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旨在立人,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人之成長的知、情、意諸維度中,情感顯然更為重要。如果人的情感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那么,即便他在“知”與“意”上有所突破,也是單薄的,甚至有可能是危險的——情感扭曲的人,越是智慧,越是意志頑強,越可能是危險的。個體成人、教育立人,首先應該是情感的培育和發展,唯有情感和諧、自足的生命個體,方可真正成人。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提出“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而情感教育其實也是為了讓學生達到“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因此,情感教育乃是教育立人的關鍵環節,是照亮立人之路的指路明燈,一線教育者切不可忽視。
那么,該如何開展情感教育,促進學生情感和諧發展呢?
一、自愛教育——悅己悅人,情感自足,照亮他者
沒有情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如果教師眼里只有冷冰冰的分數,對分數高者便青睞有加,對分數低者則嗤之以鼻,那么學校就會淪為沒有情感的“造分工廠”。因此,教師首先不能淪落為“造分車間”里冷冰冰的員工,而是要成為有溫度、有情感的人格健全的人。“如果一個民族不能讓校園里的老師笑起來,這個民族的未來就不會有多少笑臉;如果一個民族的教師不能挺起胸膛,這個民族的明天就很難挺直腰桿。”教師首先要像黃玉峰老師說的那樣——“活得像個人”,有思想、有尊嚴,更有情感。懂得自愛,方可教會學生自愛。
自愛教育,就是教會學生悅己——悅納自己,成為情感自足、飽滿的內在充實之人;進而教會學生悅納他者,用自身的亮光去照亮他人。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絕不能兩眼只盯著分數不放,而要打開教育格局,致力于幫助學生點燃情感這盞明燈。因為只有喚起學生的內在情感和潛能,才能使學生真正煥發主動成長的活力和積極向上的激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言,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喚醒”什么呢?當然是喚醒學生的內在情感和潛能,喚醒學生悅納自己、悅納他人的自覺。當學生的內在情感和潛能被喚醒時,學生自然會更加自信、自覺,從而更容易悅納自我、悅納他人,這才是真正的立己立人。
二、親情教育——感恩父母,感受親情,回報親人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要利用主題班會等時間開展親情教育,讓學生細致地感受到父母、親人給予自己的關愛和呵護,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重新審視親情,慢慢地感悟親情。
情感教育如果缺失了親情教育這重要的一環,就很容易淪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因為如果一個青少年連浸潤其中多年的親情都感受不到,是很難奢望他會擁有豐富的情感去愛朋友、愛社會、愛自然的。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父母、親人,然后推己及人,才能愛他人。
因此,開展親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引導青少年學生感悟親情,懂得感恩父母、親人,并回報父母、親人,進而使他們感受到生命中他人給予自己的溫情和幫助。這不是封建社會的“愚孝”,而是人之為人的底線要求——連父母、親人都不愛的人,又怎么能夠指望他去愛“無窮的遠方”的“無數的人們”呢?
只有從小懂得感恩,并懂得以恰切的方式回報父母、親人之關愛的人,才更容易推而廣之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去無私地回饋社會。
更重要的是,親情可以說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初乳”。被適宜的親情滋養的青少年學生,會更加自信、自尊、熱情,亦懂得憐憫與尊重他人,不會輕易滑入自卑、自棄、冷漠的人生“泥淖”,會以飽滿的激情去擁抱生活、他人和未來。這樣的青少年才能真正在生命之初就逐步學會站立起來……
三、自然教育——親近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
情感教育,必須包括對待自然的態度和情感。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是外在于人類的。從本質上來說,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親近自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返回人類的精神原鄉。
人類從蠻荒走來,為了生存,不得不砍樹造屋、開荒種谷。但是進入文明社會后,人類要懂得約束自己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不能將自然視為可以任意處置的對象,亦不可想當然地認為自然資源真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恩格斯早就提醒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開展自然教育,要引導青少年學生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純凈、豐富與寧靜,讓青少年學生從物欲的滾滾洪流中看到“瓦爾登湖”的靜謐,懂得自然在提供我們物質之需的同時,也給予我們安放靈魂的別樣家園。引導青少年學生善待自然,就是要讓青少年學生不再重復以往的“索取之夢”,從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錯誤中醒來,懂得與自然和諧共生。更進一步,我們在合理地、有節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時,要自覺地修復自然、回饋自然。引導青少年學生敬畏自然,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力量,認識到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從而尊重自然規律,而不是在“人定勝天”的狂熱口號中陷入無知與麻木的“泥潭”。
親近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不是人類向自然的示弱,亦不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自卑,而是人類在認清了自己與自然的關系之后的恰切、理性的選擇,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姿態和做法。如此,青少年學生才是真正地面對自然站了起來,既不是鄙棄自然的俯視,亦不是膜拜自然的仰視。
四、友情教育——感受友情,體悟溫情,釋放善意
友情教育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先賢在兩千多年前就提醒世人友情的可貴與難得。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會的,人需要分享與傾聽,需要來自另一個靈魂的慰藉與溫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交友,與朋友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人生之路上相攜相伴,在風雨來臨的時候為對方撐傘,在黑夜降臨的時候為對方點燃火把,照亮前行之路。
教會學生感受朋友之間的溫情,領略獨立生命之間的互相守望與激發,他們才能在釋放人性之善的同時也收獲友人給予的溫暖。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之路上有人做伴,有朋友特別是有諍友提醒其人生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朋友不是“鄉愿”式的,而是坦誠、正直的,是能夠在精神層面助其成長的率真之友。正如余秋雨先生特別欣賞的英國詩人赫巴德所言,“無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余秋雨先生闡述道:“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真正的友情,不是互相遮掩,而是互相發現、互相激發;真正的友情,不是物質的共享,而是靈魂的觸發與守望;真正的友情能夠讓彼此真正站立起來。
五、愛情教育——憧憬美好,堅守原則,惺惺相惜
愛情教育,亦是情感教育中別樣的一環。有大格局的教師,不必談“愛情”色變,不必將愛情視為洪水猛獸。其實,真正的愛情,是特別純真、特別美好的。每一個憧憬愛情的有情者其實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歧視、被壓制。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堅守好原則,把握好恰切的時機與合宜的方式。
教師可以通過演講、辯論賽等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坦然地分享自己對愛情的看法、理解和憧憬,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勇于分享、補充、完善。這樣他們才會在講述與辯論中完善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在集思廣益、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確的愛情觀、生活觀。
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說:“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詩中那般平等、獨立、相扶相攜的真正的愛情,從而使他們慎重地對待愛情,恰切地選擇時機,懂得既對自己負責,亦對對方負責;既對雙方的當下負責,亦對雙方的未來負責……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之間的惺惺相惜,既讓人憧憬和陶醉,更讓人自信與成長!
楊絳先生有言:“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開展情感教育,正是為了讓青少年成為“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成為情感充沛、內心充實的人。
恰切地開展情感教育,是在點燃教育立人的一盞明燈,是在促進學生情感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