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也是現代化的主要動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我國工業化需滿足更高的后發趕超要求,信息化肩負彎道超車的重要使命,城鎮化事關經濟內生動力生成,農業現代化則最具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在空間落實上采取效率優先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從不同空間尺度、區域類型出發,推動最具潛力和最具優勢的地區率先實現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為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率先探索和引領示范作用。區域重大戰略的六大區域有三個位于東部地區,一個位于西部地區,兩個橫貫東中西三大地帶,在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分別承擔不同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區域重大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并非簡單的從屬關系,兩者并行不悖,均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 工業化" " 信息化" " 城鎮化" " 農業現代化" " 區域重大戰略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5-0019-08
[作者簡介] 肖金成,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二級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申現杰(通訊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宏觀經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化是一個時空雙軸相互交織的演進過程,時間軸上,它要求必須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動力與質量變革;空間軸上,它要求統籌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形成優勢互補、主體功能明顯、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肖金成和申現杰,2021)。
一、中國式現代化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進行了界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少文獻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五大特征進行了詳細闡述和理論分析,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尚未有足夠的理論闡述。從西方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也是現代化的主要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將基本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作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因此,分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把握好外在和內在的關系,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工業化需滿足更高的后發趕超要求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從工業化的發展歷史來看,早期英法兩國的工業化均以蒸汽技術為動力,從以紡織工業為核心的輕工業部門率先啟動,進而帶來運輸的改良和重化工業的發展。與英法不同,美國、德國工業化則直接應用已經普及和發展的蒸汽動力技術,在紡織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演化形成以煤炭、鋼鐵以及機械制造為中心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工業化之路,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疊加。總體上看,西方國家經歷了從農業現代化到城市工業化,再到面向全球擴展工業品市場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資本積累、產業結構優化、人均收入提升和國家富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托三次工業革命已有的“通用技術”,經歷了以鄉鎮企業為主的工業化到以城市重化工業為主的演進過程,建成了規模大、門類全、韌性強的現代工業體系,并在循階而上的演進中實現國家經濟的快速崛起。盡管制度環境迥異,中國工業化的關鍵步驟與18—19世紀的英國,或其他歷史時期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并無本質差別。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是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進行的后發趕超,這一國情特征就決定了我國工業化與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工業化的背景大不相同,不能再走也無法再走類似西方的對外擴張、先污染后治理、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而必須順應新時代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等發展要求,借助超大人口規模所形成的市場優勢,在吸收利用前三次工業革命通用技術成果基礎上,一方面,讓工業化進程更具有技術上的創新性,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經濟生產效率更高、更綠色低碳、更注重信息化引領,以實現后發趕超到前沿引領的轉變;另一方面,讓工業化更具有發展上的包容性,在工業化進程中持續吸納就業人口,滿足超大人口共同富裕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此外,面對西方國家對我現代化進程的阻撓干預,也要求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市場競爭力,以工業化的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城鎮化具有內生動力
城鎮化的本質是從事農業的農民進城從事二、三產業,從而成為城市居民的過程。從現代化發展規律來看,城鎮化既是工業化推進的結果,也是促進工業化的動力。由于工業和服務業生產效率比農業高,農民實現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和服務業生產的轉變,可以增進全社會生產效率。城鎮化的空間集聚效應更有利于要素之間的快速匹配、共享與創新,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生活成本效應與循環累積因果效應,既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極的快速形成,也有利于節約資源,推動綠色技術與公共設施的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英國現代化歷程來看,英國工業革命進程中的城鎮化在為工業培育廣闊的國內市場的同時,也為內陸交通的重大改善提供了激勵。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經濟對運輸的需求催生了鐵路和輪船,進而又為鋼鐵、煤炭工業帶來市場,引發更多英國或愛爾蘭農村的過剩人口進入曼徹斯特、蘭開夏等工業城市,推動工業化由輕工業到重工業的升級和普遍的就業增長及生活改善,由此加速了英國現代化進程。
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內生增長動能。我國的城鎮化涉及人口規模巨大,城鎮化釋放的巨大結構轉換效應和集聚效應是擴大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引擎,也是帶動工業化和引發創新創造的主戰場,由此所形成的市場因果積累效應使中國工業化告別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對外拓展市場的殖民掠奪之路,而更具有內生性和和平性特征。通過城鎮化并加快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動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繁榮發展。
(三)農業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具艱巨性和復雜性
從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來看,只有在農業技術水平提升和生產率提高消除糧食短缺危機之后,更多的農業勞動力才能轉化為工業就業人口,同時擴大對輕工業品的需求,進而引發工業革命。由于短期內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率具有較大局限,農業現代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因此,從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歷程來看,農業現代化普遍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實現以后農業現代化才逐步實現,并呈現出與自身國情緊密關聯的特征,如美國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日本農業的資本技術密集化。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任務最為艱巨。我國人口規模巨大,滿足十四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要求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將保障糧食供給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在人多地少的約束條件下,我國必須實現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的最大化,科技興農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現代化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順利實現農村農業人口向城市二、三產業就業的有序轉移,要求我國農村土地承擔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社會保障功能,為在城市城鎮就業的農民工提供維系最基本生產生活保障的回旋空間,同時將城市資本下鄉維系在農業功能之上,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無法也不能效仿類似于美國、加拿大等國農業全面規模經營化之路,而采取建立在小規模分散經營或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因此,兼顧土地高效、經營規模、社會安全等多種功能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我國農業現代化必然有著西方國家難以比擬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四)信息化肩負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使命
錯失工業革命機遇是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從我國的現代化歷程來看,鴉片戰爭之后我國才被動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現代化已經不只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承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使命。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誰在信息化上占據制高點,誰就能掌握先機、贏得優勢、贏得安全、贏得未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一輪信息化科技革命,我國現代化后發趕超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因此,加速推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網絡信息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及其在經濟社會的全方位滲透,有利于推動勞動力、資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動、匹配和共享,促進各行業各領域的相互連接和融合共生,增強政府和社會的數字化治理能力,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釋放新紅利,大幅度提升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促進共同富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
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高質量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與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內在要求相互貫通,邏輯一致。
(一)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巨大的挑戰要求我國工業化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近年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全球化逆流涌動,美西方紛紛調整自身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設備等領域加大對我的限制,對我國產業形成高端壓制和封鎖。如我國市場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半導體芯片,但我國自主生產的芯片不足國內需求的三分之一,制造芯片使用的光刻膠、光刻機等關鍵核心技術與設備高度依賴外國。與此同時,美西方加快打造將我國排除在外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推動跨國公司供應鏈系統向東南亞、南亞和墨西哥等地區和國家轉移。近年來,沿海地區產業外遷、訂單減少,并遭受貿易打壓,對我國出口和就業形成較大負面沖擊。從國內生產形勢來看,我國新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與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東部沿海產業加速向國外轉移與中西部地區承接不足,資源要素投入消耗較大和綠色轉型不夠,對外部市場依賴較重和內需市場開拓不足,以及由于自主技術創新水平相對較弱所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問題,亟待適應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推動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由成本依賴向創新驅動、由國際循環為主向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由高速度趕超向高質量趕超的轉變。
(二)提高城鎮化質量,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城鎮化就是城市建設,就是城市面積的擴大,就是把耕地變成建設用地。雖然把城市建設得更大更漂亮,路更寬,樓更高,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量進城的農村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問題。農業轉移人口有三個特征:第一,都是農村戶籍,沒有所在城市的戶籍;第二,報酬較低,獲取的報酬很難把全家轉移到所在城市;第三,不能享受與所在城市的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他們在農村還擁有耕地和宅基地,如果在城市因收入下降、無法落戶而回到農村,不僅會給農村帶來很大的就業壓力,也會給城市帶來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也會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沖擊,不利于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的新發展格局。因此,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民工收入和消費能力,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要以城市群、都市圈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優化二、三產業在大中小城市的空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
(三)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彌補中國式現代化短板的迫切要求
作為人口與經濟大國,產業發展和群眾生活對糧食與肉蛋奶等副食品供應數量、結構與質量有著更為高質量的要求。當前,在以小農為主的分散經營體制下,我國農業應用新技術和實施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交易成本相對較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相對較低。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在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的背景下,新生代農村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并不高,主要農產品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耕地質量下降和農業生態污染日漸加重,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脆弱性,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尚待進一步筑牢。按照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要求,我國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最為急迫,也最為艱難。因此,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導向,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土地制度創新,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從數量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從結構到韌性的飛躍。
(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全面融合,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后發趕超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的全面滲透能夠促進各種信息的集成共享,推動要素資源的重組和經濟結構的重塑,進而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與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當前我國信息化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信息化高效整合與數據共享難。受部門分割的影響,我國行業部門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很難實現,部門往往將本部門信息作為自身權力,很難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信息化網絡,進而難以有效改變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局面。二是信息化公共基礎設施存在“孤島”效應。各個地方都在建立自身的信息化平臺,平臺之間的標準、內容與數據存儲方式自成體系,如各個地級市紛紛依托不同服務商打造自身的大數據平臺和云系統,由于服務商之間不同的技術和管理體系以及市與市之間缺乏標準化要求,大數據和云系統往往不能相互銜接和相互連接,結果形成信息“孤島”效應和信息資源浪費。由于信息化全面滲透融合的程度具有行業與空間上的不平衡性,導致信息并不能實現高效的整合共享,進而制約了要素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互動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而實現,而同步發展則需要以信息化全面滲透融合打通經濟循環與協調共享發展的各種堵點,進而提升經濟社會系統互通融合與集成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的信息化引領。
三、實施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是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由此可見,區域重大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并非從屬關系,而是并行不悖,均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雖然我國國土空間面積廣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各地區自然稟賦差別極大,并不是所有的空間都適宜發展現代工業、都適宜搞城市建設,這就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必須走空間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①,即向空間要效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它要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在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優化空間發展格局的同時,保有足夠的生態空間和農業生產空間,以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在空間上采取效率優先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充分考慮我國區域類型多樣、差別巨大的客觀實際,旨在從不同空間尺度、區域類型推動最具潛力和最具優勢的地區率先實現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為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率先探索和引領示范作用。
(一)區域重大戰略的提出,是我國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的必然要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制于地緣政治環境,我國通過以重工業為主導的“一五”計劃與“三線”建設等,扭轉了清末以來所形成的沿海與內地非均衡布局,在中西部建立了眾多工業基地,并形成了影響至今的區域發展格局。但這種自上而下的、以重工業為導向、城鄉二元分割的工業化模式缺乏規模化市場的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循環的發展機制并未形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部沿海率先形成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模式,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快速崛起。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為扭轉區域經濟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國家又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形成了一批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依托的經濟區,空間多極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但由于四大板塊空間尺度相對較大,同一板塊內部各地區之間差異較大,難以實施統一且針對性較強的區域政策。在行政區經濟影響下,各地區在產業分工、招商引資、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流域生態補償、污染防控治理等方面難以協同共進。為扭轉地方單純以GDP為主的政績觀,推動地方立足當地發展稟賦和生態環境約束,實現分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編制了主體功能區規劃,支持城市地區集聚經濟和人口,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通過分類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由于工農產品存在價格上的剪刀差,生態價值難以完全轉化為商品價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往往難以在空間上實現統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任務依舊較為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大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基礎上,立足不同空間尺度、區域類型和主體功能,聚焦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原創性地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打破行政分割,從國家戰略全局上引導區域分工協作、共同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
(二)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空間治理現代化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水平較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是增強我國全球競爭力和實現現代化后發趕超的主引擎。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上下游存在顯著的經濟、產業和收入梯度差距,縮小發展差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而且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關鍵。
(三)各區域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使命
區域重大戰略中的六大區域有三個位于東部地區,一個位于西部地區,兩個橫貫東中西三大地帶,在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分別承擔不同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1. 京津冀重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促進優化發展的路徑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經濟規律運行的體現。產業要素向北京持續集聚,導致北京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大城市病”,對北京城市運行效率和服務功能提升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京津冀地區發展差距較大,在京津兩座超大城市的巨大虹吸效應下,河北環京津地區難以實現經濟要素的高質量集聚。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京津冀兩市一省就開始共同推動區域合作,遺憾的是在三地各自的“一畝三分地”思維之下,京津冀合作發展的成效并不大,北京“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環京津地區發展依然落后。因此,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只有在中央的強力推動下,才能打破省市之間的行政壁壘,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與優化京津冀工業、城鎮空間結構過程中(如推動河北雄安新區與北京副中心建設),進一步增強北京“四個中心”①功能,推進京津雙城功能聯動,提升天津開放創新功能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序增強雄安新區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新引擎。加快推進首都一般制造業向河北轉移,提升三地經濟社會數據共享水平,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實現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與合作共贏,將京津冀共同打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2. 長江經濟帶重在通過共抓大保護,推進長江沿岸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占全國40%以上,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國40%,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但上中下游發展條件差異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較大,區域合作虛多實少,城市群缺乏協同,帶動力不足。長江沿岸重化工業高密度布局,是我國重化工產業的集聚區,“化工圍江”問題較為突出,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沿江產業污染物排放基數大,長江岸線、港口利用粗放,流域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因此,中央啟動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意在通過生態優先,探索走出一條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通過區域之間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以及強化信息化在流域生態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廣泛滲透,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3. 粵港澳大灣區重在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全球綜合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產業轉型較慢,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愈發嚴重,僅憑香港的一己之力已經難以解決,亟待通過新的發展空間為香港塑造新的動能,推動香港經濟的加快轉型和民生的全面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借助香港一躍成為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新發展階段,珠三角地區經濟開放與創新發展依然需要深化與香港的全面合作,依托香港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繼2008年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之后,需要從粵港澳合作發展的角度,進行全方位謀劃和統籌,建立港澳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為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拓展更大空間,為珠三角地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辟新路徑。與此同時,依托香港、澳門作為自由開放經濟體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引領,加快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增強數實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集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繼續在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并在國內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4. 長三角經濟區重在構建城市群與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長三角城市群區域合作起步較早,協同聯動發展能力較強,但僅限于以上海為核心的16個城市,蘇北、浙南及安徽的發展水平并不高。面臨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推動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增強滬蘇浙皖四省市整體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國家適時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納入區域重大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點,推動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促進三省一市之間政策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產業分工等,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示范區,推動信息化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城市中廣泛應用,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和效率,在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同時,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樣板示范和創新引領作用。
5. 黃河流域重在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促進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水資源和生態功能極為重要。資源能源富集,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承載區和農產品主產區。但多年來,受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的影響,流域生態本底差,水資源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沿黃各省區工業化發展倚能倚重、低質低效、環境污染問題與城鎮化滯后問題較為突出。國家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區域重大戰略,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優化調整工業、城市和農業生產布局,促進上中下游產業合理分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進一步壯大區域中心城市人口吸納能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型農業發展,強化信息化在生態治理、農業生產等領域的全面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欠發達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示范,為流域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舊動能轉換提供路徑。
6.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在打造帶動西部發展的經濟高地和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動力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包昆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啟動點,也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是“三線”建設時期重點建設的地區之一,在國家安全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如基礎設施瓶頸問題依然明顯,城市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等。中共中央、國務院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目的在于強化重慶和成都兩大都市發展能級,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和成渝城市群,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進一步擴大內需和國際市場規模,輻射帶動整個西南經濟區乃至東南亞地區,在擴大開放、促進國際合作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埃利克·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2]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2.
[4] 樊杰,趙艷楠.面向現代化的中國區域發展格局:科學內涵與戰略重點[J].經濟地理,2021,41(1):1-9.
[5]高國力.持續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N/OL].經濟日報,2023-04-12.http://views.ce.cn/view/ent/202304/12/t20230412_38493072.shtml.
[6] 胡祖才.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EB/OL].(2022-11-09).https://m.gmw.cn/baijia/2022-11/09/36148011.html.
[7] 李玉舉,肖新建,鄧永波.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看中國式現代化[J].紅旗文稿,2023 (1):30-33+1..
[8] 申現杰.引領經濟現代化的中國世界級城市群[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1.
[9] 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0] 肖金成,申現杰.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十四五”區域空間發展方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3):86-93.
[11]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6-13).http://news.china.com.cn/2018-06/13/content_52149167_2.htm.
[12]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9-10-15).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5/content_5440023.htm?eqid=d5a40af400003bc100000003647d8737.
[13] 習近平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10-22).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22/content_5644331.htm.
[14] 楊愛平.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三重邏輯[J].港澳研究,2022(3):3-16+93.
[15]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EB/OL].(2021-10-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16]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報告2021:邁向現代化新征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Xiao Jincheng, Shen Xianjie
(China Society of Territorial Economists;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China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not on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o meet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f catching up with and surpassing the latter, informatiz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overtaking in bends, urban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of endogenous economic power,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st arduous and complex.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dop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ith priority of efficiency in spatial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e the mos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ous regions to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efficiency change from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regional types. Form the power sour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mote relative balance in development,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xploring and demonstra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ree of the six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ar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ne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wo acros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bear different historical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not simply subordinate relations, they go hand in hand, and they are both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23-09-10" "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