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根據現存文獻及數據,歸類分析湖北孝感雕花剪紙的構圖形式,深度解析其傳統文化內涵,探究孝感雕花剪紙構圖形式與其地域文化內涵之間的隱性聯系,為當下剪紙藝術發展提供參考,以期進一步推動孝感雕花剪紙的傳承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創新提供可參照方向。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查閱和總結孝感雕花剪紙的相關文獻,梳理概括孝感雕花剪紙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歷程。同時,根據現有文獻中的傳承人譜系圖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孝感雕花剪紙技藝的傳承人,通過訪談了解孝感雕花剪紙在民間的影響力,實地觀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創作過程,并實踐接觸雕花剪紙的創作過程,了解雕花剪紙的工具樣式及雕刻工藝,親自體驗孝感雕花剪紙的文化內涵及創作技法,以此為基礎探究孝感雕花剪紙的構圖設計特點。
關鍵詞:孝感雕花剪紙;文化內涵;構圖形式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04
1 孝感雕花剪紙概述
湖北孝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8年孝感雕花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孝感雕花剪紙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其文化內涵根植于荊楚文化,由于孝感獨特的地理位置,南北交融的文化特點也在雕花剪紙藝術中有所體現。
1.1 孝感雕花剪紙溯源
中國的剪紙藝術可追溯到雕鏤工藝的興起,直到漢代紙才真正意義上作為載體應用到剪紙藝術中。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雕鏤技術與紙張的結合,將雕鏤技術巧妙運用到紙質材料上,成就了剪紙藝術的萌芽和發展,進而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習俗中。其中,荊楚地區剪紙藝術可追溯至西晉時期,從唐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中可見民間剪紙藝術在西晉的盛況。孝感雕花剪紙歷史源遠流長,若要追根溯源,則可從孝感市周邊的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上以及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漆棺上探究一二,這些出土文物上依稀可見孝感雕花剪紙的雛形。
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載道:“人日剪紙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由此可見,南朝時孝感民間就有了剪紙為人的習俗。《孝感縣志》記載:“十五日為上元,道家以此日為天官賜福之辰。俗或繪冠帶一人,橫持一紙,書:天官賜福,粘于屏壁。”這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孝感的一大風俗[1]。
1.2 孝感雕花剪紙形成因素
孝感雕花剪紙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理和人文兩個因素的影響。孝感獨特的地理位置為本土剪紙的產生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條件。孝感古稱“槐蔭”,地處江漢平原東北,北接信陽,南臨武漢,南北交通便利,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處,文化融合性強[2]。這樣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民俗剪紙藝術獨特的風格,由于孝感地處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點,兩地人口往來孕育了融合南北剪紙特點的孝感雕花剪紙,其既有北方地域的豪放,又有南方鄉土的典雅。
孝感獨特的人文是雕花剪紙的重要影響因素。政治文化方面,孝感深受荊楚歷史文化影響,承襲了荊楚的巫術祭祀風俗。先秦時期,受自然環境影響,季風性氣候使荊楚地區降水量不穩定,山川縱橫的荊楚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受限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衍生出宗教巫術信仰。荊楚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直接影響楚國建立后的巫文化。楚國巫風盛行,楚國君臣和民眾在開展生產生活、征戰以及其他各項活動之前,通常會讓巫師進行占卜和祭祀等[3]。舊時的剪紙藝術也常用于巫術祭祀之中,拜祭先祖、祈福納祥、求子祈愿等民間風俗活動都在剪紙藝術上有所體現,每逢佳節,各家各戶都會剪刻紙掛在門楣上。
民俗文化方面,孝感雕花剪紙技藝和表現都受到了民俗風情的影響。雕花剪紙是以紙為媒介,剪刻鏤空而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孝感雕花剪紙制作方法分為“剪”和“雕”兩種[4],源于隋唐時期,民間主要用作婦女刺繡圖案的設計底稿,底稿又叫“花樣”,多是民間的吉祥紋樣。孝感剪紙以雕為主,又叫雕花、刻花、切花,此種技法極考驗刀功,在制作工藝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順,行刀要勻,開片要嚴”的技法要領,從而達到運刀勝筆、連而不斷、斷而不連的藝術效果[5]。主要工具是雕刀和蠟版,將紙放于蠟版之上,用小刀鏤刻而成,一次能刻數十張。孝感剪紙的表現內容更是與孝感民俗風情密切相關。由于孝感孝文化的傳承,民間流傳著數不清的孝道佳話,為民間剪紙藝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豐富了孝感雕花剪紙的內容題材。例如,傳承至今的經典剪紙作品有《二十四孝圖》《槐蔭記》等,孝感雕花剪紙題材豐富,刀法利落嚴謹,構圖巧妙,線條簡練,虛實得當,給人以質樸、純粹、簡明的視覺感受,兼具觀賞性與裝飾性。
1.3 孝感雕花剪紙的發展階段
孝感雕花剪紙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發展變化,筆者總結概述四個孝感雕花剪紙發展的重要階段。
孕育期:早在秦漢時期,民間剪紙已初見雛形,此時社會生產力低下,出現“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催生出剪紙用于祭祀的功能。生存與繁衍,都是古代人類的基本需求,這一時期的剪紙元素和構圖手法多與祭拜天地等習俗相關,剪紙造型也多出現魚紋、蓮花紋、蛙紋、蛇紋等符號。在秦墓出土的漆器上出現了剪紙圖形紋樣,并且可見對“撕”“刻”“剪”等傳統技藝的講解。
萌芽期:關于剪紙的記載,早在西晉時期就已出現。在《荊楚歲時記》中有了剪紙應用于民間生活的風俗記載。到了唐朝,剪紙逐漸從用于祭祀轉向用于生活裝飾,剪紙類型更加多樣。
成熟期:宋代的《藝苑雌黃》有將剪紙廣泛運用于民間生活的記載。到了明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剪紙進一步趨于成熟,甚至出現了剪紙行業以及從事剪紙技藝工作的手工創作者,催生了剪紙的商品化。
發展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愈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更是從最早的自剪自樂發展到商品化。在孝感還成立了剪紙研究會、藝人協會等組織,推動孝感雕花剪紙的傳承和發展。
2 孝感雕花剪紙的構圖特點
每一幅剪紙作品都需要極具巧思的構圖設計,在剪紙藝術中,構圖是表達的基礎。孝感雕花剪紙的構圖形式十分豐富,由于運用剪和雕的技法進行創作,所以其構圖多變而且獨具特色。筆者通過分析大量的孝感雕花剪紙作品,探尋其構圖規律,大致總結出幾類構圖樣式,分別為圓滿式構圖、均衡式構圖、意象式構圖。
2.1 圓滿式構圖
在孝感雕花剪紙中,圓滿式構圖多有體現。從古至今,“圓滿”都是中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圓滿”是佛教用語,指佛事的完畢,后來引申為“完滿、完美無缺”。這一思想也是外傳佛教、儒教文化及道教思想相聯結的結果。從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制定了各種禮制,規范人們的言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無不以“圓滿”作為精神導向,諸事追求圓滿[6]。而孝感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荊楚地區曾一度盛行巫術,在巫術中,剪紙一般被用作祈福、祭拜等。圓滿式構圖不僅是表達形式上的圓滿,更體現了古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愿。
圓滿式構圖在畫面表現上追求完美,在平面剪紙元素表現上不處理遮擋關系,力求完全展現畫面元素,追求造型和構圖的統一完美性。例如,孝感雕花剪紙作品《董永與七仙女》(見圖1),一方面是構圖形式上的圓滿,另一方面暗含創作者對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圓滿愿景。又如,孝感雕花剪紙作品《金雞報曉》以圓形為畫面結構,以金雞作為畫面的主體元素,畫面搭配了祥云、牡丹、蝙蝠等寓意吉祥的紋樣。這些紋樣組合又巧妙地與主體元素圍繞成一個圓形,充分體現出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孟宗的傳說》以圓形構圖樣式,組成系列作品。《竹報平安》中的圓形構圖猶如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中的建筑形式。胡均啟的《打蓮響》(見圖2)、管麗芳的《圓盤喜花》(見圖3)皆以圓滿式構圖營造喜慶氛圍。
2.2 均衡式構圖
均衡式構圖從字義上可理解為均勻平衡,均衡包含對稱均衡和不對稱均衡,在構圖中體現為畫面結構的完整性,剪紙元素構成的設計巧妙且對應平衡,均衡式構圖多用來表現動態畫面。“均衡”一詞也具有變化統一的動態趨勢,在畫面表達中呈現出剪紙元素的秩序感和動態感,并非追求各方向一一對應,而是在變化的元素中追求統一的視覺效果。均衡是一種視覺效果呈現出來的“審美等量”。
均衡式構圖從微觀到宏觀都有所體現。均衡給人美的感受,這種美感涉及生理視覺和心理感受。剪紙藝術十分講究畫面的平衡和對等。孝感雕花剪紙作品中,有大量非完全對稱卻又追求視覺均衡的作品。孝感雕花剪紙以“雕”為主,以“剪”為輔的工藝技法,更易創作出均衡式構圖的剪紙作品,因為“雕”比“剪”的自由度更高,能夠給予創作者更大的即興創作空間,此類構圖作品畫面更加自由靈動。均衡式構圖在孝感雕花剪紙中占比較大,如《中華福祿壽喜》,該作品分為三小幅作品,分別為字形“福”“祿”“壽”,畫面中以異形同量來表現均衡感,以縱軸或橫軸對稱,變化中尋求統一,使畫面更富有張力。諸如此類的有徐惠斌的《仙桃拜壽》(見圖4),嚴整對稱中所表現出來的平衡是顯而易見的均衡式構圖,還有池福新的《富貴平安》(見圖5)、胡均啟的《鹿鶴同春》(見圖6)等。均衡式構圖往往以平衡和對等的形式給人帶來心理舒適感和視覺美感。
2.3 意象式構圖
意象美學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多維度的觀念形態在平面空間中通常指的就是意象構圖。創作者在創作剪紙作品時,不考慮畫面的空間、體積、比例和透視等客觀關系,而是憑借主觀想法和經驗,解構重組畫面元素,突破客觀科學法則和規律,在同一維度的空間中創造出多維度的景象和場景的視覺構圖效果。此類構圖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造就了很多高水準的孝感雕花剪紙作品。
例如,胡均啟等人創作的《槐蔭記》、管麗芳創作的《百鳳圖》(見圖7)和《孝南八景》。《槐蔭記》由提取的多個客觀事物抽象紋樣組合而成,經過創作者的解構重組形成點線面變化豐富的視覺效果,以四幅作品高度概括董永與七仙女從相遇到分離的故事情節。這類雕花剪紙作品將孝感獨特的手工技藝體現得淋漓盡致。《百鳳圖》由單獨的構成元素復刻了一百張組合而成。又如,《老虎拜月》構圖精巧,通過方圓、動靜、虛實等對比處理構圖,將老虎的活動狀態與月的變幻相結合,虎的不同狀態表現以及環境的不斷變化,打破傳統的均衡對稱構圖,更富有節奏感,畫面更加靈動;《福壽滿堂》在“壽”字視覺表現中,剪刻的元素十分豐富,多是與福壽相關的壽仙、壽桃、石榴、蝙蝠、如意等吉祥紋樣,表達了對福壽滿堂的美好祈愿。再如,胡均啟的作品《涎兜花》(見圖8),涎兜花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同時裝飾四季花果,整體形象生動,構圖巧妙,運用恰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以“長命富貴”字樣作為裝飾圖案,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祈愿,護佑孩童健康成長。
3 結語
孝感雕花剪紙在歷經時代變遷的演變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構圖形式。剪紙構圖形式的視覺效果也體現了孝感雕花剪紙的獨特技藝手法及當地的民俗風情。分類和歸納整理孝感雕花剪紙經典作品構圖形式,有利于把握剪紙藝人創作剪紙作品構圖形式的巧思,使觀者進一步明晰剪紙創作所要表達的主旨。孝感雕花剪紙構圖形式通常會結合點線面的藝術語言,用來表達作品的主旨內涵。只有獨具巧思的構圖形式,加之技術精湛的剪刻手法,才能更好地表達主題思想及文化意蘊。
本文僅歸納分析孝感雕花剪紙的構圖形式,然而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涉及多維度系統,在這個藝術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民俗藝術的傳承更需要與時俱進,融合現代藝術形式及科學技術手段以尋求創新與傳承,創作出更加符合當代審美的剪紙藝術作品,以實現民俗藝術的傳承及發揚。
參考文獻:
[1] 金穎穎.孝感雕花剪紙的審美形態[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0.
[2] 孫軍.孝感雕花剪紙中的民俗與風情[J].裝飾,2014(10):137-138.
[3] 韓博.先秦時期荊楚地區巫文化探因[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38(2):20-25.
[4] 周倩.孝感雕花剪紙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6.
[5] 蘇虹.孝感雕花剪紙藝術的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6] 魏維.“圓”和“圓”參構語詞的語義分析及文化闡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白雪(1980—),女,湖北荊門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周媛(1994—),女,湖北襄陽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地域文化發展背景下的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