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思政是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臨床教學基地作為職業能力培養的主陣地,臨床課程思政的質量,直接關乎著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醫學生在見習實習階段,臨床課程思政不僅對臨床技能操作、批判性思維等專業技能有一定影響,還進一步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職業奮斗、胸懷天下、文化自信精神的建立。多項調查表明,目前在醫學院校臨床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的問題。因而,有效提升臨床課程思政質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發揮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刻不容緩。
關鍵詞:地方醫學院校;臨床課程思政;問卷調查;醫學生;實施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181-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base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linical cours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In the internship stage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inical courses not only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clinical skills ope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further affec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professional struggle, world minded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 number of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sufficient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process of medical colleg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linical course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and play the role of full 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local medic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linical cours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dico;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基金項目:2022年度西安醫學院校級教改研究項目“西安醫學院首屆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2022JFY-02);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廳輔導員思政課題項目“紅色資源教育對內地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2017FKT07);2020年度陜西省教育廳輔導員思政課題項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2020FKT71)
第一作者簡介:曾靜(1974-),女,漢族,湖南隆回人,博士研究生,高級實驗師,教學科科長。研究方向為臨床教學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先后掀起了一股“課程思政”清風,以理念創新開辟實踐新局面,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新醫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熱潮在地方醫學院校廣泛開展。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協同育人,結構是立體多元,方法是顯隱結合,思維是科學創新。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觀念激烈交鋒的背景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教書育人,為學生構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線,以新思維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發展推動新方法、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2]。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課程思政相關研究,著述碩果累累,成就輝煌,而對于醫學生在臨床見習實習階段,臨床課程思政育人的現狀研究并不多,存在廣度不夠,深度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臨床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亟待解決。
本調查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某地方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問卷、座談會等形式,調查了解學生在見習實習階段,臨床教學環節中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以及學生對臨床課程思政的反饋,根據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的路徑,為建立健全臨床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制定臨床課程標準做好鋪墊;為臨床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研究方法
(一)" 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為某地方醫學院校6所直屬附屬醫院、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8所教學醫院,在院見習、實習各醫學類專業2個年級的學生。
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共1 544人,其中見習生685人,實習生859人,有效問卷1 544份,樣本有效率為100% ;另外,通過學生座談會、訪談等形式,搜集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二)" 問卷設計
問卷共設置21道題,其中有1道主觀問答題。調查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個人情況;政治認識與價值認同;學生對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滿意度;學生對臨床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意見與建議等。
(三)" 價值和意義
全國上下歡慶黨的二十大精神,健康中國戰略邁入重要階段,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在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給醫學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目標、全新挑戰。通過對地方醫學院校學生在實習見習階段接受臨床課程思政教育現狀的調查,對培養新醫科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五術”合格接班人,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醫學生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無論是現階段,3+2模式還是2.5+2.5模式,學生在實踐基地學習2年或2.5年,臨床課程思政都會對其政治素質培養、理想信念養成和認知觀念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進行一次臨床課程思政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研究結果
本次調查某地方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大四、大五學生共計1 544人,其中男女生占比分別為29.99%、70.01%;共青團員占79.53%,中共黨員占16.77%。
學生在臨床學習中最關注的問題依次是,31.87%的學生關注專業相關內容、27.72%的學生關注時政相關內容、25.13%的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內容、13.21%的學生關注國家文化內容,學生在學習中除了關心專業知識學習之外,還對社會、時政等問題很關注。
對比直屬、非直屬、教學醫院三類實踐教學基地,臨床教師課程思政開展情況,采用有序多分類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結果顯示H=1.20,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目前實踐教學基地開展課程思政情況相同,其中79.01%的學生認為老師經常結合課程內容,能夠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規律及體現出來的精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但是,調查發現,學生更希望通過在臨床學習專業課程及臨床實習帶教的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醫精誠、胸懷天下的愛國主義典型事例,以及新時代對醫學生有哪些新的要求等內容;另外,學生希望臨床課程思政的內容能與專業課知識緊密有機融合,在見習實習階段,通過2年時間的臨床環境熏陶,能夠較好地提升自己的職業內涵素養,為未來建立良好的崗位勝任力打下堅實基礎。
統計結果如圖1—圖4所示。
三" 討論
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見習階段,尚不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學習中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真正認識學習臨床課程和在校3年學習基礎課、通識類課程之間關系,以及實際意義,不能有效地進行多學科交叉融會貫通。
科學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程思政,能夠幫助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構建仁心仁術、大愛無疆的行為品質,打通基礎理論與臨床案例之間的邏輯關系。見習實習學生剛剛進入臨床,需要通過有效的臨床課程思政做牽引,進行醫學知識的過度和銜接,才能夠不斷提升自身對臨床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調查發現,多數同學認為臨床課程思政較為空乏,沒有興趣,床旁帶教以及參與臨床科研課題的相關活動積極性均不高,多數大五實習學生忙著考研,沒有全身心投入臨床實習。
科學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程思政,發揮其對學生的精神啟蒙作用,突破以往“傳授知識”單一教學觀念,采用靈活多樣的見習授課、臨床實習帶教,通過帶領學生觀看案例錄像片、撰寫小論文、舉辦學生演講會或辯論會,運用PBL、CBL教學模式,聘請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等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倡導學生頭腦風暴,積極主動思考醫學前言問題,參與相關臨床科研課題。
調查發現,各專業見習實習學生在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上存在差異,學生對臨床學習、生活、職業規劃等問題,認識能力參差不齊;各專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各具不同,臨床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差異大。
科學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程思政,堅持從學生特點和實際出發,教學內容由單一化向多學科融入轉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取向,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為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鼓舞人的根本出發點[3],在學生臨床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緊密聯系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內容與國內外醫學前言知識進行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素材,使臨床教育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調查發現, 多數學生在應對當前世界復雜多變的國際新形勢、突發性的公共事件以及較長時間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情況下,學生普遍存在在心理上焦慮、迷茫,思想上懈怠、僥幸,行為上不自律不自強、不能科學高效地完成臨床學習任務,理想信念上不堅定、不自信,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偏離。
科學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程思政,堅持立德樹人、踐行能力培養。受全球疫情影響,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均有開展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面對新情況、新模式,對臨床教學提出很多新要求。臨床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有機融合;臨床課程思政必須打破傳統壁壘,起到教會學生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思維方式武裝頭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求實、理論聯系實際;臨床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實際能力的培養,豐富臨床帶教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受眾的效果不同,學校各臨床教學基地在臨床課程思政方面,均高度重視、臨床教師積極準備、備好每堂課,盡管課程內容豐富多彩,但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體系。
科學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程思政,使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共識,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達到認知和行為的統一[3]。當前,中國正處在信息大爆炸的環境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活節奏加快,臨床見習實習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一代,其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接收外界信息的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在臨床見習、實習、學習階段受到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思維方式、思想觀念也隨著發生重大變化。臨床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必須最終著眼于弘揚中華文化、提倡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指導學生緊跟時代步伐,開闊胸襟、放眼世界。
四"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4]。“如果缺乏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就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難以不斷前進”[5]。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邁入新時代,臨床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醫學生的思想與時代的腳步一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現階段在地方醫學院校,受辦學條件、生源質量、臨床師資水平、東西部地域差異等多因素影響,西部地區尤其是地方院校,醫學生臨床課程思政教育影響臨床教學的效果,正確認識這些現實問題,臨床教學人員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個性特點差異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圍繞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多維度教育,在專業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切實發揮臨床教學樹“根”立“魂”的作用,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宏偉目標,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3] 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