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吳伯凡在《認知方法論》中提到一個觀點: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智能化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是“洞穴時間”——用于屏蔽各種物理的、社交信息干擾的時間段。這讓原本還在漫不經心聽課的我,被瞬間擊中,旋即打了個激靈,陷入了深思。
“洞穴時間”其實只是一個概念,并不是說我們要在“洞穴”里,或把自己關在某個如洞穴般的空間才能獲得;而是說在某個時間段里,我們如同身處洞穴一般與外界隔絕,可以不受任何外物打擾,安安靜靜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洞穴時間”的門檻并不高,但為何會稀缺?大概是因為處在一個繁雜喧鬧時代的我們,急于向外界表達和證明自己,把大部分時間精力都花在與外在世界和平相處上,卻很少轉向我們的內心,去思考要怎么與自己相處。或者說,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尋“洞穴時間”的意識。
于是,我問自己,身為老師,我有沒有屬于自己的“洞穴時間”?在“洞穴時間”里,我能做些什么?
慶幸的是,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屬于我的“洞穴時間”,不多,但足夠充盈。在我還不知道“洞穴時間”這個概念的時候,生活中很多熟悉的場景,已經成了我的“洞穴時間”。
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時間,是我的“洞穴時間”。早上,享受著晨光的沐浴,邂逅花草上的露珠,聽著鳥兒的歌唱——我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心境中,開始一天緊張充實又愜意的工作。而下班時,帶著一身疲憊,與夕陽作別,也是在與煩瑣的工作告別。將一縷霞光掛在自行車上,就這樣不疾不徐、不矜不盈,雙腳有一搭沒一搭地踩著,總能在回家的途中,重拾簡約的心境、淡然的情懷。因為有了這短暫的行程,我得以在老師、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中,自如切換,且元氣滿滿,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某個動態的最佳平衡點。
騎自行車,在家與學校間來回穿梭的行程,于我,更像一場又一場短暫的自我放逐,讓我在累了倦了的時候,心靈可以獲得片刻寧靜,從而為呵護和提升我的“精神顏值”——做一個精神燦爛的人,提供了可循環的能量。
排隊辦事或等候開會的碎片時間,也是我的“洞穴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刻,我的腦子總是特別活躍、思路特別清晰,適合深度思考。所以在手機上讀一些精短的美文,或者靜靜地思考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甚至埋頭打腹稿都是很不錯的選擇。那些優美的文字,往往能滌蕩心靈,讓人神清氣爽。而平時苦思仍然捋不順的想法,也總能奇跡般出現清晰的脈絡。我很多文章的構思,都與這些微妙的時刻息息相關。這大概也是我能把寫作當成一種業余愛好堅持下來的重要原因。
在周末,如果時間寬裕,我會早起,悠閑地讀些雜書。如果時間比較倉促,我則會一邊忙著手頭的家務活,一邊聽手機里文學、財經、歷史以及心理學等音頻課程。雖然這些課程大多與教育學無關,但很好地拓展了我的知識面,開闊了我的思維和格局。這些我現有知識體系之外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思路,一旦與我所熟悉的教育領域知識產生聯系,便能實現知識的橫向連接,構建一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一個強大的知識體系,不僅能滿足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強烈需求,還能為其自身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
比如,梁冬、吳伯凡的《冬吳同學會》,讓我在了解到很多著名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同時,還領悟到一些簡單樸實卻充滿人生智慧的哲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等,則讓我在感受文學經典魅力的同時,還提升了文學素養。
我一直覺得,正是這些寶貴的“洞穴時間”,成就了我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小確幸”,讓我成為一個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人。
事實上,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洞穴時間”。
教師,是一份特殊的職業。與其他傳統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比,教師的工作是典型的情緒勞動(也叫心力勞動),是一種通過調整自身的情緒,使之與工作崗位的要求相一致的特殊勞動形式。也就是說,在工作中,身為老師的我們,需要管理、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努力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
然而,對情緒感受和表達的調控本身需要消耗勞動者的巨大心理資源。一個人的心理資源,諸如注意力、記憶力和判斷力等,都是有限的,如得不到補充就會被消耗完。長時間的情緒勞動,容易使老師進入情緒極度疲勞、心理資源過度消耗的狀態。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理內耗若長期存在,且得不到疏導,會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并引發多種身心疾病。
享受“洞穴時間”,是老師善待自己、滋養身心的最好方式。
我們可以在“洞穴時間”里,舒展自己的身心。哪怕只是在獨屬自己的空間里,安靜地發呆、緩解情緒,都能及時補充消耗的心理能量,讓身心恢復輕盈,遠離職業倦怠。因為這種趨于平和的情緒消化方式,比對外釋放方式(如傾訴)更健康、更有效。
“洞穴時間”可以在運動健身、娛樂消遣中獲得。如晨起運動、黃昏鍛煉、閑暇時聽聽音樂跳跳舞,或為家人制作一份蛋糕等。即便簡單如跑步,我們也能在抬腿、落地的時候,深深領略到那種動感的美。而在跳舞時,形體通過拉伸,能很好地感受到來自身體各個部位發出的信號,并將這些信號與大腦連接,從而達到舒適、充滿活力的身心平衡。
“洞穴時間”還能用于專業的成長。在“洞穴時間”中,因為沒有了外在的干擾,我們更容易進入全身心投入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強心流的狀態。此時,不管是閱讀先進教育理念的學術論文、學習名家的優秀教學案例,還是啃比較晦澀難懂的專著,都會比平時更為輕松、高效。高效的學習和產出,帶來的不只是巨大的成就感,還有自我突破的實現。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修身養性是每一位老師的必修課。愿每一位老師都有尋找“洞穴時間”的意識,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洞穴時間”,在“洞穴時間”長成一位手持戒尺、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行中有慧的明師。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憲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