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通過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培養學生有效參與國際化管理活動的能力,高等學校管理學類課程教學應注重國際勝任力訓練。該文結合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跨文化管理的教學創新探索實踐,提出通過交互式教學設計和國際化的教學活動、文化多元化的學習小組、訓練國際勝任力的作業任務、考察國際勝任力的成績評定等教學組織實施,培養學生國際勝任力的理念,并闡述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過程,展示主要創新點和成效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教學創新;管理學類課程;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實施;國際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07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apabilitie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colleges. Based on practic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a first-level provinci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dea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design, and effectiv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by mea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ctivities, multi-cultural learning team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assig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focused assessment. After describing the specific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innovations in this course, and the outcomes and general values resulted from these innovations.
Keywords: teach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為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思路[1]。然而,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差異常常帶來交流與合作中的碰撞與沖突[2],需要大批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有效參與國際化管理活動。特別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3],需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4],通過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5],就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國際勝任力的青年人才。而且,對學生國際勝任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的增強[6]。因此,高等學校管理學類課程教學必須注重學生國際勝任力訓練,讓學生更好地與來自世界上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員交流互動,從而具有國際勝任力[7],促進更有創意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想法的交流與實現,提升國際勝任力[8]。
一" 教學創新探索的背景
管理學類課程的教學對于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國際勝任力會有直接影響。跨文化管理是高等學校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也可作為非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通識教育選修課。該課程有助于學生了解世界各國文化差異,掌握分析文化差異的理論工具,開拓國際視野,形成運用批判性思維正確認識國際管理的意識,培養有效參與國際化管理活動的能力,推動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4]。
自2008年以來,以跨文化管理課程為平臺,面向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簡稱“我校”)就讀的管理專業本科生、來華留學生以及國際交流學生,開設了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指導為輔的跨文化管理專業課程。2021年起,依托在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國際平臺上線的課程跨文化管理(英文),面向我校非管理類學生,開設了線上線下混合的跨文化管理全校公選課。2022年起,該課程被我校中美合作辦學項目“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列為特色課程。
該課程通過中外學生跨文化學習小組研討、辯論、展示等做法,以及中外學生共同參加跨文化交往主題活動的實踐,包括:采訪不同國籍的人來進行文化敏感性練習、運用文化維度理論比較中國文化和國際學生所在國家的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在多元文化情境中鍛煉跨文化溝通與管理能力等,建立了跨文化管理的“知識獲取-能力訓練-素質提升”教學體系。課程組創辦了“學術與學生國際勝任力培養論壇”,邀請外國客座教授舉行系列講座,建設了訪談外籍教授的文化敏感性練習和多名國際合作學者的客座講座視頻資源。
二" 交互式教學設計
在全球化時代,人才全球聚合的趨勢愈發明顯,跨國界、跨文化交流合作也愈發頻繁。而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迫在眉睫,促使學生不得不融入全球化發展大勢中。在國際化人才需求大背景下,絕大部分學生在文化認知、跨文化溝通、跨文化管理等方面離社會現實需要有距離。因此在跨文化管理課程教學創新中,通過交互式教學設計,深化課程內容,拓寬內容半徑,直面學生學習痛點,注重培養學生國際勝任力。
傳統課堂中理論傳授為主,導致學生之間特別是中外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學生的口頭表達、合作溝通、思辨分析等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國際勝任力就更無從說起。在跨文化管理課教學創新中,通過交互式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打造互教互學的教學模式。同時,利用智慧教室,發揮中外學生聯合課堂的優勢,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和課堂獲得感,塑造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輕度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思路[9],為了通過教學組織模式創新來鍛煉學生的跨文化溝通、交往與管理能力,本課程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融合為前提,基于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教學理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發來劃分課堂主體,從課前設計、課中落實和課后反饋的全過程進行創新性教學設計,通過軟硬件、多平臺的組合式教學,建立交互式教學生態矩陣,如圖1所示。
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作用,打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教互學的教學模式,發揮中外學生聯合課堂的優勢,讓中國學生從全球化的角度透視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國際化的管理,讓來華留學生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了解中國情境下的管理,讓兩個學生群體通過彼此交互,親身感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訓練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為了呼應交互式教學設計的需要,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考慮如下六方面元素。
(一)" 引入現實問題
以跨國組織現實管理中的小問題為切入點,以小見大讓中外學生深刻體會到問題背后的的文化差異,由此展開討論,引出跨文化管理理論。
(二)" 了解文化常識
通過文化敏感性練習,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溝通情景等,讓大家去發現、接納、理解、尊重不同文化在多種場景下差異化的深層次原因。
(三)" 融入課程思政
結合國際環境和專業特點設計教學內容,靈活生動地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路徑,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形成客觀理性的文化價值觀,強化中國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來華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 “知華”“友華”“愛華”。
(四)" 開展自主學習
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文字、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料,自主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跨國和跨文化背景下管理人和組織的系統化理論,并結合中外文化現象、文化沖突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文化障礙的應對之策。
(五)" 了解現實前沿
邀請業界、學界的國際專家做客課堂,進行分享交流,以專家的跨文化管理實踐和研究經歷,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思想認識,讓學生通過了解跨文化管理的企業實踐前沿和學術研究前沿,輔助學生的國際勝任力培養。
(六)" 進行案例研討
綜合利用課程教學中積累的案例庫和課程資源庫,包括跨國企業案例、中外文化比較案例、專家訪談與講座視頻、學生優秀報告及跨文化小組資料等,引導學生通過跨文化團隊合作,開展體驗式的案例分析,分析優秀企業跨文化管理的模式,并嘗試解決具體的管理問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三" 教學組織實施
為了通過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力[5],培養學生的國際勝任力,從教學活動、學習小組、作業任務、成績評定和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教學組織實施。
(一)" 國際化的教學活動
為了通過課程教學推動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4-5],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活動創新。
第一,構建文化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將中國學生與來華留學生合班授課,班上包含中國學生的本科生、來華留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學期以上的國際交流學生及短期游學的國際學生。讓具有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同堂上課。
第二,創建“師生二重唱”的上課模式。課堂上不僅教師講,也要求學生以發言、討論和PPT展示的方式,積極參與到講課的過程中。每節課50%的時間由教師講授課程的知識點,并采用提問式、討論式的講課方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間或采用小故事和小案例來增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印象。另外50%的課堂時間則交給學生,由學生個人主講或小組集體交流分享。
第三,利用課程微信群促進交流。建立課程微信群,主講教師和助教在課前、課后通過微信群與學生交流,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收聽和觀看的材料,為學生答疑解惑,并對學生進行鼓勵和鞭策。學生在課程微信群中提問,彼此交流,并分享課外自學收集的與課程相關的文字和視頻資料。教師與學生互相分享心得,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四,邀請外國專家做客課堂。利用科研國際合作網絡中的資源,邀請來訪的外國專家做客課堂,給學生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自己的跨文化交往經歷,與學生互動交流,觀摩、點評學生的報告和展示。曾邀請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愛爾蘭和新西蘭等國的專家擔當客座教授。邀請身在異國的外國教授通過在線的方式,與課堂聯線,與師生互動。
(二)" 文化多元化的學習小組
為營造文化多元化,進行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學習小組創新。
第一,創建文化多元化的小組。分組時有意創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小組,以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相組合的小組為學習單位,每個小組6人左右,盡量讓每個組具有來自不同國別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營造文化多元化場景,讓學生感受跨文化交往的氛圍。
第二,聘請研究生助教加入小組。聘請多名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擔任助教,確保每個小組活動時有一名研究生助教參與,在小組建立初期指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交往,在小組成熟之后觀察、記錄、考評小組的課后作業實踐。
第三,利用社交媒體加強小組凝聚力。每個小組利用社交媒體建有小組微信群,課后通過文字和語音方式在組內自由交流、討論,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組員之間分工合作,完成小組自主學習任務,如小組討論、小組報告,通過交流合作來完成的小組實踐性作業等。
第四,模擬國際組織的多元文化團隊。模擬國際組織的運營,讓每個小組模擬國際組織的一個多元文化團隊,在組間辯論、小組競賽及實踐性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體驗跨文化管理潛在的各種問題,通過教師和助教的指導,讓學生運用跨文化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 訓練國際勝任力的作業任務
為訓練國際勝任力,從三個方面進行了作業任務創新。
第一,實踐性跨文化交往的作業。在課程剛開始時,個人作業是每人采訪一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小組作業是小組成員聚餐一次,讓學生對不同文化有初步的親身感受。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和小組的成長,小組作業是小組成員一起參觀博物館或戶外郊游一次。隨著小組的進一步成熟,小組作業是設計、排練、表演一個全體組員參與的、反映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溝通與管理的小節目,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跨文化管理。
第二,自主學習、分析跨文化管理事例的作業。讓學生收集與跨文化管理相關的報刊雜志文章、影視片段,展示并分析、點評。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讓每個小組根據文化維度理論對組內成員來自的各個國家的文化作對比分析,對在這些國家開展商務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提供跨文化管理建議。
第三,與國際管理時事相聯系的作業。提出現實的跨國組織管理中遇到的挑戰和問題,讓學生討論,提供解決方案。新冠感染疫情在世界各國肆虐的時候,讓學生用跨文化管理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和理論比較和分析各國政府和民眾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和行為。
(四)" 考察國際勝任力的成績評定
考慮到評價對課程實施過程的影響[10],為考察國際勝任力的培養,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成績評定創新。
第一,注重課堂交互式學習過程與課后跨文化小組互動交流過程的評定。為鼓勵學生參與文化多元化小組的互動學習過程,課程成績評定既包含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結果的考核,又包含對課堂和課后互動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行為等的評價。前者體現為期末考試的筆試和書面專題報告,分別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利用所學知識系統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體現為平時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任務,分別考察學生在課堂交互式學習中的投入程度和課后跨文化小組互動交流作業任務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學生個人成績與跨文化小組成績相聯系。為鼓勵學生在文化多元化小組中的團隊協作精神,學生的成績由個人成績和跨文化小組成績兩部分構成。個人成績由個人筆試成績、個人書面專題報告成績和個人平時成績組成,分別考察學生個人期末考試、個人書面專題報告質量和課堂出勤、發言、參與討論交流等情況。小組成績主要考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小組成員協作、小組課后互動交流實踐、小組PPT展示及小組書面報告等,根據小組課后作業任務活動情況和小組匯報表演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五)" 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與國際勝任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思政
在課程思政內容方面,以“文化自信”作為主線,從中國歷史上各階段的跨文化管理實踐,到當代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中的跨文化管理挑戰,不斷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結合國際商務環境變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著力構建既保持國際通用的跨文化管理基礎知識和系統理論,又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課程內容體系。塑造學生在認知模式方面的全球化視野和在思維模式方面的質疑與創新的素質,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塑造與全球化的跨文化管理知識傳授和跨文化溝通、交往及沖突處理等能力培養緊密融合。
第一,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從中國歷史上的跨文化管理實踐,到當代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中的跨文化管理挑戰,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如,以文化自信為目標,挖掘了張騫出使西域、唐朝時日本人在長安、鄭和下西洋等中國古代跨文化管理事例,以及聯想、華為、中興等知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中國當代跨文化管理案例。努力讓中國學生了解國情,形成較高層次的理性認同,涵養其家國人文情懷,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和政治覺悟。同時也幫助外籍學生讀懂中國,使其更好地知華、友華、愛華。
第二,完善課程思政內容。增加了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古代文化思想的比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等新思想與人力資源跨國流動遭遇逆全球化、教育發展國際化遭遇文化認同戰等國際化新趨勢。針對后疫情時代國際環境動蕩的情況,課程引入疫情應對機制差異的真實案例,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及顯著成效,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要點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思想,由對文化同心圓模型的講授,引發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
四" 主要創新點
(一)" 兼備跨文化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高階性
課程不局限于跨文化管理理論,而是實時引入國際企業管理最棘手的問題,鼓勵學生突破固有的認知模式,從全新角度解讀障礙與沖突,并提出合理的建議措施,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深度分析、大膽質疑與敢于創新的特質。
(二)" 多文化環境中互動與合作的挑戰度
課程互動方式多樣,互動對象國際化,使學生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直面跨文化交往障礙。課程考核方式多元化,尤其注重過程考核,嚴格的考核制度對學生進行了適度“增負”,增強學生經過刻苦學習提升國際勝任力的成就感。
(三)"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思政教育
在國際形勢跌宕的環境下,引導學生從文化維度理論出發,客觀看待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政府與民眾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結合國際環境和專業特點設計教學內容,靈活生動地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路徑,讓學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五" 結束語
上述創新性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管理方法論,提升針對國際情境的思辨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還可以開拓國際化格局與視野,培養良好的跨文化溝通和管理能力,提升國際勝任力,增強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該課程教學創新探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跨文化管理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增強了學生課后學習、交流及文化敏感性訓練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在文化多元化團隊中協作創新的潛能,提升了學生在國際化場景中的跨文化溝通和交往能力,在國際勝任力培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統計數據,課程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在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海外部門從事全球化業務或前往國外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吸引全校范圍內的留學生旁聽。課程組通過 “學術與學生國際勝任力培養論壇”的舉辦,吸引了校內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專業學生選修該課程,使課程影響力逐步擴大。課程在愛課程國際平臺上線后,校外、海外課程注冊量迅速上升,在國內外學生中影響力擴大。該課程2021年7月獲評省級一流課程。
該課程的教學創新實踐已經推廣到課程教學團隊的組織行為學、組織與管理理論等課程,取得初步成效。由此可見,該教學創新探索在管理學類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希望這些教學創新對管理學類其他課程有借鑒作用,促進對學生國際勝任力的培養,實現通過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吳志成,吳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論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3):4-33.
[2] SAMUEL R. H.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6:6.
[3] 洪銀興.中國式現代化論綱[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
[4] 陳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廣東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策[J].高教探索,2023(1):5-7.
[5] 袁梅,原子茜.講好中國故事——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的時代使命[J].教育研究,2023(6):95-104.
[6] 林杰.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的理論內涵與生成邏輯[J].教育科學,2023(1):28-34.
[7] 徐輝,陳琴.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全球勝任力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J].比較教育研究,2020(7):3-11.
[8] 滕珺,張婷婷,胡佳.怡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美國國際教育的政策變遷與理念轉化[J].教育研究,2018(1):142-147.
[9] 王美,郇超,劉浪,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輕度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J].高教學刊,2023(22):110-113.
[10] 王少非,崔允漷.試論評價對學校課程實施過程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20(1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