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近期,網絡影視劇《古相思曲》得到網友一致好評,走紅網絡。文章旨在結合相關理論探究該劇獲得大眾稱贊的原因。方法:在結合陌生化與接受美學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發現這部作品分六次講述六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和六段逆向時空的情節,用介于順敘、插敘、倒敘之間模糊的敘事順序構成人物關系的逆向發展,以獨特的敘事模式打造陌生化的故事情節和敘述視角。結果:其中諸多跟隨主敘事視角展開的伏筆打造了一系列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故事情節,使《古相思曲》這部作品成功突破期待視野,讓許多觀眾眼前一亮。結論:該劇的陌生化處理,不但構建出新的敘事邏輯,而且開拓出新的接受視野,利用作品中主人公逆向的人生交匯,講述主要人物之間因逆向穿越時空導致的情感交錯的命運悲劇,與貫穿整部作品的玉佩線索相呼應,給受眾帶來了新的影視文本審美體驗,同時形成既可以跟隨男主人公視角解讀,又可以從女主人公視角品鑒的雙向悲劇之美。
關鍵詞:《古相思曲》;陌生化;期待視野;接受視野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9-0-03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提出“陌生化”理論,強調通過藝術處理過程中的創新實現藝術的新發展?!豆畔嗨记纷鳛榻鼇韨涫軣嶙h的一部網絡影視作品,以架空歷史為背景,在敘事上采用主人公各自時空倒錯的手法,一反英雄救美的傳統論調,展現了一場悲劇,以未能改變結局的無奈、相互錯過的悲情帶給受眾全新的審美享受。
1 逆向時空敘事
什克洛夫斯基的所謂的“陌生化”,本質上在于不斷更新人們對外部世界、人生經歷和大腦認知的陳舊經驗,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思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墨守成規的習慣性的拘束,摒棄慣?;C械化的方式,轉而采用具有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在面對熟悉的事物時也能有新的發現,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異乎尋常的一面,得到新的感受。《古相思曲》隨著男主人公的穿越鋪開細節。從沈不言的視角看,故事中的歷史發展和人物際遇以倒敘的形式展開。但拋開男主人公的視角,故事中原有的邏輯仍然是順敘的。而就故事情節的呈現而言,不論是歷史人物之于男主人公,還是男主人公之于歷史人物,其都是雙方發展進程中的一部分,這帶有插敘的意味。
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主要人物的六次實際相識經歷建構起基本敘事框架。沈不言第一次在夢中穿越時,以自己研究的南晟歷史為出發點,此時的女主人公陸鳶對應歷史中的白發太后,這是沈不言初次見到陸鳶。沈不言第二次真正穿越時直接來到皇宮,此時陸鳶正年輕,與李擁的爭斗處于白熱化階段,時間是元啟十五年。沈不言本想阻止妖后陸鳶圍剿李擁,卻發現李擁勾結外敵,于是視角開始轉變。第三次穿越時沈不言又來到上巳夜尋找陸鳶,此時陸鳶只是得皇帝青睞的民女,時間為元啟五年。沈不言設計揭穿李擁的真面目,卻沒能改變歷史的走向。這一次穿越也是整個故事的轉折,男主人公的立場轉到陸鳶一邊,主線敘事從擁護正史變為扭轉歷史。第四次沈不言來到元啟元年,他妄圖刺殺李擁拯救陸鳶,卻發現這時的李擁是愛國賢臣,沈不言的異常使當時的李擁逐漸與皇帝離心繼而毒殺皇帝,歷史回到正軌。第五次沈不言見到了少女陸鳶與賢臣李擁,扭轉歷史的想法無法實施。沈不言最后一次穿越到陸鳶孩童時期,以逆時空的方式見證了歷史人物陸鳶的一生。
什克洛夫斯基將陌生化理論拓展到小說、電影等敘事作品中,并對小說陌生化手法進行了三個方面的闡釋:小說程序的陌生化主要體現為情節的陌生化,而情節的陌生化又主要體現為敘事角度和情節結構的陌生化。此外,小說的語言層面也存在著陌生化手法的處理[1]。這三個方面的闡釋雖然是針對小說的陌生化手法,但是同樣適用于當代影視作品??梢钥吹剑豆畔嗨记酚貌煌酝拇┰椒绞?,以逆向發展的情節給觀眾全新的審美體驗,這種熟悉但新穎的敘事產生了陌生化表達的獨特效果。先拋出結果,再引出謎團,最后又以出乎意料但合乎情理的方式完成敘事,十分吸引眼球。在近年來同質化問題越發嚴重的文藝作品市場,陌生化手法的運用成為重要的藝術創作手段。既有共情底蘊,又有新穎敘事的作品尤其能抓住受眾的審美心理。就這部作品而言,當受眾從傳統的穿越題材轉到新穎的逆向時空上時,會產生異乎尋常的觀感和體驗。主人公沈不言的首尾兩次穿越呼應了陸鳶的一生:心向自由但囿于深宮,歷史的車轍清晰明了。而沈不言每穿越一次,都會帶給觀眾驚喜,逆向的敘事極大地增強了該劇的藝術效果和審美感染力。
2 期待視野的突破
“期待視野”理論源于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指讀者以往鑒賞中獲得并積淀下來的對藝術作品特色和審美價值的認知,大體上包括三個層次:文體期待、意象期待、意蘊期待。這三個層次對應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期待視野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新的藝術鑒賞活動都會受到原有期待視野的制約,同時會修正拓寬期待視野,因為所有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審美創造的個性和新意,都能為接受者提供不同以往的審美經驗。接受美學的奠基人姚斯受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的影響,將新穎性看作文學評價的重要標準。一部作品首先會對讀者接受進行預設,這種預設符合讀者已有的認知和經驗,符合讀者對作品的期待視野,能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感態度中,作品因此具有了可讀性。而基于已有的期待視野,顛覆先驗和舊認知的事物能讓讀者突破已有的期待視野,甚至重新構建出新的期待視野。
《古相思曲》就通過逆向敘事和眾多倒敘的伏筆打造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接受視野。這部作品表面上是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實則是一個救贖而不得的驚夢。故事開頭主人公沈不言在夢中見到老年太后陸鳶,陸鳶默默看到沈不言后跳樓自盡。隨后,沈不言在元啟十五年見到年輕的皇后陸鳶,將故事引向更深處。當觀眾跟隨沈不言的視角維護李擁時,故事反轉,李擁才是真正的壞人。此后,故事的走向變為拯救陸鳶,觀眾目光也轉向沈不言與陸鳶的糾葛上。沈不言第三次穿越后想通過勸說陸鳶改變歷史,但這一年的結局仍然是陸時萬箭穿心而死,陸鳶成為皇后。這一系列情節是整個故事的關鍵階段,至此,逆向時空的相遇、無法改變的歷史映入觀眾的視野,懸念看似揭開,實則緊密勾連著后半部分的疑點,渲染了悲劇的氛圍。沈不言第四次穿越時妄圖刺殺李擁,卻發現此時李擁是賢相,皇帝也并不癡傻。隨后沈不言想幫助皇帝壯大國家以改變歷史,但李擁因此妒忌,最終走上弒君叛國之路。到這里,陸鳶與李擁的歷史因果得以浮出水面。逆向敘事的意外性與男主人公介入的情理性完美結合,給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視野。隨著沈不言對陸鳶人生的無力轉圜,在第五次穿越時,他選擇教給少女陸鳶文武之能和生存之道,隨后陸鳶姐弟走上立志報國的道路而結識李擁。沈不言、陸鳶、陸時、李擁等人的人生軌跡從這里開始交匯。第六次穿越,沈不言在與幼年陸鳶的短暫相遇中,引導她成為一只向往自由、隨心隨性的鳶,這成了陸鳶性格和命運的悲劇源頭。
“要把一個人物或事件進行陌生化處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剝去這一人物性格或這一事件中最令人覺得理所當然的、眾所周知的以及顯而易見的元素,促使人們對陌生化處理后的人物或事件產生新奇感。”[2]在這個故事中,逆向時空的敘事策略首先給觀眾全新的期待視野,又通過種種勾連反轉打造新奇而合理的情節,在滿足讀者對古裝、穿越、權謀等題材的期待中實現審美鑒賞的突破。劇中引導沈不言穿越的玉佩,從一開始的許愿樹情節,到夢中陸鳶身死玉碎,再到多次穿越之后玉佩復原沈不言將其送給陸鳶,情節形成了閉環,觀眾在這精妙縝密的情節安排中能夠產生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受。而其中無數的伏筆也是突破期待視野的重要環節。例如,陸鳶跳樓前看向沈不言暗示她認識沈不言,但此時的沈不言卻不認識她;李擁攻城時皇子借摔倒調包城防圖,李擁最后放棄投敵仍是賢相;第三次穿越時沈不言詢問陸鳶今夕何年,陸鳶卻反問沈不言,實則是在打探下次相遇的時間;第四次穿越時沈不言本想幫助皇帝,卻在冥冥中成了歷史的推動者;第五次沈不言在無法改變歷史的情況下希望與陸鳶結善果,而陸鳶經過兩次分離后逐漸變得成熟穩重,選擇完成夜游的愿望。結合故事中所有的脈絡和細節,能發現一種全新的敘事特色,而且從后往前審視反而能得到清晰的故事發展脈絡。故事最后,一切回到正軌,因沈不言發生的歷史扭曲通過其他方式糾正,各人物的結局始終沒變,這強調了歷史的必然,讓觀眾從感性回歸理性。
3 首尾倒錯的悲劇
姚斯認為,在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系中,讀者絕不僅僅是被動的部分,讀者自身就是歷史的能動構成。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作品才能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之中。《古相思曲》不僅在滿足觀眾期待視野的基礎上,借由全新的陌生化敘事模式,對普遍的期待視野有所突破,創造了一種新的審美范式,還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發掘廣泛的隱含讀者,召喚更多受眾共同挖掘可能的藝術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古相思曲》在引導讀者進入期待視野的同時,通過讀者的審美鑒賞建構了新的期待視野,新的期待視野中是已有的認知經驗和審美體驗,但蘊含著新的意義和價值。該作品在重新構建期待視野的過程中通過首尾逆向的因果發展加深了其悲劇性,給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和藝術體驗[3]。
第一,故事以男主人公沈不言穿越為出發點,在未能改變人物歷史命運的基調上演繹交錯的深情。從沈不言的視角出發,他與一系列主要人物的糾葛是逆向揭示的,如夢中初見陸鳶熟悉而又陌生、第二次穿越時的面具來自第三次穿越、無意間促使李擁叛國等。在第三次穿越時,沈不言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穿越是逆向的,每次見到的都是更年輕的陸鳶和命運未知的一干人等。他越是與主要人物相識,就越想干預歷史和這些人物的命運,然而下一次見到的總是未成長的人物,其帶有歷史色彩的救世思想反而推動了這些人物命運齒輪的轉動。例如第四次穿越時沈不言與陸鳶本有機會隱居深山,但沈不言前期對歷史發展的頻繁介入使富有愛國情懷的陸鳶與家國政治相勾連,無法獨善其身。包括女主人公的弟弟陸時,沈不言本想改變其戰死沙場的歷史,卻不經意間惹怒李擁導致陸時被刺殺身亡;而李擁原本是勵精圖治的賢臣,卻因沈不言逆時空的排擠走向叛國,沈不言用未來歷史拘囿下的想法面對過去的歷史人物,形成本欲挽救卻仍不能改變歷史結局的悲劇意蘊。
第二,人們會忽略的一條敘事線索,即女主人公陸鳶的人生悲劇?!豆畔嗨记返臄⑹率歉S男主人公的活動變化的,但其每次穿越都與陸鳶息息相關,沈不言的六次穿越正好印證了陸鳶一生的六個主要階段。因此,這個故事從陸鳶的角度來審視,能得到另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陸鳶初見沈不言是在其第六次穿越時,此時陸鳶年幼,在聽了沈不言對“鳶”的感慨后,為自己取名陸鳶,其自由自在的意蘊反襯了未來不由自主的可悲。沈不言第五次穿越,陸鳶作為一名性情真摯的將門之女,與沈不言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此時的沈不言告訴陸鳶還會相見,于是少女陸鳶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之旅。然而,此后的幾次相遇:從元啟元年的刺殺事件,到元啟十五年的皇宮相遇,再到夢中生死兩別,因沈不言的逆向穿越,滿懷深情的陸鳶每一次見到的都是更陌生的沈不言,滿腔情意得不到回應。但面對沈不言時,陸鳶還是禁不住問出“君以為今夕何年”。這簡單的一句,看似在回答沈不言的問題,實則是在打探沈不言上一次穿越的時間,也就是他們的下一次相遇。到元啟十五年,陸鳶終于再次見到沈不言,決定珍惜時光與其一同完成少女時的愿望,即便此時的沈不言前所未有的陌生,也從容應對。此時,她已然放下了。最后一次夢中相見,陸鳶設計好城墻自盡,在看沈不言最后一眼后坦然躍下。自此,陸鳶的人生走向終點,從一個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少女到圍困皇家不得情愛的妖后,與沈不言逆向錯過的命運染上悲劇的色彩。沈不言于她最深情之時,她尚且年幼,而她情竇初開萌生白頭偕老愿景之時,卻與心愛之人漸行漸遠,備受煎熬。
4 結語
這部作品的陌生化手法雖然不是首創,但是其融入了穿越的虛幻元素和歷史必然的現實元素,使故事整體在不斷打破重組后邏輯清晰,敘事明了,用一個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審視的敘事框架講述一群人的悲劇,呈現出別樣的悲情之美。典型的表達效果還出現在日本著名導演新海誠的《你的名字》中。這部電影上映之初因靈魂互換加上時空錯位的陌生化處理,使很多受眾頗感疑惑,當真相大白后其情感交互、遺忘與追尋的悲感就被無限放大。但相比而言,《你的名字》基于現實空間,結局仍然是溫情的,而《古相思曲》基于虛幻空間,這決定了其大夢一場的悲劇性。陌生化的處理不只能帶來新的閱讀和審美體驗,而且能為受眾提供不同的欣賞視角,因此具有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1] 楊向榮.詩學話語中的陌生化:第一輯[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60.
[2] 布萊希特·論實驗戲?。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7.
[3]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國形式主義文選論[M].方珊,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1-75.
作者簡介:唐玉瑩(1998—),女,貴州盤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