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是人們街談巷議的熒屏熱點,從《虎媽貓爸》到《少年派》,從《小歡喜》到《小別離》,話題不停,熱搜不斷。某種意義上,這一類型的電視劇不僅彰顯了教育作為一個重大社會議題的價值,同時也讓創作者們看到了其內在的藝術價值、受眾效應及時代心理。教育題材電視劇作為一個表現類型,始終反映著社會癥候、文化心理、時代風貌、教育制度等諸多的再現性因素。但不管從何種宏大議題上展開教育敘事,我們始終要注意的是“人”的核心議題。換言之,教育題材電視劇的視聽語言所表現的對象應該是時代議題之下具體的“人”。因此,教育題材電視劇從關系類型的角度說開去,應該關切的是身處“教育”鏈條中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而從人物類型的角度說開去,則應重點關注學生、教師、家長三個人物群體的角色塑造。故筆者以為,一部精彩的教育題材電視劇,應該對上述人物群體有一個鮮明且高度典型性的刻畫,情節敘事的編排要始終為典型人物的塑造而服務。近期中播出的教育題材電視劇《大考》則是一部敘事精良、現實感強且十分“接地氣”的精品佳作,尤其在人物群像和典型人物的表現和塑造上,可以說取得了一種“藝術性的平衡”和“市場的高度接受”,獲得了“口碑和市場”的同步發酵。
一
電視劇《大考》以2020年新冠疫情為時代背景,以金和縣第一中學和第四中學兩所學校的師生、家長為中心,上演了“生于‘非典’、考于‘新冠’”一代的跌宕故事。電視劇主要圍繞著2020屆的那場高考而展開,從年前的“新冠疫情暴發”到年后的延遲高考,再到高考當天突遭洪災侵襲,可以說這些對金和縣的學子們而言必將是“影響一生”的記憶;但盡管如此,本劇依舊擁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敘事特點,比如并沒有過度集中在疫情的渲染與刻畫上,而是將其轉化為電視劇的一個敘事背景。“新冠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至今尚未結束,然而作為一種歷史記憶的延續,它儼然已深深地將“疫情”“核酸”“口罩”等關鍵詞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某種程度上甚至成了人們一種內在的生理性反應。毋庸置疑,編導們注意到了這種影響的持續性,但電視劇試圖淡化這種影響的深刻性,代之以一種日常性的觀察。編導們試圖通過電視劇,讓人們看到一種久違的“正常生活”,看到一種“煙火繚繞”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百態,當然這也非常符合電視劇《大考》所刻畫的主體對象——學生這一群體的精神氣質。用學者胡智鋒的話說,我們應該更多地以一種溫暖現實主義的態度觀照我們在“新冠”之后的影視劇創作議題。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沒有生活做“底”的藝術作品毫無“色調”可言,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受眾群廣闊的大眾藝術,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巨大。因此,關注現實可以讓人們對影視作品擁有一定的接近性,但同時影視劇又不能過度沉溺于現實中的陰霾,否則會讓人們一味深陷在絕望而悲傷的境地中,這不是藝術創作的原本目的。
我們可以說,電視劇《大考》是一部溫暖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何意?既取之于現實的“真實”,但又觀之于藝術的“真實”。作為一種再現“真實”的藝術,影視作品是通過蒙太奇手法將“真實”進行藝術變形以適應受眾需求,達到某種心理層面的“同頻共振”。《大考》的許多情節便是基于編創團隊廣泛的實地調研而得來的。比如劇中在高考當天突發洪災,這一事件的真實原型便是安徽省歙縣在2020年7月7日高考當天遭遇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以致高考延期舉行,如今看來這已成為人們對高考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記憶。劇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同樣也是取自現實,金和縣第四中學史校長人物的原型,據制片人馮薇薇介紹,便是來自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的校長吳國平。吳校長主張素質教育,反對搞題海戰術,每天都會巡視校園,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這些全部都反映在劇中史愛國校長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在史校長外孫女王倩帶著護士男友“見家長”的情節設定中,史校長在飯桌上一番關于“高考”的精彩言論可以說是讓人醍醐灌頂,如給學生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創造性地發展學生的個性、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個人所學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如何將知識的習得轉化為一種思維訓練以利于自身的日常生活……這些觀點雖常常見諸報端,但不可否認“史校長”在熒幕上的大聲疾呼似乎更像是對當下“教育內卷”的一種回應。
二
不僅如此,電視劇很多人物角色和劇情發展都有現實可考。比如劇中根據現實原型設定了幾個不同樣式的家庭,有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而使親子關系疏遠甚至矛盾重重的田雯雯一家,有父母工作穩定但是“虎媽貓爸”式的吳家俊一家,有父親常年沉迷游戲而只靠母親操持家庭的周博文一家,有父母雙亡只剩爺爺與之相依為命的高銘宇一家,當然也有父母雖然離異且孩子患輕度抑郁但家中依舊充滿愛意的潘小宣一家……這些不同類型的家庭都如實地反映在電視劇《大考》當中,繪就了當代現實社會的家庭圖譜。誠然,“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劇中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問題:周博文學習優異,但整日在家都要與自己有重度網癮的父親斗智斗勇;田雯雯深陷在好似“留守考生”一般的失望與落寞中,與父母常年不能相聚;吳家俊整日與“虎媽”式的母親上演著“愛恨交織”的戲碼;農村娃高銘宇需要在喪失雙親之愛的孤獨中與爺爺倔強前行;而潘小宣需要在喪失“意義世界”的生活中努力找尋自我存在的證明……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角色讓人們看到了當前中國家庭內部的真實樣態。而上述人物設定和家庭呈現也的確給了我們一種“真實感”,也正是這份“真實感”,讓觀眾有一種親近感。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這種“各有各的不幸”背后又有著相似的“幸運”,即電視劇始終在向我們傳播關于“愛”的火種——每個家庭即便面臨再大的困難,幾乎要走向絕境,但總能找到出路,從而始終向人們傳遞一種正向價值。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各個家庭中關于“愛的傳遞”:田雯雯的父母最終保留老宅而賣掉新宅、汽車,清算債務,實現與女兒的和解,給女兒一個溫暖如初的家;吳家俊經歷了與母親的“多番斗爭”和“相互妥協”后,在高考之前終于和母親彼此理解;周博文在看到父親逐漸戒除網癮、開始努力生活并多次陪自己夜跑之后逐漸達成對父親的諒解;潘小宣在經歷工廠實踐和休學之后,頓悟了自己對求學、求知的意義的認識,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坐標,并在父母的豁達之愛中找到了生活的亮色;而高銘宇與爺爺之間那份赤誠相守的感人親情則始終是貫穿電視劇的一抹鮮艷之色……正是這些人物,給我們奉獻了一份關于人間之愛的“清單”,讓我們看到了面對艱難現實,并不是只能怨天尤人、無路可走而墜入深淵,我們還可以看到“愛”能化解一些危機,“愛”能幫助我們共同面對一切困難。電視劇《大考》正是通過這種“愛之折中”的處理方法來實現溫暖現實主義的落地,既關注現實、取材于現實,但又不一味地沉溺于現實,而是從現實中給人生找到一種向上、積極、陽光的力量,那就是始終“以愛之名”相互溫暖。
三
當然,必須承認,這些家庭和人物的呈現既是當前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是現實在影視作品當中的藝術反饋。電視劇中還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也同樣如此。比如在第19集中,金和縣一中高考三十天沖刺大會上,學生代表高銘宇所做的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講,所謂“人中龍鳳、贏得挑戰、走向巔峰”般的真實獨白,既展現了底層鄉村孩子所面臨的真實現狀,又展現了轉型期的中國所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在階層躍升、改變資源分配的現狀面前,高考被工具化、庸俗化甚至被功利化對待,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層原因。
要知道,如同“高銘宇”一般的真實聲音在現實中也同樣經常出現。多少年來,我們呼吁素質教育,我們進行高考改革,我們大力推行“雙減”政策,不就是為了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狀嗎?不就是為了改變“唯分數論”嗎?不就是為了把孩子們從題海戰術中解救出來嗎?但是,當我們看到電視劇《大考》一再提示我們現實中還有很多像高銘宇這樣的學生時,我們是否會在某個時刻懷疑自己,或者說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更好的方法,在推行教育公平和進行資源分配時,更多傾聽一下身處底層的學子的真實聲音?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