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學校是教師教書、學生讀書的地方。那么,課堂是什么?課堂與閱讀有關聯嗎?一所好學校、一個好老師,如果想讓每個學生的生命都豐盈,那么,他們能把課堂與閱讀有機地連接起來嗎?能把課堂打造成閱讀的理想天堂嗎?
閱讀是知識的積淀,是身心的修煉,是絕權欲、棄浮華并走向瀟灑達觀、謙和通明的有效途徑。學校是思想交流的廣場,教室是思想生長的地方,課堂是教育時間和教育空間相互轉換的場域。學校的“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特別是師生們的一切閱讀、一切經歷、一切體驗、一切感悟、一切成長等,都會在課堂中轉化為同一時空的能量。事實上,教室是課堂實施的“主戰場”,課堂是課程沉入的主載體,在課堂上發生的“轉化”都會成為歲月的沉淀,都會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人生淬煉。
這樣看來,課堂的確是一個最為復雜、最難解構、最難描繪的教育載體。基于生活的、工作的、才智的、技能的、表演的、管控的、詩與遠方的……師生對生命或存在的理解、對成長或閱歷的思考,都會十分逼真而又鮮活地重現于課堂上。課堂是生命自主成長的主要場域,師生關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于是,關于課堂與課程、教室與班級、教師與學生、學校與育人在教育中的地位等問題的討論,我們就可以打開一個新的視角,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其實這種討論,從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理解為是教育本身問題引發的結果,其意義遠遠大于討論本身。
課堂與閱讀有關,課堂上可以讀人、讀事、讀書,可以討論課程、教學、師生關系、育人效果等話題。如何通過對閱讀的自覺總結和提煉,將其轉化成教育土地上的收獲,需要學校精心布局,管理好教室,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教育自覺、自醒。深入挖掘和揭示閱讀的意義與價值,從內生動力源上探尋,需要更多的理性與自覺。所謂自覺,就是個體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動做出有效反應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個體修煉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并定型。自,就是自我、自己、“小我”;覺,就是覺醒、覺悟、“自醒”。覺醒就是逐漸地認識自己是誰,為什么求知,為什么讀書。理性的自覺需要與深度的閱讀有機融合。其實,對人世有追求的人,其閱讀就是修心超脫,就是悟道認理。因為開蒙啟智、寵辱不驚、明曉世理、通達人情,需要閱讀的“澆灌”。
閱讀就是明朗,明朗就是閱讀;閱讀就是尋找,尋覓引導閱讀。閱讀是心靈上的享受,是頂級自律的重要選項。閱讀需要與勤奮為伍,“一勤天下無難事”。閱讀影響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人的生命高度、厚度、長度。閱讀就是映照,映照連接閱讀;閱讀就是發現,發現擦亮閱讀;閱讀就是反思,反思提升閱讀。閱讀是讀書學習的主要方式與通道。讀書學習是一個人獲得能力之本、提升素質之源、勝任工作之基、取得成功之道、豐富人生之“器”、快樂生活之“寶”。
閱讀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是對精神世界的主動探索。讀書不僅僅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或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因為供人們閱讀的書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記憶者。讀書是修煉,是生活方式,是從書里尋找提升個人修養、提高個人氣質的門道。因為書是一種至高的藝術,是能夠讓人類靈魂得到提升和解放的有益工具,也是闡釋困惑、難題的一把鑰匙。讀書是一種心靈的起底和啟迪,是對人生的重新考量。讀書的情致和韻味可以替代胭脂與面膜。認識自己、成全自己、放過自己、為難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都需要讀書,正如董仲舒說的:“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閱讀可以把獨立性、創造力與生命力融于一體,可以平衡隱秘性、流動性與開放性相互之間的關系,可以揭示聽其言、觀其行的人生哲理。
要通過困難重重的閱讀,讓自己不斷地超越原有的業已成型的思維,使自己在明朗與昧暗之間選擇向明亮的一方進發,其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始終接近或處于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或者說始終處于本真的閱讀狀態,不斷擺脫“做樣子”式的概念化的閱讀,進入互生互動、各得其所、相互促進的境界,讓閱讀真正成為不忘初心、擦亮生命、發現自我、自律前進的動力,成為點亮自己、照亮別人、溫潤大眾、撫慰心靈的“平臺”。
發現閱讀、走進閱讀、熱愛閱讀、延續閱讀,使閱讀真正成為自我啟明的“向導”,成為生命豐盛季節的亮麗風景線,這應當成為學校、課堂,特別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永恒主題。把課堂打造成閱讀的理想天堂,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因此也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有一條是共性的,那就是學校教育與人類的進步發展相隨相伴,課堂與閱讀建設永遠在路上。
用好課堂,激活閱讀;養成自覺,成就閱讀。這是學校的使命使然,也是教師的良心責任、學生的本分擔當。
(周金堂,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系江西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智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