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摩梭文化為題材進行插畫風格宣傳畫創作研究,旨在助推民族文化的弘揚。首先,了解摩梭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收集相關資料作為創作素材。摩梭人是中國南方的一個母系社會,其獨特的文化習俗備受人們關注。摩梭人尊重老弱,重視家族家庭,崇尚自然和諧,這些都是重要的創作素材。其次,篩選材料、提取設計元素。對摩梭人的文化和習俗進行分類整理,提取出符合主題的核心元素。例如,摩梭人重視家族和家庭,尊重長輩,可以據此創作出表現孝親觀念的插畫作品。最后,借鑒宣傳畫的表現形式,融合插畫表現手法,形成摩梭族題材的系列插畫風格宣傳畫,向人們展現最后的母系社會文化圖景。此系列宣傳畫分別反映摩梭人的倫理觀念、孝親觀念、分享觀念,闡釋該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傳達摩梭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同時,分析作品中符合當前人們審美趣味的形象塑造、構圖組織、色彩配置等要素。在創作中,需要充分考慮讀者的審美趣味,采用符合時代特點的表現手法和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具現代感和藝術感。通過對該系列作品的創作和分析,可以發揮宣傳畫引導社會風氣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功能作用。宣傳摩梭文化,也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中國文化。
關鍵詞:少數民族題材;插畫風格;宣傳畫
中圖分類號:J2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03
0 引言
摩梭文化獨具魅力,少數民族題材宣傳畫是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載體。了解摩梭文化特點,通過宣傳畫形式,制作系列作品,促進摩梭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能夠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
1 少數民族題材
少數民族題材美術是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美術創作展現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少數民族題材藝術中展現人民生活的作品受時代變遷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影響極大,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描繪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的作品普遍反映了他們生活環境與風俗習慣的改變、面貌與氣質的蛻變等體現時代氣息的內容[1]。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藝術創作值得探索的領域,這類作品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題材藝術作品帶有民族文化屬性,觀者可以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直觀有效地了解各民族文化,起到傳播與傳承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共識、凝聚向心、獨特標識。民族文化得到理解和認可,能夠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理解、促進民族團結,構建良好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環境,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養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因此,要興盛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從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做起,而少數民族題材藝術創作正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雖然少數民族題材創作歷史久遠,但現今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存在同質化、缺乏感染力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創作者應結合內在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真實地呈現民族文化,跳出傳統,打動人心。只有如此,創作的作品才更加深刻、真實,才能增強觀者的文化認同感和引起心靈共鳴。
2 插畫風格宣傳畫
插畫是一種充滿生命力、有強大宣傳力和濃郁文化氣息的藝術形式,它強調個性化,在圖形和色彩上更加強調有趣、有效地表達創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和意志。這樣的插畫擁有更獨特的視覺表現力,能為觀者帶來特別的視覺體驗與美的感受,由此達到視覺傳達的目的[2]。插畫在商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順應時代需求,將藝術美感、意識形態、商業需要完美結合,現已遍布各種媒介載體,從紙上、屏幕上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3]。插畫具有重要的文化宣傳作用,其強大的視覺吸引力可滿足觀者的情感需求,產生積極作用。
宣傳畫是繪畫和文字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引領社會意識、政治宣傳、商業宣傳等作用。信息技術發展使宣傳畫更容易傳播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中,宣傳畫是向受眾闡發優秀民族文化、增強人民文化自信、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載體。插畫與宣傳畫相結合,可利用插畫契合現代審美與多元化的風格優勢,同時借鑒宣傳畫主題鮮明的視覺形式,實現對思想意識的潛移默化影響。目前,表現特定少數民族的宣傳畫較少,少數民族題材的宣傳畫作為中國當代美術的重要內容,創作前景無量。創作者應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生活方式,將其文化中對現代社會有積極意義的精髓展現出來[4]。
3 少數民族題材插畫風格宣傳畫創作實踐
獲“米蘭設計周”全國設計大賽二等獎的系列作品,共三幅,展現了摩梭文化。摩梭人崇尚友愛和合作,追求兩性平等互補、互相支持,具有包容、靈活變通的特點,這些優秀特質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通過藝術創作表現出來,引導人們向真、向善,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增強文化自信。創作者將插畫繪畫和宣傳畫的特點與現代審美追求和摩梭文化特色相結合,塑造出具有視覺宣傳效果和主題表現的作品。三幅代表作品——《天倫之樂》《奉若神明》《有福同享》,充分發揮了少數民族題材在插畫風格宣傳畫創作中的優勢。這一成功創作,對人們向美好的方向前進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
3.1 素材收集與元素提取
本次設計實踐的視覺元素取材于摩梭民族的衣著裝飾、自然景觀、居住建筑、宗教器物等,它們具有獨特的視覺美感,體現了摩梭文化之美。
一是衣著裝飾。摩梭女性的服飾極具民族特色,高領右開襟上衣,袖口卷起,領口、袖口、襟邊繡有花邊,腰間纏花腰帶,配百褶裙和紅色游絲線。頭飾為青黑色假辮子盤成發髻,佩自制珠串、花等,以及金、銀、銅、玉飾,鑲嵌綠松石、珊瑚石和珍珠。年長女性佩戴深色頭帕。摩梭男性著現代服裝,重要場合穿傳統服裝,簡潔大方的服飾使年輕男子顯得帥氣。老人和幼童多穿長衫。這些明艷動人的衣著與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
二是自然景觀與居住建筑。瀘沽湖畔是摩梭的聚居地,四合院式木楞房是根據當地自然環境、文化特性所建成的。祖母屋是家人聚會的場所,也是最受重視的神圣場所;灶神“冉巴拉”神龕置于儲物柜中,龕前有祭祀祖先的鍋莊石,體現一脈相承。母屋有特別的禮儀,老祖母和老舅舅坐在火塘上方兩側最尊貴的位置,晚輩們則按年齡落座。
三是宗教器物。摩梭人信奉達巴教和藏傳佛教,二者的宗教器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藏傳佛教“慈悲、眾生、輪回、共業、無我”的觀念與摩梭文化相契合,影響力較大。摩梭人修建祠堂、裱掛唐卡,日常持轉經筒和佛珠念經祈福[5]。
相關視覺元素的提取及意義分析,為宣傳畫創作提供了依據。提煉視覺元素需要設計師做到“觀物取像”,即充分調查分析設計對象的文化內涵與特征,根據設計主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提取最具識別性的成分,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再設計[6],使設計兼顧民族文化底蘊與現代風韻,讓讀者獲得感官愉悅,領略民族文化魅力。
3.2 創作內容與表現
以體現摩梭精神為主旨的三幅作品,借鑒宣傳畫的構圖形式,融合插畫的表現手法進行繪制。每幅作品的創作流程都包含設計構思的確立、畫面內容的構成、構圖及色彩配置、文化含義的詮釋四個部分。
3.2.1 《天倫之樂》
一是設計構思的確立。家庭和諧是摩梭文化的核心,尊老愛幼是其中的關鍵。母屋火塘是摩梭人心中最神圣、溫暖的地方,因此,在火塘邊要遵守座次排序方面的規矩,家中老祖母和老舅舅坐在最尊貴的火塘左右上方,其他家庭成員按長幼從上到下依次就座。
二是畫面內容的構成。畫面主體為四個人物和火塘,背景是雕花神龕供奉灶神圖騰“冉巴拉”。老祖母和老舅舅手持轉經筒和酥油茶,兩鬢斑白、眼神慈愛地看著后輩,代表宗教信仰。男青年手持青竹竿,與老祖母的轉經筒相呼應。畫面左下方年輕妹妹的頭飾、服飾簡單靚麗,劉海麻花辮和白花耳飾凸顯年輕妹妹的特征。畫面右下方燃燒的火塘,鍋莊鐵支起一口煮茶的鍋,旁邊有一壺油,背景是雕花神龕與“冉巴拉”,豐富了整個畫面。整個畫面充滿家庭溫馨和宗教氛圍,象征祖先文化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見圖1)。
三是構圖及色彩的配置。畫面采用“C”形構圖,將主體人物和火塘有序組織起來,并引導視線,由老人到兩位晚輩再到背景的雕花。赭石紅和靛青色的配色體現了室內昏暗和火光閃爍的氛圍,明暗對比充分體現了空間感。
四是文化含義的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家庭的價值和意義時指出,“天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7]。該作品表現了摩梭人家庭共享天倫之樂的溫馨場面,強調了家庭和諧的重要性,謳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孝順長輩等美德,體現了傳承和發揚這些精神美德的重要意義。
3.2.2 《奉若神靈》
一是設計構思的確立。在摩梭文化中,老弱病殘被視為菩薩派來的使者,族人對他們總是特別尊敬關照,奉若神靈,家中最尊貴的位置也會讓給他們坐。對弱勢群體的愛護深深地烙印在摩梭文化基因里,人人信受奉行。
二是畫面內容的構成。畫面視覺主體是兩個人物:坐在椅子上的殘疾老人,身著白色披風、佩戴佛珠、手持轉經筒、蹲下身子送酥油茶的女性。兩人身后散發著佛光,菩薩手中的柳枝從女性身后生長并攀上肩,代表菩薩對她的認同。老人神態從容和煦,展現菩薩使者的神性。女性內心善良,美麗可愛(見圖2)。
三是構圖及色彩的配置。畫面為三角形構圖,菩薩在中間高處,老人和女性在兩側低處,形成強烈穩定的平面與靈活的空間感。色彩搭配以青白為主、紅橙為輔,冷暖搭配烘托干凈溫暖的氛圍。用明度、飽和度對比展現主次關系,引導視覺從前到后進行移動。
四是文化含義的詮釋。作品展現了年輕人照顧殘疾老人的場景,彰顯摩梭人對老人和弱者的深情關懷,這與大道之行中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廢疾者皆有所養”[8]如出一轍,照顧不只是物質給予,更是精神呵護。這種精神的推崇,能增進人與人的關系,使個人思想感情向大眾情感轉移,打破人心隔閡。
3.2.3 《有福同享》
一是設計構思的確立。摩梭文化中,生活主導意識是“我們”,秉持無私無我的理念,“分享”而非“占有”。一家人共同勞作,一切財物由全家共享。族人對財富、人際關系、婚姻、生育等事項不需要過度焦慮。
二是畫面內容的構成。畫面主體為四人,代表一家各有分工。畫面前方紅衣女子代表當家人,手捧著摩梭紅米、酥油茶、南瓜等產品的聚寶盆;右側男孩代表學生,左側拿錘子男性代表工人,兩人象征用知識建設家鄉和務工闖蕩,也意味著男性流動、走動的性別結構;兩個女性身后手持鐮刀,象征務農和家務,也意味著女性本源、留守的性別結構。背景左側是瀘沽湖,右側是工廠,代表時代進步和現代化發展。畫面了傳遞無私、共享、堅韌、進步的摩梭文化精神(見圖3)。
三是構圖及色彩的配置。作品應用前后、左右分割畫面,菱形排列四個主題人物,使用低明度、高飽和度色彩描繪人物形象,背景采用低飽和度、高明度色彩呈現自然與工業氛圍。這種構圖和色彩配置形成明暗、明度對比,創造出畫面重心和視覺中心,展現出背光的光感效果。
四是文化含義的詮釋。作品展示了摩梭人生活中的共建、共享、忘我精神,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特征一致[9]。因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建立這樣的社會仍是人們的追求。另外,高尚品質的提倡有現實和教育意義,如有福同享、各盡所能、不計私利等。
4 結語
本設計實踐以少數民族文化為題材,使用宣傳畫表現形式呈現。少數民族題材藝術創作深受群眾歡迎,該宣傳畫順應市場需求,用更符合大眾審美趣味的方式展現了摩梭民族風情,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類創作是創作者大有可為的方向。與此同時,可以使用更具感染力的新媒體形式,在藝術風格上力求符合大眾審美的同時契合中國人獨特審美,內容應真實典型、動人心弦,為少數民族題材藝術創作注入生命力。這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觀,同時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勇.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特征及價值發現[J].民族藝術研究,2010,28(1):109-113.
[2] 王琳.從視知覺的角度研究新媒體時代的插畫藝術[D].淄博:山東輕工業學院,2012.
[3] 郭燕龍.插畫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視覺語言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4] 邱吉.提煉文化精神標識,展示中國形象[N].北京日報,2018-11-26(001).
[5] 周華山.無父的國度[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1-37.
[6] 卞靜,陳新華.地域文化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0,2(2):66-67.
[7] 王萌萌.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DB/OL].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2016-12-15.
[8] 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濟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儒學經典三百句[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201.
[9] 嚴瑞.論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與相通[D].合肥:安徽大學,2015.
作者簡介:余勁松(1972—),男,湖北黃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設計邏輯、公共圖像傳播。
盧雨芹(1998—),女,廣西百色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主流價值觀傳播中的宣傳畫創新發展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BH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