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各個高校的教育已經從專門的知識教育逐步向育人教育轉變,并且不斷地加強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該文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過程方面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研究,提出進一步結合國家政策、提高學生參與度、建立豐富的資源庫和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等完善思政融入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實施路徑,為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與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有機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政化;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實施路徑;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112-05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pecialized knowled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culti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chool education. By read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uch a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further combining national policies, improv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establishing rich resource database and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cours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experimental and internship courses; implementation path; research review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土石混合體力學特性的基覆面作用規律研究”(42107164)
第一作者簡介:孫永帥(1987-),男,漢族,山西長治人,博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
教育的方向應當面向國際前沿,也應當面向國家需求[1]。通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了解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開辟出一條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道路[2]。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后就開始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教育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我國最早于1993年將“德育”教育融入課程中,逐漸體現出我國的素質教育[3-4]。在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進程中,我國特有的思政教育逐漸浮出水面。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要堅持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統一。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6]。學者提出了課堂思政建設、教師思政素養建設、環境思政建設以及文化交流路徑來建設地質學實驗室課程思政基地,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地質學實驗室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7]。不可否認的是將地質課程和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是一個目前研究的熱點話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于工程地質的實驗及實習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進行研究。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思想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著眼于目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工程地質的實驗及實習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綜述近年來基于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工程案例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為培養具有專業操作技能的學生提供思路。
一" 思政融入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課程思政”旨在借鑒“思政課程”的經驗,結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將其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精神貫穿于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學習之中,從而實現“潤無聲”的育人目標[8-9],以期培養出具備良好動手操作能力的學生。地質作為一個基礎性專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等領域,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專業,需要更多有理想、有信念、勇于奉獻、有創新精神的青年人來擔當[10]。通過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激發他們的職業責任感,讓他們對地質行業充滿熱情,這也是教學的核心任務[11]。
學科之間的融合也是當下進行學術研究的必經之路。隨著時代的發展,跨學科的溝通和協同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在不斷加強[12]。在學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將思政元素融合到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成為當下研究熱點內容。若想成功實施思政內容的自然滲透與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融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為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補充,從而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使得立德樹人的目標得以實現[13]。尤其是在現階段的互聯網發展的社會中,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如何教會學生正確的三觀,如何將思政元素與地質工程實驗及實習課程相結合,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階段國內學者對于思政元素融入到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有一定的研究。李忠建等[14]在文章中提出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學探討過程中通過進行室內室外相結合、建立地質災害模擬實驗室、建立開放性的實驗室以及注重試驗過程考核方式幾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對于實驗課程的積極性,培養具有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世紀人才。唐良琴[15]提出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主要基地,只有讓實驗教學課程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才能夠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王哲等[16]提出虛擬現場,可以將工地的標本、設備及施工圖紙帶到實驗室,分發給學生繼續寧虛擬現場演示,注重對于實踐中的問題的分析、滲透和綜合處理,旨在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養成工程思維模式。何斌等[17]提出在教學方法上的最大優化實行小組實習制,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實地考察思維,以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通過不斷學習、實踐、認知、再學習、再認知,結合理論,熟練運用“歸納總結與邏輯推理”等一系列有效的工程地質思考模式與實踐操作技巧。
二" 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研究
(一)" 教學目標的思政元素研究
教學目標的設計既要凸顯學科特色,又要體現思政教育理念,還要讓學生學會知識[18]。地質學課程思政目標要設定: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保護地球、珍惜自然資源、和諧人地觀,并且在每一章節的課程都添加不同的思政教學目標[19-20]。地質工程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從以往的只培養學生的地質專業素養的圈子中跳脫出來,培養多方面、全方位的地質人才。例如,將學習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課程目標設定為掌握地下水抽采引起地面沉降的機理和明確承壓完整井在地下水超采過程中有效應力變化情況,使學生體會到南水北調工程是造福人民、造福民族的偉大工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1]。
(二)" 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研究
在地質野外教學中,圍繞地質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思政教學活動,結合實際旨在幫助學生不僅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還能夠培養系統的學習思維,同時,結合實際穿插講解不同地質路線中涉及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期達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2-23]。根據普通地質學的獨特性,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及設計豐富而有趣的課程內容,積極推進多元、深刻、滲透的思想政治教育[24]。例如,學生參觀秦嶺北麓灞河,主要是通過觀察花崗巖脈、石英脈、第四紀黃土及其古土壤,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源中華民族之根,了解人類進化歷史,通過觀察黃土剖面,分析中更新實際氣候變化特征,了解“雙碳概念”,關注全球氣候變化[25]。在實習課程中,通過參觀水庫等活動,引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內容與思政案例,明確生態環境資源與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26],強調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揭示當前環境保護的嚴峻狀況,并且提醒學生們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三)" 教學方法的思政元素研究
在野外進行教學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沒有黑板和投影儀,主要使用的是“口口相傳”的教學方法,在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將傳統文化故事或者軼聞趣事與地質知識結合起來,增強野外實踐的趣味性。除此之外,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通過建立“課堂理論教學、實驗室教學、實習教學、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報告、課程思政建設、課程考核標準改革”六位一體工程地質實踐教學模式[27]。帶領學生參觀莫高窟,分析以“構造-地質-沉積”為主線的實習內容,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及時記錄巖性信息,后期進行填圖和圖切剖面,整個實習過程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地質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構建“創新思維、生態思維、人文思維”為導向的“三維一體”的教學課程[28],提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和思想素質培養。
(四)" 小結
地質學課程中,野外調查是最常用的學習知識的方法之一,是對構造地質學、沉積巖石學、地質填圖等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文章從明確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深入挖掘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表1)。明確通過實習,學生可以了解幾億年來地球的地質變化過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耐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現階段高校設置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所安排的教師都是教學能力非常強,科研實力非常雄厚的,但是對于實驗及實習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部分教師嘗試在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但是容易出現聯系過于生硬的問題,導致學生對此不感興趣[29]。除此之外,現階段對于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研究大多數停留于論文闡述階段,缺少實際上的數據理論支持,缺少數據分析該類課程改革的效果和作用。
三" 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 與國家政策相結合
工程地質是與國家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之一,要與國家相關政策結合起來,及時告知學生國家最新頒布的相關政策。例如,在水文地質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30]。在含礦的地質路線上,滲透國家安全保密法要求,培養學生地質資料不外泄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31]。水文地質課程中老師將向學生介紹美國日益加強的能源限制措施,并鼓勵他們在地熱勘探和開發領域取得成就,以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32]。
(二)" 引導學生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進入課程以及課堂上的教師職責做出了明確的要求[33]。利用社會實踐及校外活動,如組織平天湖濕地保護、升金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社會體驗活動,增強專業思政課程的親和力[34],并且在實驗及實習課程的課前,通過給學生布置查閱相關英文文獻資料的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地質相關專業名詞的英文解釋有更深的了解,也可以通過閱讀文獻對地質知識有新的想法,以便于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35]。通過實地考察、參觀地質公園和博物館,并且展示老師們在祖國山河工作的精彩照片,使學生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并培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這是一次全面的地理知識培訓,也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36-37]。
(三)" 建立豐富教學資源庫
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是一個從室內教學到室外教學再到室內教學的復合型課堂。這就需要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作為后備教學資源,為教師提供備課參考資料,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實現課堂與課外的銜接[34]。首先,可以將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室內教學部分與線上教學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先一步了解實驗及實習過程,明確實驗及實習目的。其次,充分利用地質類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由學生自主完成分工合作、選擇主題、研究方法等工作,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質災害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實踐、創新、動手和團結協作等綜合能力[38]。
(四)" 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
將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的評價體系從多個維度展開,而不是僅僅著眼于課本地質知識的考核,讓同學們將注意力從課本轉移到多個方面,更加重視學生的實驗及實習能力的培養。例如,通過全面的評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他們地質學習的基礎知識、思維方式、邏輯性、觀點和情緒表達,并著重檢驗他們地質勘查的實踐能力、地質基礎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同時也要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職業素質等[39],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發展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探索以學生和專家反饋、課程成績分析、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四位一體”的針對于課程的課程評價體系[40]。
四" 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的案例分析
通過上述對于思政元素融入地質工程實驗及實習課程中的客觀論述,本章節主要是通過引用實際工程案例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便于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讓學生學習實際生產實習,深入了解地質工程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同時學生也可以接觸到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工程地質事故,學生通過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案例,養成工程思維模式。下面針對生產實習過程中的工程實際案例并結合思政教育進行相關分析。
案例:南寧某場地滑坡事故分析及處理[41-42]。
滑坡發生在南寧某學校擴建的一棟六層綜合樓,擬建場地原為坡地。在現場綜合樓主體施工結束后場地坡腳發生隆起現象。通過專家到現場勘察分析,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勘察資料不周全;邊坡地區結構混亂,土質不均勻,孔隙比大,存在潛伏滑動結構面;場地中沒有排水系統,坡腳漿砌片石擋墻潛水溝為排水匯集處,雨水下滲嚴重,導致坡體巖土力學性質弱化,降低巖土抗滑摩阻力,導致坡體失穩滑移;人類活動對于該滑坡的影響主要是綜合教學樓的修建對于該段邊邊坡形成超載,加劇邊坡滑移等因素造成該地區的小型滑坡事件。學生通過對該事件進行分析,首先可以對于滑坡事件中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對于自己所學習的相關知識有一個鞏固。
除此之外,學生需要通過相關資料對于上述發生滑坡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在進行原因分析的過程中,支持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多方共同匯集思路進行原因分析,既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頭腦風暴,也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文章深入挖掘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教學階段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課程內容與國家政策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最后進行多元的課程評價,便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實現思政化的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堂。工程地質實驗及實習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需要探討的方向。一方面,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與實際工程項目緊密結合,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的思政教育素質和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注重教師的各類課程知識和思想品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舒良樹,王博,茆雅鳳.培養德識雙馨的國家棟梁之才:《普通地質學》課程教學有感[J].高校地質學報,2022,28(3):294-301.
[2] 王珩.“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研究——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專業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0(8):148-153.
[3] 趙昌木,徐繼存.我國課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顧與前瞻[J].課程.教材.教法,2002,22(1):3-10.
[4] 王蓓,彭澤平.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60年:歷程與經驗[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10):26-31,86.
[5] 林木森,李曉敏,肖愛芳,等.地質實踐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地質認識實習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12):25-28.
[6] 朱秀清,宋愛紅,王旭.土力學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27):80-81.
[7] 陳艷,程志國,申俊峰,等.地質學實驗室課程思政基地建設的探索——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巖石與礦物實驗室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2):87-91.
[8] 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6):66-69,91.
[9]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10] 陳寧華,鮑雨欣,程曉敢,等.新時代地學野外實踐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8,27(4):28-31.
[11] 胡嫣然.《工程地質》“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8,17(6):122-124.
[12] 郭國祥.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當代融通[J].學術論壇,2005(1):155-159.
[13] 姚靜.構建新時代高校理科課程思政教育長效機制的研究[J].高校地質學報,2022,28(3):306-309.
[14] 李忠建,周麗霞,王晨.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實驗教學方法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10):70-72.
[15] 唐良琴.關于工程地質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2,272(2):115.
[16] 王哲,陳東瑞,張勇.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25-127.
[17] 何斌,白曉紅,韓鵬舉,等.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107-108.
[18] 楊震,趙志根,王世航,等.論地質地理野外實習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與融入[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4):100-105.
[19] 黃勇,侯玉賓,楊保全,等.地質測繪實習課程思政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8):39-40.
[20] 吳海中,田曉四,張樂勤.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地質學課程體系建設[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1):84-90.
[21] 牛曉麗,高程程,李心平,等.“大思政”格局下“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農業工程,2022,12(9):115-119.
[22] 徐林剛,趙國春,張緒教.高校地球科學類專業基于野外實踐教學的課程思政教育——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戴河實習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1(72):100-103.
[23] 祁陽陽,彭鑫.在野外地質實踐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路徑[J].科教導刊,2022(18):29-31.
[24] 范存輝,楊西燕,王浩錚,等.地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以西南石油大學普通地質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7):170-173.
[25] 黨犇,趙虹.地質學類專業實踐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改革探索——以“地質認識實習”課程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22,31(4):111-114.
[26] 董一慧,李佳樂,張紅軍,等.“環境水文地質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3):287-290.
[27] 楊子泉,唐輝,孔德睿,等.“六位一體”工程地質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信陽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2(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