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已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而發展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流模式,圍繞其教學質量評價問題,該文首先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剖析混合式教學運作機理,揭示混合教學評價的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系統協同性;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入師生滿意度作為關鍵評價指標,構建混合教學的師生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并綜合應用模糊評價理論和協同學理論,構造師生滿意度模型;最后將模型應用于課程教學評價案例,獲得一些相應研究結論。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師生滿意度;系統協同性;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001-07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ode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entering on the evaluation of its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hybrid teaching by using system analysis methods, and reveals the system synergy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ers' \"learning evaluation\" of hybri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n, on this basis, by introducing teacher-student satisfaction as the key evaluation index,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cher-student satisfaction in mixed teachi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satisfaction is constructed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fuzzy evaluation theory and synergetic theory. Finally,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m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Key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teacher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degree; system synergy; quality evaluation
為應對新冠感染疫情,教育部早在2020年初就發文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種在線課程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保證“在線學習與線下教學質量實質等效[1]。由此,一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時而生[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由于能夠打破時空限制,不僅很快在眾多高校中被推廣使用,而且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比傳統教學更有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3]。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混合教學大多還是浮于線上與線下在形式上的簡單混合,并沒有真正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4]。那么,如何促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融合?如何促進混合教學相對傳統教學提質增效?自然對其教學質量評價就顯得非常重要。
針對混合教學質量評價問題,國內學者大都從學生滿意度視角,探討混合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和評價體系。在影響因素方面,徐曉青等[5]和戴心來等[6]都將學生滿意度作為對教學質量的測度,認為學生間交互、師生交互,以及學生與教學內容間的交互,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而王國華等[7]則從教學評價和教學監控、教學反饋的相互影響關系角度,探討線上教學質量評價的關鍵環節。在體系構建方面,黃文祥等[8]、張季謙等[9]及柳穎等[10]都以學生“評教”為基礎,對線上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或構建評價體系。國外學者大都從學生對混合教學的認知角度,探討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性或互補性,為混合教學模式改進提供方案。Merete等[11]通過追蹤研究發現,線上線下相結合有助于教學質量提升;Laura等[12]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混合教學比傳統教學更容易獲得師生認同;Charles等[13]從教學意識、教學實施和教學反饋的角度,提出了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對策;Wendy等[14]通過實證表明,對教學意識和教學實施層面進行適當干預則可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
無疑,以上相關研究不僅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提供了一定借鑒,也為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相互融合提供了較好指導。但現有的教學評價理論與實踐大都還是局限于傳統的學生“評教”角度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忽略了教師“評學”對教學質量提升的相互影響,很難凸顯混合式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性、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可避免會使評價過于片面,不利于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
鑒于此,本文將從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系統協同角度,引入師生滿意度作為混合教學質量評價的關鍵指標,構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給出測度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融合程度的師生滿意度計算模型,并將模型應用于課程案例,以對混合式教學相對傳統教學的質量提升情況進行評價。
一"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作模式與師生滿意度引入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即“線上”+“線下”教學的簡稱,具體是指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和在線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以實現教學目標最優化[15-17]。最優目標既不是對在線平臺的簡單使用,也不是對教學資源的數字化重構,更不是傳統教學的線上翻版,而是要發揮 “線上”與“線下”的協同效能來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混合式教學除了是教學空間、教學時間、教學模式等方面在形式上的混合,更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在效能上的融合。
可見,混合式教學就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融合協同的、共生共建的一個有機系統。對該系統,不妨運用系統論的分析方法,且按時空融合的先后順序,將其組織運作模式大致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其中,課前階段重在知識傳遞,通過線上先行探索而達成初步認知目標;課中階段重在知識內化,通過線下互動研討而達成深入的認知目標;而課后階段重在知識遷移,進一步通過線上鞏固提升而達成更高級的認知目標。
圖1表明,混合式教學既優于純線下教學,也優于純線上教學,可通過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形成“1+1gt;2”的合力,促進教學質量相對傳統教學大幅提升。然而,盡管混合式教學優于傳統教學,甚至可彌補線上教學的諸多不足,但在實踐中大多因僅僅浮于表面上的、形式上的線上線下混合,所以混合式教學質量有待科學評價和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根據圖1,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應是一個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和網課平臺等要素進行綜合評價的有機整體。為此,借鑒文獻[18],從系統生態學的角度,將“教師-平臺-學生”的循環交互作為影響混合式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并引入師生滿意度作為其教學質量測度,構建師生滿意度概念框架體系,如圖2所示。
本文之所以引入師生滿意度作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原因在于:①師生互動行為是教與學關系的最根本體現,是影響混合式教學質量的關鍵,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師生互動行為是通過師生與平臺媒介的操作交互、師生與教學內容的信息交互、師生之間的思維交互等師生共同完成;②混式合教學質量不僅在于師生互動的價值,而且關鍵在于師生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即師生滿意度;③混合式教學可依托智慧教學平臺實時記錄教與學的師生互動行為數據,為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相互融合提供客觀數據來源,由此可構建師生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
二" 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師生滿意度計算模型構建
上述分析表明,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應是對師生互動行為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即包括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兩個子系統。只有這兩個子系統保持雙向互動、協調共生的動態一致性,混合教學方可反映線上線下整體關聯性和協同性。所以說,師生滿意度不是教師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的簡單疊加,而是反映師生對混合式教學質量滿意程度的協同一致性。為此,借鑒協同論中的協同度評估方法,按數據可獲得性和可比較性原則,構建混合式教學的師生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并給出師生滿意度計算模型。
(一)" 師生滿意度的評估體系
根據混式合教學模式的運作機理,基于“教”與“學”的整體關聯性,通過咨詢相關教育專家和參考相關文獻[2,8,9]等,構建教師“評學”和學生“評教”相互融合的師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其中,①學生對教師線上教學行為的滿意度評價指標是基于教學平臺實時記錄的教師行為數據而確定,而學生對教師線下教學行為的滿意度評價指標是將傳統的線下教學評價指標和教師運用在線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情況相結合而進行綜合確定;②教師對學生線上線下學習行為的滿意度評價指標主要是將平臺實時記錄的學生行為數據和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判斷相結合而進行綜合確定。因此,可通過教師“評學”和學生“評教”相互協同來確定師生滿意度,以評價混合教學質量相對傳統教學的提升程度。
(二)" 師生滿意度的計算模型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運作機理,可將其質量評價看作是由學生“評教”系統X和教師“評學”系統Y組成的一個二元復合系統Z,即Z={X,Y}。其中,對X而言,評價指標即為學生的線上滿意度M1和線下滿意度M2,即X={M1,M2};對Y而言,評價指標即為教師的線上滿意度N1和線下滿意度N2,即Y={N1,N2}。無論是學生滿意度,還是教師滿意度,都涉及到個體對每個指標分量的主觀評價。考慮到個體評價結果一般都具有模糊性,不妨借鑒模糊評價理論中的隸屬度函數確定方法,基于表1給出的指標體系,同時結合對師生的問卷情況,首先將子系統X對指標M1的第j個分量和對指標M2的第k個分量的滿意度分別定義如下
三" 應用案例——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的混合教學質量評價
(一)" 案例選取與數據來源
自2020年以來,南京財經大學資產評估專業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一直都采用“雨課堂”作為在線教學工具,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雨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工具,雖已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智能終端,可讓課前-課中-課后的師生互動行為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但關于該課程的教學評價,目前依然采用學生“評教”方式給出學生滿意度的絕對分值。查詢校教務管理系統,統計該課程2017—2022年的評教結果,見表2。其中,2017—2019年的得分可看作是對傳統教學質量的評價;而2020—2022年得分可看作是對混合式教學質量的評價。
表2表明,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在從傳統線下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轉變過程中是保持“穩中有升”的質量發展趨勢。但這種評價僅僅還是局限于學生對教師教學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的評價,很難反映線上線下教學相互融合的協同程度。因此,不妨利用雨課堂記錄的相關數據和提供的課堂報告,基于師生滿意度模型討論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質量。
(二)" 評價指標權重與閾值確定
根據表1給出的評價體系,通過向校內外專家、相關課程教師和學生進行咨詢和問卷,并結合雨課堂提供的數據,綜合應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對師生滿意度的評價指標權重和閾值進行確定,結果見表3—表6。其中,指標閾值是通過對指標實際數值的無量綱化處理后的一種相對值。而且,指標M1和M2對學生滿意度的權重分別為α=0.35和1-α=0.65;指標N1和N2對教師滿意度的權重分別為β=0.5和1-β=0.5。
(三) 學生評教與教師評學的滿意度估算
結合表3—表6,選取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2020—2022年的評教和評學數據作為樣本,運用式(1)—式(9)計算教師評學的滿意度和學生評教的滿意度,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看出,該課程自2020年采用雨課堂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來,教學質量并非與傳統的評教得分完全正相關,即學生的評教得分高并不意味著學生對混合式教學較為滿意。譬如,2020年的評教得分相對2021年和2022年較低,但學生滿意度并非較低。而且,教師滿意度與學生滿意度也并非一致。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兩方面:
一方面,從學生角度來看,混合式教學雖可通過雨課堂等平臺為學生提供預習和復習等方面的優質學習素材或學習資源,但學生如果不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僅僅依賴平臺進行重復性或機械性的復制式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質量或學習效果就很難提升,甚至可能存在滑坡風險。因此,對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混合式教學可能不如傳統教學更讓人滿意。另一方面,從教師角度來看,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相互聯合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諸多便捷性。教師利用教學平臺能夠及時充分地了解學生預習、學習和復習情況,并根據學生在線反饋情況通過混合教學著重解決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和難點問題,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率和質量。所以,隨著混合式教學的推廣使用,教師滿意度在理論上應隨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熟悉、熟練和創新而不斷提升。然而,教師過分依賴教學平臺往往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如通過平臺頻繁發帖布置作業或進行答疑輔導等,都會無形中引起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不滿意。因此,教師對教學平臺的使用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滿意度,也進一步影響到教師滿意度。
(四) 混合式教學的師生滿意度估算
在表7基礎上,利用公式(10)計算師生滿意度,見表8。結果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協同程度還不夠穩定,整體教學質量在2020和2021兩個年度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別達到1%和3%,直到2022年度教學質量才提升了1.7%。這與表2中的學生評教得分顯然不同。
為更好反映混合式教學質量相對傳統教學的提升情況,還可結合雨課堂在每次授課后推送的課堂報告,運用上述同樣方法對混合式教學的師生滿意度在每次授課后進行估算。鑒于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每學年安排32學時,每周2課時為一次教學任務,對該課程進行每周1次教學評價,從而每學年有16次評價結果,并將2020—2022年的每一年評價結果和三年連續評價結果用圖3來描述。即可看出,混合式教學自2020年被應用于該課程以來,其教學質量相對傳統教學尚未表現出確定性的直線式提升,而是更多表現出震蕩式的提升。這就說明,混合式教學雖在很多方面比傳統教學有著諸多優勢,但它對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依然遵循新生事物的螺旋式發展原理。
(五) 評價結果分析
上述評價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評價應是一個包含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雙元復合系統。該系統只有當各子系統保持動態一致,才有可能產生協同效應。譬如,2020和2021兩個年度的評價結果說明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對傳統教學并未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這就說,促進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應是讓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通過教學平臺形成“教師-平臺-學生”的良性互動,以實現教和學的協同相長。一方面,根據學生“評教”情況,教師可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通過教學方案調整來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根據教師“評學”情況,學生可通過平臺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通過調整學習方案來提升學習質量。因此說,師生滿意度評價不僅有助于促進混合式教學質量的協同提升,而且有助于實現教學“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的螺旋上升式循環。
四 結論與展望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和智慧課堂的悄然興起,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而如何促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則成為核心問題。本文首先剖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作機理,揭示了混合式教學評價的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系統關聯性和協同性;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入師生滿意度作為混合教學質量評價的關鍵指標,構建了師生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并給出了師生滿意度計算模型;最后將模型應用于金融資產評估原理課程教學評價案例,并將評價結果和現有的學生“評教”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獲得了一些重要結論。結果表明:①混合式教學評價是一個包含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的雙元協同系統,只有當教師和學生的評價表現出協同一致性,混合式教學質量才會穩步提升;②師生滿意度評價結果可經過師生互動來促進教學相長,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③師生滿意度評價有助于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遵循“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的螺旋式上升路徑。
本文所構建的師生滿意度模型將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相融合,有助于實現“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的目的。但由于過多依賴師生對混合式教學的主觀感知和滿意性評價,結果不可避免還會存在局限性。所以,未來還可將師生評價的主觀性和平臺數據的客觀性相融合并引入到模型中,以進一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一般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5/content_5474733.htm.
[2] 李海東,吳昊.基于全過程的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1(5):65-71,91.
[3] HENTRI C R, BODILY R, MANWARING K C, et al. Exploring intensive longitudinal measur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blended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mp; Distributed Learning,2015(3):131-155.
[4] 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40-49.
[5] 徐曉青,趙蔚,劉紅霞.大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5):43-50.
[6] 戴心來,郭卡,劉蕾.MOOC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中國大學MOOC”學習者調查問卷的結構方程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2):17-23.
[7] 王國華,卓澤朋,周光輝.大數據背景下線上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建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107-111.
[8] 黃文祥,李亞東,張喜生.我國本科高校線上教學的質量狀況、評價及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20(8):21-24.
[9] 張季謙,黃守芳,許新勝,等.高校課程線上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的構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19):32-36.
[10] 柳穎,白紅梅.后疫情時期高校線上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3):101-107.
[11] MERETE F, KARIS" K, SEVALD" H. Communication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Bachelor Students' appraisal of a blended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 an exploratory study [J]. BMC Nursing,2018(17):1-10.
[12] LAURA M, MICHAEL S. Best practic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 Psychology, Society, amp; Education,2015(3):252-263.
[13] CHARLES R G, WENDY" W J, BUCKLEY H. A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8(18):4-14.
[14] WENDY W P, CHARLES R G, KRISTIAN A S, et al.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Computers amp; Education, 2014(75): 185-195.
[15] 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0(8):78-86,96.
[16] 王亞軍,胡東.基于學習者畫像的教師混合學習模式設計與實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21(4):132-138.
[17] 柴惠芳,楊玉輝,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設與混合教學應用探索——以浙江大學的“智云課堂”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5):110-118.
[18] 梁為,張惠敏,陳浩,等.基于學習者滿意度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10):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