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設施是本土文化的縮影,也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旅游景區作為傳承與傳播本土文化的有效載體,其中公共設施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現今,我國景區公共設施同質化嚴重、本土文化特色缺乏的問題屢見不鮮。文章以黃梅東山問梅村旅游景區為例,借助田野調查、游客問卷調研等方法,就該地區公共設施現狀進行分析,探尋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的可能性與重要性。然后,通過資料搜集分析國內外相關的優秀設計案例,總結出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的設計策略。將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區的公共設施中,有利于傳承傳播、賡續發展本土文化,發揮設計附加值的作用,提升景區品質,進而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關鍵詞:本土文化;公共設施;旅游景區;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4
1 概念闡述
1.1 景區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是一個具有廣泛內涵、多維且復雜的系統性概念。對公共設施最早的可查定義,來自盧森堡的學者Rob Krier,其認為“公共設施就是城市內開放的、用于室外活動的、人們可以感知的設施,包括公共以及供內部使用的半公共設施,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屬性”[1]。
旅游景區的公共設施指的是為游客提供服務和便利的公用設施,旨在提升景區的服務質量、游客體驗和管理效率。這些設施通常位于景區的公共區域,供游客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功能與審美的基本需求。公共設施從功能和用途方面劃分大致可以分成導覽信息系統(導視牌、環境標識等)、休息設施(座椅、遮陽棚、休息亭等)、衛生設施(公共廁所、垃圾桶等)、照明設施(道路照明、裝飾照明等)、裝飾景觀設施(雕塑、藝術裝置等)、無障礙設施(專用廁所、殘疾人專用通道及停候車位等)、游樂設施等。
1.2 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是城市多維特性凝聚成的內生動力,深刻影響著地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2]。本文中的本土文化是指在我國某一地域或者某一民族內部形成的,具有獨特性和傳承價值的文化體系。它包括該地區或民族的語言、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傳統藝術、建筑風格等方面的文化元素,能直接或者間接反映當地的歷史、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
2 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的重要性
2.1 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有的人對本土傳統文化持遺忘、忽視甚至蔑視的態度,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在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合理融入本土文化,可以增強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展示本土文化的獨特內涵,游客在使用公共設施時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當地文化,進而與之建立情感共鳴,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使其在旅行中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2.2 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旅游景區作為文化遺產的載體,將本土文化融入公共設施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融合能夠實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巧妙運用本土文化的符號元素,如藝術品、傳統技藝和當地傳統建筑風格,旅游景區能夠呈現獨特的文化魅力,促使游客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對當地居民而言,此番設計不僅顯示了對文化遺產的尊重,更為其提供了傳承與發展的平臺。旅游景區的公共設施承載著歷史記憶,融入本土文化,能實現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演繹,使其得以永久流傳。
2.3 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本土文化在公共設施中的應用還能夠顯著提升旅游景區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通過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景區可以展現與眾不同的魅力,從而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同時,可以設置一些能滿足游客深度游玩體驗需求的設施,并設計一條或多條具有故事性的游玩動線,打造獨特的景區文旅IP,搭建游客和景區交流互動的橋梁,吸引更多游客關注,進而提升景區的知名度。游客到訪能增加旅游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經濟增長,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
2.4 推進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旅游
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是可持續旅游的基礎。第一,將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可以促使旅游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資源的保護相協調,游客能主動保護當地自然和社會環境,減少對景區環境的負面影響。第二,融入本土文化可以促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保護本土文化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提升景區的服務質量和游客體驗,進而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吸引更多游客到訪,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 景區公共設施的現狀分析——以東山問梅村旅游景區為例
東山問梅村旅游景區位于湖北省黃梅縣境內、大別山南麓,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主要包含問梅村文旅商街、特色主題客棧群、東山展覽館、鳳源里社區及稻田兒童樂園等諸多項目,是康養度假、親子游學的好去處。
3.1 黃梅本土文化解讀
黃梅縣位于鄂、贛、皖三省交界處,史稱“吳頭楚尾”,鄂東門戶。該地的黃梅文化融吳風楚韻于一體,孕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黃梅戲曲文化、岳家拳文化、黃梅挑花文化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皆是極為珍貴的本土文化資源。
黃梅挑花文化:黃梅挑花是中國第一批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女紅技藝,起源于宋末元初,發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距今有800余年的歷史[3]。其內容豐富,圖案精美,色彩艷麗,品種繁多,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黃梅挑花被廣泛運用于家居用品及服飾上,如被面、方巾、枕頭、窗簾、帽子、錢袋、鞋子等,起到極強的裝飾作用。
岳家拳文化:岳家拳由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所創,并由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及其部將、士兵傳至湖北的黃梅、廣濟、蘄春,乃至鄂東南廣大地區[4]。拳法套路分為10種:一字拳、二連拳、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十字樁等。并且手型、步型、身形、勁路、器械等會隨著拳法的不同而適時改變。
黃梅戲文化:黃梅戲從18世紀末的乾隆后期開始萌芽,到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前后已形成一個獨立的劇種[5]。黃梅戲的前身為黃梅調、采茶歌,顧名思義,產生于人們上山采茶田間。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之說,內容主要圍繞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展開。早期黃梅戲的角色最多只有小丑、小旦、小生3人,后至清朝末年增加為7人。
3.2 東山問梅村旅游景區公共設施的現存問題
在東山問梅村旅游景區內進行實地調研及用戶問卷調查,發現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景區內具有本土傳統文化特色的公共設施較少,現存的公共設施僅能滿足游客的功能需求。其次,文化體現過于表面化,沒有深層次挖掘文化內涵。最后,缺乏與游客的互動,游客景區滿意度與重游率不高。
3.2.1 缺乏地域特色,過度商業化
旅游景區在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布局中過度追求商業效益,而忽視了本土文化的表達和傳承。為滿足商業需求和游客的消費需求,景區可能更傾向于引入大眾化的元素和國際化的風格,這會導致景區缺乏獨特性和文化特色,無法有效傳達本土的歷史、傳統和風情。同時,商業化壓力可能導致景區對本土文化的保護不夠重視,甚至出現文化消解和商業化改造的情況,破壞了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和完整性。
3.2.2 文化解讀膚淺,形式表面化
本土文化在景區公共設施中的體現過于淺顯,僅在表面上運用一些象征性的符號和裝飾,并未真正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同時,為了加快旅游景區的建設,本土文化融入景區存在碎片化現象,直接將本土文化拆解成零散的元素和單元,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呈現,難以傳遞出本土文化的完整故事和內在邏輯。游客在使用景區公共設施時,可能缺乏相關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識體系,無法深入了解景區所代表的本土文化,降低了游玩樂趣,進而影響游客對景區的滿意度與重游率。
3.2.3 深度體驗欠缺,參與度較低
景區公共設施設計和運營中,缺乏廣泛的社區和游客參與,未能充分傾聽相關利益方的聲音,導致本土文化在公共設施中的呈現與游客和當地社區的期望脫節。缺乏深度體驗的機會,游客只能進行走馬觀花的瀏覽,沒有讓人難以忘懷的記憶點,缺少與本土文化互動、參與和體驗的機會,無法深入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4 本土文化在旅游景區公共設施中的設計策略
4.1 堅持本土文化定位,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將本土文化作為景區公共設施發展的核心定位,確保文化價值的主導地位,不以獲取商業利益作為唯一目標。為此,應從本土文化的歷史、傳統、民俗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通過對本土文化內涵的探索,將其融入景區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布局中,以展現本土文化的深度和豐富性,并讓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靈山小鎮·拈花灣旅游景區位于江蘇無錫西南端,是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打造的國內首家以禪意文化為主題的景區。如此設計一是因為無錫自古以來便是佛教盛行之地,二是因為當地有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精神的精髓,該團隊便抓住禪文化這一歷史文脈,并以此定位拈花灣的文化主題。景區內的公共設施處處凸顯著禪文化,比如導視系統的主題用色皆以原木色為主,運用木質紋肌理,古樸典雅。在香月花街兩側擺放具有江南特色的素凈雅致的花缽、竹籬笆、瀑布小景及景觀裝飾小品等飾景設施,照明上采用各式各樣具有唐代風格的燈籠。五燈湖上花開五葉音樂噴泉裝置的造型是將佛教文化典型代表蓮花形象以雕塑的形式進行展現,夜幕降臨之時伴隨空靈的旋律開啟,蓮花花瓣徐徐綻放,禪意韻味十足。
4.2 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弘揚地方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元素是地方文化的獨特標識與特色,在公共設施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可以展示地方的獨特魅力和特色,彰顯地方的個性和獨特性,從而吸引游客關注。在公共設施設計過程中使用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符號、圖案與象征作為公共設施的裝飾元素,在建造過程中采用本地傳統材料和工藝,以此增強本土文化的表現力,加深游客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位于浙江省龍泉市上垟鎮的中國青瓷小鎮以青瓷制作而聞名,龍泉青瓷有長達1600年的悠久生產歷史,其始于三國,興起于北宋,于南宋到元達至鼎盛,明代中晚期后逐漸衰落。在特色小鎮內部青瓷元素隨處可見,比如披云青瓷文化園內,有一座高達10米的龍泉青瓷塔,由龍泉青瓷制成,寓意龍泉青瓷的歷史和文化。在主題街道上,一些青瓷裝飾元素的景觀文化墻、花缽等點綴其中,盡顯地方特色與文化意蘊。在青瓷尋蹤劇場景點內,運用場景再現的手法,真實還原龍泉青瓷制作流程中的主要人物、場景以及歷史事件,讓游客身臨其境,沉浸式體驗與跨越時空的青瓷文化的對話,感受文化的脈絡和精髓,引起情感共鳴。
4.3 正確處理現代科技與本土傳統文化的關系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引發新一輪的潮流趨勢與產業的更新變革。《“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的出臺,推進了文旅數字化進程,在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擴展現實(XR)、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旅游的表現形式愈加豐富,增強了游客沉浸式體驗感。在旅游景區公共設施的設計中,尊重和保護本土文化的原生性,同時融入這些現代技術元素。這意味著在保留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巧妙應用現代技術,使其成為傳統文化的延伸和展示工具,而不是替代品。與此同時,公共設施設計應注重提供豐富的本土文化體驗,使游客能夠親身參與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互動性和參與度,以創造更加沉浸式的體驗。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采用了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展示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引入了VR和AR技術,通過數字化展示和交互體驗,為游客創造了沉浸式文化體驗。游客可以戴上VR頭盔,置身歷史場景中,親身體驗皇家宴會、參觀宮廷殿堂等。AR技術則可以讓游客通過移動設備,觀看文物復原圖像或虛擬人物的互動表演,使文物和歷史更加生動活潑。故宮博物院在展覽設計方面也運用了現代科技。例如,利用高清晰度的多媒體投影,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圖像和解說,使觀眾可以更清晰地觀看文物細節,了解其歷史背景。此外,觸摸屏、交互式屏幕等互動設備也被用于展示,游客可以自主瀏覽和學習。
4.4 加強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契合
在設計旅游景區公共設施時,需要找到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在確保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滿足旅游需求并促進景區的可持續發展。運用環保材料和技術,結合本土的自然環境特征,保護并融入景區自然環境,確保公共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與景區整體風貌和氛圍相協調,本土文化的生態觀和環境保護價值相契合,以促進文化與自然的可持續共存。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米蘭的標志性景點。為保護這座歷史建筑,采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引入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為教堂供電。采用節能照明系統,使用先進的LED照明技術,LED燈具具有較低的能耗和更長的壽命,因此可以節約能源并降低維護成本。此外,為了保護古建筑材料和文物,開設了參觀和解說服務,使游客能夠更好地了解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同時,門票收入能為文物保護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
5 結語
在文化交往廣泛且深入的全球化時代,外來文化因子的大量滲入,使得我國本土文化的生存受到威脅。旅游景區作為傳播、傳承、發展本土文化的窗口與媒介,需要在時代洪流中堅守本心,展現責任擔當。公共設施是本土文化的物質載體,本土文化為公共設施提供內涵價值,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應將特色文化資源與文化元素挖掘出來,運用于旅游景區公共設施的設計與建設中,轉化為優秀的文化旅游產品與獨特的文化旅游體驗,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設計將文化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推動景區業態的形成與升級,促進旅游業從低層次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琦.基于尋路行為的公共設施內導向標識服務能力的優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5.
[2] 葉原源,劉玉亭,黃幸.“在地文化”導向下的社區多元與自主微更新[J]. 規劃師,2018,34(2):31-36.
[3] 潘百佳.黃梅挑花[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1-2.
[4] 楊永,等.岳家拳[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7:5-6.
[5] 陸洪非.黃梅戲源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43-44.
作者簡介:裴磊(1979—),男,湖北武漢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指導老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王夢月(199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