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是稀缺的。對“名師”這一稱謂保持敬畏和仰望,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我根據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整理出若干關于名師專業形象的理解,供老師們參考。
一、成為有教育信仰的“信徒”
教育工作有三重境界:職業、事業和志業。未來名師當以教育為志業,獻出一生的虔敬和信仰。
朱熹說:“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馬克斯·韋伯說:“學術生活就是一場瘋狂的賭博,以學術為志業必然要有獻身精神。”德魯克說:“只有通過絕望,通過苦難,通過痛苦和無盡的磨煉,才能達至信仰。”
唯有信仰,才有純粹的激情。我們身處的俗世,沒有所謂的凈土。唯有扎根一處,以信仰為柱,才能營造教育的精神家園。這一處可以是一門學科、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一片小小的區域。以人性之良知,守教育之常識;以平凡之肉身,求信仰之飛翔。
名師追求教育信仰之路,是冷暖自知、自負盈虧的體認之路。在教育的職業境界和事業境界之上,攀登志業境界的未來名師,需要具有教育理想主義者的情懷和氣象。
二、成為有理性精神的“完整人”
德國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一事曾引起一片嘩然,為了保護這位將大有作為的政治新星,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曾以“我們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學術研究人員”為之辯解,但是德國兩萬名教授聯名上書反對,他們擔心這將毀壞德國學術圈嚴謹的優良傳統。
德國教授們的較真與嚴苛態度是德國學術界的“堤壩”。教師可以說是讀書人,是知識分子。古人說,讀書人的使命就是“修齊治平”;今人說,知識分子從來都應是社會的良心。名師,應當成為其中社會理性與道德的典范。
錢理群先生在其新書《魯迅與當代中國》發布會上的一段演講,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如果有非要讓你表態的場合,你該怎么說話,我說三個建議。第一,說真話本來是一個人的基本的道德,作為年輕人要盡量說真話;第二,不能說真話的時候你就沉默,不表態就可以了;第三,如果不表態不行,你必須要說假話,說假話三個底線:一是你要分清是非,你要知道自己的表態是錯的,你要知道真話是對的,假話是錯的;二是你說假話是被迫的,不能是為了給自己謀私利而說假話;三是不能傷害第三者。
這是一種非常清晰的精神刻度。我認為這番話值得所有人讀一讀,以映照自己的為人處世。努力以閱讀與理性的思考完善自己的認知地圖;努力與各種喧囂的人群保持距離,警惕自己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努力以與生俱來的最樸素的“是非觀”堅守住良知的底線;努力擦亮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尊嚴感。
一個思想上真正獨立起來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擁有獨立思想和理想情懷的學生。
一句話,未來名師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三、成為教育常識的捍衛者
常識是本質的,也是簡潔的。生活世界的復雜往往讓我們忘卻了常識的存在,因此黑格爾認為:所謂常識,往往不過是時代的偏見。
一名有更高專業追求的未來名師,需要有一定的哲學思維。這能幫助我們撥開教育現實的迷霧和幻象,抵達教育的本質,思考“教育何為”。在教育的本質之源,我們能見到教育常識的匯聚,如“基礎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一生發展打下基礎”“分數很重要,但是只追求分數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記這些樸素的道理與知識,它們不只是用來思考的形而上的概念,更應是行動的路標和邊界。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想在此套用一下:未經常識審視的教育生活,是缺乏專業尊嚴和體面的。
在一個眾生喧嘩、熙熙攘攘的教育時代大超市里,擁抱教育常識,能讓人良知清明,遠離浮躁與功利的陷阱。
在我有限的認知里,教育者都需要邁過常識、技術和藝術這三個階段。我們渴盼“教育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并以此來滿足我們對教育工作所有美好的想象。但名師不能忘記,教育常識是其無處不在的背景,技術是教育骨骼般的支撐。認識不到這點,所謂的教育藝術只是一場缺鈣的虛幻,是在冰冷教育現實面前自我滿足的假象。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教育常識都需要時時警醒、不斷溫習和咬牙堅持。名師更應如此!
四、成為未來課程的代言人
未來名師必然是未來課程的代言人。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類的社會生活會進一步演化,傳統學科的學習邊界也會被進一步打破,學科綜合與學科細分都會成為傳統的學科教師將面臨的挑戰。
新生的課程樣態會不斷從學校學習的邊緣地帶發生。它可能不會有標準化的教材,因此我們需要從社會、從每一個學習者的生活中尋找學習資源。“讓世界成為教材”的理念并不遙遠。在與生活世界的真實互動中,學習者的履歷和經驗都會推動未來課程的迭代與進化。
很早以前朱光潛先生就有洞見:“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種孤立絕緣的學問。”
課程,在古希臘語里就是”跑道“的意思,即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發展軌道。學生按照給定的路徑和資源,一路抵達終點。未來課程的起點是人,是人如何面對社會和生活挑戰的問題;未來課程的終點還是人,是人的問題的初步解決,是為人存在意義的實現奠定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些課程的終極問題有許多行動上的回應,比如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
我很欣賞一位名師所言:我就是語文。教師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無論是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在一線的課程實施中,都會因教師而產生獨特的個性化烙印。在學生那里,教師就是一門課程的代言人。學生喜歡一門課程,往往就是因為喜歡一名老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世界里,這是課程與教師的價值融合。
五、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師
未來名師的不可替代性將進一步彰顯,他們不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將會是學習活動的設計師。學科育人將成為真正的現實。
對于學生所需學習的知識,教師可能需要有三種姿態:一是繞到學科知識的“后臺”,了解知識發生的來龍去脈。二是探索學科知識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看看這些知識與其他知識的橫向關聯,包括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科內部不同領域的聯系、當下的知識與知識未來趨勢的聯系,引領學生理解學科的關鍵概念及其之間的隱秘關聯。三是挖掘學科知識與學生自我世界的關聯。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科育人需要讓學生在這個學科符號與日常生活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使學生逐步理解符號的內在意義,體驗符號背后的思想觀念。
學科知識的創造性轉化處理,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認知系統中可生長的有機體。
除了對學科知識內容的處理,未來課堂必須堅持“學生如何學得更好”的學習邏輯,體現促進學生“以學習為中心”的戰略路徑設計。
簡單地說,未來的名師課堂必然要從“目標—教學—反饋”為主的“電梯式”教學路徑轉化為“問題—探究—反饋”為主的“登山型”學習活動。“電梯式”學習的優點是線性、清晰,適合知識大規模、復制化的傳遞;“登山型”學習的特點是適度混沌、創生、差異,適合個人化知識的產生,具有極高的有機性。
“登山型”的學習,每一步都需要學生去親歷、去發現、去尋找“一座山”最適合自己登頂的路徑,這更關注學習過程中人的真實在場的體驗。
在一場真實的學習歷程中,教師既是優秀學生的路邊鼓掌人,又是“后進生”的回應者和幫扶者。學生甚至會出現“教別人才是最好的學”這樣的學習態度。
未來的名師會是這類學習生態的首席締造者。
學習就像一個暗箱,教師應當始終具備深度理解學生、理解教學的專業熱情和專業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有出色的直覺和經驗,還要懂得利用實證和大數據為學習活動設計提供決策依據。我很認同一位專家所言:面對學習活動,老師需要有“顯微鏡”式的觀察能力、“望遠鏡”式的預測能力、“導航儀”式的指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很多問題比如厭學、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學生沒有看到自己的力量與才能所造成的。學生學習的最大苦惱,是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一名杰出的學習活動設計師,必然對學習者的人性有著深刻的洞見。讓學生見到自己學習的力量,激活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編織學習者之間的良好關系,建設安全潤澤的課堂學習文化,必然是未來名師立足學科育人、成為杰出的學習活動設計師的標志。
六、成為永遠好奇的創新者
未來,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和墨西哥的交界處,有一個男人每天騎著后座上放了個箱子的自行車穿越邊境。邊防警衛每天例行檢查箱子,結果發現里面全是沙子。這樣過去兩個月,男人每天穿越邊境,每次都帶著一箱沙子。警衛明知他有問題,但就是什么都查不出來。最后,這名警衛終于崩潰了,他問:“求求你告訴我,你到底想走私什么?”男人回答說:“自行車啊。”
因為生活習慣的定型,我們的思維會被慣性牢牢鎖住。未來名師的創新,首先在于思維的解鎖,在于對習慣思維方式的突破。
從某種程度上說,未來名師遇到問題,可能不再僅僅依靠勤奮來實現彎道超車,還要依靠轉換思維方式來實現換道超車。
這是一個“后喻文化”時代。作為網絡的原住民,我們的學生和后輩會在教師的視野之外掌握越來越多的新知識與新技能,文化反哺會成為未來時代的基本特征。如何向學生學習,會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
我相信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可以誕生一個新世界。往大了說,人類的進程中,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凝聚著人類擺脫過去、面向未來的艱辛。創新的每一小步,都是一首血與火之歌。
什么樣的老師會有什么樣的學生,這也是任正非的高論“讓優秀的人做老師,培養更優秀的人”的立論邏輯。要讓學生聰明起來,教師首先要聰明起來;要讓學生有創新思維,教師首先得有創新思維。我們呼喚名師要有更多個人化的專業創造,在未來的全球視野中,培育更多跨越學科邊界的學生。
正如人生的旅途難以平坦,名師的專業生涯也難以按部就班。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未來教育生活中各種真實的挑戰,都會組織成未來名師思維飛躍、創新涌現的土壤和源泉。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