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名《教師閱讀那些事兒》能看出,這本書講的是教師讀書的事。類似的文章和書籍已經很多了,這本書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從閱讀方法講到閱讀的腦科學原理,從個人閱讀體會講到關于閱讀的科學研究成果,從普通閱讀講到教師專業閱讀。區別于一般經驗性漫談,這本書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信息量很大,卻充滿趣味性,值得一讀。其對教師了解閱讀、激發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能力有非常大的直接幫助。
讀書如吃飯
我們都知道讀書重要,但讀書的習慣很難養成,關鍵在于對讀書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很多時候,總是把緊急的事情放在前面,把讀書放在后面。根據時間四象限原理,作者提出讀書是重要又緊急的事情,這區別于一般“讀書重要但不緊急”的認識。為什么“重要又緊急”?作者又提到生存余力公式,就是說,讀書使人生存力量強大,這樣面對各種生存負載時就會有余力,生活就會更加輕松。
對教師而言,這是應對本領恐慌的最好辦法。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閱讀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才能勝任本職工作。教師要想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自己就要有更多的信息儲備。教師要想不斷提高工作實效,就要時刻關注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基本理論和前沿信息。教師要想不斷地積累經驗和改進方法,就要通過持續學習,把握正確方向,提高認識水平,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具體實踐。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職業態度、人格魅力、學習方法等在潛移默化中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而這些都要通過不斷學習和閱讀來提高。
對每個人而言,閱讀是提高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作者提出,讀書可以獲得心靈慰藉,無論是有孤獨、憂慮還是其他消極情緒時,讀書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精神給養——用別人的人生或思想歷程,來審視當下的自己,從而獲得更強的人生感悟力。讀書可以讓自己和現實分離,給自己一個不受打擾的完美的精神世界。無論現實多么貧瘠或困頓、內心多么淺薄或浮躁,讀書都可以讓我們麻木的內心變得更加寧靜。讀書可以讓我們從更高處、從多角度審視世界和人生,從而對世界有更加詳細和豐富的觀察和體驗,進而提高幸福生活的能力。
如果用一句話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就是“讀書如吃飯”。吃飯重要嗎?當然,不吃飯無法生存,不讀書也如此。我們每天吃飯時不會去考慮吃飯很重要,但我們都知道不吃飯肯定不行。讀書的重要性就像吃飯,應該刻在骨子里,不需要每天提醒。因為離開讀書,人將無法成人。飯提供身體營養,書提供精神食糧,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是把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使人成為人的重要手段。
讀書如淘金
教師閱讀是一種專業閱讀,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更高的要求。在讀書內容的選擇上,作者提出了“七巧板”的閱讀體系,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內容:首先是學科本體知識。我們對安身立命的專業其實了解得很有限,教學實踐更加需要不斷拓寬和深挖專業視野與能力。結合工作實踐的專業閱讀,可以讓我們逐漸構建起基于教學的專業知識結構和體系,深刻領會學科思想精華,但關鍵是我們要掌握專業的思想方法。其次是教育管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知識。現代管理學起步比較晚,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還有待提高。無論是學生管理、行政管理還是工作項目管理,都有深刻的認知邏輯和發展規律。目前涉及企業管理的書比較多,但涉及教育管理的并不多,普適性也不強。這就需要教師主動尋找類似的書籍,用跨界的思維理解管理的本質和內涵,改變經驗式、直覺式的管理方法。同樣,學習心理學起步也比較晚,其現實應用就更有限,但這卻直接關系個人成長的本質。教師要通過廣泛閱讀,了解腦科學原理、人的認知原理和身心協調發展的基本理論,確保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再次是課程建設知識。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建設者,要有能力結合課程內容,結合實際,補充教學內容和重構教學流程,這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課程建設素養。同時,教師要有開展個性化的教學評估的能力,如此就需要具備關于評價評估的科學知識和方法。上學時學的東西理論性太強,內容也有限,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體會,才能提高教育能力。最后是更加豐富的綜合性知識,包括教學資源、教育哲學、五育并舉等方面的知識。世界是完整的,為了認知方便,人們把它分成各個學科,我們要有能力把知識整合起來理解。人的成長是系統的,人的發展路徑是多元的,教師要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獲得提升,才能指導學生全方位成長。
當然,教師學習和學生學習,與其他人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教師學習要自主和自覺,要把學習看成是職業生涯的重要任務,同時要學以致用,能結合實踐和指導實踐。每年出版圖書無數,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作者提供了幾個好方法。1.順著出版線索找書:幾個關于出版教育方面系列叢書的出版社,其很多書都有很強的指導性。2.借助專業圖書榜找書:《中國教育報》等很多媒體每年都有各種圖書排行榜,榜上都是經過專業篩選過的書,專業指導價值很高。3.利用網絡媒體找書:豆瓣通過大數據對每本書有個打分,有很強的參考性,微信讀書也是很好的參考。4.在他人的作品或評論中找書:有人說,看書是為了看更多的書,越看書,知道的書就越多,就可以不斷發現更多優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作者還提供了根據書的不同類型,利用知識樹原理來找書等方法。總之,讀書如大浪淘沙,吹盡狂沙始到金,只要有心,有明確目標,能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對自己有幫助的經典作品。
讀書如解碼
作者還從更深層次——腦科學工作原理的角度,來解讀閱讀的過程,這是很有趣的一項內容。人腦在過去十幾萬年的發展過程中,習慣了通過視覺圖像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習慣了捕捉動物植物、大山大河、田園村莊等這些全方位立體的信息。這個過程,可以用人工智能的信息識別來理解。十幾萬年形成的獲取信息方式的基因,只通過幾千年的文化熏陶和文字使用,是無法改變的。因此,現在人腦還是主要通過識別圖像來獲取信息。閱讀時,大腦先捕捉到的是一張圖片,無論是一段話,還是一個字,都是以圖片的形式進入大腦的。然后大腦再把圖片內容進行掃描識別,把每個筆畫、每個字、每段話的含義一一重組,生成新的理解。所以,閱讀是個綜合的工程,一個字都會促使大腦迅速掀起一場思維風暴,調動大腦各部位理解其內容、含義。有人說,學習外語可以防止大腦衰老。從這個道理上講,一門新的語言的運用,的確可以全方位調動大腦各部分功能區協同工作,產生新的動力和生機。
當然,我們可以從閱讀過程中腦科學工作原理角度來理解閱讀原理、理解解碼的過程,也可以從閱讀過程和方法上來理解解碼。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幾種閱讀方法,就體現了對內容解碼的過程。
帶著問題閱讀。拿到一本書先不要急著讀,先了解本書的基本情況。比如這本書要講一個什么問題,作者的學術背景、其他研究成果,本書的基本結構和行文風格,作者講的這個問題對自己有哪些幫助等。再挑幾個章節讀讀,看是否達到自己的要求,自己是否感興趣。然后通過書名了解主題,通過目錄了解論述和寫作結構。如此再讀,心里有框架,內容就容易填充,認知系統就方便形成。
讀完之后要思考。很多人停留在閱讀時的快感中,讀完之后,書一丟,似乎任務就完成了。其實讀書之后的思考和分析,比閱讀的過程還要重要。要回顧這幾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述這個問題的,有什么樣的過程,有哪些論據,以及作者這樣的論述過程和提供的論據是否完整,邏輯是否清晰可靠,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和信息可以補充。這需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來審視全書,而不是簡單的聽之信之。還要思考這本書的內容對自己有什么幫助,自己產生什么新的想法等。多做深度回顧,才會產生新的智慧。
以此為主題拓展內容。一本書還不足以了解這個問題的全部,可以以此為主題,看更多的書,看別人是否有不同的意見或更好的說法,是否提供不一樣的信息,或者發現這個問題屬于哪個更大主題的分支,這個更大的主題是否還有其他分支等。讀的書多了,就可以構建一個知識樹,有主干、有分支,環環相扣,讓認知系統逐漸枝繁葉茂。這樣我們得到的信息就更加豐富、系統和完整,就能不斷拓展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很多人讀書之后會畫一張思維導圖,對全書邏輯進行清晰的梳理和總結,這是解碼的一個過程。其實對一個知識體系,也可以根據所讀內容畫一張圖,這是對某一主題知識進行解碼,可以讓我們獲得系統的認識。
作者也講到寫作就是閱讀輸出,要讓輸出和輸入融為一體、相互促進。作者還提到很多具體的寫作方法和文章發表的途徑,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教師閱讀那些事兒》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內容既是作者學習的積累,也是切身的感受,值得我們細讀細品。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