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紅色革命精神代表的沂蒙精神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學理、內容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將沂蒙精神融入該課程可以深化對中國精神與革命精神關系的理解,推動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教學的育人實效性,培養時代新人;將地方黨史與紅色革命精神相結合,增強課程的鮮活度。借助專題形式,以問題為中心重組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虛擬技術有機結合,創新教學形式,發揮“大思政課”的育人作用,是沂蒙精神與該課程融合的兩種主要實踐路徑。
關鍵詞:沂蒙精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校;教學應用;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089-04
Abstract: Yimeng spiri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theory and content. If we integrate Yimeng spirit into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we can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new era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contemporary talent. We can also combine the local Party history with the spirit of the Red Revolution to make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more vivid. We have two main practice paths to integrate Yimeng spirit with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One way is to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taking the form of special topic and focusing on problems. Another way i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virtual technology,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Yimeng spirit;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application; path research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與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1966)”階段性成果(21FZSB019);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沂蒙紅嫂精神的建構與社會變遷之關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19CDSJ17)
第一作者簡介:張泓林(1990-),女,漢族,安徽蕪湖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高校思政課必修課程之一,在幫助學生了解國史、黨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將紅色革命精神融入綱要課的具體教學中,既可增強學生對中國精神的認識,也對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大有裨益。目前,國內諸多高校思政課教學已有將紅色革命精神融入的不同改革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何將紅色革命精神有機融入到具體的綱要課教學中去,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既能探尋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又能彰顯綱要課特色教學模式,依然是一個常問常新的問題。從現有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模式來看,現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三點不足:一是對紅色革命精神在綱要課教學中的學理性認識不足,缺乏連貫式的思考和認識;二是特色不鮮明,很少能將紅色革命精神、綱要課、地方黨史三者有機結合;三是缺少對學生學習有效性的評估,還需建立更加完善的課程考核方案。因此,本文以紅色革命精神的代表沂蒙精神為例,圍繞以上三個方面,重點探討紅色革命精神融入高校綱要課教學的應用路徑。
一" 沂蒙精神在綱要課教學中應用的時代價值
(一)" 深化對中國精神與革命精神關系的理解,推動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增強文化自信
紅色革命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來源,是人民主觀理想與時代相結合的產物。沂蒙精神作為十二種紅色革命精神之一,也是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沂蒙精神孕育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改革開放時期最終被賦予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科學內涵。新時代開啟后,沂蒙人民繼續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再次豐富和發展了沂蒙精神的科學內涵。而沂蒙精神中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軍民情深、奮斗情懷等,不僅是沂蒙精神的閃光點,也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優秀文化的創新之處、發展之基。可見,沂蒙精神發展至今,依然保有其鮮活的生命力。將沂蒙精神這一不斷總結、提煉、升華的歷程,充分運用到闡釋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活力與價值上,則不僅能說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三個“偉大飛躍”的過程,同樣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生命力的展現。
此外,將沂蒙精神不同時期的時代內涵、沂蒙紅嫂群體由來、先進事跡等融入綱要課教學中,讓學生清楚地了解紅色革命精神是如何而來的,紅色革命精神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紅色革命精神又是如何構成了現今的中國精神,進而完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體系的認識,主動探求中國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質,并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 增強綱要課教學的育人實效性,培養時代新人
高校思政課應該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在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1]。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領悟教學目標的同時,轉變傳統的“填鴨式”“大水漫灌式”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時代所需,契合大學生立場,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重點、有理論、有深度和有針對性地找到合適的教學路徑。對于綱要課而言,中國近現代史并不是對近代歷史事件、人物等的簡單陳述,而是要讓學生掌握事件背后蘊涵的歷史規律,進而反思與指導今后學習、生活,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而綱要課時間跨度較長、內容繁多,如若完全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課,則會出現或課時不夠、或就事論事、或脫離時代所需等情況,這就需要將教材的內容加以整合,融入學生認知、認可度高的東西,進而串聯起整堂綱要課。
將紅色革命精神之一的沂蒙精神,作為一個點,切入綱要課教學中,配合教學新路徑,則能將對“四個選擇”的原因、中國夢實現的內涵等抽象的分析轉化為具體事件下的深層次探討,進而有效地提升綱要課的實效性。如可以將沂蒙精神融入“四個選擇”中進行論述。“四個選擇”是綱要課的教學主題,但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會更多偏向于理論的闡述,用沂蒙精神中展現出鮮活的事例、鮮明的立場等,讓大學生真正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在升華對“四個選擇”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認知的同時,將理論層面的知識構建落實到具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此外,可以以沂蒙精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沂蒙地區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相關背景為引,拉近學生與歷史間的距離感,領略戰火紛飛年代先烈們的信仰來源。其次以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地區人民奮斗故事為線,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度,樹立正確的精神文化信仰。再以現今沂蒙紅嫂群體發展狀況、沂蒙地區創新創業事跡等為依托,提高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將綱要課教書育人的實效性落到實處。
(三)" 將地方黨史與紅色革命精神相結合,讓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鮮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2]。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也是“山東精神”的外在表現。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山東地方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親和優勢,不僅是山東地方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且也是綱要課教學鮮活的課程資源。在講解沂蒙精神時代價值與科學內涵的同時,借助沂蒙精神在山東各地區的資源點,通過組織學生對這些資源點的實踐、調查、走訪,將沂蒙精神與綱要課程中的愛國主義傳統、黨的初心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機結合,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身邊、家鄉的變化,激勵青年學生在“開新局、走在前”的新時代山東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沂蒙精神作為橋梁媒介,進而實現“學生-綱要課-沂蒙精神”三聯動,讓過去了的歷史再次活躍于課本中,讓大學生走進這段歷史中,并沿著歷史與人民最終的選擇譜寫出新的歷史。
二" 沂蒙精神在綱要課教學中應用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因此,要想將綱要課的道理講得更“深”、更“透”、更“活”,就得充分發揮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科學內涵,可作為綱要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將沂蒙精神融入綱要教學中,就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調整,創新教學、教法,以實現深、透、活地講好“道理”的目標。
(一)" 以“問題”為中心重組教學內容,借助專題形式,將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科學內涵融入綱要課教學
以“問題”為中心重組內容。綱要課程除了注重理論性之外,還應注重探究性,探究性因問題而起。要按照從問題意識到問題邏輯的內在要求,設計一套講授專題。同時,根據專題的主要內容,設計能深化問題的教學案例及配合專題教學的課堂討論主題,最終形成“問題精講+專題研討+成果展示”的教學流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革命、認識建設、認識改革”是綱要課的三大主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貫穿于綱要課的主題,而沂蒙精神產生于革命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歷經土地革命、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使沂蒙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凝練。這是沂蒙精神和綱要課天然的“結合點”所在。因此,可以根據這一歷史邏輯和線索,以問題導向意識,整合綱要教學內容,設計更能深化問題的教學案例,并配合專題教學的課堂主題。
選取綱要教材第四章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設立一個專題——各地黨組織成立后的中國革命變化。通過專題,以1927年4月,沂蒙地區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沂水縣支部成立為例,闡述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與先進的革命理論是如何在沂蒙地區播種的,紅色信仰又如何開始在沂蒙人民心中積淀的。讓學生認識到,在中共沂水縣支部的領導下,沂蒙地區的革命面貌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在艱難的革命年代,沂蒙地區的革命先烈們又是如何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由沂蒙地區推及全國各地黨組織,進而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得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以此培養學生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選取綱要教材第七章第四節“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和基本經驗”,結合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設立一個專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通過對沂蒙地區“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塊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娃,送去上戰場”民謠的分析、對“120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人血染疆場”的歷史壯舉、“一門三英烈”、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親等諸多英雄、模范等的描述,得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得到這么多民眾支持的關鍵——民心所向,即沂蒙精神中“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內涵和“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內涵。再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在。
選取綱要教材第八章第五節“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設立一個專題——社會主義建設中新的時代精神的涌現。通過對沂蒙地區厲家寨的成功改造、莒南縣合作社的新經驗、高家柳溝掃盲的新做法等的介紹,由此引出沂蒙人民在新時期“不當大自然的奴隸”“勇于發揚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3]。引導學生學習沂蒙精神中“艱苦創業,勤勞奮斗”的價值內涵,迎難而上、勇于挑戰,堅定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選取教材第十章第一節“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設立一個專題——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弘揚。通過描述在脫貧攻堅戰中,沂蒙山區以“摘窮帽”的新模式、“拔窮根”的新手段、“移窮志”的新精神[4],引出新時代沂蒙精神新的內涵,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5],將這些優秀的中國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二)" 創新教學形式,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虛擬技術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大思政課”的育人作用,使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科學內涵內化于高校“三全育人”的過程之中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還需要將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體現知、信、行的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6]”。因此,可以依托沂蒙精神的發源地和相關基地,建設一批與之相關的實踐教學基地,做實實踐教學,增進教學效果。再以沂蒙精神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深入這些地區進行調查、調研、走訪。每個小組可以布置不同的話題,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實踐。設計的實踐話題可如:沂蒙紅嫂在抗戰過程中有哪些先進的事跡?沂蒙紅嫂精神在如今是如何傳承下去的?沂蒙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突出內容有哪些?沂蒙精神在新時代是如何發展繼承的?等等。此外,在教學中,可以專門抽出課堂時間,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在實踐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悟。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主導地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而且可以通過深入實踐基地的考察、調研,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總結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科學內涵,觀察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強化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的理論素養,堅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強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凸顯課程高階性。
在與實踐相結合的同時,還可以借助VR虛擬技術。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7]。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VR虛擬現實技術逐漸成為了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并越來越廣泛地使用開來。通過VR技術的使用,不僅能夠將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導轉變,而且能使學生更主動地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8](即“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VR技術的借助,讓學生全員“參與”到沂蒙精神在不同時期形成時的情境中去,全過程式地感受沂蒙人民在不同時期展現出的精神風貌,全方位體會沂蒙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在真正用活、用好VR技術的同時,將沂蒙精神內化入學生的思想、生活、工作中,使得綱要課教學更加靈活、出彩、生動。
(三)" 完善知識、能力、素質相統一的課程考核方案
將紅色革命精神與綱要課有機融合,必須要進行考核方案的革新。考核評價標準應兼收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學習態度和日常養成等多個維度,以產出知識、能力、覺悟,全面發展、知行合一的人作為導向,實現教學產出向學習產出的轉變。如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課程屬性出發,依托上述實踐環節,引領學生探尋沂蒙精神發源地,呈現學生個性化和探究性的學習成果。在考核方法上,可以改變以前結果性考試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適當將過程性考試的比例提高到40%甚至更高,并將學生在實地考察、調研產生的沂蒙精神的成果納入過程性成績的評定中去。總成績比例的修改,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更好地實現由教師主宰向教師主導、學生客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除了教師評價學生外,還可以引入學生互評、小組評價在成績中的科學比例,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如各小組在課堂展示沂蒙精神的成果時,可以將成績比例暫定:教師評價占50%,學生互評占30%,小組評價占20%。其中,學生互評可以讓每小組推薦一位學生參與互評打分環節;小組評價時可選擇每小組的組長作為代表,對包括本小組在內的成果進行打分。考核分數形式的變化,以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在學校評價、學生評價之外,還可以主動尋求校外同行評價,如邀請沂蒙革命紀念館、臨沂市委沂蒙精神研究中心等專家、學者進行現場指導或對現有的課程實踐形式提出意見、建議等,以期將綱要課程中的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與校外評價結合起來,教師個體教學質量評價與課程總體教學質量評價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反映沂蒙精神、紅色革命精神、地方黨史等在綱要課課程融入的真實情況,實現綱要課課程的目標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79-180.
[2]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4-26(1).
[3] 《人民日報》社論.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N].人民日報,1965-1-15.
[4] 趙新兵,潘林青,蕭海川.沂蒙蝶變的“三新”密碼[EB/OL].新華網.(2018-10-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28/c_1123624061.htm.
[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07.
[6]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
[7]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8]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