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7500年前,當第一批先民踏足尼羅河兩岸,在法尤姆綠洲開墾耕種,古埃及文明的種子便在無聲中迎來了第一縷陽光。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隨著國家與國家、城邦與城邦之間的相互吞并、融合,直到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統一,尼羅河兩岸終于迎來了真正的主人。奔騰的尼羅河在一次次潮起潮落間見證了古埃及的興衰榮辱,以納美爾法老將上下埃及的王冠同時戴起的一刻為起點,到屋大維處死托勒密十五世為終點,古埃及作為一個國家,這個偉大且古老的文明延續了近3000年之久,而與其自身悠久且獨特的文明一樣,古埃及所孕育的藝術也有著與眾不同的形式與意義。縱觀整個古埃及的藝術發展史,其創作緊緊圍繞著“追求來世,追求死后靈魂的永生”展開,古埃及的藝術家們以其對世界獨特的理解和其文明特有的文化,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一種在穩固規則下進行的且具有極強目的性和實用性的藝術創作。文章從繪畫、建筑和雕塑這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古埃及的藝術風格及其創作規則,深入發掘這種定式所蘊含的古埃及先民們的智慧。
關鍵詞:古埃及;藝術法則;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3
1 繪畫藝術
古埃及可以大體分為前、古、中、新、后5個王國,31個王朝。古埃及藝術的獨特創作規則最初顯現在前王國時期,在第一位法老納美爾統一上下埃及后,人們制作了一塊石板用來歌頌其偉大的功績,即著名的納美爾記功石板(見圖1)。這塊石板不僅是重要的歷史見證,還為后來的埃及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1.1 層面分割法則與平面律
石板的正面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最上面的部分是裝飾性的牛頭人像,中間的部分講述了納美爾法老征服下埃及的故事,下面部分繪制了倉皇逃竄的下埃及士兵,可以看出整個故事在平面上以分段敘述的形式展現出來,這體現了古埃及藝術中層面分割法則的最初形式。層面分割法則即將平面分割為不同的欄目,將一個完整的故事拆分成不同的片段分別繪制在每個欄目中,從而讓人們能流暢地了解故事的發展進程,這種敘述方式在古埃及繪畫及浮雕中隨處可見。
石板的中間內容最為重要,正中手持權杖的巨大人物就是納美爾法老。可以看到,石板中法老的形象與現代人物繪畫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古埃及的人物繪畫同時展現了側面和正面兩種姿態,即將人物的側臉、正視的眼睛、正面的上半身、側面的下半身相結合進行表現。這體現了古埃及藝術中最常見的創作法則——平面律,也稱正面律[1],即所有事物都保持其完整性,從事物最具特點的一面來表達。這種對完整性的追求源于古埃及人對來生的重視,他們認為雕塑、繪畫中的人物是人死后靈魂寄宿的地方,必須保持其完整性。
1.2 散射法與填充法則
回到石板的中間部分,可以看到畫面中法老身形巨大,而其他人物的體型都較為小巧,這是古埃及藝術的另一表現法則:散射法[2]。與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透視原則不同,散射法并不是以科學的視角描述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而是一種通過大小比例來描述人物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即一般畫作中法老等重要人物都是巨大的,而奴隸、仆人等其他人物都較小。
不同于現代繪畫講究疏密對比、留白,石板中的內容非常豐富,畫面填充飽滿,在沒有人物的空白處用各種元素填充。這樣的填充方式在其他的古埃及壁畫中也十分常見,這些畫作中幾乎沒有空白的地方,完全被人物、裝飾和文字填滿,這正是古埃及繪畫的另一個重要創作法則:填充法則,即畫面沒有留白,要完整且充實,追求畫面的飽滿和豐富。
2 建筑藝術:永恒居所
時間來到古埃及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古、中、新三個王國,人們現在所熟知的金字塔,正是古王國時期的法老們開始建造的。古埃及建筑中最重要的有兩種:王陵與神廟,這與古埃及人的信仰不無關系。早期古埃及信仰多神教,他們認為每種動物都有其對應的神,如比較著名的鱷魚神索貝克、圣牛等,這時的古埃及神多而散。在納美爾法老統一埃及后,對最高神的信仰也進行了統一,即對太陽神阿蒙的信仰。古埃及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法老既是國家元首,又是宗教領袖,因此法老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最高神太陽神的兒子,代表神明對這片土地進行統治。
神廟是神的居所,王陵是法老死后靈魂的永生之地,因此古埃及人對這類建筑極為重視。與繪畫一樣,金字塔與神廟都有其固定的建造模式。在著名的羅塞塔石碑中就有記載,“在管轄區域內的各大神殿中必須豎立托勒密王的雕像,王的雕像必須安置在特制的黃金器皿中,同時其身側要豎立王后的雕像”。由此可見,古埃及有著一套完備的、嚴苛的建筑構造法則。
2.1 王陵建筑的建造法則
古埃及王陵大多以金字塔的形式出現,最早出現的王陵是一種叫作瑪斯塔巴[3]的建筑,它可以追溯至第二王朝時期,它由地面之上的矩形建筑結構和地面以下的法老墓室組成。但隨著長久的和平及國家的富裕,法老們逐漸不滿足于這種簡單的靈魂居所,于是在第三王朝時期,左塞爾法老建立了第一座梯形金字塔,即由七層瑪斯塔巴壘起來的階梯金字塔。
隨著左塞爾階梯金字塔的建立,后續的法老們紛紛對其進行效仿,在第三王朝末期,胡尼法老建立了一座由八層瑪斯塔巴壘起來的階梯金字塔,并用石灰將層與層之間的縫隙填平,形成了一個覆蓋在建筑表面的石灰層,成就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四棱錐樣式金字塔。這種四棱錐形式也被法老們確立為王陵的標準建造形式而延續下來。
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都實現了極大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著名的吉薩三大金字塔誕生了。吉薩金字塔群建立在尼羅河西岸,古埃及人認為西方是死者的居所,它由胡夫、哈夫拉、孟卡拉三座金字塔組成,其中最為宏大的當屬胡夫金字塔,其底部是一個邊長230米的正方形,高147米,整個金字塔大約用到了近200萬塊重達數噸的石塊。有推測認為古時的金字塔表面包裹著一層白色的石塊,使其在太陽下散發出耀眼的白色光芒,而金字塔塔尖則可能是一塊鍍金或純金的四棱錐,這都象征著法老即使在死后,其靈魂也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2.2 神廟建筑的建造法則
金字塔并不是單一的建筑,而是一個建筑群,其周圍還配套有各類祭祀需要的神廟及甬道,神廟也是古埃及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神廟不僅是靈感和想象力的體現,還傳遞著法老所秉持的正確宗教法則,連接著人與神之間的關系。與金字塔一樣,古埃及神廟也遵循著一套固有規則進行建造,即所有建筑均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序排列,各個建筑及神像都有固定的建造及擺放程式。
古埃及神廟多以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整體呈長方形,被巨大的圍墻所包圍,通往神殿的路上由數個獅身人面像看守,神廟的大門“塔門”是埃及神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凹形結構的巨大石門由無數重達數噸重的石塊組成,氣勢恢宏,塔門前一般會立有法老神像和筆直的方尖碑。進入塔門是露天庭院,這里是向一般人開放的場所,再向內則是神廟的主殿,供奉神像的廳堂便坐落在此,主殿內布滿了一排排巨大的柱子,為原本空曠的房間增添了些許神秘氣息。
神廟內部空間裝飾十分豐富,以浮雕和繪畫為主,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刻滿了浮雕。廟墻內繪制的壁畫以法老的遠征、軍事會議、狩獵等內容為主,這些壁畫遵循古埃及繪畫的創作法則,理想化法老形象。
古埃及神廟外觀的宏偉與其內部的壓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種對比的意義就在于營造神秘的氣氛,體現法老和神明的偉大的同時無形中建立神與人之間的聯系,它以一種凡人無法企及的宏偉壯麗,滿足古埃及人對神明和來世的精神需求,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3 雕塑藝術:不朽之身
古埃及人追求死后靈魂的永恒,這一點可以體現在其對死者遺體的處理上,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靈魂是可以永生的,而遺體是靈魂的寄宿之所,所以必須保證其在長久的時間內不會腐壞,這就催生了木乃伊的制作。而木乃伊也會因為一些不可控因素而有所腐壞,所以雕塑成為法老們永不腐朽的靈魂居所。
古埃及雕像塑造也有著一套固定程式,他們注重頭部的雕琢,并且對其外形進行一定的修飾美化,同時對雕塑的表情塑造出莊重威嚴之感,但對身體及其余部分的塑造略顯潦草。這一點從獅身人面像中就可以看出,獅身人面像被視作國王的化身,戴著王冠的法老與獅子的身體相融合,象征著法老獲得了強大動物所擁有的力量與權力。獅身人面像的臉部雕刻非常精美,其面部在建成時應該覆有紅色涂裝,在古埃及的藝術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強大,也是男性雕塑常用的皮膚色彩,下顎裝飾精美的胡須以示威嚴,而其身體雕刻卻十分粗糙,只是簡單地勾勒出獅子的形狀。
雖然古埃及人對雕像身體塑造的精細程度不如頭部,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對身體塑造的忽略。相反,為了體現出雕塑本身的威嚴莊重,對身體姿態的雕刻有著絕對嚴格的把控,站立狀態下的雕像身體筆直,左腿微向前邁出,手臂或自然下垂,或半舉手握器物,同時緊貼身軀。坐姿雕像的身體端正,雙手或平放在大腿上,或交叉于胸前,或一只手放在腿上,一只手置于胸前,身體與大腿形成直角,大腿與小腿形成直角。如拉霍特普王子與王妃像(見圖2),頭部雕刻非常精美,而身體卻平淡無奇,也沒有其他多余動作,坐姿端莊,將不朽軀體的威嚴莊重體現得淋漓盡致。
4 打破規則
在第十八王朝時期,在阿蒙霍特普四世法老的統治下,整個埃及進入了其歷史上最為繁榮興盛的階段。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阿蒙霍特普四世進行了宗教改革,將對最高神的信仰由太陽神阿蒙轉變為對阿頓神的信仰。這間接帶動了一場藝術改革,這一時期的藝術設計不再遵循原有的法則,產生了可以稱之為古埃及藝術清流的阿瑪爾納[4]藝術,這種藝術更加自由,更加寬廣,更加注重寫實,對病態和畸形毫不避諱。
以阿肯那頓像(見圖3)為例,阿肯那頓是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別名,這尊雕像并沒有按照先前的創作法則對法老的形象進行再加工,而是保留了其原有的面貌,狹長的臉頰,突起的肚腩,以一種更加寫實的風格進行創作。同時期的王后像也摒棄了原來呆板沒有生氣的造型,而是更加寫實地對人物進行刻畫,這一改革在古埃及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惜其并沒有傳承下去,在阿蒙霍特普四世法老去世后,他的繼任者圖坦卡蒙法老廢止了這一藝術形式,使古埃及藝術又回到了原有的道路上。
5 結語
古埃及藝術是人類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藝術,古埃及藝術在固定程式下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性,兼具藝術之美與宗教目的,追求靈魂不滅的信仰構成了他們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這種在穩固規則下進行的且具有極強目的性和實用性的藝術創作將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化作希望,并讓這種美好的愿景以藝術的形式流傳至今,讓今天的人們能一探千年前這個偉大王朝的興衰。
參考文獻:
[1] 李凱.古埃及藝術法則:正面律[J].藝術品鑒,2018(36):101-102,364.
[2] 毛鴻達.古埃及繪畫和雕塑造型法則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3] 李嘉桐.探究埃及金字塔建筑的演進過程[J].旅游縱覽,2015(22):304.
[4] 李清敏.古埃及阿瑪爾納時期藝術成就的歷史解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1.
作者簡介:李俊澎(1998—),男,吉林敦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學。
胡越(1975—),男,江蘇吳江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