飾性形態統稱為扁平化元素符號。以這種元素符號為基礎,再發掘創造衍生形態,并向內注入新審美,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環境要素的跨界融合[2],使環境與藝術互融共通。
在創新傳統燈籠文化符號的過程中,燈籠的線條設計、色彩等并未被舍棄,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演繹。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這一點在諸多設計案例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福”“祿”“壽”“喜”包裝設計中,設計師巧妙地提取了“福”“祿”“壽”“喜”本身的色彩和圖案,并運用了更加亮麗的色彩和現代化的設計形式,以再現傳統。在最終的文創產品中,取其精華,保留“壽”原本的形象,又不失設計者個人的風格。
2.2 材料工藝的傳承
傳統的燈籠所采用的原材料,如竹子、木條、藤等,經過匠心獨運的加工和修飾,呈現出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家居生活用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尤其是在居家健身領域。如果將傳統的制作工藝以及文化、藤編工藝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載體創作中,實現多種文化的跨界融合,那么以傳統燈籠文化為基礎的家用健身文創產品的設計,將為家用健身小工具注入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2.3 意象元素的應用
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源于對傳統文化中隱含的意象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和巧妙運用,從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對不同民族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進行提煉,將其符號化為具有特定含義的設計元素。在提取元素符號的過程中,設計者通常會深入挖掘其象征意義和人文精神,以激發用戶對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從而引發通感轉化,更有利于喚起用戶的主觀感受,提升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
如果文創產品僅僅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或煽動情緒,那么就很難在市場上持久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高品質的替代品將逐漸涌現。因此,設計師應從用戶體驗出發,以場景設計增強用戶黏性。可以賦予場景實際意義,如迪士尼樂園的IP主題、視頻彈幕消除的孤獨感、星巴克客廳的延伸等,以使其更具實際意義。同時,要結合用戶需求與現有資源來進行創新設計,從而更好地進行傳播和推廣。
3 燈籠文化在家用健身小工具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
3.1 設計模型構建
基于以上三個維度的設計分析,并參考英國設計協會的雙鉆設計模型,可以歸納出一個基于用戶視野的完整的文創產品設計和項目開發模型。此模型中主要包括確定產品載體、鏈接傳統文化、定位市場、分析文化創意、輸出設計方案這五個階段。
在確定載體階段,深入分析家用健身小工具品類、外觀、功能等要素,同時對載體的目標用戶群、加工工藝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針對用戶需求與市場現狀提出具體可行的設計方案。在對健身小工具的品類進行深入分析和調研后,以用戶數量和使用便捷性為衡量標準,最終確定本次設計的核心目標是為家庭提供減脂小工具,設計實踐選取甩脂棒作為設計載體。
在鏈接傳統文化和定位市場階段,深入挖掘傳統燈籠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探究其所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提煉出文化符號,并通過敘事、重構和轉譯等多種手段[3],探索燈籠文化在家庭健身小工具中的多樣化表達。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采用對應的方法,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不同人群對傳統燈籠文化符號的認知程度。通過設計轉譯,將健身小工具以更貼近當代用戶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提升目標消費群體對傳統燈籠文化的認知和領悟,進而實現對其傳承和保護的目標。
在分析文化創意與輸出設計方案階段,必須依照前期文化與數據分析定位,并將燈籠文化的深度和當代用戶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性作為設計導向,不斷進行頭腦風暴、創意分析來展開設計。當前,大部分文創產品設計只是對圖案紋樣等外觀進行簡單的復刻,而未考慮對產品功能特性進行革新,這既不利于傳統文化傳承和革新,又不利于增強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文化創意的輸出,需要從新的研究視角推進文創產品設計,將中國傳統燈籠文化與體育健身小產品跨界相融,不僅將燈籠外觀元素融入產品中,還將燈籠的文化內涵融入產品中,使產品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4]。
在設計過程中運用情境化設計,必須將家庭環境風格、目標用戶群的喜好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情境化設計不僅能促進用戶與健身產品、產品與燈籠文化之間的情景互動,還能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燈籠文化輸出的人文情懷。燈籠文化的深度融入,賦予了家庭情景實際性意義,能夠提升和用戶之間的資本關系,從而增加邊際效益。
3.2 傳統燈籠文化在家用健身小工具中的設計實踐
在設計家用健身小工具的過程中,要充分提煉燈籠文化基因,通過挖掘燈籠的核心文化元素,探索其背后蘊含的意象特征。基于此,提取燈籠的線條、材質、色彩等特色文化元素作為健身小工具的設計要點,經過系統的重構與轉譯,把握元素符號的可辨識度與文化內涵,體現出傳統燈籠文化的裝飾與審美作用,提升健身小工具的文化內涵。
選取燈籠中最耀眼的宮燈作為元素提取對象。宮燈是宮廷所用之燈,除了所用材質名貴外,在外形上也十分講究。在燈籠的八角、六角或四角的基礎形制上,于燈骨上雕刻或鏤空或凸起的細膩圖案,燈骨間嵌入的琉璃或絹紗上,為了突出皇家威嚴,也繪制了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圖案。
在設計減脂小工具甩脂棒的過程中,采用借古造今的手法,將傳統的宮燈造型結合到現代家用甩脂棒的設計中。在造型上,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審美理念,對宮燈造型進行現代形式感的抽象與變形。同時,在甩脂棒的功能創新設計中,融入燈籠層次之感,甩脂棒兩側加重環增加可調節配重的功能,借助基于感知覺經驗的觸發和聯想,融通用戶不同的感官體驗,觸發多維度的用戶家庭健身體驗,從而帶給用戶豐富而美好的體驗。
產品色彩來源于其用材。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基礎,材料的不同特性影響產品功能形態,滿足產品的功能需求;以材料的質感為媒介,引導用戶通過“五覺”感官對產品特性作出綜合判斷。整體色彩選取傳統燈籠色彩中的朱紅,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熱烈與活力,紅被視作高貴與吉慶之色,在傳統色彩的運用中最為普遍和廣泛。家用甩脂棒的把手部分選用環保的軟膠材質,手握舒適,出汗不打滑。最終產品效果如圖1所示。
4 結語
傳統燈籠藝術與家用健身小工具的跨界交融,是在現有的健身產品設計基礎上,注入新的審美方向,借助各種設計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更深層次的產品體驗,將健身小工具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理念與對生活的思考感悟傳遞給消費者。目前,文創產業的跨界融合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傳統燈籠文化的運用拓展了健身文創產業的價值空間,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推進意義。
參考文獻:
[1] 薛甲楠.基于燈籠文化的晉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9.
[2] 曹如中,倉依林,郭華.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的理論認知與價值功能研究[J].絲綢,2019,56(10):40-49.
[3] 胡雅茜,李愛英.汴京燈籠張的工藝特點及在服裝中的設計運用探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3,52(2):121-123.
[4] 邵瑩欣,唐東陽.“體育+”背景下體育產業融合文化創意的意義及發展路徑[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體育產業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455-457.
作者簡介:陸泉(1980—),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與理論。
丁淵淵(1999—),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